戒律的名稱及作用
濟 群
學習戒律,首先要了解這一名稱的內涵。爲什麼叫戒律?戒與律有什麼不同?戒律有哪些種類?出家人學戒、持戒,究竟爲了什麼?
一、戒的名稱
戒爲叁學、六度之首,也是佛法修學的基礎項目,內涵廣泛而名稱衆多,如戒、律、波羅提木叉等。了解戒律的名稱,可以幫助我們深入認識其中所蘊含的意義。
【1.戒】
戒,梵語屍羅,意爲清涼。所以名之爲清涼,主要是就其作用而言。正如《大乘義章》所說:
言屍羅者,此名清涼,亦名爲戒。叁業炎非,焚燒行人,事等如熱,戒能防息,故名清涼。清涼之名,正翻彼也,以能防禁,故名爲戒。1
在我們內心,叁毒烈火時時燃燒,不曾少息。由此帶來的煎熬、痛苦和熱惱,又會引發諸不善行,成爲新一輪痛苦之因,使烈火繼續蔓延,所謂“貪恚癡火常熾然”。而戒正是止息熱惱的有效途徑,從這個意義上說,具有清涼的內涵。
那麼,戒又是從哪些方面止息熱惱呢?首先是遠離。煩惱由因緣所生,我們會隨妄境而轉,也會被內在無明所擾,起貪嗔,起愛恨,起種種煩惱。而戒能使我們遠離引發熱惱的因緣,避免使內心陷入不良情緒。
其次是依靠戒體所具備的防非止惡的功能。這種力量來自內心,就像铠甲在身,使煩惱不再有可乘之機,從而獲得內心清涼。
此外,戒還能警策身口意叁業。《四分律含注戒本疏》說:
戒有何義,義訓警也。由警策叁業,遠離緣非,明其因也。2
依戒行事,能使我們言行清淨,舉止如法,遠離擾亂內心安甯的種種惡緣。
當然,戒的作用主要在防禦,並不能將煩惱徹底鏟除。如果僅僅持戒,即使煩惱暫時沒有現行,但種子還在。所以我們還要將心安住于佛法,不斷培養內在的自製力。凡夫習氣深重,若非刻意訓練,不知不覺就會被串習左右。持戒的過程,是不斷覺察、不斷和習氣鬥爭的過程。此應作,便努力去做,精進不懈;此不應作,就盡力避免,秋毫無犯。這樣才能使戒體得到有效呵護,不斷壯大。
【2.律】
律,梵語毗奈耶、毗尼。《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》說:
初言毗尼(或雲毗奈耶,或雲毗那耶),此翻爲律。即《四分》十八法中,毗尼及律二名不並。又《增一》中七種律也,謂七毗尼。或以滅翻,從功能爲號,終非正譯,故以律翻之,乃當正義。3
律具有調伏、滅、離行等內涵。所謂調伏,主要針對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。這是我們接收外部信息的六個窗口,也是引發貪嗔之心的主要渠道。稍不留意,就會因所見所聞將煩惱調動起來。所以,佛法修行要“都攝六根”。當然這並不是把感官強行關閉起來,裝聾作啞。而是要知道,哪些境界可以接觸,哪些惡緣應該遠離。
對于初學者來說,遠離是極其重要的法寶,不要自視甚高,更不要輕易考驗自己的定力。過去,寺院的山門一關,牆內就是一片淨土。但現在還有四通八達的網絡和媒體,這些都是山門無法擋住的,必須靠自己把握,所謂“非理勿視、非理勿聽、非理勿言”。這樣,才能使六根寂靜內斂,將外在幹擾抵擋在第一道防線外。
律,又像法律一樣,是判別我們是否犯戒的准則。在佛教中,善解戒律者稱爲律師,和法師、禅師一樣,在僧團有著重要地位。作爲律師,既要精通戒律,也要能依律對行爲作出判別,知道犯或不犯,犯輕或犯重。
戒律有開遮持犯。開,就是允許,在特殊情況下,對某些行爲可適當放寬。比如酒戒,雖禁止飲用,但須作藥用時也可開許。所以戒律並不死板,而是具體情況具體對待。當然,開是有前提和尺度的,不可任意爲之。否則的話,戒律就形同虛設了。
相對而言,戒主要是依靠個人自覺,依靠內在自製力來防非止惡。而律除了律己之外,還是集體共同遵循的法則,既可依此審查行爲如法與否,又可通過外在的團體力量進行約束。如某人犯戒被檢舉,僧團就要開會裁決,決定罪行輕重及處罰方式。正如《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》所說:
律者梵雲毗尼,華言稱律……不出叁義:初言律者法也,從教爲名,斷割重輕開遮持犯,非法不定……二雲律者分也,謂須商度,據量有在,若律呂之分氣也……叁雲律字安聿,聿者筆也,必審教驗情,在筆投斷。4
當戒律合起來說時,就意味著個人自製和團體監督的雙重作用。
【3.波羅提木叉】
波羅提木叉爲梵語,漢譯爲別解脫、處處解脫、別別解脫、隨順解脫等。《大乘法苑義林章》說:
別別防非,名之爲別。能防所防,皆得別稱。戒即解脫,解脫惡故。5
別解脫有兩重含義,《大乘義章》說:
言木叉者,此名解脫……何故戒行名爲解脫?有其兩義:一者戒行能免業非,故名解脫。二能得彼解脫之果,故名解脫。6
若嚴持某戒,即能從某種不善行爲中解脫出來。持不殺戒,可從殺生惡行中解脫出來;持不盜戒,可從偷盜惡行中解脫出來。同時,持戒還能使我們成就解脫聖果。聲聞的五分法身,爲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。持戒,是邁向解脫的第一步,如果沒有戒,就無法進一步得定發慧,所以這是基礎而關鍵的一步。
《遺教經》說:
汝等比丘,于我滅後,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。如暗遇明,貧人得寶,當知此則是汝大師。若我住世,無異此也。7
這是佛陀入滅前的諄諄教誨,告誡弟子在失去依怙後,應將戒和法視爲導師,才能從黑暗中走向光明,開發自身本具的功德寶藏。
二、戒的種類
戒的種類很多,既有聲聞戒、菩薩戒之分,也有別解脫律儀(別解脫戒)、靜慮律儀(定共戒)、無漏律儀(道共戒)之分,還有依不同身份所受的七衆別解脫戒。
【1.聲聞戒、菩薩戒】
聲聞,是聽聞佛陀言教,依四谛教法修道的行者。菩薩,是觀衆生苦而不忍獨自解脫,發願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的行者。聲聞戒和菩薩戒,便是這兩類行者所受持的戒律,發心基礎不同,修行內容也不同。
聲聞戒偏向止惡,比如五戒,每一條都告訴我們不該做什麼,反之則是犯戒。比丘戒也是同樣,基本都是告訴我們不該怎樣,或怎麼做就會犯罪。
菩薩戒又稱叁聚淨戒,包括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叁部分,不僅要謹慎止惡,更要積極行善。其中,攝律儀戒偏于止惡,無惡不止。攝善法戒強調修善,無善不修。饒益有情戒則是要利益一切衆生。
聲聞戒所製主要爲身語二業。當然,所有行爲都和心有關,犯戒也不例外,所以心也是“具緣成犯”的條件之一。但真正判決是否犯戒或罪行輕重,主要從身、語的表現而言。也就是說,違犯聲聞戒必須在付諸行動之後。如果只是想想而沒有行動,是不犯戒的。
而菩薩戒所製爲身語意叁業,比聲聞戒對心行的要求更爲嚴格。不僅身口行爲會犯戒,若懷有貪嗔之心待人接物,即使沒有訴諸不善行爲,同樣屬于犯戒。就聲聞戒來說,只要不作惡,見死不救也不算犯戒。但從菩薩戒來說,見人有難而袖手旁觀,沒有履行救度衆生的職責,就是犯戒。
所以說,聲聞戒和菩薩戒的根本區別,不只是在于戒相,而是在于心。聲聞戒是以出離心爲基礎,即“我要出離輪回”的願望。此外,還有勝義出離心,也就是空性慧,這是出離五欲六塵、出離生死輪回的直接力量。由此,才能斷除見思之惑,最終導向解脫。
菩薩戒則是以菩提心爲基礎,即“我要幫助一切衆生出離輪回”的願望。由發起願菩提心,進一步受菩薩戒,修利他行,爲行菩提心。進而輔以空性觀修,成就勝義菩提心。
【2.別解脫律儀、靜慮律儀、無漏律儀】
別解脫律儀,是欲界的律儀,如五戒、八戒、沙彌戒、比丘戒等,其戒體是通過特定的羯磨作法獲得。
靜慮律儀,又稱定共戒。叁乘聖者發色界定,自然成就防非止惡的戒體。只要處在定中,貪嗔癡都不會現行。定共戒于定中發起,所以是七支頓得,有別于別解脫律儀的七支漸得。不過,此戒斷惑未盡,仍屬有漏範疇。
無漏律儀,又稱道共戒,唯初果、二果、叁果的有學聖者和四果無學聖者才能具備。聖者安住于空性定時,戒與道俱發,自然具足防非止惡的戒體。空性定不僅是一種定,其本質是無漏智慧,是以智慧爲本的解脫力量。
對于佛弟子來說,只要通過特定儀式,每個人都能得到別解脫戒,但定共戒和道共戒必須通過禅修才能獲得。其中,定共戒是佛教和外道相通的,道共戒唯佛教聖者才能成就。
【3.七衆別解脫戒】
七衆別解脫戒,若包括近住戒在內,共有八種戒相,分別是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正學女戒、沙彌戒、沙彌尼戒、近事男戒、近事女戒、近住戒。
其中,正學女是沙彌尼成爲比丘尼之前的學法階段,須學習比丘尼的一切戒行,同時磨練心行,堅固道心。這一階段通常是兩年,所受爲正學女戒,又稱式叉摩那尼戒。近事男和近事女,是親近叁寶的在家男女居士,所受爲五戒。近住,近阿羅漢住,指生活上接近于聖者,所受爲八關齋戒,是佛陀爲在家衆種下出世解脫之因而慈悲開設。
別解脫戒雖有八種,戒體只有四類。
一、比丘戒和比丘尼戒,雖戒相不同,但戒體相同。
二、正學女戒、沙彌戒、沙彌尼戒,叁者戒體相同。
叁、近事男戒、近事女戒,二者戒體相同。
四、近住戒。
因爲比丘和比丘尼戒體相同,一旦身份改變,于戒體並無影響。《四分律》記載:
爾時有一比丘變爲女形,諸比丘念言:“應滅擯不?”佛言:“不應滅擯,聽即以先受具足戒年歲,和尚、阿阇梨送置比丘尼衆中。”爾時有一比丘尼變爲男子形,諸比丘尼念言:“應滅擯不?”佛言:“不應滅擯,聽即以先受戒年歲,和尚、阿阇梨當安置比丘衆中。”8
因生理原因,比丘變爲女衆後,可作爲比丘尼,由先前…
《戒律的名稱及作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