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塵盡光生·大愛篇:智慧之泉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小鄉村,他們家附近有一座佛寺。這孩子個性憨直,反應比較遲緩,他的媽媽以愛心來撫養他、以菩薩的智慧教育他,耐心地陪他一起成長。

  在學校有些不懂事的同學會嘲笑、欺負他,每次看到他都會喊著:「呆子來了!呆子來了!」盡管同學作弄他,他都不愠不火,只是遠離他們,自得其樂地玩遊戲。

  他特別喜歡撿拾一些小東西、石頭……,裝滿口袋帶回家,甚至放在枕邊陪他入眠。媽媽知道他有這個習慣,每天放學時就開心地問:「你口袋裏有什麼東西

  」小男孩都會乖乖地取出,讓媽媽將口袋清理幹淨才進屋。

  有一天媽媽同樣地問:「今天口袋裏有什麼東西嗎

  」小男孩竟然護著口袋,往後退了幾步,不肯讓媽媽看。媽媽再問一次,並且把手伸進口袋,結果摸到一團軟軟的東西,她嚇了一跳,就問孩子:「到底放了什麼

  趕快拿出來!」孩子流著淚,小心翼翼地把牠捧出來。

  原來是一只剛脫殼、眼睛尚未睜開的小鳥,小孩在樹下撿到的。媽媽看著兒子說:「不要弄痛小鳥哦!不能殺生,趕快送回去放生,讓小鳥自由地生活。」孩子點點頭,當他正要轉身時,媽媽叫住他說:「等一下,你的衣服有破洞,先把衣服脫下來,媽媽幫你補一補。」

  她一針一針地縫補,心想:不如將衣服的口袋縫合,兒子就不會再亂放東西了。當她忙完之後,回頭叫兒子,卻不見蹤影。她納悶地想:孩子沒穿上衣,會跑到哪裏去呢

  過了一會兒,婆婆從寺院回來,一進門就說:「今天是浴佛節,你爲什麼讓孩子光著上身去佛寺呢

  」

  她想不透兒子爲何沒穿上衣就跑到佛寺去,于是趕緊尋找著愛兒。走到屋後時,聽到倉庫裏傳出聲響,她輕輕地走過去,悄悄打開門,看見兒子拿著一瓶水,小心翼翼地喂小鳥,還輕聲地對牠說:「快點喝,佛祖會保佑你快快長大,才能飛去找媽媽哦!」他不斷地對小鳥說話,又細心地一滴一滴喂牠喝水。原來這是取自佛寺的甘草水(浴佛節的浴佛水)。

  媽媽看了很感動,難得憨直的兒子懂得愛護生靈。她很歡喜、輕輕地走過去,對兒子說:「喂好小鳥後,記得趕快來穿上衣服哦!」她決定把原本已縫合的口袋拆開;因爲小小的口袋,可以裝滿兒子的愛心,讓兒子善良的本性有自然發揮的空間。

  小男孩天真善良的赤子之心,拯救了一只小鳥的性命。「人之初、性本善」,人人都有善良的本性、慈悲的心,我們都應該回歸這分清淨、純善的本性,更要勇于付出愛心——尊重萬物、愛護生靈,方能展現可貴的人性之美。

  孩子,你怕痛嗎

  在日常生活中,無論行、住、坐、臥,時時都不離佛法——即使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,或是簡單的幾句話,只要肯用心,都能受用無窮。

  佛世時代,爲了將佛法普及大衆,佛陀常常因材施教,尤其在簡單的言談對答中,便能賦與教化的功能。

  當時僧團以托缽維生,有一天,佛陀從精舍至王舍城托缽,在返回精舍的途中,經過一個小小的湖泊。有一群天真無邪的小孩,在湖邊快樂地嬉戲玩耍,佛陀就停下腳步,站在湖邊觀賞。

  忽然間,有個孩子很大聲地喊:「抓到了!抓到了!」原來他手上抓了一條魚,只見魚兒不斷地掙紮,其它孩子看到了也都圍過來,爭先恐後地抓著玩。魚兒離開水後不能呼吸,嘴巴張得很大,魚鰓不停地顫動、張合,看起來很痛苦的樣子……。

  佛陀趕緊走過去告訴孩子們:「小朋友,你們怕不怕痛呢

  」孩子們回過頭看到佛陀,立即同聲歡呼:「是佛陀耶!」佛陀親切柔和地對他們說:「這條魚在喊——好痛!好痛啊!你們知道嗎

  」抓到魚的那個孩子,聽到佛陀這麼說,趕快回到湖邊,輕輕地把魚放了。那條魚兒再度回到水中,立即逃遁而去。

  佛陀很高興地向孩子們招招手,他們也歡喜地爬上岸,圍繞在佛陀身邊,佛陀摸摸孩子們的頭說:「你們要記得,如果是發生在你們自己身上,會讓你們覺得痛苦的事情,就不可以加在他人或小動物身上;若是不小心做了不該做的事,會使自己也無法脫離苦難,所以,不能做錯事啊!」

  孩子們聽了似懂非懂,不過「不能做錯事」這句話,他們都能夠明白。佛陀以這幾句簡單的話,就能啓發小孩的良知,讓他們回歸純真、清淨、善良的本性,這不僅是佛陀的慈悲與智慧,更是他的德行身教使然。

  疼惜小鳥的白衣人

  佛陀曾說:「蠢動含靈皆有佛性。」哪怕是一條蟲或一只鳥,也有其生命的價值。

  在印度有個古老的小故事——在某處郊區,有一群工人收工後到樹下乘涼。忽然間,他們聽到小鳥奮力拍動翅膀的聲音;過不久,又聽到一陣吃力、哀鳴的叫聲。于是,他們就循聲過去,看到一只小鳥一直振動翅膀,想要往上飛,卻一再地掉落下來,在地上掙紮著;旁邊有一群孩子快樂地追逐著牠。

  這時,有位身穿白衣的人走過來,身旁還跟著幾位隨從。這位白衣人走到那群孩子的面前,說:「你們在玩這只小鳥嗎

  」然後彎下身來,小心地捧起那只小鳥。噢!原來小鳥的腳被系上一條繩子,繩子的尾端還綁著一粒石頭,難怪牠飛不起來!

  白衣人心生憐憫,打算放走這只小鳥,那群孩子卻說:「小鳥是我們的,你不可以放走牠。」白衣人說:「好!我想買這只小鳥,需要多少錢呢

  」孩子們一聽到有錢可拿都很高興,就把小鳥賣給了他。白衣人隨即輕輕地解開小鳥腳上的繩子,然後放牠飛走。小鳥十分快樂地展翅飛翔,並且在白衣人的頭上繞了好幾圈;而牠的叫聲,也變得十分清脆悅耳。

  之後,白衣人對那群孩子說:「你們看!小鳥自由地飛翔、快樂地唱歌,不是很美嗎

  萬物都有其生命的價值和生存的權利,這就是天地間的生命之美!」說完之後,那群孩子和在一旁看熱鬧的大人聽了都覺得很慚愧!白衣人看到大家都有了慚愧心,心裏很高興;他再次摸摸每個孩子的頭之後,就帶著隨從離去。

  等他走遠了,大家都覺得這位白衣人看起來不像是個普通人,因爲他說的話很有道理。這時,有位孩子突然叫道:「他好像是我們的國王耶!」那位孩子所指的國王,就是「阿育王」。阿育王是一位仁王,也是很虔誠的佛教徒;他常常穿著一身白衣,走入人群、了解民情。

  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生命之美,也才懂得要尊重生命、及時付出。不過,只要用心,我們每天也都能尊重生命,享受到萬物生命之美。

  野生的栗子樹

  人生需要平和、穩定,世間一切有生命的動物也都不能缺少「和」。把心調得和氣,對人才會有敬意;彼此互敬,才能互愛啊!

  日本有則童話——在某處山林裏,生長了一棵野生的栗子樹。有一天突然刮起了一陣強風,將已成熟的栗子吹落一地。一群猴子看到了,很高興地拿了籃子來裝,准備帶回去和其它的猴子一起享用。

  當牠們正在撿拾時,有只猴子就說:「我們撿夠了就好,其余的留給狐狸。」因此,牠們只撿了一籃栗子就回去了。

  不久,狐狸真的來了,牠看到地上有粟子,也很高興地撿了起來。撿了一會兒之後,狐狸心想:留一些給鼷鼠吧!于是,牠適量地撿了一些就回去了。過了不久,果然有幾只鼷鼠也跑來撿栗子,牠們撿了一陣之後,看看好像沒有其它的動物會再跑來了,就將地上的栗子撿得一乾二淨。

  沒想到,後面又來了一只鼬狸。牠看地上已經沒有栗子,而街上的栗子還很多時,感慨地說:「爲什麼我這麼慢才來

  地上已經沒有現成的栗子好撿了。」

  這時有只烏鴉飛來,看到鼬狸很失望的樣子,生起憐憫心,就飛到樹上,用翅膀去晃動樹枝,樹上的栗子就紛紛掉落下來,于是鼬狸很高興地把栗子撿回去。動物之間也有這分「和」與「愛」,這是多麼祥和的童話世界!

  人類卻是因爲缺少了這個「和」字,以致社會動亂不安。世界需要和平,社會需要祥和,人心需要和氣,所以我們在分秒之間都不能疏于調和自己的身心。

  祖母的黑痣

  有位年輕人雖然辛勤地工作,卻總是窮困潦倒。有一天,他經過某個村莊,看到一頭母牛剛生下小牛。他心想:如果買下小牛,把牠養大再賣掉,就有經營生意的本錢了。恰巧牛主人正擔心母牛若養育小牛,會消耗很多體力,無法好好地工作,就很便宜地將小牛賣給年輕人。

  年輕人帶著小牛繼續走,遇到一位獨居的老婆婆,便向她租房間,並約定一段時間過後再付清房租及夥食費。從此以後,慈祥的老婆婆每天供應叁餐給年輕人,也幫小牛准備食物。

  過了一段日子,年輕人覺得老婆婆每天辛苦地張羅他和小牛的食物,他卻必須等到小牛長大才能還錢,實在很對不起老婆婆。于是,他向老婆婆說:「我不能再繼續麻煩您了,我想到外地找工作謀生。長久以來承蒙您的照顧,無以回報,就將這頭牛送給您吧!」老婆婆說:「好啊!你放心去找工作,我會好好地照顧牠。」

  老婆婆像疼愛自己孩子般,將小牛照顧得無微不至。由于小牛全身毛色黑得發亮,又常常跟在老婆婆身邊,老婆婆就爲牠取了一個奇特而親昵的名字——祖母的黑痣。

  「祖母的黑痣」常與村裏的小孩玩耍,和其它的牛只也相處得很和睦,在愛的環境中逐漸成長得強壯、乖巧又聰明。牠常常想著:老婆婆年紀那麼大了,還要辛苦地養育我,我應該好好報答她,但是要用什麼方法呢

  有一天,一群商人用牛車載了許多貨物經過村莊,涉水過溪時,因爲貨物太重,所有牛車都陷入溪床的軟泥,牛只再怎麼使力也拖不動。商隊裏有個人很懂得牛性,他看見對岸有一群牛,就走過去想找一頭強壯的牛來拉車,他一眼就發現毛色黑亮、腳力強健的「祖母的黑痣」。

  商人問看牛的人可否借用這頭黑牛,看牛的人說牛的主人並不在這裏。于是,商人便走向「祖母的黑痣」說:「牛啊!如果你肯幫忙拖動那些牛車,我就給你五百貫錢。」牛兒無動于衷,商人又說:「要不然一千貫

  」

  「祖母的黑痣」聽了,輕快地跑向車隊,商人將拖車的架子放在牠身上,牠勤快地拖起一輛又一輛陷在溪裏的牛車,沒多久就將牛車全部拖到對岸。商人用繩子將五百貫錢綁在「祖母的黑痣」脖子上,但是牠好像很不高興,擋在車隊前方,不讓車隊向前走。商人自知理虧,趕緊再挂上五百貫錢,牠才退到旁邊讓車隊前進。

  「祖母的黑痣」就一路跑回家,老婆婆看到牠脖子上挂著那麼多錢,非常驚訝地問道:「孩子,這些錢從哪裏來的

  到底怎麼一回事

  」

  可是牛無法回答,老婆婆跑去問看牛的人,得知事情經過,不禁感動得流淚,摟著牠說:「孩子,你花那麼多力氣賺來這些錢,我很感恩,也好心疼!」「祖母的黑痣」也親密地將頭貼著老婆婆的臉。

  人與萬物本應和諧相處,在世間有兩種要素萬萬不可缺少,一是「感恩」,一是「大愛」。我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,無不來自天地萬物的賜予和社會人群的協助,所以應當事事感恩、時時感恩,發揮良能回饋世間。

  所謂「大愛」是悲憫一切衆生,雖然衆生的身形各有不同,但與人類一樣也有喜怒哀樂的心情,也都本具清淨圓滿的佛性。人與人之間常不需言語交流即可明了彼此心意,人與其它生靈也可借由真誠的愛心來傳達感情,營造溫馨祥和的世界。

  感恩與大愛的力量無窮無盡,人生若能具足這兩種胸懷,就沒有什麼難關不能突破;人人都把這光明良善的力量發揮出來,社會必定健全又安定。

  

《塵盡光生·大愛篇:智慧之泉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