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斷分第十

  

彼果斷分第十

  這第十的“果斷”和第十一的“果智”是修行證果的情況。前邊兒講的都是因地情況。所知依、所知相這兩部分,是講的唯識境。入所知相、彼入因果、彼修差別、增上戒、增上心、增上慧這六部分是說的唯識行。彼果斷、彼果智兩部分是講唯識果。這個“果斷”主要是說無住涅槃的。咱們看論文。

  如是已說增上慧殊勝,彼果斷殊勝雲何可見?

  增上慧的殊勝已經說過了,說菩薩的增上慧不是小乘所能及的。而菩薩的“果斷”殊勝之處是在哪兒體現出來的呢?

  斷謂菩薩無住涅槃,

  “彼果斷”的“斷”字兒是什麼意思呢?說,就是指菩薩的無住涅槃。涅槃有自性清淨涅槃、有余涅槃、無余涅槃、無住涅槃,菩薩的無住涅槃就是菩薩的無余涅槃。阿羅漢的無余涅槃是他不幹了、休息了,而菩薩的無余涅槃是無住、不休息,接著幹。

  以舍雜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爲相。

  這一句話是總括無住涅槃的體相。“舍雜染不舍生死”,“舍雜染”是指沒有煩惱,成就了般若波羅密多,也就是不住生死,有智慧不住生死。“不舍生死”是因爲有大悲心,還要度化衆生,也就是不住涅槃。“二所依止轉依爲相”,這個“二”是指遍計所執、圓成實,也有人說成涅槃、生死,這都可以。涅槃就是圓成實,生死就是遍計執。“二所依止”,遍計執、圓成實所依止的就是依他起。我說過的,依他起是一個平臺,在依他起這個平臺之上安立遍計執、圓成實。“轉依爲相”,就是給它轉變過來,我們老認爲遍計執是有的,要把這個錯誤的觀念轉變過來,要知道遍計執是根本就沒有的,一定要舍棄,圓成實才是實在的,可我們現在以爲圓成實是沒有的,這觀念也得轉變過來。這是無住涅槃的相。

  此中生死,謂依他起性雜染分;

  我們凡夫住在生死裏,住在煩惱裏,雖然很苦惱,但是仍然是不願放下的,這就是“住”的意思,也就是愛著、貪著。可是有的衆生不是這樣,他住在煩惱裏,他難受,他就要想辦法要解脫,阿羅漢呢,修行成功以後,他不住在生死煩惱裏了,他住在涅槃裏了,不過是他住在涅槃裏不出來了,就是躲起來了。現在說的菩薩不是這樣的,他解脫了,不住在生死裏,但是也不躲在涅槃裏不出來,這個就叫無住涅槃,這個無住涅槃是什麼樣子呢?在總括相裏說是“舍雜染不舍生死”,“舍雜染”是說他已經成就了般若波羅蜜多,從煩惱中解脫出來了,沒有了遍計執的雜染。沒有雜染是可以入涅槃的,他只要想入涅槃就可以入涅槃。不過現在這些大菩薩他們不,因爲有大悲心,所以他們不棄舍生死。在天臺宗中間有一個說法,藏教菩薩是伏惑潤生,現在唯識說的不舍生死是什麼呢?按一般的說法,不舍生死就是指不舍棄衆生,有大悲心要度化衆生。嚴格來說,不是這樣的,唯識說的生死,是指“依他起性雜染分”,生死當然是雜染,說,因爲阿賴耶識裏有雜染種子,他一現行,就出現了種種的執著,我執、法執等,本來是似義顯現的,非當成真實的,不知道所面對的一切法其實都是如幻如化的、唯心所現的,因爲出現這樣的認識,所以你就在生死中流轉。這個生死,就是依他起性的雜染那一部份!雜染那一部份就是遍計所執。遍計所執就是似義顯現,似義顯現的是所遍計,而能遍計則是有無量行相的第六識。能遍計去遍計所遍計,就成就了遍計所執。遍計所執實際上是畢竟空的、是無所有的。這兒注意一下:當我們的虛妄分別起執著的時候,雖然它是畢竟空的,但你的心一動就熏成了種子,這種子就被阿賴耶識攝持,這就是依他起!這裏要特別注意:我們的這個依他起,是由遍計執造成的依他起!也就是說,我們實際上根本沒有見到依他起,要見到真的依他起,那得登地菩薩才行!現在說的生死,就是指依他起性這個雜染分,也就是說,雜染種子變出來的,還是依他起,可是我們在這上面進行虛妄分別,這是生死。

  涅槃謂依他起性清淨分:

  什麼是涅槃?說,涅槃是“依他起性清淨分”。剛才說的雜染分,現在說清淨分,雜染分是遍計執,清淨分則是圓成實性。就是似義顯現是畢竟空的,沒有能取、所取,沒有一切戲論的境界!也就是把遍計執的真面目搞清了,撕下了它的畫皮。

  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。

  總相是說,“舍雜染不舍生死,二所依止轉依爲相”,有“舍雜染”,我就把什麼是雜染說了一下。有一個“不舍生死”,我就把什麼是生死說了一下。順便我還把什麼是涅槃說了一下。後邊兒還有一個“二所依止轉依爲相”,我就得把“二所依止”說一下。所謂“二所依止”,就是指生死的依止處、涅槃的依止處。論文中說它是“通二分依他起性”,“通二分”就是既通于生死,又通于涅槃的;或者說是既通于遍計執,又通于圓成實。“通二分”的是誰呢?依他起性!“二所依止”是既是遍計執的依止處,又是圓成實的依止處,這只能是依他起了,依他起是建立遍計執、圓成實的平臺。

  轉依,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,轉舍雜染分,轉得清淨分。

  在總相那句話中還有一個詞也得說一下,就是“轉依”,所謂轉依,是說,在凡夫位的時候,我們凡夫的依他起性(本質上是遍計執)在起對治的時候……注意,怎麼對治?就是正聞熏習、如理作意,這樣我們就熏習清淨法界的種子。啥時候起對治?就是在四加行位,雖然我們現在也可以修止觀,但勢力太微弱了,可以忽略不計。到加行位的時候,修四尋思觀、四如實智,這時候可以對治。還有一種說法是得無生法忍,就是登初地,這時候無分別智現前,這時候正兒八經的說對治。這就是論文中說的“對治起時”。這兩種說法都可以。在“對治起時”,“轉舍雜染分”,能對治煩惱障、所知障了。在登初地的時候舍棄分別我執、分別法執。“轉得清淨分”,把雜染去掉,舍這個就得那個,得到的就是清淨的真如。注意,“轉依”就是轉變依止,唯識叁性是以依他起爲平臺建立的,則依他起就是依止處,我們凡夫的依他起是雜染的,也就是說我們凡夫以爲的依他起實際上遍計執,是遍計執造出來的一個依他起,我們現在根本是見不到依他起的,只能見遍計執。現在轉依就是把我們的雜染依他起(就是假依他起)轉過來,要以淨依他起爲依止處。

  又此轉依,略有六種:

  彼果斷就是講的無住涅槃,但無住涅槃也不是一下子就得到的,他也有次第。根據情況的不同,有六種差別,我們稱爲六相。

  一、損力益能轉,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,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、不現行故。

  第一相是“損力益能轉”,這是在加行位的情況,或者說是勝解行地。在這時,還沒有成就無分別智、沒有見到真如,要修四尋伺觀、四如實智,在修的時候“損力益能”,“損力”就是減損雜染分的力量、減損我們的執著的能力。你修四尋伺觀、四如實智,就能去掉執著、減少染汙。“益能”是增益清淨的功能、增長無漏戒定慧的功能。不過在這加行位還是帶相觀空,還有所得,還沒有證悟。“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”,“謂由勝解力”是說這位發菩提心的菩薩,他對于唯識無義已經有勝解了,有深刻的信解。“聞熏習住故”,這位菩薩的勝解力就是聽聞正法而熏習來的,聽聞了正法,就熏成了清淨法界的種子,這種子住在了阿賴耶識裏。“住”有保持不變的意思,就是說,我要一直努力聽聞正法、努力修力,不能說我一下子幹一下子又不幹了,這叫“住”,這裏的“聞熏習住”就是要一直聽聞正法。“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行、不現行故”,說,這位菩薩已經聽聞正法了,聽過以後你就得如理作意。這個“有羞恥”就是如理作意後生起了慚愧心,知道自己以前的所爲不對,說,我要止觀,要把以前的錯誤對治掉。“令諸煩惱少分現行”,因爲你有羞恥感,有慚愧心,就要對自己的錯誤、煩惱采取行動,用四尋伺觀、四如實智來修習對治,這樣就可以令心裏的煩惱小一點,“少分現行”是指還沒有對治完,有一些還是會現行的,但有些已經被對治了。下邊兒還有一個“不現行”,就是你修止觀的力量很大,使煩惱都不現行了。

  二、通達轉,謂諸菩薩已入大地,于真實非真實、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,乃至六地。

  “損力益能轉”是初發心時的相貌,因爲發心努力修行,隨著修行功夫的增上,慢慢就轉凡成聖了,這就該“通達轉”了,就是通達真如了,這是不可思議的無分別聖境。“謂諸菩薩已入大地”,說,這些菩薩已經證得清淨法界了,“已入大地”就是已經登地。“于真實非真實、顯現不顯現現前住故”,這一句話要這樣理解,“真實顯現現前住故”、“非真實顯現現前住故”,當然,也可以說成“真實不顯現現前住故”、“非真實不顯現現前住故”。“現前住”就是指顯現說的,“真實顯現現前住”的“真實”是圓成實性,就是一切法寂滅相,說,圓成實在你的清淨心裏顯現了,不但顯現,而且安住不動,不是現在顯現,過一下又沒有了,不是這樣的,這叫“現前住”。下邊兒的“非真實不顯現現前住”,“非真實”指的是似義顯現的遍計所執性。在這個時候,不真實的境界不顯現了,就是說,在無分別智現前的時候,遍計所執的諸義就都不現前了。但是得注意,因爲這時候是剛登初地,所以功夫還不純熟,只有在你作觀的時候,真實才現前、無分別智才現前,你要是這會兒不作止觀,非真實的遍計執就又現前了,非真實顯現了,真實就不顯現了,要是真實顯現,非真實就不顯現。他們兩個不能並存。但不管怎麼著,這時候對于真如他是通達的,就是說,雖然有時候遍計執還現前,但只要一提正念,真實立馬就顯現了。一登地就有這能耐:隨時提起正念,立馬真實就現前。這種情形從初地到六地都這樣,都有間斷性。

  叁、修習轉,謂猶有障,一切相不顯現,真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斷分第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