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断分第十

  

彼果断分第十

  这第十的“果断”和第十一的“果智”是修行证果的情况。前边儿讲的都是因地情况。所知依、所知相这两部分,是讲的唯识境。入所知相、彼入因果、彼修差别、增上戒、增上心、增上慧这六部分是说的唯识行。彼果断、彼果智两部分是讲唯识果。这个“果断”主要是说无住涅槃的。咱们看论文。

  如是已说增上慧殊胜,彼果断殊胜云何可见?

  增上慧的殊胜已经说过了,说菩萨的增上慧不是小乘所能及的。而菩萨的“果断”殊胜之处是在哪儿体现出来的呢?

  断谓菩萨无住涅槃,

  “彼果断”的“断”字儿是什么意思呢?说,就是指菩萨的无住涅槃。涅槃有自性清净涅槃、有余涅槃、无余涅槃、无住涅槃,菩萨的无住涅槃就是菩萨的无余涅槃。阿罗汉的无余涅槃是他不干了、休息了,而菩萨的无余涅槃是无住、不休息,接着干。

  以舍杂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。

  这一句话是总括无住涅槃的体相。“舍杂染不舍生死”,“舍杂染”是指没有烦恼,成就了般若波罗密多,也就是不住生死,有智慧不住生死。“不舍生死”是因为有大悲心,还要度化众生,也就是不住涅槃。“二所依止转依为相”,这个“二”是指遍计所执、圆成实,也有人说成涅槃、生死,这都可以。涅槃就是圆成实,生死就是遍计执。“二所依止”,遍计执、圆成实所依止的就是依他起。我说过的,依他起是一个平台,在依他起这个平台之上安立遍计执、圆成实。“转依为相”,就是给它转变过来,我们老认为遍计执是有的,要把这个错误的观念转变过来,要知道遍计执是根本就没有的,一定要舍弃,圆成实才是实在的,可我们现在以为圆成实是没有的,这观念也得转变过来。这是无住涅槃的相。

  此中生死,谓依他起性杂染分;

  我们凡夫住在生死里,住在烦恼里,虽然很苦恼,但是仍然是不愿放下的,这就是“住”的意思,也就是爱著、贪著。可是有的众生不是这样,他住在烦恼里,他难受,他就要想办法要解脱,阿罗汉呢,修行成功以后,他不住在生死烦恼里了,他住在涅槃里了,不过是他住在涅槃里不出来了,就是躲起来了。现在说的菩萨不是这样的,他解脱了,不住在生死里,但是也不躲在涅槃里不出来,这个就叫无住涅槃,这个无住涅槃是什么样子呢?在总括相里说是“舍杂染不舍生死”,“舍杂染”是说他已经成就了般若波罗蜜多,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了,没有了遍计执的杂染。没有杂染是可以入涅槃的,他只要想入涅槃就可以入涅槃。不过现在这些大菩萨他们不,因为有大悲心,所以他们不弃舍生死。在天台宗中间有一个说法,藏教菩萨是伏惑润生,现在唯识说的不舍生死是什么呢?按一般的说法,不舍生死就是指不舍弃众生,有大悲心要度化众生。严格来说,不是这样的,唯识说的生死,是指“依他起性杂染分”,生死当然是杂染,说,因为阿赖耶识里有杂染种子,他一现行,就出现了种种的执著,我执、法执等,本来是似义显现的,非当成真实的,不知道所面对的一切法其实都是如幻如化的、唯心所现的,因为出现这样的认识,所以你就在生死中流转。这个生死,就是依他起性的杂染那一部份!杂染那一部份就是遍计所执。遍计所执就是似义显现,似义显现的是所遍计,而能遍计则是有无量行相的第六识。能遍计去遍计所遍计,就成就了遍计所执。遍计所执实际上是毕竟空的、是无所有的。这儿注意一下:当我们的虚妄分别起执著的时候,虽然它是毕竟空的,但你的心一动就熏成了种子,这种子就被阿赖耶识摄持,这就是依他起!这里要特别注意:我们的这个依他起,是由遍计执造成的依他起!也就是说,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见到依他起,要见到真的依他起,那得登地菩萨才行!现在说的生死,就是指依他起性这个杂染分,也就是说,杂染种子变出来的,还是依他起,可是我们在这上面进行虚妄分别,这是生死。

  涅槃谓依他起性清净分:

  什么是涅槃?说,涅槃是“依他起性清净分”。刚才说的杂染分,现在说清净分,杂染分是遍计执,清净分则是圆成实性。就是似义显现是毕竟空的,没有能取、所取,没有一切戏论的境界!也就是把遍计执的真面目搞清了,撕下了它的画皮。

  二所依止谓通二分依他起性。

  总相是说,“舍杂染不舍生死,二所依止转依为相”,有“舍杂染”,我就把什么是杂染说了一下。有一个“不舍生死”,我就把什么是生死说了一下。顺便我还把什么是涅槃说了一下。后边儿还有一个“二所依止转依为相”,我就得把“二所依止”说一下。所谓“二所依止”,就是指生死的依止处、涅槃的依止处。论文中说它是“通二分依他起性”,“通二分”就是既通于生死,又通于涅槃的;或者说是既通于遍计执,又通于圆成实。“通二分”的是谁呢?依他起性!“二所依止”是既是遍计执的依止处,又是圆成实的依止处,这只能是依他起了,依他起是建立遍计执、圆成实的平台。

  转依,谓即依他起性对治起时,转舍杂染分,转得清净分。

  在总相那句话中还有一个词也得说一下,就是“转依”,所谓转依,是说,在凡夫位的时候,我们凡夫的依他起性(本质上是遍计执)在起对治的时候……注意,怎么对治?就是正闻熏习、如理作意,这样我们就熏习清净法界的种子。啥时候起对治?就是在四加行位,虽然我们现在也可以修止观,但势力太微弱了,可以忽略不计。到加行位的时候,修四寻思观、四如实智,这时候可以对治。还有一种说法是得无生法忍,就是登初地,这时候无分别智现前,这时候正儿八经的说对治。这就是论文中说的“对治起时”。这两种说法都可以。在“对治起时”,“转舍杂染分”,能对治烦恼障、所知障了。在登初地的时候舍弃分别我执、分别法执。“转得清净分”,把杂染去掉,舍这个就得那个,得到的就是清净的真如。注意,“转依”就是转变依止,唯识三性是以依他起为平台建立的,则依他起就是依止处,我们凡夫的依他起是杂染的,也就是说我们凡夫以为的依他起实际上遍计执,是遍计执造出来的一个依他起,我们现在根本是见不到依他起的,只能见遍计执。现在转依就是把我们的杂染依他起(就是假依他起)转过来,要以净依他起为依止处。

  又此转依,略有六种:

  彼果断就是讲的无住涅槃,但无住涅槃也不是一下子就得到的,他也有次第。根据情况的不同,有六种差别,我们称为六相。

  一、损力益能转,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,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、不现行故。

  第一相是“损力益能转”,这是在加行位的情况,或者说是胜解行地。在这时,还没有成就无分别智、没有见到真如,要修四寻伺观、四如实智,在修的时候“损力益能”,“损力”就是减损杂染分的力量、减损我们的执著的能力。你修四寻伺观、四如实智,就能去掉执著、减少染污。“益能”是增益清净的功能、增长无漏戒定慧的功能。不过在这加行位还是带相观空,还有所得,还没有证悟。“谓由胜解力闻熏习住故”,“谓由胜解力”是说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,他对于唯识无义已经有胜解了,有深刻的信解。“闻熏习住故”,这位菩萨的胜解力就是听闻正法而熏习来的,听闻了正法,就熏成了清净法界的种子,这种子住在了阿赖耶识里。“住”有保持不变的意思,就是说,我要一直努力听闻正法、努力修力,不能说我一下子干一下子又不干了,这叫“住”,这里的“闻熏习住”就是要一直听闻正法。“及由有羞耻令诸烦恼少分现行、不现行故”,说,这位菩萨已经听闻正法了,听过以后你就得如理作意。这个“有羞耻”就是如理作意后生起了惭愧心,知道自己以前的所为不对,说,我要止观,要把以前的错误对治掉。“令诸烦恼少分现行”,因为你有羞耻感,有惭愧心,就要对自己的错误、烦恼采取行动,用四寻伺观、四如实智来修习对治,这样就可以令心里的烦恼小一点,“少分现行”是指还没有对治完,有一些还是会现行的,但有些已经被对治了。下边儿还有一个“不现行”,就是你修止观的力量很大,使烦恼都不现行了。

  二、通达转,谓诸菩萨已入大地,于真实非真实、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,乃至六地。

  “损力益能转”是初发心时的相貌,因为发心努力修行,随着修行功夫的增上,慢慢就转凡成圣了,这就该“通达转”了,就是通达真如了,这是不可思议的无分别圣境。“谓诸菩萨已入大地”,说,这些菩萨已经证得清净法界了,“已入大地”就是已经登地。“于真实非真实、显现不显现现前住故”,这一句话要这样理解,“真实显现现前住故”、“非真实显现现前住故”,当然,也可以说成“真实不显现现前住故”、“非真实不显现现前住故”。“现前住”就是指显现说的,“真实显现现前住”的“真实”是圆成实性,就是一切法寂灭相,说,圆成实在你的清净心里显现了,不但显现,而且安住不动,不是现在显现,过一下又没有了,不是这样的,这叫“现前住”。下边儿的“非真实不显现现前住”,“非真实”指的是似义显现的遍计所执性。在这个时候,不真实的境界不显现了,就是说,在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候,遍计所执的诸义就都不现前了。但是得注意,因为这时候是刚登初地,所以功夫还不纯熟,只有在你作观的时候,真实才现前、无分别智才现前,你要是这会儿不作止观,非真实的遍计执就又现前了,非真实显现了,真实就不显现了,要是真实显现,非真实就不显现。他们两个不能并存。但不管怎么着,这时候对于真如他是通达的,就是说,虽然有时候遍计执还现前,但只要一提正念,真实立马就显现了。一登地就有这能耐:随时提起正念,立马真实就现前。这种情形从初地到六地都这样,都有间断性。

  三、修习转,谓犹有障,一切相不显现,真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断分第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