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断分第十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实显现故,乃至十地。

  通达转是见道了,见道后就该修道了。“修习转”就指修道位。按一般的分法,初登地就是见道,见道只有一刹那,随后就是修道位,但在这里说,从初地到六地都是通达转,六地以后到十地是修习转,这是怎么回事儿呢?这是从转依方面来说的,所以这么说,就是说,换了角度了。咱们还是说见道只需一刹那,随后就是修道位。这儿说修习转是从六地后说。这修习转是从六地后的七地开始,一直到十地。“谓犹有障”,在修习转这个境界里,确实是到无相的境界了,圆成实、真实已经能够现不间断地现前了,但他毕竟还不是佛,还有点儿所知障。“一切相不显现,真实显现”,就是遍计执不显现了,圆成实性显现,就是说他能长时期的修止观。从七地到十地的转依都叫修习转。

  四、果圆满转,谓永无障,一切相不显现,最清净真实显现,于一切相得自在故。

  经过修习之后,终于圆满了,就是“果圆满转”。“谓永无障”,果圆满转的表现有几个,第一就是“永无障”,永远也不会有障碍了,烦恼障、所知障完全清净。“一切相不显现”,一切障都清除了,当然就没有遍计执了。“最清净真实显现”,最清净法界、真如,圆满显现。“于一切相得自在”,得大自在了。

  五、下劣转,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,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。

  前边儿四种转是菩萨自己修行成佛。下边儿是大乘和小乘对比。“下劣转”就是说的声闻、缘觉的情况。“谓声闻等唯能通达补特伽罗空无我性”,“声闻等”的“等”就是指的缘觉。说,声闻、缘觉只能悟入人无我,他没有悟入法无我。“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”,“一向”是一直、完全;“背”是厌离。“一向背生死”是说他从开始修行的时候,就是一直厌离生死。“一向舍生死”是说他修须行成功之后就舍弃了生死到涅槃的境界里了,然后一直不出来了。

  六、广大转,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,即于生死见为寂静,虽断杂染而不舍故。

  这“广大转”是说菩萨的情况。“谓诸菩萨兼通达法空无我性”,菩萨不但通达人无我,同时还能通达法无我。“即于生死见为寂静”,就是生死即涅槃。“虽断杂染而不舍故”,菩萨断了杂染烦恼,但他悲心深重,不舍弃生死中流转的众生。

  若诸菩萨住下劣转有何过失?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,违越一切菩萨法故,与下劣乘同解脱故,是为过失。

  “若诸菩萨住下劣转”,菩萨本是广大转,可现在他的菩提心退了,他要住在“下劣转”,就是要入无余涅槃,不再度众生了。这样就有了过失。“不顾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故”,本来菩萨是要度一切众生,你现在不管了,不顾念众生的利益了,不管在六道里流转生死的众生了,只管自己涅槃,这是第一个过失。“违越一切菩萨法故”,这位菩萨在发心的时候是要成佛的,现在他违反了菩萨法,菩萨的大悲心很强,智慧也很大,他要度众生,现在他退失菩提心,这就犯了菩萨戒。这是第二个过失。“与下劣乘同解脱故”,菩萨退心了,就不再是菩萨了,就成了二乘人一样了,得不到无上菩萨。这是第三个过失。

  若诸菩萨住广大转有何功德?

  菩萨退失菩提心,有以上三个过失。菩萨要是不退失菩提心的话,有什么功德呢?下边儿说有二种功德。

  生死法中以自转依为所依止得自在故;

  这是第一个功德。菩萨在生死苦恼的境界,“以自转依为所依止”,“自转依”就是大乘法的转依,说菩萨以大乘法的转依作为依此处。大乘法的转依,就是转杂染依他起,而得清净依他起,也就是证悟清净法界,得大自在的。菩萨以这个转依作为依止处,就是无住涅槃的境界,以无住涅槃为所依止。“得自在故”,菩萨的烦恼障、所知障都没有了,内心里达到最极圆满的清净自在境界,这是自利的功德,是自己修行而得到的佛法利益。

  于一切趣示现一切有情之身,于最胜生及三乘中,种种调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诸有情故,是为功德。

  “一切趣”就是六道,说,菩萨得了无住涅槃,可以在六道中随意地“示现一切有情之身”――化现一切有情的身相,也就是“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”。他“示现一切有情之身”度众生,希望众生“于最胜生及三乘中”……“最胜生”是六道中最好的境界,就是享天人之福,不到恶道去。“三乘中”就是在出世的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。菩萨教导众生修五戒十善,可以使众生安住在最胜生里,要是教导众生修四谛、十二因缘、六度四摄,就使众生安住在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里。“种种调伏方便善巧”,度众生可不是容易的事儿,你要帮助他,他有时候还讨厌你,有时候他会爱上你,这都不一定,菩萨呢,就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教化众生。因为他是菩萨,而且是得了无住涅槃的菩萨,所以他能够善巧地度化众生。

  此中有多颂:

  下边儿有好几个颂子。

  诸凡夫覆真一向显虚妄

  诸菩萨舍妄一向显真实

  这是说转依就是解脱。“诸凡夫覆真”,“覆真”就是真实被掩盖起来了,看不见真实了。这是说我们这些凡夫,因为不肯修习,所以被猪油蒙了心,一真法界的境界被无明烦恼所遮蔽。“一向显虚妄”,我们一直看见的都是虚妄的情景,我们就生活在虚妄之中,在虚妄中受苦。“诸菩萨舍妄”,菩萨断除无明烦恼、断除遍计所执,他弃舍虚妄的情景,他知道内心所分别的境界都是不真实的,都是如梦如幻的,因为知道它们不真实,所以不执著。“一向显真实”,菩萨登地以后就一直是清净法界的境界,是无分别智证悟真如的境界,那是真实不虚的。

  应知显不显真义非真义

  转依即解脱随欲自在行

  这第二个颂子正式说转依是解脱。第一、第二这两个颂子是一组。“应知显不显”,我们应该知道,真实义显现了、遍计执的不真实义不显现了,这就叫转依。“真义非真义”,“真义”是依他起性的清净分,“非真义”是依他起里的杂染分。杂染分的依他起经过长期的修行,不再显现了,这时候真义显现,这就叫转依。“转依”就是使依他起的杂染分不再显现,让清净分显现出来,也就是在我们现前的分别心上转染还净。转依要依靠唯识观的修习来完成。转依要是成功了,那么,“即解脱”,就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,就是把一切烦恼、惑业苦都消灭了。然后你就可以“随欲自在行”――随心所欲地度众生,没有什么可以障碍你。现在你想度众生则障碍很大,人事上的限制、地理环境上的限制等等。到转依成功了的时候则就不一样了。

  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

  尔时由此证生死即涅槃

  这是第三个颂子,这个颂子和下边儿的第四个颂子是一组,是说无住涅槃的。“于生死涅槃,若起平等智”,咱们知道,生死是杂染的、不自在的,而涅槃是清净的、自在的,它们完全是反个儿的。可是菩萨成就了无分别智,对它们二者产生了平等的认识,觉悟到生死和涅槃其实是不二的。生、死其实是自己内心的分别而已,既然只是内心的分别,那么分别是生的时候根本是没有生可得的,分别是死的时候也没有死可得,都是毕竟空的。“尔时由此证,生死即涅槃”,菩萨有平等智时,就证悟了生死就是涅槃:生死毕竟空,毕竟空就是不生不灭,不生不灭就是涅槃。有些人把它说成生死、涅槃都是内心的分别,分别是生死的时候根本是没有生死可得的,分别是涅槃的时候也没有涅槃可得,这种说法可不是菩萨的说法,一定要知道,那是二乘的“下劣转”,不是菩萨的“广大转”。

  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

  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

  说,因为生死即涅槃,所以“于生死非舍非不舍”。“非舍”是没有生死可舍,因为生死是毕竟空的,可舍吗?就和二乘说的舍生死不一样,菩萨没有生死可舍,这是法空的缘故。“非不舍”是说,菩萨觉悟了生死即涅槃,知道根本就没有生死的逼迫,既然没有生死的逼迫了,所以还不能说是没有舍,还是舍了的。菩萨觉悟了生死即涅槃,他在生死里度众生,可是没有生死的苦恼,所以是“非不舍”。没有生死可舍,也就没有涅槃可得。没有生死可舍,所以涅槃也就“非得”。生死“非不舍”,则涅槃也就“非不得”。我们觉得是把生死断掉,然后得到涅槃,但得涅槃的人并没有感到有所得。菩萨有智慧不堕生死,有悲心不舍众生,这就是无住涅槃:不住生死、不住涅槃。

  
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断分第十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