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果智分第十一
如是已说彼果断殊胜,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?
前边儿说完了果断――无住涅槃,说无住涅槃可不是小乘可比的。现在说果智――无上菩提、大菩提。菩萨之果智殊胜又表现在哪儿呢?注意:果断是从断烦恼的角度来说的,而果智是从成就圣智的角度来说的。“果断”是断除一切烦恼,从这个角度来说叫断德,“果智”成就无量的智慧,从这个角度来说叫智德。
谓由三种佛身,应知彼果智殊胜:一、由自性身,二、由受用身,三、由变化身。
果智的殊胜这里说了,是成就“三种佛身”。先标出来三身,自性身、受用身、变化身,下边儿说明。
此中自性身者,谓诸如来法身,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。
啥是自性身?“自性”就是本来就有,“身”是可为一切法的依止,就象我们这个身体是器官的依止处一样。“自性身”以真如为自性,它是一切功德法的依止处。成佛得大菩提的自性身是啥?“谓诸如来法身”,说,自性身就是我们常说的法身,法身这个名字的含义是啥?为什么叫法身?“法”指功德法,“身”是依止,合起来就是说:它是一切功德法的依止,所以叫法身。“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”,就是指无量无边的功德法,都以自性为依止、以法身为依止。当修得了无分别智的时候,自性就在一切法上生发出大自在的活动、无障碍的活动。
受用身者,谓依法身,种种诸佛众会所显,清净佛土,大乘法乐为所受故。
自性身可以生发出大自在的活动,受用身、变化身能不能由自性身生发?当然能!受用身、变化身本就是法身的一种作用。自性身(法身)这是成佛后的清净境界,是他自己的功德境界,而受用身、变化身则是佛的大悲心广度众生的境界,这是利他的功德。“受用身者,谓依法身,种种诸佛众会所显”,“谓依法身”,原来这受用身是以刚才说的法身为依止,也就是说,受用身是由法身生起的,“种种诸佛众会所显”,“种种诸佛会”是说菩萨成佛之后都要说法度众,当然这里说的可不是象阿含经里释迦牟尼给某个人说法解惑一样,而是象华严法会那样,有无量无边的法身大士来参加法会,来参加这大法会的都是圣位菩萨、法身菩萨,凡夫是参加不了这法会的。参加这法会的菩萨所见到的佛身就是受用身,佛的受用身就是教导这些法身菩萨的。“种种诸佛众会所显”的“所显”,是指初地、二地、三地乃至十地,他们在大法会中所见到的佛都是不一样的,这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功德、因缘不同。同在一个屋里,所看见的同一张桌子,也是各见各的面儿,都不一样。这就是说受用身对不同的众生来说所见不同。“清净佛土,大乘法乐为所受故”,法身佛为了度化众生,要用一些不同的方便,比如说他得现不同的身相,还得现出清净的佛土,还得说种种的微妙佛法等。菩萨见到这样的佛,听佛说这样的法,受到种种的法乐……这就叫“受”。菩萨在佛所现出的佛土里可以享用佛现出的一切,这就叫“用”、“受用”。也就是说,佛现出清净佛土、说大乘佛法,让菩萨来享用,也就是说,受用身是法身菩萨所见到的佛。
变化身者,亦依法身,从覩史多天宫现没、受生、受欲、踰城出家、往外道所修诸苦行、证大菩提、转大*轮、入大涅槃故。
而佛的变化身呢?“亦依法身”,也是以法身为依止的。现在我们说的变化身就是示现八相成道的佛,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就是变化身。“从覩史多天宫现没”,“覩史多天”就是兜率天,“现没”就是示现不在兜率天了,从兜率天到人间来了。这是八相成道的第一相:降兜率。“受生”,第二相:在人间降生了。“受欲”,第三相:在人间享受五欲。“踰城出家”,悉达多太子在二十九岁这一年的一天夜里,带着车匿越城跑出来出家了。“往外道所修诸苦行”,释迦牟尼刚出家的时候也是到各处参访,著名的有六师外道,释迦牟尼到他们那儿参访。而后到雪山修了六年的苦行。“证大菩提”,释迦牟尼经过六年苦行,发觉不行,因之舍弃苦行,接受牧羊女的供养,到菩提树下禅定,发愿说,若不成道终不起座,夜睹明星而证得无上菩提。“转大*轮”,佛陀成道之后,弘法度众。“入大涅槃”,释迦牟尼佛在八十岁入灭了。这就是八相成道,各处说法稍有不同,有些地方没有参访外道这一相,而有降魔。这关系不大。这变化身是度化凡夫的。
此中说一嗢柁楠颂:
下边儿是分十种情况来解释菩萨果智的殊胜,这儿先用一个颂子来总标。
相证得自在依止及摄持
差别德甚深念业明诸佛
这个颂子就是十相,果智这一部分就是用这十相来显示的。这个颂子要读成“相、证得、自在、依止、及摄持、差别、德、甚深、念、业,明诸佛。”后边儿的“明诸佛”是说,就是用前边儿的相、证得、自在等十相来表明诸佛的果智殊胜的。下边儿就具体来解说大乘菩萨的果智十相。
诸佛法身以何为相?应知法身略有五相:
第一相就是“相”。说,诸佛法身的体相什么样儿呢?说,诸佛法身的体相有五种表现。
一、转依为相,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依他起性故。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。
先看第一种表现:转依为相。转依就是从我们现前的分别心里修止观、修六波罗密多等,渐渐地就把烦恼障、所知障等杂染分依他起性破除了。杂染分依他起性就是由内心的执著熏成的烦恼种子。现在要把他们破除。“转灭”就是把这杂染分依他起给破除。在“转灭”的同时还有一得,有一失必有一得,得了啥?得了“解脱一切障”,就是说从一切障中解脱出来,解脱后是什么样子?“于法自在转”!就是心在一切法上都是自在的。我们没有灭除执著,所以我们见到可爱的境界心里就动,看见可恨的境界心里也动,从来就没有自在过,现在你的心自在了。什么叫“自在”?就是自己愿意咋样儿就咋样儿,不受别人的影响,当然,佛教这是说的内心,指内心不受外界的影响,不受一切法的影响。现在你解脱一切障,就“于法自在转”了,没有什么能够影响你。大自在的境界现前了,没有烦恼的系缚了,那么,就是“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”。“清净分依他起性”可以说就是就是清净法界、圆成实性,也可以说是清净依他起,就是无量无边的功德、智慧现前。法身就是这样儿的:远离无量无边的杂染,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!这就是法身的转依相。
二、白法所成为相,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故。
第二种相是“白法所成为相”,“白法”就是无漏功德。无漏功德所成就的相就是白法所成相。也就是菩萨在成佛之前所修的六波罗蜜多修圆满了,这样,在成佛的时候就有十种大自在。哪十种自在呢?下边儿分着说一下。
此中寿自在,心自在,众具自在,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。
第一是“寿自在”,就是寿命问题,他想在这儿活多久就活多久。我们凡夫想活但就是活不了,阎王爷来抓,想活短点儿也不行,千古艰难唯一死,死是很难的。这个“寿自在”是指佛的自受用身,是无量寿!第二个是“心自在”,就是指世间一切尘劳杂染不能染污它,伤害不了他。《别译杂阿含·三一九》有象护尊者吓佛的故事,说象护当时是佛的侍者,佛夜里还经行不睡,象护太困了,但是佛教中是师父没睡,弟子不能先回屋睡,象护就想:世尊不睡,我应该想法让他睡。象护就装成一个“薄俱罗鬼”来吓佛,佛说,你可真愚痴,难道你不知道如来是没有一切畏怖吗?佛的心一切时、一切处、一切境界自在。第三个是“众具自在”,“众具”就是财富,要多少有多少。说,这寿自在、心自在、众具自在是由修布施波罗密多而得的。布施有法施、财施、无畏施,法施得寿自在,这是因为法施可以救众生慧命,所以在果上得寿自在。无畏施得心自在,这是因为无畏施是解除众生内心的恐怖的。财施得众具自在。
业自在,生自在,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。
第四个自在是“业自在”,就是说,成就法身时,身、语、意三业自在。第五个是“生自在”,就是说,佛想到欲界受生就到欲界受生,想到色界受生就到色界受生。凡夫可是不自在的,是随业而流转的,业力使你到哪儿你就得到哪儿,想不去是没门儿的。但佛菩萨是自在的。这业自在、生自在是“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”,这是因为持戒波罗密多圆满的缘故。因为持戒的人在因地时三业清净,他只作善,所以成佛时得业自在,因为他不作恶,所以在果地得生自在。
胜解自在,由忍波罗蜜多圆满故。
第六种自在是胜解自在。就是说你你内心里的想法特别有力,境界就随着你内心里的想法而现。比如说你内心里想水,因之你看见的就不是咱们看见的桌椅了,而成了水。也就是说,内心胜解可以转境。这个是自己的内心转自己的境,不是你的内心转我的境。在楞严上有月光童子的故事,老和尚作观小和尚看见水,这是错误的。这就是胜解自在,这是因为在因地修忍辱波罗密多而成就的。这是因为在因地修忍辱波罗密,能容忍众生的种种境界,所以感得果地的“外境”随心而转。
愿自在,由精进波罗蜜多圆满故。
第七个自在是愿自在。“胜解自在”是说把已经有的境界随心地转变,而这愿自在则是说,没有的境界随心所欲给现出来、创造出来。这个愿自在是因为在因地修精进波罗密多而成就的。在因地你作一件事儿一定至始至终要作成功,所以到果地就心里想作什么事情就一定成功。
神力自在五通所摄,由静虑波罗蜜多圆满故。
这是第八种自在,是说五种神通都具足了,无障碍了。就是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。这五通是因为在因地修禅定波罗密多而成就的。
智自在,法自在,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。
第九种自在是智自在,佛的大智慧是自在无碍的,通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