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达一切法、一切众生,世、出世间的一切都通达。第十种自在是法自在,是说佛能够安立无量无边的法门而教化众生。这许多的法门都是佛陀安立的而已。这两种自在是因为因地修般若波罗密多而成就的。
这十种自在是白法所成相。
三、无二为相,谓有无无二为相,由一切法无所有故,空所显相是实有故。
菩萨果智十种殊胜相的第三相是无二相。“二”就是指世间法,因为世间法都是相对的,有长才有短,有大才有小,这就叫“二”。圣者的法身是超越世间的,是没有“二”的。无著论师在论文中说了三种“二”相。第一种是“谓有无无二”,就是既不是有,也不是无。具体来说,就是“由一切法无所有故”,指遍计所执的一切法都是没有的。我们现在觉得这遍计所执法是十分的真实,但佛说众生遍计执的境界是一无所得的。还有一句“空所显相是实有故”,就是说空性所显现的离一切相的境界是真实的。“由一切法无所有故”,所以非有;“空所显相是实有故”,所以非无。
有为无为无二为相,由业、烦恼非所为故,自在示现有为相故。
第二种无二相就是:有为无、无为也无,有为法无、无为法也无。“有为无”就是“由业、烦恼非所为故”,我们一般说的有为法,就是指所有的因缘所生法,而现在这儿说的有为法是指业、烦恼所造的一切法。法身的境界可不是有漏的业和烦恼所造成的,法身是大自在境界,绝对没有染污的业和烦恼的情况,所以叫“有为无”。下边儿一句说,“自在示现有为相故”,就是说,他是能够广度众生的,他不同于二乘人的无为境界。二乘人弃舍了业、烦恼,入无余涅槃了,但佛能自在无碍地示现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,现出有为的身相而为说法,所以“无为无”。“由业烦恼非所为故”是不同于世间的有为相,“自在示现有为相故”是不同于二乘的无为相。二乘人入无余涅槃后就不示现有为相了。
异性一性无二为相,由一切佛所依无差别故,无量相续现等觉故。
第三种无二相是:异性无、一性无。“异性”就是事物的彼此差别。“一性”是事物的体性不分彼此。我们觉得,这世间不是异就是一,不是一就是异,现在法身是超越了异、一的。“由一切佛所依无差别故”,这是说不异的,指的是一切佛的无分别智,根本是没有不同的。他们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依止的清净法界、圆成实性,或者说真如,都是一样的。“无量相续现等觉故”,既然佛与佛没有差别,能不能说根本就没有无量无边的佛、只有一佛呢?不能这么说!这一句“无量相续现等觉故”就是说,佛从最初发心成佛的地方来看,差别还是有的。“相续”就是众生。无量的有情,各有各的因果系统,不相混乱,他们遇上三宝,发心修行,慢慢地成佛了,“现等觉故”,等觉、妙觉是菩萨的果位,马上就成佛了,觉悟诸法实相了,要成佛了,这样来看,就有无量无边的佛,不能只是一位佛。这就是不能说是一性。下边儿还说这个道理。
此中有二颂:
这两个颂子还是说“异性一性无二相”的。
我执不有故于中无别依
随前能证别故施设有异
“我执不有故”,说,凡夫是有我执的,因为有这我执,所以就在自己的这个因果系统里一直地相续轮回下去,每一个有情都有他自己的因果系统,但佛是无我的,他没有我执,他有的是无分别智,所以佛与佛之间是无分别的、他与众生也是无分别的。所以说“于中无别依”――在清净法界里没有彼此生命的不同所依,都是无分别的,只有一个清净法身。凡夫因为我执,所以轮回,要是能够修学佛法,到佛的境界时,就没有我执,见一切都是相互融摄的。就是说,没有异性,“异性无”。“随前能证别”,“随”是随顺,“前”是以前,指成佛以前,“能证别”就是修行时各阶段的差别,初地与二地有差别,与三地、四地都是有差别的等,这一句就是说,随顺他以前从作凡夫的时候,一直到转凡成圣,再到十地菩萨等,这还是有差别的。“故施设有异”,所以就安立了各自不同的名号。这是释迦牟尼佛,那是阿弥陀佛,那是药师佛等等的不同。所以,这后两句是指佛与佛在修行时的别愿不同而成就的情况,所以给安立了不同的名号。这种种的名号其实都是施设而已。既然施设了不同的名号,所以就是“一性无”。
种姓异非虚圆满无初故
无垢依无别故非一非多
这第二个颂子其实说的给前边儿是一样的,还是说的非一非异,不过是用不同的理由来说的。这里先用四个理由来说“非一”。“种姓异”,这是第一个理由。“种姓”就是指有人是声闻种性,有人是缘觉种性,有人是菩萨种性,这不一样。有的人他就是想成佛,有的人就是想作罗汉,这就是种性不一样的缘故。种性不同,就发心不同,导致修行证果的情况不同。所以佛不是只有一位,有多佛,非一!“非虚”,这是第二个理由。就是没有徒劳的意思,指发了菩提心,培植了很多福德智慧资粮,我们在凡夫位培植资粮很不容易,到八地菩萨以后,那是大自在、无功用行的境界,培植福德、智慧就比较容易了。如果只有一佛的话,我们的辛苦不是就没有意思了吗?我们根本不能成佛,那我们还辛苦什么劲儿~~“非虚”就是说,不,我们的辛苦不会白辛苦,是会成佛的。你只要发心,都是能成佛的。“圆满”是第三个理由。“种姓异”和“非虚”是因地时候的情况,这个“圆满”是成佛以后的情况。成佛以后,佛以三乘法普度一切众生,你是声闻乘我给你说声闻乘法,你是缘觉乘我给你说缘觉法,当然,一般来说,缘觉不用佛给说,但要是能说我也是给说的,你是菩萨乘我就给说菩萨乘法。佛就是这样教化众生的,如果只有一佛,其他的都不能成佛,佛就不必要用菩萨乘来教化菩萨乘众生了,这样呢,就不是圆满的了,现在说是“圆满”,所以佛是“非一”。“无初故”,这是第四个理由。既然有这么多佛,那么,哪一位是第一个成佛的呢?说没有第一、没有最初。要是有第一的话,在第一的前边儿就该没有佛了,现在说是没有最初的。佛前还有佛,永远推不出个第一来。这四个理由来成立“非一”。下边儿说无多佛,就是“非异”。“无垢依无别”,“无垢依”就是清净法界。佛消除了所有的染污种子,得了究竟清净的无分别智,清净无分别智所依止的平等法性是没有差别的。既然无差别,你能说佛有很多吗?从清净法界上说,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等是一样的。这就是“非异”、“异性无”。
四、常住为相,谓真如清净相故,本愿所引故,所应作事无竟期故。
这是说法身以“常住为相”,就是指佛的法身是常住不变的。为什么法身常住呢?下边儿有三个理由。“谓真如清净相故”,这是第一个理由。就是说佛陀无分别智所证悟的是清净真如,所谓“清净”就是没有戏论相,一切的戏论相都是染污的,离一切戏论的清净真如是常住。有为法是生灭变化的,而离一切相的无为法――真如,是没有戏论相的,是常住的,而佛的法身是以真如为体,所以佛的法身是常住而没有生灭变化的。“本愿所引故”,这是第二个理由。“本愿”的“本”,就是最初。说,佛陀最初在发愿的时候,发的就是普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的愿,因为众生有很多,所以他得尽未来际度。因为他有度众生的愿,众生很多,所以他就得继续存在,这就使得他得常住。所以说“本愿所引故”。“所应作事无竟期故”,这是第三个理由。佛陀要度众生,但度众生这件事儿,是没有终结的一天的,所以他得常住。
五、不可思议为相,谓真如清净自内证故,无有世间喻能喻故,非诸寻思所行处故。
法身有不可思议相,为什么说不可思议呢?有三个理由。“真如清净自内证故”,佛陀无分别智证悟了清净真如,没有证悟清净真如的人,是想不出清净真如的情况的,我们凡夫总是爱揣测,用我们的分别心来思维佛陀的境界,这是思维不到的。这一个“真如清净自内证故”是说,真如不是凡夫的分别心能推测出来的,是要用无分别智才能证悟的,所以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思议的。“无有世间喻能喻故”,这是第二个理由。说凭世间的比喻是没法来比真如的清净境界的,因为世间的譬喻都是思量的境界,而清净真如是超出思量的境界的,是最究竟圆满的,这是不该去思议的。“非诸寻思所行处故”,这是第三个理由。说,真如的法身境界是无分别智,不是寻思这样的心所,活动的境界,所以不可思议,不能去思惟法身的境界。
十门分别的第一门――相,到这儿就完了。
复次,云何如是法身最初证得?
这是第二门。第一门说佛陀的法身有五相,那么这五相是啥时候、怎么样证得的呢?
谓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别智及后得智,五相善修,于一切地善集资粮,金刚喻定破灭微细难破障故,此定无间离一切障故得转依。
“谓缘总相大乘法境”,说,无量大乘法门的总相是真如,总相这个真如境界是由“无分别智及后得智”来缘取的。无分别智缘取真如是无相的,后得智缘取真如则是带着真如的相,就是说,后得智是为一切众生说法的。要想得证法身,你必须得修行,修行一共有“五相”,论文中说,得“五相善修”,什么是五相善修?翻回五十页,第一行说,“由五相修,何等为五?谓集总修、无相修、无功用修、炽盛修、无喜足修。如是五修,令诸菩萨成办。”现在说五相善修,就是这个。如果你能五相善修的话,那么就可以证得法身,在欢喜地就证得法身,然后一步步圆满,到成佛的时候究竟圆满,所以我们是把得到圆满无上菩提时的究竟圆满法身叫最初证得(究竟)法身。“缘总相大乘法境无分别智及后得智”就是五相修里的“集总修”。这一句“于一切地善集资粮”是五修的总说、略说。“于一切地”,就是从从初发心一直到十地,从开始发心一直到十地,不断地“善集资粮”――一直积集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