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達一切法、一切衆生,世、出世間的一切都通達。第十種自在是法自在,是說佛能夠安立無量無邊的法門而教化衆生。這許多的法門都是佛陀安立的而已。這兩種自在是因爲因地修般若波羅密多而成就的。

  這十種自在是白法所成相。

  叁、無二爲相,謂有無無二爲相,由一切法無所有故,空所顯相是實有故。

  菩薩果智十種殊勝相的第叁相是無二相。“二”就是指世間法,因爲世間法都是相對的,有長才有短,有大才有小,這就叫“二”。聖者的法身是超越世間的,是沒有“二”的。無著論師在論文中說了叁種“二”相。第一種是“謂有無無二”,就是既不是有,也不是無。具體來說,就是“由一切法無所有故”,指遍計所執的一切法都是沒有的。我們現在覺得這遍計所執法是十分的真實,但佛說衆生遍計執的境界是一無所得的。還有一句“空所顯相是實有故”,就是說空性所顯現的離一切相的境界是真實的。“由一切法無所有故”,所以非有;“空所顯相是實有故”,所以非無。

  有爲無爲無二爲相,由業、煩惱非所爲故,自在示現有爲相故。

  第二種無二相就是:有爲無、無爲也無,有爲法無、無爲法也無。“有爲無”就是“由業、煩惱非所爲故”,我們一般說的有爲法,就是指所有的因緣所生法,而現在這兒說的有爲法是指業、煩惱所造的一切法。法身的境界可不是有漏的業和煩惱所造成的,法身是大自在境界,絕對沒有染汙的業和煩惱的情況,所以叫“有爲無”。下邊兒一句說,“自在示現有爲相故”,就是說,他是能夠廣度衆生的,他不同于二乘人的無爲境界。二乘人棄舍了業、煩惱,入無余涅槃了,但佛能自在無礙地示現種種利益衆生的事業,現出有爲的身相而爲說法,所以“無爲無”。“由業煩惱非所爲故”是不同于世間的有爲相,“自在示現有爲相故”是不同于二乘的無爲相。二乘人入無余涅槃後就不示現有爲相了。

  異性一性無二爲相,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,無量相續現等覺故。

  第叁種無二相是:異性無、一性無。“異性”就是事物的彼此差別。“一性”是事物的體性不分彼此。我們覺得,這世間不是異就是一,不是一就是異,現在法身是超越了異、一的。“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”,這是說不異的,指的是一切佛的無分別智,根本是沒有不同的。他們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依止的清淨法界、圓成實性,或者說真如,都是一樣的。“無量相續現等覺故”,既然佛與佛沒有差別,能不能說根本就沒有無量無邊的佛、只有一佛呢?不能這麼說!這一句“無量相續現等覺故”就是說,佛從最初發心成佛的地方來看,差別還是有的。“相續”就是衆生。無量的有情,各有各的因果系統,不相混亂,他們遇上叁寶,發心修行,慢慢地成佛了,“現等覺故”,等覺、妙覺是菩薩的果位,馬上就成佛了,覺悟諸法實相了,要成佛了,這樣來看,就有無量無邊的佛,不能只是一位佛。這就是不能說是一性。下邊兒還說這個道理。

  此中有二頌:

  這兩個頌子還是說“異性一性無二相”的。

  我執不有故于中無別依

  隨前能證別故施設有異

  “我執不有故”,說,凡夫是有我執的,因爲有這我執,所以就在自己的這個因果系統裏一直地相續輪回下去,每一個有情都有他自己的因果系統,但佛是無我的,他沒有我執,他有的是無分別智,所以佛與佛之間是無分別的、他與衆生也是無分別的。所以說“于中無別依”――在清淨法界裏沒有彼此生命的不同所依,都是無分別的,只有一個清淨法身。凡夫因爲我執,所以輪回,要是能夠修學佛法,到佛的境界時,就沒有我執,見一切都是相互融攝的。就是說,沒有異性,“異性無”。“隨前能證別”,“隨”是隨順,“前”是以前,指成佛以前,“能證別”就是修行時各階段的差別,初地與二地有差別,與叁地、四地都是有差別的等,這一句就是說,隨順他以前從作凡夫的時候,一直到轉凡成聖,再到十地菩薩等,這還是有差別的。“故施設有異”,所以就安立了各自不同的名號。這是釋迦牟尼佛,那是阿彌陀佛,那是藥師佛等等的不同。所以,這後兩句是指佛與佛在修行時的別願不同而成就的情況,所以給安立了不同的名號。這種種的名號其實都是施設而已。既然施設了不同的名號,所以就是“一性無”。

  種姓異非虛圓滿無初故

  無垢依無別故非一非多

  這第二個頌子其實說的給前邊兒是一樣的,還是說的非一非異,不過是用不同的理由來說的。這裏先用四個理由來說“非一”。“種姓異”,這是第一個理由。“種姓”就是指有人是聲聞種性,有人是緣覺種性,有人是菩薩種性,這不一樣。有的人他就是想成佛,有的人就是想作羅漢,這就是種性不一樣的緣故。種性不同,就發心不同,導致修行證果的情況不同。所以佛不是只有一位,有多佛,非一!“非虛”,這是第二個理由。就是沒有徒勞的意思,指發了菩提心,培植了很多福德智慧資糧,我們在凡夫位培植資糧很不容易,到八地菩薩以後,那是大自在、無功用行的境界,培植福德、智慧就比較容易了。如果只有一佛的話,我們的辛苦不是就沒有意思了嗎?我們根本不能成佛,那我們還辛苦什麼勁兒~~“非虛”就是說,不,我們的辛苦不會白辛苦,是會成佛的。你只要發心,都是能成佛的。“圓滿”是第叁個理由。“種姓異”和“非虛”是因地時候的情況,這個“圓滿”是成佛以後的情況。成佛以後,佛以叁乘法普度一切衆生,你是聲聞乘我給你說聲聞乘法,你是緣覺乘我給你說緣覺法,當然,一般來說,緣覺不用佛給說,但要是能說我也是給說的,你是菩薩乘我就給說菩薩乘法。佛就是這樣教化衆生的,如果只有一佛,其他的都不能成佛,佛就不必要用菩薩乘來教化菩薩乘衆生了,這樣呢,就不是圓滿的了,現在說是“圓滿”,所以佛是“非一”。“無初故”,這是第四個理由。既然有這麼多佛,那麼,哪一位是第一個成佛的呢?說沒有第一、沒有最初。要是有第一的話,在第一的前邊兒就該沒有佛了,現在說是沒有最初的。佛前還有佛,永遠推不出個第一來。這四個理由來成立“非一”。下邊兒說無多佛,就是“非異”。“無垢依無別”,“無垢依”就是清淨法界。佛消除了所有的染汙種子,得了究竟清淨的無分別智,清淨無分別智所依止的平等法性是沒有差別的。既然無差別,你能說佛有很多嗎?從清淨法界上說,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等是一樣的。這就是“非異”、“異性無”。

  四、常住爲相,謂真如清淨相故,本願所引故,所應作事無竟期故。

  這是說法身以“常住爲相”,就是指佛的法身是常住不變的。爲什麼法身常住呢?下邊兒有叁個理由。“謂真如清淨相故”,這是第一個理由。就是說佛陀無分別智所證悟的是清淨真如,所謂“清淨”就是沒有戲論相,一切的戲論相都是染汙的,離一切戲論的清淨真如是常住。有爲法是生滅變化的,而離一切相的無爲法――真如,是沒有戲論相的,是常住的,而佛的法身是以真如爲體,所以佛的法身是常住而沒有生滅變化的。“本願所引故”,這是第二個理由。“本願”的“本”,就是最初。說,佛陀最初在發願的時候,發的就是普度一切衆生皆成佛道的願,因爲衆生有很多,所以他得盡未來際度。因爲他有度衆生的願,衆生很多,所以他就得繼續存在,這就使得他得常住。所以說“本願所引故”。“所應作事無竟期故”,這是第叁個理由。佛陀要度衆生,但度衆生這件事兒,是沒有終結的一天的,所以他得常住。

  五、不可思議爲相,謂真如清淨自內證故,無有世間喻能喻故,非諸尋思所行處故。

  法身有不可思議相,爲什麼說不可思議呢?有叁個理由。“真如清淨自內證故”,佛陀無分別智證悟了清淨真如,沒有證悟清淨真如的人,是想不出清淨真如的情況的,我們凡夫總是愛揣測,用我們的分別心來思維佛陀的境界,這是思維不到的。這一個“真如清淨自內證故”是說,真如不是凡夫的分別心能推測出來的,是要用無分別智才能證悟的,所以對我們來說是不可思議的。“無有世間喻能喻故”,這是第二個理由。說憑世間的比喻是沒法來比真如的清淨境界的,因爲世間的譬喻都是思量的境界,而清淨真如是超出思量的境界的,是最究竟圓滿的,這是不該去思議的。“非諸尋思所行處故”,這是第叁個理由。說,真如的法身境界是無分別智,不是尋思這樣的心所,活動的境界,所以不可思議,不能去思惟法身的境界。

  十門分別的第一門――相,到這兒就完了。

  複次,雲何如是法身最初證得?

  這是第二門。第一門說佛陀的法身有五相,那麼這五相是啥時候、怎麼樣證得的呢?

  謂緣總相大乘法境無分別智及後得智,五相善修,于一切地善集資糧,金剛喻定破滅微細難破障故,此定無間離一切障故得轉依。

  “謂緣總相大乘法境”,說,無量大乘法門的總相是真如,總相這個真如境界是由“無分別智及後得智”來緣取的。無分別智緣取真如是無相的,後得智緣取真如則是帶著真如的相,就是說,後得智是爲一切衆生說法的。要想得證法身,你必須得修行,修行一共有“五相”,論文中說,得“五相善修”,什麼是五相善修?翻回五十頁,第一行說,“由五相修,何等爲五?謂集總修、無相修、無功用修、熾盛修、無喜足修。如是五修,令諸菩薩成辦。”現在說五相善修,就是這個。如果你能五相善修的話,那麼就可以證得法身,在歡喜地就證得法身,然後一步步圓滿,到成佛的時候究竟圓滿,所以我們是把得到圓滿無上菩提時的究竟圓滿法身叫最初證得(究竟)法身。“緣總相大乘法境無分別智及後得智”就是五相修裏的“集總修”。這一句“于一切地善集資糧”是五修的總說、略說。“于一切地”,就是從從初發心一直到十地,從開始發心一直到十地,不斷地“善集資糧”――一直積集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因明講記之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