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福德、智慧資糧。“金剛喻定”是到後邊兒的金剛道,在《八識規矩頌》中有一句“金剛道後異熟空”,那裏說到了金剛道,金剛道是成佛前的刹那,在那時候可破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。金剛道定心成就了,就可以“破滅微細難破障故”,就是說到金剛道的時候,破除一切,不管你是再難破的障礙都統統被一掃而光。“金剛喻定”的“金剛”是不可破壞的意思,它可以破其它一切。得了這樣的定,就可以連最微細的所知障、煩惱障的一切種子都破掉。“此定無間離一切障故得轉依”,“此定”就是指金剛喻定,這種定可以破最難破的微細障。“無間”,沒有間斷、一直地,指一直把一切障都遠離,一切障想回來一會兒,是根本沒得商量的,想都別想,這個門對它已經堵死了。這樣呢,就得了轉依。滅除一切障之後,大智慧現前、法身真如圓滿出現,這就是轉依。剛才你問法身啥時候、怎麼樣出現,現在就說,在金剛道的時候,破除一切障,真如圓滿出現,這時候就證得圓滿法身。
複次,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?略由五種:
這是第叁門。法身有幾種自在呢?簡單來說有五種自在。前邊兒說過十自在,那是由六波羅密多圓滿而得的十自在,那是偏重于因地說的(也就是一般說的轉識成智),現在說的五自在,則偏重于果上來說,偏重于果上說就是轉五蘊爲自在。
一、由佛土、自身相好、無邊音聲、無見頂相自在,由轉色蘊依故。
第一個是佛土自在。佛土是清淨微妙的。“自身相好”,首先是佛自身的相好,莊嚴無比,這是大自在的境界。“自身相好”一般是說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。在《中阿含》十一卷中有《叁十二相經》(見《大正藏》1冊493頁上欄-494頁中欄),在《大般若經》叁百八十一卷中有“叁十二大士相,八十種隨好”(見《大正藏》6冊967頁中欄-969頁上欄)。《瑜伽師地論》四十九卷也有,都講到叁十二相以及八十隨形好。無著論師在這兒舉了一個自身相好的例子,他說的這兩種相給一般說的叁十二相裏不一樣。“無邊音聲、無見頂相自在”,“無邊音聲”是說佛的音聲不可限量,不管你與佛距離多遠,只要與佛有緣,佛只要是度化你,不管你在哪兒,佛說的話你都能聽到。也就是說,你參加佛陀的法會,你坐在前邊兒、坐在後邊兒,都聽得一樣清楚。要是在我們這個地方,遠了就聽不見了,在佛土裏是不會的。《阿含經》裏有目犍連尊者試佛的聲音到底能傳多遠的故事,目犍連尊者一直跑到了奇光如來那裏,還照樣聽見釋迦牟尼佛的音聲。“無見頂相”,就是看不見頭頂,爲什麼看不見頭頂,因爲他太高大,你得仰視。這佛土自在是怎麼成就的呢?“由轉色蘊依故”,這是因爲佛把有漏的色蘊轉依成了無漏圓滿的了。
二、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,由轉受蘊依故。
第二個自在是樂住自在,這樂住自在是“無罪無量廣大”的,“無罪”是說我們凡夫的叁受,或者說五受,就是苦、樂、舍、喜、憂,都是有漏的、染汙的,成佛時所得的受是無漏的、清淨的。而且這“受”是無量廣大的。佛有無量的甚深叁昧,所以是廣大的樂住,沒有什麼能夠破壞。這樂住是怎麼成就的呢?“由轉受蘊依故”,是因爲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把有漏的受蘊轉依了的緣故。
叁、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,由轉想蘊依故。
第叁個自在是“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”,名身、句身、文身是《百法明門論》中的內容。一個一個的名字,由名詞組成一個一個句子,由句子組成一篇文章。“身”就是由衆多聚集起來的意思。“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”就是說佛的法身爲一切衆生說法的時候,也能用名身、句身、文身進行辯說,也能假借名句文來表達佛法。這種自在是怎麼成就的呢?“由轉想蘊依故”,凡夫的想蘊是有漏的,佛陀的想蘊是無漏的,有漏的想漏轉成無漏的了,這就成就了這種自在。
四、由現化、變易、引攝大衆、引攝白法自在,由轉行蘊依故。
剛才說過了色蘊、受蘊、想蘊轉依後的自在,這是行蘊轉依後得的自在。行蘊轉依的自在有這麼一些:現化自在、變易自在、引攝大衆自在、引攝白法自在等。“現化自在”是指佛因爲內心的自在而顯現出種種的神變,無障無礙。“變易自在”是指能轉變一切境界,能把水變成火,能把磚瓦變成寶貝,孫悟空有七十二般變化,佛有無量變化。“引攝大衆自在”是指佛陀能善巧說法,引導衆生趣向無上菩提。“引攝白法自在”指佛能引攝出無量無邊的清淨功德。這現化自在、變易自在、引攝大衆自在、引攝白法自在,都是因爲把轉變了有漏行蘊的關系。
五、由圓鏡、平等、觀察、成所作智自在,由轉識蘊依故。
第五種自在是四智自在。就是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,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,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,轉前五識成成所作智。翻到世親釋267頁看第一行,“此中大圓鏡智者,謂無忘失法,所知境界雖不現前,亦能記了,如善習誦書論光明。”再翻到無性釋524頁看第叁行,“當知此中,轉阿賴耶識故得大圓鏡智,雖所識境不現在前,而能不忘,不限時處,于一切境,常不愚迷……”這兩種解釋差不多是一樣的,就是說大圓鏡智是不忘失法,我們現在幹什麼都老忘記,一段時間不用就忘了,但佛不會。大圓鏡智是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的依止處,要是沒有大圓鏡智,其他叁智就沒有。我們凡夫的根身器界是由第八識現的,成佛時就由大圓鏡智現出來根身器界。在凡夫的時候,由阿賴耶識攝持一切惑業苦的種子,成佛了以後,一切無漏的聞熏習的種子都攝持在大圓鏡智裏了。然後看“平等性智”。說,末那識在因位的時候執著自我、四煩惱常俱,所以不平等,到成佛的時候,(其實是到登初地的時候)出現平等性智。覺知一切衆生心性平等、一切菩薩心性平等。第叁是轉第六識成“妙觀察智”。妙觀察智就是成佛的時候,能夠隨心的作意現出種種叁昧、種種智慧,爲一切衆生宣說佛法。第四是“成所作智”,就是說佛陀一切都圓滿了,所願皆成,成就了所應該作的一切事情,教化一切衆生。
複次,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?略由叁處:
這是十門分別的第四門,依止門。“法身”就是法的依止處,法身可以作什麼的所依呢?就是說,有多少境界得依止法身呢? 簡單來說,有叁種境界依止法身。
一、由種種佛住依止,
說,種種的佛住要依止法身才行。“佛住”就是說成佛以後,他因爲要度化衆生而不入無余涅槃,他既然不入無余涅槃,那麼他就得有可住之處,他就得依法身而住。在世親釋267頁說,“由種種佛住依止者,謂佛安住聖住、天住、及與梵住,故言種種,法身爲此諸住所依,是故說名佛住所依。”525頁無性釋中說,“由種種佛住依止者,由諸如來所得法身,與所安住種種天住、聖住、梵住爲所依止。諸天住中,如來多住第四靜慮;諸聖住中,如來多住空解脫門;諸梵住中,多住其悲。如是種種如來所住。”無著的論文說得不很清楚,但世親、無性的解釋就清楚得多了。天住是指色界四靜慮,佛心就住在四靜慮裏。梵住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,佛心住在悲無量心裏,這樣他才度衆生,沒有悲怎麼度衆生?聖住就是空、無相、無願叁解脫門,佛心住在空解脫門這裏,這樣離一切相。這聖住的空住其實就是無相的大涅槃,而天住的第四靜慮和梵住的悲無量心則是有相的,這是度衆生的,這樣呢,佛就是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這是無住涅槃的境界。這叁種住都以法身爲依止。
此中有二頌:
這兒有兩個頌子。這兩個頌子是說佛住的無住涅槃與聲聞、緣覺的涅槃不一樣的地方。世親釋中說是“爲顯諸佛解脫殊勝,說二伽陀”。
諸佛證得五性喜皆由等證自界故
離喜都由不證此故求喜者應等證
第一句說,“諸佛證得五性喜”,就是說諸佛成就了五種不同的歡喜,爲什麼有這五種喜呢?“皆由等證自界故”,就是因爲諸佛證悟了一真法界了。“自界”的“自”是遍于一切、特別廣大的,什麼東西遍于一切呢?當然是清淨法界。因爲佛證悟了一真法界,所以成就了五種歡喜。“離喜都由不證此”,“離喜”就是沒有這五種歡喜,就是指聲聞、緣覺,他們沒有這五種歡喜。爲什麼他們沒有這五種歡喜呢?“都由不證此”,完全是因爲他們沒有證悟清淨法界。“故求喜者應等證”,所以說,要是想成就這五種喜,你就得努力去修證無上菩提、證悟一真法界。
由能無量及事成法味義德俱圓滿
得喜最勝無過失諸佛見常無盡故
五種喜到底是哪五種喜?能無量、事成、法味、義、德,就是這五喜。“能無量”是指一真法界的功能是無量無邊的,證悟了一真法界的佛,覺察到有這麼多的能,有大歡喜,所以這是一喜。“事成”的“事”,就是所作的事情;“事成”就是說他所作的事情――度化衆生,一定能成功,雖然有情無量無邊,佛菩薩誓度之,佛菩薩知道這件事一定能成功,有大歡喜,所以這是第二喜。“法味”的“法”,就是佛教化衆生所說的十二分教,這語言文字所表述的佛法,是最清淨法界的正等流。佛菩薩證悟一真法界,覺得法味特別殊勝。這“法味”是以語言文字的佛法爲緣而修行達到離文字第一義谛時,有大歡喜,這是第叁喜。“義”是指經典所诠之義,經典有無量的義,佛菩薩隨心想要某個法門某個法門就現出,所以有大歡喜,這是第四喜。在無性釋中還有一句話,“複有說言,義謂涅槃”,要是指涅槃當然這也是一喜了。“德”,指證悟了一真法界,成就無量的功德,有大歡喜,這是第五喜。把“能無量、事成、法味、義、德”作爲五喜,是無性釋中的說法。世親釋中稍微有點兒不一樣,世親釋中是把“義”和“德”合起來算成一種喜,而把下一句頌子“得喜最勝無過失”說成第五喜。“得喜最勝無過失”就是指成就了前邊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