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福德、智慧资粮。“金刚喻定”是到后边儿的金刚道,在《八识规矩颂》中有一句“金刚道后异熟空”,那里说到了金刚道,金刚道是成佛前的刹那,在那时候可破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。金刚道定心成就了,就可以“破灭微细难破障故”,就是说到金刚道的时候,破除一切,不管你是再难破的障碍都统统被一扫而光。“金刚喻定”的“金刚”是不可破坏的意思,它可以破其它一切。得了这样的定,就可以连最微细的所知障、烦恼障的一切种子都破掉。“此定无间离一切障故得转依”,“此定”就是指金刚喻定,这种定可以破最难破的微细障。“无间”,没有间断、一直地,指一直把一切障都远离,一切障想回来一会儿,是根本没得商量的,想都别想,这个门对它已经堵死了。这样呢,就得了转依。灭除一切障之后,大智慧现前、法身真如圆满出现,这就是转依。刚才你问法身啥时候、怎么样出现,现在就说,在金刚道的时候,破除一切障,真如圆满出现,这时候就证得圆满法身。

  复次,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?略由五种:

  这是第三门。法身有几种自在呢?简单来说有五种自在。前边儿说过十自在,那是由六波罗密多圆满而得的十自在,那是偏重于因地说的(也就是一般说的转识成智),现在说的五自在,则偏重于果上来说,偏重于果上说就是转五蕴为自在。

  一、由佛土、自身相好、无边音声、无见顶相自在,由转色蕴依故。

  第一个是佛土自在。佛土是清净微妙的。“自身相好”,首先是佛自身的相好,庄严无比,这是大自在的境界。“自身相好”一般是说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。在《中阿含》十一卷中有《三十二相经》(见《大正藏》1册493页上栏-494页中栏),在《大般若经》三百八十一卷中有“三十二大士相,八十种随好”(见《大正藏》6册967页中栏-969页上栏)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四十九卷也有,都讲到三十二相以及八十随形好。无著论师在这儿举了一个自身相好的例子,他说的这两种相给一般说的三十二相里不一样。“无边音声、无见顶相自在”,“无边音声”是说佛的音声不可限量,不管你与佛距离多远,只要与佛有缘,佛只要是度化你,不管你在哪儿,佛说的话你都能听到。也就是说,你参加佛陀的法会,你坐在前边儿、坐在后边儿,都听得一样清楚。要是在我们这个地方,远了就听不见了,在佛土里是不会的。《阿含经》里有目犍连尊者试佛的声音到底能传多远的故事,目犍连尊者一直跑到了奇光如来那里,还照样听见释迦牟尼佛的音声。“无见顶相”,就是看不见头顶,为什么看不见头顶,因为他太高大,你得仰视。这佛土自在是怎么成就的呢?“由转色蕴依故”,这是因为佛把有漏的色蕴转依成了无漏圆满的了。

  二、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,由转受蕴依故。

  第二个自在是乐住自在,这乐住自在是“无罪无量广大”的,“无罪”是说我们凡夫的三受,或者说五受,就是苦、乐、舍、喜、忧,都是有漏的、染污的,成佛时所得的受是无漏的、清净的。而且这“受”是无量广大的。佛有无量的甚深三昧,所以是广大的乐住,没有什么能够破坏。这乐住是怎么成就的呢?“由转受蕴依故”,是因为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把有漏的受蕴转依了的缘故。

  三、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,由转想蕴依故。

  第三个自在是“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”,名身、句身、文身是《百法明门论》中的内容。一个一个的名字,由名词组成一个一个句子,由句子组成一篇文章。“身”就是由众多聚集起来的意思。“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”就是说佛的法身为一切众生说法的时候,也能用名身、句身、文身进行辩说,也能假借名句文来表达佛法。这种自在是怎么成就的呢?“由转想蕴依故”,凡夫的想蕴是有漏的,佛陀的想蕴是无漏的,有漏的想漏转成无漏的了,这就成就了这种自在。

  四、由现化、变易、引摄大众、引摄白法自在,由转行蕴依故。

  刚才说过了色蕴、受蕴、想蕴转依后的自在,这是行蕴转依后得的自在。行蕴转依的自在有这么一些:现化自在、变易自在、引摄大众自在、引摄白法自在等。“现化自在”是指佛因为内心的自在而显现出种种的神变,无障无碍。“变易自在”是指能转变一切境界,能把水变成火,能把砖瓦变成宝贝,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,佛有无量变化。“引摄大众自在”是指佛陀能善巧说法,引导众生趣向无上菩提。“引摄白法自在”指佛能引摄出无量无边的清净功德。这现化自在、变易自在、引摄大众自在、引摄白法自在,都是因为把转变了有漏行蕴的关系。

  五、由圆镜、平等、观察、成所作智自在,由转识蕴依故。

  第五种自在是四智自在。就是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,转末那识成平等性智,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,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。翻到世亲释267页看第一行,“此中大圆镜智者,谓无忘失法,所知境界虽不现前,亦能记了,如善习诵书论光明。”再翻到无性释524页看第三行,“当知此中,转阿赖耶识故得大圆镜智,虽所识境不现在前,而能不忘,不限时处,于一切境,常不愚迷……”这两种解释差不多是一样的,就是说大圆镜智是不忘失法,我们现在干什么都老忘记,一段时间不用就忘了,但佛不会。大圆镜智是平等性智、妙观察智、成所作智的依止处,要是没有大圆镜智,其他三智就没有。我们凡夫的根身器界是由第八识现的,成佛时就由大圆镜智现出来根身器界。在凡夫的时候,由阿赖耶识摄持一切惑业苦的种子,成佛了以后,一切无漏的闻熏习的种子都摄持在大圆镜智里了。然后看“平等性智”。说,末那识在因位的时候执著自我、四烦恼常俱,所以不平等,到成佛的时候,(其实是到登初地的时候)出现平等性智。觉知一切众生心性平等、一切菩萨心性平等。第三是转第六识成“妙观察智”。妙观察智就是成佛的时候,能够随心的作意现出种种三昧、种种智慧,为一切众生宣说佛法。第四是“成所作智”,就是说佛陀一切都圆满了,所愿皆成,成就了所应该作的一切事情,教化一切众生。

  复次,法身由几种处应知依止?略由三处:

  这是十门分别的第四门,依止门。“法身”就是法的依止处,法身可以作什么的所依呢?就是说,有多少境界得依止法身呢? 简单来说,有三种境界依止法身。

  一、由种种佛住依止,

  说,种种的佛住要依止法身才行。“佛住”就是说成佛以后,他因为要度化众生而不入无余涅槃,他既然不入无余涅槃,那么他就得有可住之处,他就得依法身而住。在世亲释267页说,“由种种佛住依止者,谓佛安住圣住、天住、及与梵住,故言种种,法身为此诸住所依,是故说名佛住所依。”525页无性释中说,“由种种佛住依止者,由诸如来所得法身,与所安住种种天住、圣住、梵住为所依止。诸天住中,如来多住第四静虑;诸圣住中,如来多住空解脱门;诸梵住中,多住其悲。如是种种如来所住。”无著的论文说得不很清楚,但世亲、无性的解释就清楚得多了。天住是指色界四静虑,佛心就住在四静虑里。梵住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佛心住在悲无量心里,这样他才度众生,没有悲怎么度众生?圣住就是空、无相、无愿三解脱门,佛心住在空解脱门这里,这样离一切相。这圣住的空住其实就是无相的大涅槃,而天住的第四静虑和梵住的悲无量心则是有相的,这是度众生的,这样呢,佛就是不住生死,不住涅槃,这是无住涅槃的境界。这三种住都以法身为依止。

  此中有二颂:

  这儿有两个颂子。这两个颂子是说佛住的无住涅槃与声闻、缘觉的涅槃不一样的地方。世亲释中说是“为显诸佛解脱殊胜,说二伽陀”。

  诸佛证得五性喜皆由等证自界故

  离喜都由不证此故求喜者应等证

  第一句说,“诸佛证得五性喜”,就是说诸佛成就了五种不同的欢喜,为什么有这五种喜呢?“皆由等证自界故”,就是因为诸佛证悟了一真法界了。“自界”的“自”是遍于一切、特别广大的,什么东西遍于一切呢?当然是清净法界。因为佛证悟了一真法界,所以成就了五种欢喜。“离喜都由不证此”,“离喜”就是没有这五种欢喜,就是指声闻、缘觉,他们没有这五种欢喜。为什么他们没有这五种欢喜呢?“都由不证此”,完全是因为他们没有证悟清净法界。“故求喜者应等证”,所以说,要是想成就这五种喜,你就得努力去修证无上菩提、证悟一真法界。

  由能无量及事成法味义德俱圆满

  得喜最胜无过失诸佛见常无尽故

  五种喜到底是哪五种喜?能无量、事成、法味、义、德,就是这五喜。“能无量”是指一真法界的功能是无量无边的,证悟了一真法界的佛,觉察到有这么多的能,有大欢喜,所以这是一喜。“事成”的“事”,就是所作的事情;“事成”就是说他所作的事情――度化众生,一定能成功,虽然有情无量无边,佛菩萨誓度之,佛菩萨知道这件事一定能成功,有大欢喜,所以这是第二喜。“法味”的“法”,就是佛教化众生所说的十二分教,这语言文字所表述的佛法,是最清净法界的正等流。佛菩萨证悟一真法界,觉得法味特别殊胜。这“法味”是以语言文字的佛法为缘而修行达到离文字第一义谛时,有大欢喜,这是第三喜。“义”是指经典所诠之义,经典有无量的义,佛菩萨随心想要某个法门某个法门就现出,所以有大欢喜,这是第四喜。在无性释中还有一句话,“复有说言,义谓涅槃”,要是指涅槃当然这也是一喜了。“德”,指证悟了一真法界,成就无量的功德,有大欢喜,这是第五喜。把“能无量、事成、法味、义、德”作为五喜,是无性释中的说法。世亲释中稍微有点儿不一样,世亲释中是把“义”和“德”合起来算成一种喜,而把下一句颂子“得喜最胜无过失”说成第五喜。“得喜最胜无过失”就是指成就了前边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因明讲记之一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