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儿的“喜”(按无性说是已经五种了,按世亲说则是四种),这喜是最殊胜的,不是世间以及二乘所能及。“无过失”就是说这喜不会引起烦恼障、所知障的污染,是最极清净的喜。按世亲的说法,这是第五喜――因为前四喜而喜。我们现在要是有喜的话,会因喜而造业,就是咱们说的得意忘形。球迷因为打球输了而闹事,打球赢了也闹事儿。最后一句是“诸佛见常无尽故”,就是说,佛大悲心不入无余涅槃,他见到的这五种喜是一直地相续下去没有穷尽的。
二、由种种受用身依止,但为成熟诸菩萨故。
刚才说的是种种佛住依止法身,这是说“种种受用身依止”法身。“受用身”是法身大土所见到的佛身。但一般情况下,我们说受用有两种受用,一种是自受用,就是法身,第二种受用是他受用。他受用就是被法身大士所受用,也就是度化法身大士。受用身有很多种的不同,十地菩萨所见皆不相同。初地所见的与二地所见的就不一样,与三地所见的也不一样。观音菩萨所见的与文殊菩萨所见的也不一样,别看他们都是早已成佛的,这就象咱们同坐在一个屋里,也都是凡夫众生,但所看见的这张桌子也不一样,你看见的是那个边儿,我看见的是这个角。这受用身也得依止法身而有,他是法身示现出来的。法身显示受用身出来是干吗的?“但为成熟诸菩萨故”,说,显示受用身出来只是为了度化诸菩萨的。地上菩萨虽然也得了法身,但功德还没有圆满,还要依靠佛的教导,这时就由受用身佛来给说法,来成熟地上菩萨的修行。
三、由种种变化身依止,多为成熟声闻等故。
第三,种种的变化身也要依止法身。变化身也是各式各样的,变化身是凡夫见到的佛。法身佛示现变化身佛出来干吗的?“多为成熟声闻等故”,说,变化身大多是为了度化二乘人的,就是说,为凡夫培植声闻、辟支佛的善根,当然,也可以给有的众生培植成佛的善根。佛为了成熟这些人所以示现变化身。无著论师在论文中用了一个“多为”成熟声闻等故,就是指还有一少部分是成佛的。这样就说了三种依法身的情况:种种住、受用身、变化身。
应知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?略由六种:
这是十门分别的第五门:摄持门。法身容含多少佛法?“摄持”就是容含、含摄等意思,也就是说,有多少佛法组成法身?由多少功德聚成法身?法身就是由功德聚在一块儿成就的。法身不是只有平等法性,还有很多功德。这里说了六种佛法功德。
一、由清净,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。
六种佛法的第一种是清净佛法,这里说的清净佛法是指啥?“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”,说,就是弃舍了阿赖耶识里的有漏种子,得到无分别智,证悟清净真如,就有了无量功德庄严的法身。一般说是转识成智,但这里说是转识得法身,法身通常是指平等法性说的,这就是说平等法性和大圆镜智是一回事儿,从真常不变的理性上说,叫它平等法性,从其大智慧光明来说,叫它大圆镜智。注意,平等法性是每一位佛都平等,都无差别。窥基法师说,当来下生弥勒佛就是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说,“我昔曾于彼时彼分,即名胜观正等觉者”――我释迦牟尼就是过去的毗婆尸佛。就是这个意思。
二、由异熟,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。
第二种佛法是异熟。异熟有异时而熟、异类而熟、变异而熟。“由异熟”是指法身是纯净无漏的,不是世间有漏的境界。虽然在世间修行时是有漏的,但到成佛时是无漏的,这是发生了变异,这主要是说异熟的变异而熟这个意思。“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”,“色根”就是前五根。在我们成佛时,就“转”色根――把色根给舍弃了,而后就“得异熟智”,成就了异熟的智慧。我们凡夫这个身体是由五根组成的,是物质性的,到成佛时弃舍色根,得异熟智,就是说,佛是以智为身!这样咱们就知道了,法身佛是没有色相的、没有形相的。所知相那儿说十一识,里边儿就说到,身也是识的所现。
三、由安住,谓转欲行等住得无量智住故。
第三种佛法是安住。“安住”是啥意思?论文中说了,“谓转欲行等住得无量智住”,其中这个“欲行等住”的“欲”是欲界,“行”就是活动,主要是指心的活动,“欲行”就是心在欲界活动,因为心在欲界活动,所以你就在欲界受报,你就是欲界众生。因为心里有欲望,所以你造业,所以你受苦,这是一连串儿的。“欲行等住”就是欲行住、色行住、无色行住,心在欲界活动就是欲行住,心在色界活动就是色行住,心在无色界活动就是无色行住。那个“等”字儿就是色行、无色行。众生在“欲行等住”就是在三界里流转,就有很多的烦恼,因而不能出离。好,现在好了,成佛了,就“转欲行等住”而成“无量智住”了,那个“转”是舍弃,以前我说过,“转”是生起,但在这儿是舍弃的意思。“转欲行等住”就是舍弃了三界的情况,得到的那个“无量智住”是咋回事儿呢?“无量智”就是不可思议的大智慧境界,各种各样的智慧都有了。
四、由自在,谓转种种摄受业自在,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故。
第四种佛法是“自在”。说,“转种种摄受业自在”,“摄受业”的“摄受”就是积聚,比如说积聚财富来享受,现在是“摄受业”,就是积聚了些业来受报。这个“摄受业自在”的“自在”可不是得大自在的那个自在,而是存在、生存的意思,比如说你要是不能积聚一定的资财,你就没法子生活,不能生存下去,比如说你是一个律师,你要是业务不好,你就没有生意,你律师就当不成了,所以,这个自在应该是“业务熟练”、过得舒服的意思。现在成佛了,就不是这样了,不在这上面自在了,要“转种种摄受业自在”,而“得一切世界无碍神通智自在”,就是说,成佛之后,成就无碍的神通,大自在的神通,到一切地方去救度众生都没有关系。佛陀的这“自在”才是真的自在。
五、由言说,谓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,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故。
第五种佛法是“言说”,就是语言、思维。我们的言说是从哪儿来的?就是从一切的见闻觉知而来的,从见闻觉知而来的言说,都是虚妄的,实际上根本就是戏论,在凡夫的时候就是这样。现在成佛了,就要把这样的戏论给舍弃,只要舍弃了这个,就可以“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”,什么意思?就是说,佛有无障碍的微妙辩才,佛有自在地演说这微妙佛法的智慧,他能在没有三宝的地方建立三宝、成立佛教、教化众生,能令众生离苦得乐了。因为众生有见闻觉知的言说,佛菩萨就也善巧地设立这样的言说。
六、由拔济,谓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,得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故。
第六种佛法是“拔济”,这是佛的慈悲境界。论文说,“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”。说,我们虽然是凡夫,我们生在娑婆世界,有言,“业不重不生娑婆”,但我们也不是连一点儿的好事也不作,我们有时候也是会作一点儿的好事的,那么,这就是“拔济一切灾横过失”。现在成佛了,就把在凡夫时候作好事儿的不净心舍弃,就是说,在我们凡夫作好事儿时,会想,这是我在作好事儿,现在成佛了,这心就要舍弃,不要想这是我在作好事儿,你要把这当成一种自然的反应而已。“转拔济一切灾横过失”的“转”是舍弃,舍弃这个之后会怎么样呢?说,你会得“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”,这是一种智慧。王恩洋的解释更通俗,说我们的不如意有很多,这不如意就是“灾横过失”,比如说,你冷、你热等,现在你有智慧,你可以作出棉衣、造出空调,这就叫“拔济一切灾横过失”。比如说有病了,你可以给治好,这也是“拔济一切灾横过失”。但是,我们凡夫在作这些事儿的时候心不清净,所以要“转”,就是舍弃不清净心。成佛后就得“拔济一切有情一切灾横过失智”,就是把心念调清净了。
应知法身由此所说六种佛法之所摄持。
这是一句总结。说,法身就是这六种佛法组成的、成就的。
诸佛法身当言有异?当言无异?
接着这是十门分别的第六门:差别门。就是说,诸佛的法身是有异还是无异呢?
依止、意乐、业无别故,当言无异。无量依身现等觉故,当言有异。
说,这要看你从哪个角度来说了,要是按依止、意乐、业这些方面来说,就是无差别的,要是按无量依身这方面来说的话,那就是有异。论文中是“依止、意乐、业无别”,意思就是依止无差别、意乐无差别、业无差别。所谓“依止”就是指真如,因为一切佛都是以真如为依止处,所以,从真如这一方面来看,一切佛是无差别的。“意乐”,最通俗的说,意乐就是心里高兴。这是指佛的意愿都是清净无漏的,都是要利益一切有情的,从这点儿上来说,佛与佛之间没有差别。“业”就是所作的事儿(以及其影响),佛作的都是利益众生的事儿,从这点儿来说,佛与佛也是没有差别的。所以,从这三方面来说,“当言无异”,佛的法身是无差别。“无量依身现等觉故,当言有异”,这是换了角度了。说,每一位佛,最初都是凡夫,他们在凡夫时发了菩提心,每一位凡夫都是一个完整的因果系统、生死系统,各有各的生命。论文中的“依身”就是指所依的身体,身体各不相同,无量无边,经过修习,逐渐地成功了,“现等觉”――得无上菩提了。要是从这一方面来说,还是有差别的,所以不能说无异,“当言有异”。
如说佛法身,受用身亦尔,
对于佛的法身这样说了,对于受用身,也这样说。
意乐及业无差别故当言无异;
受用身也是度化众生的,当然其意乐、业也都是无差别的,“当言无异”,不能说有差别。
不由依止无差别故,
在说法身的时候,有三个无差别:依止、意乐、业,而说受用身的时候,只说了意乐、业,而没有说依止。这一句就说了,“不由依止无差别”,就是说,不能从依止这一方面来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