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兒的“喜”(按無性說是已經五種了,按世親說則是四種),這喜是最殊勝的,不是世間以及二乘所能及。“無過失”就是說這喜不會引起煩惱障、所知障的汙染,是最極清淨的喜。按世親的說法,這是第五喜――因爲前四喜而喜。我們現在要是有喜的話,會因喜而造業,就是咱們說的得意忘形。球迷因爲打球輸了而鬧事,打球贏了也鬧事兒。最後一句是“諸佛見常無盡故”,就是說,佛大悲心不入無余涅槃,他見到的這五種喜是一直地相續下去沒有窮盡的。
二、由種種受用身依止,但爲成熟諸菩薩故。
剛才說的是種種佛住依止法身,這是說“種種受用身依止”法身。“受用身”是法身大土所見到的佛身。但一般情況下,我們說受用有兩種受用,一種是自受用,就是法身,第二種受用是他受用。他受用就是被法身大士所受用,也就是度化法身大士。受用身有很多種的不同,十地菩薩所見皆不相同。初地所見的與二地所見的就不一樣,與叁地所見的也不一樣。觀音菩薩所見的與文殊菩薩所見的也不一樣,別看他們都是早已成佛的,這就象咱們同坐在一個屋裏,也都是凡夫衆生,但所看見的這張桌子也不一樣,你看見的是那個邊兒,我看見的是這個角。這受用身也得依止法身而有,他是法身示現出來的。法身顯示受用身出來是幹嗎的?“但爲成熟諸菩薩故”,說,顯示受用身出來只是爲了度化諸菩薩的。地上菩薩雖然也得了法身,但功德還沒有圓滿,還要依靠佛的教導,這時就由受用身佛來給說法,來成熟地上菩薩的修行。
叁、由種種變化身依止,多爲成熟聲聞等故。
第叁,種種的變化身也要依止法身。變化身也是各式各樣的,變化身是凡夫見到的佛。法身佛示現變化身佛出來幹嗎的?“多爲成熟聲聞等故”,說,變化身大多是爲了度化二乘人的,就是說,爲凡夫培植聲聞、辟支佛的善根,當然,也可以給有的衆生培植成佛的善根。佛爲了成熟這些人所以示現變化身。無著論師在論文中用了一個“多爲”成熟聲聞等故,就是指還有一少部分是成佛的。這樣就說了叁種依法身的情況:種種住、受用身、變化身。
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?略由六種:
這是十門分別的第五門:攝持門。法身容含多少佛法?“攝持”就是容含、含攝等意思,也就是說,有多少佛法組成法身?由多少功德聚成法身?法身就是由功德聚在一塊兒成就的。法身不是只有平等法性,還有很多功德。這裏說了六種佛法功德。
一、由清淨,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。
六種佛法的第一種是清淨佛法,這裏說的清淨佛法是指啥?“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”,說,就是棄舍了阿賴耶識裏的有漏種子,得到無分別智,證悟清淨真如,就有了無量功德莊嚴的法身。一般說是轉識成智,但這裏說是轉識得法身,法身通常是指平等法性說的,這就是說平等法性和大圓鏡智是一回事兒,從真常不變的理性上說,叫它平等法性,從其大智慧光明來說,叫它大圓鏡智。注意,平等法性是每一位佛都平等,都無差別。窺基法師說,當來下生彌勒佛就是釋迦牟尼佛。釋迦牟尼佛說,“我昔曾于彼時彼分,即名勝觀正等覺者”――我釋迦牟尼就是過去的毗婆屍佛。就是這個意思。
二、由異熟,謂轉色根得異熟智故。
第二種佛法是異熟。異熟有異時而熟、異類而熟、變異而熟。“由異熟”是指法身是純淨無漏的,不是世間有漏的境界。雖然在世間修行時是有漏的,但到成佛時是無漏的,這是發生了變異,這主要是說異熟的變異而熟這個意思。“謂轉色根得異熟智故”,“色根”就是前五根。在我們成佛時,就“轉”色根――把色根給舍棄了,而後就“得異熟智”,成就了異熟的智慧。我們凡夫這個身體是由五根組成的,是物質性的,到成佛時棄舍色根,得異熟智,就是說,佛是以智爲身!這樣咱們就知道了,法身佛是沒有色相的、沒有形相的。所知相那兒說十一識,裏邊兒就說到,身也是識的所現。
叁、由安住,謂轉欲行等住得無量智住故。
第叁種佛法是安住。“安住”是啥意思?論文中說了,“謂轉欲行等住得無量智住”,其中這個“欲行等住”的“欲”是欲界,“行”就是活動,主要是指心的活動,“欲行”就是心在欲界活動,因爲心在欲界活動,所以你就在欲界受報,你就是欲界衆生。因爲心裏有欲望,所以你造業,所以你受苦,這是一連串兒的。“欲行等住”就是欲行住、色行住、無色行住,心在欲界活動就是欲行住,心在色界活動就是色行住,心在無色界活動就是無色行住。那個“等”字兒就是色行、無色行。衆生在“欲行等住”就是在叁界裏流轉,就有很多的煩惱,因而不能出離。好,現在好了,成佛了,就“轉欲行等住”而成“無量智住”了,那個“轉”是舍棄,以前我說過,“轉”是生起,但在這兒是舍棄的意思。“轉欲行等住”就是舍棄了叁界的情況,得到的那個“無量智住”是咋回事兒呢?“無量智”就是不可思議的大智慧境界,各種各樣的智慧都有了。
四、由自在,謂轉種種攝受業自在,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。
第四種佛法是“自在”。說,“轉種種攝受業自在”,“攝受業”的“攝受”就是積聚,比如說積聚財富來享受,現在是“攝受業”,就是積聚了些業來受報。這個“攝受業自在”的“自在”可不是得大自在的那個自在,而是存在、生存的意思,比如說你要是不能積聚一定的資財,你就沒法子生活,不能生存下去,比如說你是一個律師,你要是業務不好,你就沒有生意,你律師就當不成了,所以,這個自在應該是“業務熟練”、過得舒服的意思。現在成佛了,就不是這樣了,不在這上面自在了,要“轉種種攝受業自在”,而“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”,就是說,成佛之後,成就無礙的神通,大自在的神通,到一切地方去救度衆生都沒有關系。佛陀的這“自在”才是真的自在。
五、由言說,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說戲論,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故。
第五種佛法是“言說”,就是語言、思維。我們的言說是從哪兒來的?就是從一切的見聞覺知而來的,從見聞覺知而來的言說,都是虛妄的,實際上根本就是戲論,在凡夫的時候就是這樣。現在成佛了,就要把這樣的戲論給舍棄,只要舍棄了這個,就可以“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”,什麼意思?就是說,佛有無障礙的微妙辯才,佛有自在地演說這微妙佛法的智慧,他能在沒有叁寶的地方建立叁寶、成立佛教、教化衆生,能令衆生離苦得樂了。因爲衆生有見聞覺知的言說,佛菩薩就也善巧地設立這樣的言說。
六、由拔濟,謂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,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故。
第六種佛法是“拔濟”,這是佛的慈悲境界。論文說,“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”。說,我們雖然是凡夫,我們生在娑婆世界,有言,“業不重不生娑婆”,但我們也不是連一點兒的好事也不作,我們有時候也是會作一點兒的好事的,那麼,這就是“拔濟一切災橫過失”。現在成佛了,就把在凡夫時候作好事兒的不淨心舍棄,就是說,在我們凡夫作好事兒時,會想,這是我在作好事兒,現在成佛了,這心就要舍棄,不要想這是我在作好事兒,你要把這當成一種自然的反應而已。“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”的“轉”是舍棄,舍棄這個之後會怎麼樣呢?說,你會得“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”,這是一種智慧。王恩洋的解釋更通俗,說我們的不如意有很多,這不如意就是“災橫過失”,比如說,你冷、你熱等,現在你有智慧,你可以作出棉衣、造出空調,這就叫“拔濟一切災橫過失”。比如說有病了,你可以給治好,這也是“拔濟一切災橫過失”。但是,我們凡夫在作這些事兒的時候心不清淨,所以要“轉”,就是舍棄不清淨心。成佛後就得“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”,就是把心念調清淨了。
應知法身由此所說六種佛法之所攝持。
這是一句總結。說,法身就是這六種佛法組成的、成就的。
諸佛法身當言有異?當言無異?
接著這是十門分別的第六門:差別門。就是說,諸佛的法身是有異還是無異呢?
依止、意樂、業無別故,當言無異。無量依身現等覺故,當言有異。
說,這要看你從哪個角度來說了,要是按依止、意樂、業這些方面來說,就是無差別的,要是按無量依身這方面來說的話,那就是有異。論文中是“依止、意樂、業無別”,意思就是依止無差別、意樂無差別、業無差別。所謂“依止”就是指真如,因爲一切佛都是以真如爲依止處,所以,從真如這一方面來看,一切佛是無差別的。“意樂”,最通俗的說,意樂就是心裏高興。這是指佛的意願都是清淨無漏的,都是要利益一切有情的,從這點兒上來說,佛與佛之間沒有差別。“業”就是所作的事兒(以及其影響),佛作的都是利益衆生的事兒,從這點兒來說,佛與佛也是沒有差別的。所以,從這叁方面來說,“當言無異”,佛的法身是無差別。“無量依身現等覺故,當言有異”,這是換了角度了。說,每一位佛,最初都是凡夫,他們在凡夫時發了菩提心,每一位凡夫都是一個完整的因果系統、生死系統,各有各的生命。論文中的“依身”就是指所依的身體,身體各不相同,無量無邊,經過修習,逐漸地成功了,“現等覺”――得無上菩提了。要是從這一方面來說,還是有差別的,所以不能說無異,“當言有異”。
如說佛法身,受用身亦爾,
對于佛的法身這樣說了,對于受用身,也這樣說。
意樂及業無差別故當言無異;
受用身也是度化衆生的,當然其意樂、業也都是無差別的,“當言無異”,不能說有差別。
不由依止無差別故,
在說法身的時候,有叁個無差別:依止、意樂、業,而說受用身的時候,只說了意樂、業,而沒有說依止。這一句就說了,“不由依止無差別”,就是說,不能從依止這一方面來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