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佛與佛的受用身無差別,因爲法身佛皆是依真如的,而受用身不是,每位佛的受用身,其依止是各不相同的,所以不能從這個角度來說無差別。

  無量依止差別轉故。

  諸佛的受用身是各不相同的,是有差別的。

  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說。

  諸佛的變化身有無差別呢?這應該按受用身的情況來說,不能按法身的情況來說。也就是說,變化身,從意樂、業的角度來說無差別,從無量依身的角度來說,是有差別的。

  應知法身幾德相應?謂最清淨四無量,解脫,勝處,遍處,無诤,願智,四無礙解,六神通,叁十二大士相,八十種好,四一切相清淨,十力,四無畏,叁不護,叁念住,拔除習氣,無忘失法,大悲,十八不共佛法,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。

  這是十門分別的第七門:德門,要說法身的功德了。就是說,成佛之後,有多少種功德相應呢?應該來說,要成佛當然得無量的功德了,但這裏主要是說大乘與二乘比起來有多少殊勝的,所以就有數了。下邊兒就舉了一些。長行中說這些功德是“最清淨”的,這是表示大乘勝過二乘,二乘也有很多功德,也是清淨的,不過要是給大乘比起來,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。下邊兒的“四無量,解脫,勝處,遍處,無诤,願智,四無礙解,六神通,叁十二大士相,八十種好,四一切相清淨,十力,四無畏,叁不護,叁念住,拔除習氣,無忘失法,大悲,十八不共佛法,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”就是具體的功德名字,下邊兒用頌子來一個一個地說。

  此中有多頌:

  下邊兒有好多頌子,來解釋長行中所舉出來的功德。

  憐愍諸有情起和合遠離

  常不舍利樂四意樂歸禮

  這個頌子是說四無量心,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。“憐愍諸有情”,這一句通于慈悲喜舍四功德,說四無量心都是佛的憐愍心發起的,佛陀憐愍衆生的苦惱。“起和合”是說慈無量心的。後邊兒這叁句頌子“起和合遠離,常不舍利樂,四意樂歸禮”其實應該是“起和合意樂、遠離意樂、常不舍意樂、利樂意樂”,“起和合意樂”是慈無量心。衆生有叁種,一種是沒有安樂的,對于這些衆生,佛陀對于這樣的衆生起和合意樂。“和合”就是相應,意思就是說,對于沒有安樂的衆生,佛陀善巧地讓他與安樂相應。這咱們也經常說,什麼是慈?就是予樂、給他快樂,這就叫慈。這個起和合意樂就是這個意思。“遠離意樂”,這是對第二類衆生:這些衆生苦惱很多,佛陀對于這些衆生呢,就善巧地讓他遠離苦惱。這是說的悲無量心。咱們常說:悲就是拔苦。“常不舍意樂”,這是對第叁類衆生說的。前面說過兩種衆生了,一種是沒有安樂,一種是有苦的衆生,這第叁類是有樂的衆生,對于有樂的衆生呢,佛就希望安樂永遠與他在一起。佛陀看衆生安樂也很歡喜,這是喜無量心。“利樂意樂”,利樂意樂就是希望衆生能成就利益安樂的事情。這是舍無量心。舍無量心的“舍”,是棄舍的意思,就是讓衆生舍棄心裏的貪、嗔、癡。有安樂了我們一般會貪,有苦惱了我們一般會瞋,不苦不樂則我們就癡。“舍”就是希望衆生棄舍貪、瞋、癡,這樣就可以得到利益安樂。頌子的第四句是“四意樂歸禮”,“四意樂”就是剛才說的,最後的這個“歸禮”就是說要歸敬具足四意樂的法身佛。

  解脫一切障牟尼勝世間

  智周遍所知心解脫歸禮

  前邊兒論文中已經說到了,德有“四無量,解脫,勝處,遍處”等,這個頌子的第一句“解脫一切障”就是說的第二種功德,解脫。第二句“牟尼勝世間”說的是第叁種功德,勝處。第叁句“智周遍所知”說的是第四種功德,遍處。一句一句來說。“解脫一切障”說的是解脫,小乘中有八解脫:(一)內有色想外觀色,(二)內無色想外觀色,(叁)淨背舍身作證,(四)空無邊處,(五)識無邊處,(六)無所有處,(七)非想非非想處,(八)滅受想處。這八解脫其實就是九次第定,這是小乘叁果羅漢以上的聖者的境界。小乘修這八解脫,即使修成了,也還有障。第一解脫“內有色想外觀色”(指爲除內心的色想而修不淨觀,因爲內心要是有色想,就會引起貪心,所以要修不淨觀來使貪心不生)和第二解脫“內無色想外觀色”(內心的色想雖然除了,但欲界之貪欲太難斷,所以還要進一步鞏固,繼續修不淨觀)是得色界初禅、二禅了進一步修不淨觀。對于這個“內有色想”、“內無色想”也有人這樣說,“內有色想”是指得了色界定,“內無色想”則是指得了無色界定。第叁解脫“淨背舍身作證”又叫“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”,前二種解脫是修不淨觀,這第叁解脫不是了,是修淨色觀(淨色觀主要是觀色爲青色青光、黃色黃光、赤色赤光、白色白光)也不起貪心,可見這境界要比前二種高,前二種是不淨觀,這一個是淨觀。當然,起先是不清淨的,隨著修行功夫的增長,慢慢地就清淨了。第四、第五、第六、第七種是依四無色定而起的,在定中觀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而得解脫。第八種其實就是滅盡定。小乘是這樣,而大乘呢,則是解脫一切障,“牟尼勝世間”這一句頌子說的是勝處、八勝處。就是說釋迦牟尼佛所成就的是勝過其余一切人的勝處。小乘八勝處是:(一)內有色相外觀色少,(二)內有色相外觀色多,(叁)內無色相外觀色少,(四)內無色相外觀色多,(五)內無色相外觀色青,(六)外觀色黃,(七)外觀色赤,(八)外觀色白。第一勝處是指,因爲內心有色想,我在修行的時候,我先觀一丁點兒的色,觀它是不淨的,我不能多觀,因爲我的心力不足,觀多了的話,就觀不起來了。第二勝處則是說,我的觀力增長了,功夫純熟了,我就多觀,我觀好多色都是不淨的。第叁勝處則是雖觀色相不淨但內心不存色想。功夫更加純熟,我一下子觀好多色相不淨,都不存色想就是第四勝處。第五勝處是觀外之青色,轉變自在,對于所見的青色,沒有法愛。第六勝處是指觀黃色不起法執,第七、第八是給前邊兒的五、六一樣的。而大乘呢,成佛了,觀一切都是隨心自在的。頌子的第叁句“智周遍所知”說的是第四種功德:遍處。小乘有十遍處,(一)青,(二)黃,(叁)赤,(四)白,(五)地,(六)水,(七)火,(八)風,(九)空,(十)識。就是說青、黃、赤、白等這十法周遍一切處,大乘則更是殊勝,是說智慧周遍一切處。第四句頌子說,“心解脫歸禮”,我要歸敬解脫、勝處、遍處的法身佛。

  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余

  害煩惱有染常哀愍歸禮

  這個頌子說的第五種功德:無诤。有诤就有煩惱,無诤就沒有煩惱。“能滅諸有情,一切惑無余”,說,佛不但不會讓衆生生起煩惱,而且是能滅除衆生的煩惱的。“無余”是指把所有的煩惱都滅掉。“害煩惱”就是把煩惱給害掉、滅掉。妙老說《大毗婆沙論》中記了一個事兒,有一次須菩提要出門,就先在定中觀察,說我今天要從什麼地方路過,會遇見什麼人,這個人看見和尚會不高興,于是須菩提就避開這條路,走另外一條路。不過我不記得《大毗婆沙論》中有這樣一件事兒,我想翻翻書,書有二百卷,太多了,不好翻,就算了。有功夫你就自己找一下。現在佛可不是這樣,要是有人見到佛會生起煩惱的話,那麼佛會給他一個克製煩惱的方法,這就叫“害煩惱”。“有染常哀愍”說,對于有汙染煩惱的衆生,佛常常哀愍他們,要度化他們。“歸禮”,歸敬佛陀。

  無功用無著無礙常寂定

  于一切問難能解釋歸禮

  這是說第六種功德,願智。佛的願智與小乘羅漢不一樣,比如說羅漢想知道一個事兒,他就先拿起架子來入定,在定中一觀察就知道了,但佛的願智給這不一樣。具體不一樣的地方有哪些呢?頌子裏說了五個地方。“無功用”,就是說,佛的願智是任運的,不需要象羅漢一樣先拿起架子入定。“無著”,佛斷除了一切的知障,最極清淨,對一切境界心裏沒有執著,阿羅漢在個別時候還有執著。“無礙”佛對一切事情都通達無礙,阿羅漢個別時候還有點兒礙。“常寂定”,佛是永遠在禅定之中,而阿羅漢則入定是入定、出定是出定。“于一切問難能解釋”,一切衆生的一切問題佛都能解答,但阿羅漢個別問題還不能解答。最後的“歸禮”這兩個字兒,還是歸敬佛陀的意思。

  于所依能依所說言及智

  能說無礙慧常善說歸禮

  這是說第七種功德:四無礙解。其實四無礙解就是應機說法,這有所說、能說兩部分。先看所說的,我們知道,所說的就是法!說法度衆。這個頌子咱們要這樣讀,“于所依、能依,所說;言及智,能說。無礙慧常善說。歸禮。”就是說,“所說的是能依及所依;能說的是言及智。因爲有無障礙的智慧,所以佛陀一直說法,而且是善巧地說。”佛菩薩所說的是法!四無礙解的第一無礙就是法無礙,就是頌子中的“所依”,有了法無礙,法所诠表的義呢?就是義無礙解,義無礙解就是“能依”。“義”就是義理,就是法所表示的意義。有法、有法所诠表的義。經典的文句就是法、經典所诠的義理就是義。佛都能通達無礙,這就是法無礙解、義無礙解。再看能說的,就是“言及智”,“言”就是指詞無礙解,“智”是辯說無礙解。“言”就是能夠把思想、義理給表達出來,“智”是善于表達的智慧、能力,智慧更重要。這就是四無礙解:法無礙解、義無礙解、言詞無礙解、辯說無礙解。“無礙慧常善說”,佛有大智慧,一直在善巧地說法度衆。“歸禮”,我們要歸敬佛陀。

  爲彼諸有情故現知言行

  往來及出離善教者歸禮

  這是說第八種功德:六神通。“爲彼諸有情”,佛是爲了教化一切衆生,而現起六神通的。六神通的第一個是“現”,是指神足通,也叫如意通,有了神足通,就能有各種情況,在天上飛,無有障礙。第二個是“知言”,是指天耳通,知道各類衆生的語言。天耳通可不是只聽見,而且要聽懂。傳說孔子的侄女婿公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因明講記之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