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说佛与佛的受用身无差别,因为法身佛皆是依真如的,而受用身不是,每位佛的受用身,其依止是各不相同的,所以不能从这个角度来说无差别。

  无量依止差别转故。

  诸佛的受用身是各不相同的,是有差别的。

  应知变化身如受用身说。

  诸佛的变化身有无差别呢?这应该按受用身的情况来说,不能按法身的情况来说。也就是说,变化身,从意乐、业的角度来说无差别,从无量依身的角度来说,是有差别的。

  应知法身几德相应?谓最清净四无量,解脱,胜处,遍处,无诤,愿智,四无碍解,六神通,三十二大士相,八十种好,四一切相清净,十力,四无畏,三不护,三念住,拔除习气,无忘失法,大悲,十八不共佛法,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。

  这是十门分别的第七门:德门,要说法身的功德了。就是说,成佛之后,有多少种功德相应呢?应该来说,要成佛当然得无量的功德了,但这里主要是说大乘与二乘比起来有多少殊胜的,所以就有数了。下边儿就举了一些。长行中说这些功德是“最清净”的,这是表示大乘胜过二乘,二乘也有很多功德,也是清净的,不过要是给大乘比起来,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。下边儿的“四无量,解脱,胜处,遍处,无诤,愿智,四无碍解,六神通,三十二大士相,八十种好,四一切相清净,十力,四无畏,三不护,三念住,拔除习气,无忘失法,大悲,十八不共佛法,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”就是具体的功德名字,下边儿用颂子来一个一个地说。

  此中有多颂:

  下边儿有好多颂子,来解释长行中所举出来的功德。

  怜愍诸有情起和合远离

  常不舍利乐四意乐归礼

  这个颂子是说四无量心,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。“怜愍诸有情”,这一句通于慈悲喜舍四功德,说四无量心都是佛的怜愍心发起的,佛陀怜愍众生的苦恼。“起和合”是说慈无量心的。后边儿这三句颂子“起和合远离,常不舍利乐,四意乐归礼”其实应该是“起和合意乐、远离意乐、常不舍意乐、利乐意乐”,“起和合意乐”是慈无量心。众生有三种,一种是没有安乐的,对于这些众生,佛陀对于这样的众生起和合意乐。“和合”就是相应,意思就是说,对于没有安乐的众生,佛陀善巧地让他与安乐相应。这咱们也经常说,什么是慈?就是予乐、给他快乐,这就叫慈。这个起和合意乐就是这个意思。“远离意乐”,这是对第二类众生:这些众生苦恼很多,佛陀对于这些众生呢,就善巧地让他远离苦恼。这是说的悲无量心。咱们常说:悲就是拔苦。“常不舍意乐”,这是对第三类众生说的。前面说过两种众生了,一种是没有安乐,一种是有苦的众生,这第三类是有乐的众生,对于有乐的众生呢,佛就希望安乐永远与他在一起。佛陀看众生安乐也很欢喜,这是喜无量心。“利乐意乐”,利乐意乐就是希望众生能成就利益安乐的事情。这是舍无量心。舍无量心的“舍”,是弃舍的意思,就是让众生舍弃心里的贪、嗔、痴。有安乐了我们一般会贪,有苦恼了我们一般会瞋,不苦不乐则我们就痴。“舍”就是希望众生弃舍贪、瞋、痴,这样就可以得到利益安乐。颂子的第四句是“四意乐归礼”,“四意乐”就是刚才说的,最后的这个“归礼”就是说要归敬具足四意乐的法身佛。

  解脱一切障牟尼胜世间

  智周遍所知心解脱归礼

  前边儿论文中已经说到了,德有“四无量,解脱,胜处,遍处”等,这个颂子的第一句“解脱一切障”就是说的第二种功德,解脱。第二句“牟尼胜世间”说的是第三种功德,胜处。第三句“智周遍所知”说的是第四种功德,遍处。一句一句来说。“解脱一切障”说的是解脱,小乘中有八解脱:(一)内有色想外观色,(二)内无色想外观色,(三)净背舍身作证,(四)空无边处,(五)识无边处,(六)无所有处,(七)非想非非想处,(八)灭受想处。这八解脱其实就是九次第定,这是小乘三果罗汉以上的圣者的境界。小乘修这八解脱,即使修成了,也还有障。第一解脱“内有色想外观色”(指为除内心的色想而修不净观,因为内心要是有色想,就会引起贪心,所以要修不净观来使贪心不生)和第二解脱“内无色想外观色”(内心的色想虽然除了,但欲界之贪欲太难断,所以还要进一步巩固,继续修不净观)是得色界初禅、二禅了进一步修不净观。对于这个“内有色想”、“内无色想”也有人这样说,“内有色想”是指得了色界定,“内无色想”则是指得了无色界定。第三解脱“净背舍身作证”又叫“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”,前二种解脱是修不净观,这第三解脱不是了,是修净色观(净色观主要是观色为青色青光、黄色黄光、赤色赤光、白色白光)也不起贪心,可见这境界要比前二种高,前二种是不净观,这一个是净观。当然,起先是不清净的,随着修行功夫的增长,慢慢地就清净了。第四、第五、第六、第七种是依四无色定而起的,在定中观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而得解脱。第八种其实就是灭尽定。小乘是这样,而大乘呢,则是解脱一切障,“牟尼胜世间”这一句颂子说的是胜处、八胜处。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是胜过其余一切人的胜处。小乘八胜处是:(一)内有色相外观色少,(二)内有色相外观色多,(三)内无色相外观色少,(四)内无色相外观色多,(五)内无色相外观色青,(六)外观色黄,(七)外观色赤,(八)外观色白。第一胜处是指,因为内心有色想,我在修行的时候,我先观一丁点儿的色,观它是不净的,我不能多观,因为我的心力不足,观多了的话,就观不起来了。第二胜处则是说,我的观力增长了,功夫纯熟了,我就多观,我观好多色都是不净的。第三胜处则是虽观色相不净但内心不存色想。功夫更加纯熟,我一下子观好多色相不净,都不存色想就是第四胜处。第五胜处是观外之青色,转变自在,对于所见的青色,没有法爱。第六胜处是指观黄色不起法执,第七、第八是给前边儿的五、六一样的。而大乘呢,成佛了,观一切都是随心自在的。颂子的第三句“智周遍所知”说的是第四种功德:遍处。小乘有十遍处,(一)青,(二)黄,(三)赤,(四)白,(五)地,(六)水,(七)火,(八)风,(九)空,(十)识。就是说青、黄、赤、白等这十法周遍一切处,大乘则更是殊胜,是说智慧周遍一切处。第四句颂子说,“心解脱归礼”,我要归敬解脱、胜处、遍处的法身佛。

  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

  害烦恼有染常哀愍归礼

  这个颂子说的第五种功德:无诤。有诤就有烦恼,无诤就没有烦恼。“能灭诸有情,一切惑无余”,说,佛不但不会让众生生起烦恼,而且是能灭除众生的烦恼的。“无余”是指把所有的烦恼都灭掉。“害烦恼”就是把烦恼给害掉、灭掉。妙老说《大毗婆沙论》中记了一个事儿,有一次须菩提要出门,就先在定中观察,说我今天要从什么地方路过,会遇见什么人,这个人看见和尚会不高兴,于是须菩提就避开这条路,走另外一条路。不过我不记得《大毗婆沙论》中有这样一件事儿,我想翻翻书,书有二百卷,太多了,不好翻,就算了。有功夫你就自己找一下。现在佛可不是这样,要是有人见到佛会生起烦恼的话,那么佛会给他一个克制烦恼的方法,这就叫“害烦恼”。“有染常哀愍”说,对于有污染烦恼的众生,佛常常哀愍他们,要度化他们。“归礼”,归敬佛陀。

  无功用无著无碍常寂定

  于一切问难能解释归礼

  这是说第六种功德,愿智。佛的愿智与小乘罗汉不一样,比如说罗汉想知道一个事儿,他就先拿起架子来入定,在定中一观察就知道了,但佛的愿智给这不一样。具体不一样的地方有哪些呢?颂子里说了五个地方。“无功用”,就是说,佛的愿智是任运的,不需要象罗汉一样先拿起架子入定。“无著”,佛断除了一切的知障,最极清净,对一切境界心里没有执著,阿罗汉在个别时候还有执著。“无碍”佛对一切事情都通达无碍,阿罗汉个别时候还有点儿碍。“常寂定”,佛是永远在禅定之中,而阿罗汉则入定是入定、出定是出定。“于一切问难能解释”,一切众生的一切问题佛都能解答,但阿罗汉个别问题还不能解答。最后的“归礼”这两个字儿,还是归敬佛陀的意思。

  于所依能依所说言及智

  能说无碍慧常善说归礼

  这是说第七种功德:四无碍解。其实四无碍解就是应机说法,这有所说、能说两部分。先看所说的,我们知道,所说的就是法!说法度众。这个颂子咱们要这样读,“于所依、能依,所说;言及智,能说。无碍慧常善说。归礼。”就是说,“所说的是能依及所依;能说的是言及智。因为有无障碍的智慧,所以佛陀一直说法,而且是善巧地说。”佛菩萨所说的是法!四无碍解的第一无碍就是法无碍,就是颂子中的“所依”,有了法无碍,法所诠表的义呢?就是义无碍解,义无碍解就是“能依”。“义”就是义理,就是法所表示的意义。有法、有法所诠表的义。经典的文句就是法、经典所诠的义理就是义。佛都能通达无碍,这就是法无碍解、义无碍解。再看能说的,就是“言及智”,“言”就是指词无碍解,“智”是辩说无碍解。“言”就是能够把思想、义理给表达出来,“智”是善于表达的智慧、能力,智慧更重要。这就是四无碍解:法无碍解、义无碍解、言词无碍解、辩说无碍解。“无碍慧常善说”,佛有大智慧,一直在善巧地说法度众。“归礼”,我们要归敬佛陀。

  为彼诸有情故现知言行

  往来及出离善教者归礼

  这是说第八种功德:六神通。“为彼诸有情”,佛是为了教化一切众生,而现起六神通的。六神通的第一个是“现”,是指神足通,也叫如意通,有了神足通,就能有各种情况,在天上飞,无有障碍。第二个是“知言”,是指天耳通,知道各类众生的语言。天耳通可不是只听见,而且要听懂。传说孔子的侄女婿公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因明讲记之一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