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冶长能听懂鸟的话。第三个是知“行”,是指他心通,知道对方内心里的活动。第四个是知“往”,是指宿命通,知道过去无量劫来的事。第五个是知“来”,这是天眼通,能看见(即知道)未来的事情。第六个是“出离”,是指漏尽通,就是你知道众生的烦恼,因为知道,所以可以帮他断烦恼。最后一句说“善教者,归礼”,就是说,佛陀有这六种神通,善于教化众生,所以我要归礼佛陀。

  诸众生见尊皆审知善士

  暂见便深信开导者归礼

  这是说第九种功德:三十二大士相,八十随好。“诸众生见尊”,众生看见世尊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“皆审知善士”,就知道这是一个大善知识,他就给人一个这样的印象,“暂见便深信”,一看见他就对他生起甚深的信心、清净的信心。“开导者,归礼”,看见佛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没等他说话,我们就对他生起了净信,他要是再开导我们佛法,一定可以使我们得正知见,我们归敬这佛陀。

  摄受住持舍现化及变易

  等持智自在随证得归礼

  这是说第十种功德:四一切相清净。四一切相清净就是所依清净、所缘清净、心清净、智清净。“摄受住持舍”就是说的所依清净,所依清净又叫身清净。“摄受”就是含摄、成就,成就了什么呢?成就了住持、弃舍。“住持”是身体,说,他成就的这个身体能继续住持下去、生存下去。就是说,他只要愿意,他就可以一直住持下去。“舍”是弃舍。就是说,他要是不愿意住持下去,他随时可以舍弃这个身体。我们凡夫不想死也不行,想死也死不了。佛菩萨则是很自在的。这是所依清净、身清净。“现化及变易”是所缘清净。就是说,所缘境很自在。“现化”就是指本来这儿没有房子,需要就化现出来一座房子来。“变易”是指本来已经有了,但是不如意,就把它给改变一下。“现化”是没有就变出一个,很自在的就化现出一个,这“变易”是有了但不满意,很自在的就给改成令其满意的。这是所缘清净。“等持”是指心自在、禅定自在。在禅定里边儿心自在。这是心清净。“智自在”是通达一切事理。就是智清净。“随证得,归礼”,我们要随顺佛陀证得四一切相清净:所依清净、所缘清净、心清净、智清净,佛陀已经具足了这样的功德,我归礼佛陀。

  方便归依净及大乘出离

  于此诳众生摧魔者归礼

  这是第十一种功德:十力。“力”就是破烦恼,指智慧,十力就是十种智慧,这十种智慧有破烦恼的能力,所以叫十力。十力是:处非处智力、自业智力、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、根胜劣智力、种种胜解智力、种种界智力、遍趣行智力、宿住随念智力、死生智力、漏尽智力。颂子中是用四类来解释十力的:方便、归依、净、大乘出离。

  “方便”是因的意思,比如说善方便就是善果的因,恶方便就是恶果的因。善就不是恶果的因,恶就不是善果的因,这叫“方便”。最后一句有个“摧魔”,魔与佛不一样,佛说善方便是善果之因,魔则欺诳众生,把善的说成恶,把恶说成善,颠倒说来欺骗众生。十力的第一个就是处非处智力,佛就是用这个处非处智力来摧破魔王的。“处、非处”就是善处、恶处,佛就说了,善处自然是善,恶处自然是恶,恶处没有善报的。“处”也是因的意思。佛为众生宣说处非处智力,让众生转恶为善。

  “归依”指的是第二力“自业智力”。世间一切的果报都是我们自己的业力所创造的,不是别人给我们的。别人作善、作恶你是不会受报的,你作了业只能你自己受报,这就是自作自受的原则。魔王告诉我们,一切的果报都是梵天在掌控。佛为了摧破魔王,就说了“自业智力”,说,你要是归依的话,就归依自己的业力(自性),也就是为自己的所为负责,自己的一切都是自己创造的。这是“归依”。

  “净”是指第三力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”。就是说,我们相信善恶果报,我们作善事,不去造恶业,这终究还是不能得清净解脱的,我们一定要发出离心,修学圣道。魔王说:修四禅八定就能断烦恼,就能解脱。佛为了摧破魔王,就说了“禅解脱三昧智力”来破除魔王的欺诳,告诉我们只有修出世道才可以解脱,修世间的三昧只是暂时地降伏烦恼而已,那不是解脱。

  “大乘出离”是说的后七力。魔王的谎言被摧破了,于是众生发出离心修学佛法,这时候魔王又来了,说,你就修这个好了,什么大乘佛法,根本就是谎言。佛了为摧破魔王,就说,小乘也不错,不过大乘比小乘殊胜多了,说了“根胜劣智力、种种胜解智力、种种界智力、遍趣行智力、宿住随念智力、死生智力、漏尽智力”,令他们回小向大。“根胜劣智力”就是佛来观察你过去世在佛法里培植的善根是胜还是劣,是有力还是无力。“根”是善根、根机。“种种胜解智力”是佛来观察你内心里好乐什么,对什么能产生胜解,然后用相应的方法来度化你。“种种界智力”是佛来观察你心中的烦恼种子,看你是贪烦恼重?还是瞋烦恼重?还是痴烦恼重?还是疑惑心烦恼重?还是我慢心重?还是我见烦恼重?等等,然后相应地来度化你。“界”就是烦恼种子。“遍趣行智力”是佛为众生说法,不管说的是什么法门,都是让你普遍地趣入圣道的,说六波罗密多也好,说三十七道品也好,别看好象有大乘法门有小乘法门,实际上目的都是让你成佛的。“死生智力”是让你解脱生死的。“宿住随念智力”是让你宿世的烦恼通通破除。“漏尽智力”是把有漏的一切都转成无漏的。“于此诳众生,摧魔者,归礼”,佛来为众生说法,魔就来欺骗众生。佛就说这十力,一方面摧破魔王,一方面开导众生。佛有这样功德,我归礼佛陀。

  能说智及断出离能障碍

  自他利非余外道伏归礼

  这是说第十二种功德:四无畏。四无畏的第一个是“智”,佛陀通达一切智,对一切法通达无碍,有些书中干脆就是写作“正等觉无畏”。这是说,佛说:我成佛了!说得理直气壮,连一点儿畏惧之心也没有。我们要是说什么,心里有点儿含糊,那就不行。第二个是“断”,就是烦恼习气完全断除,又叫“漏尽无畏”。佛说:我完全断除了烦恼,说得理直气壮,连一点儿畏惧之心也没有。第三个是“出离”,又叫“尽苦道无畏”。这是说佛能说一切灭苦的法门、断烦恼的法门,开导众生。第四个是“能障碍”,又叫障道无畏、障法无畏。佛教导人们修行的法门,还能教导人们哪些是修道的障碍。“自他利”,四无畏就是自利、利他,没有别的东西。智、断是自利,出离、能障碍是利他。“非余外道”,佛陀能够自利利他,不是其他的外道可比的。“伏”是指佛陀可以降伏一切外道、“归礼”,我归敬佛陀。

 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

  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

  这是说第十三种功德“三不护”和第十四种功德“三念住”。“处众能伏说”,佛处在大众之中,能够降伏别人对佛的讥嫌,“说”就是讥嫌。有一个故事,说佛在说法,有一个女人装成个孕妇,说是怀了佛的孩子,佛也是有人讥嫌的,但讥嫌不了佛的,为什么?因为佛的身、口、意三业清净,没有什么可讥嫌的。我们凡夫就不一样了,我们有许多毛病,所以我们要谨慎些,时时提醒自己。“三不护”的“三”是身、口、意,佛的身、口、意是清净的。“不护”就是咱们通常说的不设防、不用刻意保护。“远离二杂染”,佛在大众中说法,听法的人有的很恭敬,佛也不会因为他很恭敬而产生欢喜心。有的在听法时不那么恭敬,不那么认真,佛也不会因之而起嗔恨心,这叫“远离二杂染”。佛一直是保持正念,对恭敬的人、不恭敬的人、说不上恭敬不恭敬的人都是正念,这就是“三念住”――对三类众生都保持正念,有三类众生,但佛的心念一直是正念。“无护无忘失”,“无护”指三不护,不需要刻意保护、隐藏;“无忘失”指三念住,佛不忘正念,“摄御众”,佛可以善巧地摄受、调御一切众生。“归礼”,佛有这样的功德,我归敬佛陀。

  遍一切行住无非圆智事

  一切时遍知实义者归礼

  这是第十五种功德:拔除习气。“遍一切行住”,佛在行、住、坐、卧时,“无非圆智事”,他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、住、坐、卧等,没有不是大智慧的表现,一直是正念在支配,一直都很威仪。“圆智”就是圆满智慧。“一切时遍知,实义者,归礼”,不论什么时候,佛的智慧都是通达真实义的,我归敬有这样功德的佛陀。这一个是说佛拔除了一切的习气,没有一丁点儿失常的地方,一切时都是正念正知。

  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

  所作常无虚无忘失归礼

  这是第十六种功德:无忘失法。“诸有情利乐,所作不过时”,佛要做利益众生的事业,他要作的这件事情,永远都不过时,他永远也不会忘失。比如说他见张三,到将来什么时候就可以去度化了,他不会说到时候把这个事儿给忘了。度众生可不是乱度的,你不能提前去,也不能拖后,要把握好机缘。“所作不过时”就是指在众生机缘成熟该度的时候去度。“所作常无虚”是说,佛想要做什么事情时,那件事就一定能作成的,绝对不会成徒劳的了,佛不会作劳而无功的事儿。“无忘失,归礼”,佛有无忘失法的功德,我要归敬佛陀。

  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

  与大悲相应利乐意归礼

  这是第十七种功德:大悲。第一种功德就是四无量心,里边儿就有大悲心,但这里又特别提出来说一下。“昼夜常六返,观一切世间”,在当时是把昼夜各分为三时,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后日分,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后夜分。在昼夜的每个时候,佛都要观察世间一切众生的善根情形,看谁该得度了,那就去度他,该用什么法子就用该用的法子去度他。“与大悲相应”,佛陀是用悲心观察众生而后去度众生的。“利乐意,归礼”,佛陀的心里总是利乐众生的,我要归敬佛陀。

  由行及由证由智及由业

  于一切二乘最胜者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因明讲记之一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