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冶長能聽懂鳥的話。第叁個是知“行”,是指他心通,知道對方內心裏的活動。第四個是知“往”,是指宿命通,知道過去無量劫來的事。第五個是知“來”,這是天眼通,能看見(即知道)未來的事情。第六個是“出離”,是指漏盡通,就是你知道衆生的煩惱,因爲知道,所以可以幫他斷煩惱。最後一句說“善教者,歸禮”,就是說,佛陀有這六種神通,善于教化衆生,所以我要歸禮佛陀。
諸衆生見尊皆審知善士
暫見便深信開導者歸禮
這是說第九種功德:叁十二大士相,八十隨好。“諸衆生見尊”,衆生看見世尊的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“皆審知善士”,就知道這是一個大善知識,他就給人一個這樣的印象,“暫見便深信”,一看見他就對他生起甚深的信心、清淨的信心。“開導者,歸禮”,看見佛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沒等他說話,我們就對他生起了淨信,他要是再開導我們佛法,一定可以使我們得正知見,我們歸敬這佛陀。
攝受住持舍現化及變易
等持智自在隨證得歸禮
這是說第十種功德:四一切相清淨。四一切相清淨就是所依清淨、所緣清淨、心清淨、智清淨。“攝受住持舍”就是說的所依清淨,所依清淨又叫身清淨。“攝受”就是含攝、成就,成就了什麼呢?成就了住持、棄舍。“住持”是身體,說,他成就的這個身體能繼續住持下去、生存下去。就是說,他只要願意,他就可以一直住持下去。“舍”是棄舍。就是說,他要是不願意住持下去,他隨時可以舍棄這個身體。我們凡夫不想死也不行,想死也死不了。佛菩薩則是很自在的。這是所依清淨、身清淨。“現化及變易”是所緣清淨。就是說,所緣境很自在。“現化”就是指本來這兒沒有房子,需要就化現出來一座房子來。“變易”是指本來已經有了,但是不如意,就把它給改變一下。“現化”是沒有就變出一個,很自在的就化現出一個,這“變易”是有了但不滿意,很自在的就給改成令其滿意的。這是所緣清淨。“等持”是指心自在、禅定自在。在禅定裏邊兒心自在。這是心清淨。“智自在”是通達一切事理。就是智清淨。“隨證得,歸禮”,我們要隨順佛陀證得四一切相清淨:所依清淨、所緣清淨、心清淨、智清淨,佛陀已經具足了這樣的功德,我歸禮佛陀。
方便歸依淨及大乘出離
于此诳衆生摧魔者歸禮
這是第十一種功德:十力。“力”就是破煩惱,指智慧,十力就是十種智慧,這十種智慧有破煩惱的能力,所以叫十力。十力是:處非處智力、自業智力、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、根勝劣智力、種種勝解智力、種種界智力、遍趣行智力、宿住隨念智力、死生智力、漏盡智力。頌子中是用四類來解釋十力的:方便、歸依、淨、大乘出離。
“方便”是因的意思,比如說善方便就是善果的因,惡方便就是惡果的因。善就不是惡果的因,惡就不是善果的因,這叫“方便”。最後一句有個“摧魔”,魔與佛不一樣,佛說善方便是善果之因,魔則欺诳衆生,把善的說成惡,把惡說成善,顛倒說來欺騙衆生。十力的第一個就是處非處智力,佛就是用這個處非處智力來摧破魔王的。“處、非處”就是善處、惡處,佛就說了,善處自然是善,惡處自然是惡,惡處沒有善報的。“處”也是因的意思。佛爲衆生宣說處非處智力,讓衆生轉惡爲善。
“歸依”指的是第二力“自業智力”。世間一切的果報都是我們自己的業力所創造的,不是別人給我們的。別人作善、作惡你是不會受報的,你作了業只能你自己受報,這就是自作自受的原則。魔王告訴我們,一切的果報都是梵天在掌控。佛爲了摧破魔王,就說了“自業智力”,說,你要是歸依的話,就歸依自己的業力(自性),也就是爲自己的所爲負責,自己的一切都是自己創造的。這是“歸依”。
“淨”是指第叁力“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”。就是說,我們相信善惡果報,我們作善事,不去造惡業,這終究還是不能得清淨解脫的,我們一定要發出離心,修學聖道。魔王說:修四禅八定就能斷煩惱,就能解脫。佛爲了摧破魔王,就說了“禅解脫叁昧智力”來破除魔王的欺诳,告訴我們只有修出世道才可以解脫,修世間的叁昧只是暫時地降伏煩惱而已,那不是解脫。
“大乘出離”是說的後七力。魔王的謊言被摧破了,于是衆生發出離心修學佛法,這時候魔王又來了,說,你就修這個好了,什麼大乘佛法,根本就是謊言。佛了爲摧破魔王,就說,小乘也不錯,不過大乘比小乘殊勝多了,說了“根勝劣智力、種種勝解智力、種種界智力、遍趣行智力、宿住隨念智力、死生智力、漏盡智力”,令他們回小向大。“根勝劣智力”就是佛來觀察你過去世在佛法裏培植的善根是勝還是劣,是有力還是無力。“根”是善根、根機。“種種勝解智力”是佛來觀察你內心裏好樂什麼,對什麼能産生勝解,然後用相應的方法來度化你。“種種界智力”是佛來觀察你心中的煩惱種子,看你是貪煩惱重?還是瞋煩惱重?還是癡煩惱重?還是疑惑心煩惱重?還是我慢心重?還是我見煩惱重?等等,然後相應地來度化你。“界”就是煩惱種子。“遍趣行智力”是佛爲衆生說法,不管說的是什麼法門,都是讓你普遍地趣入聖道的,說六波羅密多也好,說叁十七道品也好,別看好象有大乘法門有小乘法門,實際上目的都是讓你成佛的。“死生智力”是讓你解脫生死的。“宿住隨念智力”是讓你宿世的煩惱通通破除。“漏盡智力”是把有漏的一切都轉成無漏的。“于此诳衆生,摧魔者,歸禮”,佛來爲衆生說法,魔就來欺騙衆生。佛就說這十力,一方面摧破魔王,一方面開導衆生。佛有這樣功德,我歸禮佛陀。
能說智及斷出離能障礙
自他利非余外道伏歸禮
這是說第十二種功德:四無畏。四無畏的第一個是“智”,佛陀通達一切智,對一切法通達無礙,有些書中幹脆就是寫作“正等覺無畏”。這是說,佛說:我成佛了!說得理直氣壯,連一點兒畏懼之心也沒有。我們要是說什麼,心裏有點兒含糊,那就不行。第二個是“斷”,就是煩惱習氣完全斷除,又叫“漏盡無畏”。佛說:我完全斷除了煩惱,說得理直氣壯,連一點兒畏懼之心也沒有。第叁個是“出離”,又叫“盡苦道無畏”。這是說佛能說一切滅苦的法門、斷煩惱的法門,開導衆生。第四個是“能障礙”,又叫障道無畏、障法無畏。佛教導人們修行的法門,還能教導人們哪些是修道的障礙。“自他利”,四無畏就是自利、利他,沒有別的東西。智、斷是自利,出離、能障礙是利他。“非余外道”,佛陀能夠自利利他,不是其他的外道可比的。“伏”是指佛陀可以降伏一切外道、“歸禮”,我歸敬佛陀。
處衆能伏說遠離二雜染
無護無忘失攝禦衆歸禮
這是說第十叁種功德“叁不護”和第十四種功德“叁念住”。“處衆能伏說”,佛處在大衆之中,能夠降伏別人對佛的譏嫌,“說”就是譏嫌。有一個故事,說佛在說法,有一個女人裝成個孕婦,說是懷了佛的孩子,佛也是有人譏嫌的,但譏嫌不了佛的,爲什麼?因爲佛的身、口、意叁業清淨,沒有什麼可譏嫌的。我們凡夫就不一樣了,我們有許多毛病,所以我們要謹慎些,時時提醒自己。“叁不護”的“叁”是身、口、意,佛的身、口、意是清淨的。“不護”就是咱們通常說的不設防、不用刻意保護。“遠離二雜染”,佛在大衆中說法,聽法的人有的很恭敬,佛也不會因爲他很恭敬而産生歡喜心。有的在聽法時不那麼恭敬,不那麼認真,佛也不會因之而起嗔恨心,這叫“遠離二雜染”。佛一直是保持正念,對恭敬的人、不恭敬的人、說不上恭敬不恭敬的人都是正念,這就是“叁念住”――對叁類衆生都保持正念,有叁類衆生,但佛的心念一直是正念。“無護無忘失”,“無護”指叁不護,不需要刻意保護、隱藏;“無忘失”指叁念住,佛不忘正念,“攝禦衆”,佛可以善巧地攝受、調禦一切衆生。“歸禮”,佛有這樣的功德,我歸敬佛陀。
遍一切行住無非圓智事
一切時遍知實義者歸禮
這是第十五種功德:拔除習氣。“遍一切行住”,佛在行、住、坐、臥時,“無非圓智事”,他所表現出來的一切行、住、坐、臥等,沒有不是大智慧的表現,一直是正念在支配,一直都很威儀。“圓智”就是圓滿智慧。“一切時遍知,實義者,歸禮”,不論什麼時候,佛的智慧都是通達真實義的,我歸敬有這樣功德的佛陀。這一個是說佛拔除了一切的習氣,沒有一丁點兒失常的地方,一切時都是正念正知。
諸有情利樂所作不過時
所作常無虛無忘失歸禮
這是第十六種功德:無忘失法。“諸有情利樂,所作不過時”,佛要做利益衆生的事業,他要作的這件事情,永遠都不過時,他永遠也不會忘失。比如說他見張叁,到將來什麼時候就可以去度化了,他不會說到時候把這個事兒給忘了。度衆生可不是亂度的,你不能提前去,也不能拖後,要把握好機緣。“所作不過時”就是指在衆生機緣成熟該度的時候去度。“所作常無虛”是說,佛想要做什麼事情時,那件事就一定能作成的,絕對不會成徒勞的了,佛不會作勞而無功的事兒。“無忘失,歸禮”,佛有無忘失法的功德,我要歸敬佛陀。
晝夜常六返觀一切世間
與大悲相應利樂意歸禮
這是第十七種功德:大悲。第一種功德就是四無量心,裏邊兒就有大悲心,但這裏又特別提出來說一下。“晝夜常六返,觀一切世間”,在當時是把晝夜各分爲叁時,初日分、中日分、後日分,初夜分、中夜分、後夜分。在晝夜的每個時候,佛都要觀察世間一切衆生的善根情形,看誰該得度了,那就去度他,該用什麼法子就用該用的法子去度他。“與大悲相應”,佛陀是用悲心觀察衆生而後去度衆生的。“利樂意,歸禮”,佛陀的心裏總是利樂衆生的,我要歸敬佛陀。
由行及由證由智及由業
于一切二乘最勝者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