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歸禮
這是第十八種功德:十八不共佛法。就是佛有十八種功德是比二乘聖人殊勝的。這十八不共佛法分成行、證、智、業四類。十八不共法就是啥?有好多種,咱們現在按無性釋中的說法來說,翻到531頁。“十八不共佛法者,謂不同義是不共義,即諸如來無有誤失”,這是第一種,“無有誤失”。第二種在第八行:“又諸如來無卒暴音”,這是第二種,“無卒暴音”。第叁種在十二行:“又諸如來無忘失念”。第四種在十四行:“又諸如來無種種想”。第五種在倒數第四行:“又諸如來無不定心”。第六種在倒數第叁行:“又諸如來無不擇捨”。以上這六種不共佛法是對應本頌的“行”,“行”是說佛所行的一切事兒。第一種不共的“無誤失”就是沒有錯誤、過失,指佛的身業都是對的。第二種不共的“無卒暴音”是指佛的口業說的。要是阿羅漢呢,比如說他一個人到曠野等地方,忽然間高興了,他就會發出大笑、大叫等不威儀的聲音,但佛絕對不會。第叁種不共的“無忘失念”是指佛不會有忘記這樣的情況。第四種不共的“無種種想”,是說佛沒有各種各樣的想法,佛只有度衆生的念頭,沒有其他的想法。第五種不共是“無不定心”,是說佛一直在定中。第六種不共法是“無不擇捨”,是說佛不會幹出舍棄衆生的事兒,要是阿羅漢,有時候會在沒有細心觀察所度化衆生的心念就舍棄他的事兒。“證”對應的是十八不共法中的六個不共。在無性釋531頁倒數第一行中說,“又諸如來無有欲等六種退失”,六種退失是指啥的?在532頁第二行上說,“欲退、精進退、念退、定退、慧退、解脫退”,接著無性釋說,“如是六退,諸佛皆無”。所以說,頌子中的“證”對應的就是六不退――欲不退、精進不退、念不退、定不退、慧不退、解脫不退。說,阿羅漢對于無上菩提不感興趣,他不要,他不想去得無上菩提,這叫欲退,佛菩薩沒有這樣的事兒。佛法中的“退”有兩種:一種是你已經得到了後來再失掉了,這叫已得退。另一種退是你沒有得到,你根本就不想要,這叫未得退。這六種退都是這意思。現在這裏阿羅漢沒得無上菩提,他也不想得無上菩提了,所以這六種都是這樣意思,就是退了。佛沒有這六種退。再看“智”,“智”對應的是十八不共法裏的“知過去世無礙”、“知現在世無礙”、“知未來世無礙”。在無性釋中是532頁第七行,“又諸如來於叁世境若知若見無著無礙”。說,阿羅漢要想知道一件事,不管是過去的、未來的、現在的,他不能一舉心就知道,但佛是一舉心就知道了,或者說,阿羅漢想知道一件事兒,還多少有點兒障礙,佛是沒有障礙的。最後是“業”,業有身、口、意叁業,叁業都是隨智而行的。關于“業”,對應的是十八不共法裏的身業隨智慧行、口業隨智慧行、意業隨智慧行。佛的叁業一定是清淨的。“于一切二乘最勝者,歸禮”,佛與二乘比起來,這十八種功德最殊勝,這是佛的十八不共法,是比二乘殊勝的地方,我要歸敬佛陀。
由叁身至得具相大菩提
一切處他疑皆能斷歸禮
這是說第十九種功德:一切相妙智。這個一切相妙智我們一般叫成一切種智,或者叫成一切智智。“由叁身至得”,佛的叁身已經成就了,圓滿成就了,“至得”就是圓滿成就。“具相大菩提”,成就了具足一切功德的大菩提,這就得到了一切相妙智、一切智智。“一切處他疑皆能斷”,“他”指衆生,說,一切處、一切衆生,有任何的疑問,佛都能夠決斷。“歸禮”,我歸敬佛陀。
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,複與所余自性、因、果、業、相應、轉功德相應,是故應知諸佛法身無上功德。
前面說了佛有十九德,有些地方是說成二十德,關系不大。下邊兒呢,又說了六種德。這是從另外的角度來說的。“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”,一切佛成就了圓滿的法身,與前面說的四無量心,乃至到十八不共法、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,“複與所余自性、因、果、業、相應、轉功德相應”其實還可以說法身與自性功德、因功德、果功德、業功德、相應功德、轉功德等六種功德相應。所以,我們要贊同佛陀的無上功德。
此中有二頌:
這兒再用兩個頌子把這六種功德說一下。
尊成實勝義一切地皆出
至諸衆生上解脫諸有情
“尊成實勝義”說的是自性功德。“尊”指佛陀,他爲一切衆生所尊敬。“成”是指本來成就,可不是後來造作的。“實”是真實,指佛陀所成就的功德是真實的。“勝義”是殊勝的義理、勝義谛、一真法界、真如等。說,佛以什麼爲體性?以一真法界爲體性、爲自性。“一切地皆出”,“一切地”是指修行時的地,就是從修行到十地,“皆出”是指法身的功德超出所有十地菩薩的功德。這一句是說的因功德。“至諸衆生上”,這是說果功德的,在因地的修行,到了果地的時候,就在一切衆生之上了,是一切衆生所不能及的。“解脫諸有情”,這是業功德。說,成佛之後,佛要作什麼事業呢?幫助一切的有情解脫、度衆生,這就是佛幹的事兒。
無盡無等德相應現世間
及衆會可見非見人天等
“無盡無等德相應”是說的相應功德,“無盡”是指佛的功德無量無邊,“無等”是指沒有誰的功德能夠與佛相等、與佛一樣多。“現世間及衆會可見,非見人天等”,這是說轉功德的。“轉”是生起、現起的意思。就是說,從自性的法身現出變化身來,再現出受用身來。“現世間”是指由法身現出變化身到世間來度化衆生。“及衆會”是指法身現出受用身在大法會中度化菩薩。“可見”是指現世間可見、衆會可見,現世間可見就是指世間衆生可見,衆會可見是指法身菩薩可見。“非見人天等”是說,受用身可不是世間的人、天人以及二乘能夠見到的。
下邊兒該十門分別的第八門:甚深門。
複次,諸佛法身,甚深最甚深,此甚深相雲何可見?
這是說佛的法身是甚深的,很不容易理解,論文中說,“甚深最甚深”,這是我們思維不到的境界,只能憑聖者給我們說了。這甚深相表現在哪兒呢?
此中有多頌:
爲了說清甚深,無著論師給了十二個表現,就是從十二個方面來表現法身的甚深之處。十二種表現就用了十二個頌子。
佛無生爲生亦無住爲住
諸事無功用第四食爲食
第一個頌子說的是“生住業住甚深”。這裏邊兒又分四條。“佛無生爲生”,我們在生死中流轉,因爲造業,而得業報,這就是生生死死。佛的法身是沒有這樣的生死的,沒有這樣的生死我們就叫“無生”,沒有這樣的生死,就沒有煩惱,是極清淨莊嚴的,這不是世間相,但可以來世間現身說法,佛的法身是以這個爲“生”,這是很難理解的。我們受生是因爲有煩惱,佛雖然沒有煩惱,但也會表現出生死相,象釋迦牟尼,不是也只活了八十歲嗎?這個道理是“甚深最甚深”的。我們根本沒法說清,只能理解爲佛是由大悲心而在世間現生死相,不是象我們這樣因煩惱而有生死。這是“生甚深”――法身的生死很難理解。“亦無住爲住”,阿羅漢入無余涅槃了,就安住于涅槃,他在有余涅槃的時候,他有色受想行識,一入無余涅槃,前一剎那的色受想行識滅了,後一剎那不生,也就沒有色受想行識相了,這就是“住于寂滅相”。我們是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相上,這叫“住于有爲相”,而佛是沒有這樣的住的,既不住有爲相上,也不住無爲相上,這不是“無住”嗎?他就是住在“無住”上。“無住”就是佛的住,這是甚深最甚深的的境界。這是“住甚深”。“諸事無功用”,二乘人住于無余涅槃裏,沒有業,心也不動。我們凡夫則做這個做那個的。但佛不是這樣的,他是心不動,但還在造業――他造利益衆生的業。這是甚深最甚深的道理。“諸事無功用”就是不用動心就利益衆生了。這是“業甚深”。“第四食爲食”,我們的生命得靠營養來維持,在佛教中有四種食:不清淨依止住食、淨不淨依止住食、一向淨依止住食、唯示現依止住食。這個“不清淨依止住食”,就是我們欲界的衆的果報。“依止”就是身體,欲界衆生的果報身都是不清淨的,都有煩惱,這樣的生命需要段食、觸食、思食、識食,有這四種飲食來資養生命的存在,就叫“不清淨依止住食”。第二種是“淨不淨依止住食”,這是色界天、無色界天的衆生,他們沒有欲界的煩惱,所以叫淨;但他本身還有煩惱,所以又叫不淨。這又是淨又是不淨的生命體,也要飲食,他們沒有段食,只有觸食、思食、識食,這叫“淨不淨依止住食”。第叁個是“一向淨依止住食”,這是羅漢、辟支佛的境界,他們沒有煩惱了,所以身體清淨、心也清淨。阿羅漢、辟支佛也得有段食、觸食、思食、識食,但他們一直清淨,所以叫“一向淨依止住食”。第四個是“唯示現依止住食”,這是指佛,比如釋迦牟尼,看起來他也段食、觸食、思食、識食,但那只是示現而已,佛的法身根本不需要飲食,他是爲了給衆生做福田,所以表現出需要飲食而已,這叫“唯示現依止住食”。佛是以這四種食的“第四食爲食”的。
無異亦無量無數量一業
不堅業堅業諸佛具叁身
第二個頌子是“安立數業甚深”。這裏邊兒有叁條。“無異亦無量”,這是“安立甚深”。“無異”是說一切佛都依止于清淨法界,都以清淨法界爲自性,這是一樣的。桌子以木爲體性,粉筆以石膏爲體性,佛以真如爲體性,沒有真如就沒有佛了。“無異”就指一切佛的體性是沒有差別的。“亦無量”是說,真如、清淨法界是沒有數量之別的,是不可以拿數量來修飾、限製。但是我們在這無差別之中安立了很多佛名,這是甚深最甚深的道理。“無數量一業”,這是“數甚深”。說,有無量無邊的佛,佛的數量是不可計量的,太多了。不過這麼多的佛作的是同樣的一件事兒,就是利益衆生、度化衆生。“無數量”是指佛有很多,“一業”是說這麼多的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