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佛作的是同一件事兒。“不堅業堅業,諸佛具叁身”,這是業甚深。“不堅業”是指不堅固的業,就是有開始有結束的業,有生滅的業。“堅業”則是指沒有生滅、不可破壞的業。在276頁世親釋中說,“諸如來叁身相應,其受用身事業堅住,其變化身業不堅住”。在545頁無性釋中說,“自性身業是其堅住,余二身業是不堅住”。就是說世親與無性稍微有點兒不一樣,咱們知道一下,不給作決斷。

  現等覺非有一切覺非無

  一一念無量有非有所顯

  第叁個頌子是說的“現等覺甚深”。“現等覺非有”,就是一切相妙智、一切智智成就了,覺悟了我是不可得的,法也是不可得,這叫“非有”,也就是遍計執無所有、畢竟空。“一切覺非無”,但也不是沒有所覺,“非無”就是說在假立名相的道理上,還是得說有釋迦佛、彌勒佛等。爲什麼這麼說呢?“一一念無量”,在每一刹那都有菩薩在無量無邊的世界裏成佛。就是說,從第一義谛上來說,無佛道可成,但從俗谛上來說,還是有成佛這回事兒的。“有非有所顯”,“有”是指從圓成實這一方面來說,一切佛的自性清淨法界是有的,“非有”是指沒有一切障礙,煩惱障、所知障都沒有。

  非染非離染由欲得出離

  了知欲無欲悟入欲法性

  第四個頌子說的是“離欲甚深”。“非染非離染”,“非染”就是貪、嗔、癡等一切的染汙,這是用四尋思觀、四如實智把那些染汙都給滅除了;“非離染”是說染汙的種子還沒有斷盡。這是怎麼回事兒呢?“由欲得出離”,正因爲菩薩有染汙種子,所以菩薩才能度化衆生出離生死。這是在菩薩位的情況,還沒到佛地。“了知欲無欲,悟入欲法性”,菩薩是先斷煩惱的現行,到金剛道時斷煩惱種子,怎麼斷?“了知欲無欲”,就是說,他知道遍計所執的欲其實是根本就沒有的,連一點兒的影子也沒有。他知道遍計所執的境界(即所遍計)從本質上說,根本就是依他起,這樣呢,能遍計、所遍計其實都是依他起,遍計所執是沒有的,遍計所執的欲當然也是沒有的。所遍計畢竟空,能遍計也畢竟空,在畢竟空裏根本就沒有欲可得。知道了這些,就是“悟入欲法性”了,就是證悟了佛的根本無分別智,證悟了一真法界。從煩惱法上也能證悟法性,這道理是甚深的。

  諸佛過諸蘊安住諸蘊中

  與彼非一異不舍而善寂

  第五個頌子是“斷蘊甚深”。“諸佛過諸蘊”,諸佛成就了無分別智,超越了色受想行識五蘊的境界,這是因爲根本無分別智而證悟了遍計執是畢竟空的,這樣,佛的心就不住于色受想行識五蘊上了,就與清淨法界相應。“安住諸蘊中”,說,雖然諸佛已經超越了五蘊的境界,但因爲大悲心,他不棄舍一切衆生,他就還住在五蘊裏,不過他的住給我們是不一樣的,我們是住在有漏五蘊上,諸佛是住在無漏五蘊上,他住于五蘊而不受五蘊之苦,爲什麼呢?其實就是說,他的住于五蘊是化現而已。“與彼非一異”,別看佛住在五蘊上,其實佛是超越了五蘊的。也就是說,佛實際上是住于清淨法界,他所表現出來的住于五蘊的五蘊是清淨法界化現出來的,你可以說它是五蘊,也可以說它根本就不是五蘊。也就是說,超越諸蘊的清淨法界,和幻化的諸蘊是“非一異”的,爲什麼不是一?因爲超越諸蘊的清淨法界是無爲法,而諸蘊是有爲法,當然不能說是一!那又爲什麼是非異呢?因爲離開了諸蘊,根本就沒有清淨法界可得,誰也不能離開諸蘊去證悟清淨法界。這就叫“與彼非一異”。“不舍而善寂”,說,佛的大悲心是不棄舍色受想行識五蘊的,因爲衆生就是五蘊和合的,舍棄了五蘊就是舍棄了衆生。所以“不舍”。“善寂”是指佛陀能夠在有爲的五蘊之上離一切相,證悟寂滅法性、清淨法界。

  諸佛事相雜猶如大海水

  我已現當作他利無是思

  第六個頌子是“成熟甚深”。“現等覺甚深”是成就一切種智,離欲甚深、斷蘊甚深,是棄舍雜染的因果。這個成熟甚深,是說諸佛度化一切衆生。“諸佛事相雜”,諸佛要作的事兒都是利益一切衆生,這尊佛與那尊佛沒有區別,所以說,一切佛所作的事兒放在一起是可以的。這其實是因爲諸佛的自性都是真如,是一樣的緣故,是不分彼此的,再說了,一切佛都是沒有我執的,所以諸佛是可以和而爲一的。其實這就是咱們說的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。“相雜”就是和而爲一、不分彼此、揉在一起。“猶如大海水”,這是一個比喻,很多江河裏的水,流到大海裏以後,就融彙到一起了,不分彼此了。“我已現當作”是說,我過去就在作利益衆生的事情、現在也還在作利益衆生的事情,未來還是要作利益衆生的事情。“已”是過去,“現”是現在,“當”是未來。“他利無是思”的“他利”就是利益衆生;“無是思”是說,諸佛是沒有這種分別心的。我們知道,諸佛的境界是合而爲一的,沒有你我的區別。

  衆生罪不現如月于破器

  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

  第七個頌子是說“顯現甚深”。諸佛一直在作度衆生的事兒,可是我們從來就沒有看見過,爲什麼我們看不見呢?“衆生罪不現”,原來呀,是因爲我們衆生有太深的罪業。“如月于破器”是一個比喻。有一完好的罐,裝滿水,放在外邊兒,就可以在水罐裏顯現出一個月亮,千江有水千江月。可是現在呢,你這個罐子破了,水漏了,這樣呢,水罐還在,可是裏邊兒就現不出月亮來。我們就象一個破器,裝不了水,自然顯現不出佛。雖然罐破了,罐裏顯不出月亮,但月亮仍然在天上呀。我們是個破器,見不著佛,佛也還是照樣在度衆生。“遍滿諸世間,由法光如日”,諸佛是遍滿一切世間的,在世間任何地方都說法度衆生,就像太陽一樣,遍照一切大地,可你要是一個盲人,太陽照著大地你連一點兒也看不見。“法光如日”,佛陀的教法就象太陽一樣,遍滿一切世間。佛陀的教法就是光明。

  或現等正覺或涅槃如火

  此未曾非有諸佛身常故

  第八個頌子是“示現等覺涅槃甚深”。“或現等正覺”,就是說,諸佛爲了度化衆生就來到人間示現八相成道,示現一個化身佛,其實是佛早就成佛了,不過是在這兒再顯現一次而已。“或涅槃”,佛陀示現一下,成佛了,又離開人間了,這都是示現而已。示現成佛,是因爲這兒有可度化的衆生,要是沒有可度化的衆生,他就不在這兒示現了,把可度化的衆生度完了,他也不需要長住世間,于是就示現涅槃,這就叫“或現等正覺,或涅槃”。“涅槃”本來是不生不滅的意思,但這兒要說成離開世間。“如火”,這是一個比喻,就象世間的火一樣,有緣就燒起來了,燒完就滅了。佛的示現等正覺、示現涅槃也是這樣子的。“此未曾非有”,說,佛在世間示現,我們覺得世上有佛了,其實根本就沒有一個老和尚叫佛,真正的佛是無形無相的,有形相的就不是真的。佛示現涅槃了,我們覺得世間沒有佛了,其實根本就不是沒有佛了。未曾沒有佛,也未曾非有。示現成佛來到人間,我們叫“來”;示現涅槃,我們叫“走”,其實根本是來無所來,去無所去,這叫“此未曾非有”。“諸佛身常故”,我們覺得示現成佛是生,示現涅槃是滅,實際上佛根本是沒有生滅的,示現的生滅根本不是真實的。這是“示現等覺涅槃甚深”。

  佛于非聖法人趣及惡趣

  非梵行法中最勝自體住

  第九個頌子是“住甚深”。“佛于非聖法”,佛來到世間度化衆生,世間的境界是非聖法的,因爲非聖法,所以有很多的過失,即使說有點兒善法,也是不圓滿的善、是有漏的善。可佛是最勝的境界,佛的自體是安住在清淨法界裏的,這于凡夫是不一樣的。佛雖然來到世間,但他絕對不會退到非聖的境界來,他是不被世法所染的,“最勝自體住”,他還安住在聖法境界裏。“人趣及惡趣”,說,佛來到人間度衆生,或者到叁惡道去度衆生,“人趣”是人間,還包括天人,指叁善道,“惡趣”是叁惡道。這些衆生佛都度,佛在度這些衆生的時候,他的內心裏還是“最勝自體住”,佛還是安住于最勝處,不被六道所染。“非梵行法中”,“梵行”就是清淨行,這裏就是指慈悲喜舍,說,佛所度化的衆生幾乎都沒有慈悲喜舍,佛在度化他們的時候,絕對不會被他們染汙,佛還是“最勝自體住”,住于慈悲喜舍的清淨光明裏。在清海無上師的說法裏,說我們本來是佛,我們來度衆生,度久了之後我們變成了衆生,我們現在就是盡力地回到我們的來處。淨空法師說:十法界裏佛還不行,還會退,只有到了法身大士的地步才不會退轉。這都是邪說。

  佛一切處行亦不行一處

  于一切身現非六根所行

  第十個頌子是說的“顯示自體甚深”。佛的自體就是真如。“佛一切處行”,佛到處行化去度衆生,到各界去。佛本身有自己的境界,爲了度衆生,他就到一切境界去化現。“亦不行一處”,佛雖然到各處去度衆生,其實他哪兒都沒去。這是什麼意思?就是說,佛是無分別智,到哪兒都是佛的境界,哪兒都是清淨的真如境界,所以說,他是一直在清淨真如境界裏哪兒也沒有去。這就是到一切處與不行一處的高度統一,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“于一切身現,非六根所行”,說,佛不但心念一直安住于清淨法界裏,而且身相也很奇特。“于一切身現”是說佛有大悲心度化衆生,能夠到一切處去現身,現各種身度化衆生。這正因爲法身無相所以佛才能現各種身。“非六根所行”是指佛雖然現各種身,被各種衆生見到,但佛的本身境界,憑衆生的六根還是見不到的,就是說,佛是方便示現一切衆生所能見到的身相,但佛的境界衆生還是不能知道的。也就是說,佛可以方便示現,但佛的境界一直沒變。

  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

  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

  第十一個頌子說的是“斷煩惱甚深”。“煩惱伏不滅”,煩惱令人不愉快,菩薩可以調伏煩惱,可以令它不活動,但是還沒有把它們消滅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因明講記之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