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归礼

  这是第十八种功德:十八不共佛法。就是佛有十八种功德是比二乘圣人殊胜的。这十八不共佛法分成行、证、智、业四类。十八不共法就是啥?有好多种,咱们现在按无性释中的说法来说,翻到531页。“十八不共佛法者,谓不同义是不共义,即诸如来无有误失”,这是第一种,“无有误失”。第二种在第八行:“又诸如来无卒暴音”,这是第二种,“无卒暴音”。第三种在十二行:“又诸如来无忘失念”。第四种在十四行:“又诸如来无种种想”。第五种在倒数第四行:“又诸如来无不定心”。第六种在倒数第三行:“又诸如来无不择捨”。以上这六种不共佛法是对应本颂的“行”,“行”是说佛所行的一切事儿。第一种不共的“无误失”就是没有错误、过失,指佛的身业都是对的。第二种不共的“无卒暴音”是指佛的口业说的。要是阿罗汉呢,比如说他一个人到旷野等地方,忽然间高兴了,他就会发出大笑、大叫等不威仪的声音,但佛绝对不会。第三种不共的“无忘失念”是指佛不会有忘记这样的情况。第四种不共的“无种种想”,是说佛没有各种各样的想法,佛只有度众生的念头,没有其他的想法。第五种不共是“无不定心”,是说佛一直在定中。第六种不共法是“无不择捨”,是说佛不会干出舍弃众生的事儿,要是阿罗汉,有时候会在没有细心观察所度化众生的心念就舍弃他的事儿。“证”对应的是十八不共法中的六个不共。在无性释531页倒数第一行中说,“又诸如来无有欲等六种退失”,六种退失是指啥的?在532页第二行上说,“欲退、精进退、念退、定退、慧退、解脱退”,接着无性释说,“如是六退,诸佛皆无”。所以说,颂子中的“证”对应的就是六不退――欲不退、精进不退、念不退、定不退、慧不退、解脱不退。说,阿罗汉对于无上菩提不感兴趣,他不要,他不想去得无上菩提,这叫欲退,佛菩萨没有这样的事儿。佛法中的“退”有两种:一种是你已经得到了后来再失掉了,这叫已得退。另一种退是你没有得到,你根本就不想要,这叫未得退。这六种退都是这意思。现在这里阿罗汉没得无上菩提,他也不想得无上菩提了,所以这六种都是这样意思,就是退了。佛没有这六种退。再看“智”,“智”对应的是十八不共法里的“知过去世无碍”、“知现在世无碍”、“知未来世无碍”。在无性释中是532页第七行,“又诸如来於三世境若知若见无著无碍”。说,阿罗汉要想知道一件事,不管是过去的、未来的、现在的,他不能一举心就知道,但佛是一举心就知道了,或者说,阿罗汉想知道一件事儿,还多少有点儿障碍,佛是没有障碍的。最后是“业”,业有身、口、意三业,三业都是随智而行的。关于“业”,对应的是十八不共法里的身业随智慧行、口业随智慧行、意业随智慧行。佛的三业一定是清净的。“于一切二乘最胜者,归礼”,佛与二乘比起来,这十八种功德最殊胜,这是佛的十八不共法,是比二乘殊胜的地方,我要归敬佛陀。

  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

  一切处他疑皆能断归礼

  这是说第十九种功德:一切相妙智。这个一切相妙智我们一般叫成一切种智,或者叫成一切智智。“由三身至得”,佛的三身已经成就了,圆满成就了,“至得”就是圆满成就。“具相大菩提”,成就了具足一切功德的大菩提,这就得到了一切相妙智、一切智智。“一切处他疑皆能断”,“他”指众生,说,一切处、一切众生,有任何的疑问,佛都能够决断。“归礼”,我归敬佛陀。

  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,复与所余自性、因、果、业、相应、转功德相应,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无上功德。

  前面说了佛有十九德,有些地方是说成二十德,关系不大。下边儿呢,又说了六种德。这是从另外的角度来说的。“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”,一切佛成就了圆满的法身,与前面说的四无量心,乃至到十八不共法、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,“复与所余自性、因、果、业、相应、转功德相应”其实还可以说法身与自性功德、因功德、果功德、业功德、相应功德、转功德等六种功德相应。所以,我们要赞同佛陀的无上功德。

  此中有二颂:

  这儿再用两个颂子把这六种功德说一下。

  尊成实胜义一切地皆出

  至诸众生上解脱诸有情

  “尊成实胜义”说的是自性功德。“尊”指佛陀,他为一切众生所尊敬。“成”是指本来成就,可不是后来造作的。“实”是真实,指佛陀所成就的功德是真实的。“胜义”是殊胜的义理、胜义谛、一真法界、真如等。说,佛以什么为体性?以一真法界为体性、为自性。“一切地皆出”,“一切地”是指修行时的地,就是从修行到十地,“皆出”是指法身的功德超出所有十地菩萨的功德。这一句是说的因功德。“至诸众生上”,这是说果功德的,在因地的修行,到了果地的时候,就在一切众生之上了,是一切众生所不能及的。“解脱诸有情”,这是业功德。说,成佛之后,佛要作什么事业呢?帮助一切的有情解脱、度众生,这就是佛干的事儿。

  无尽无等德相应现世间

  及众会可见非见人天等

  “无尽无等德相应”是说的相应功德,“无尽”是指佛的功德无量无边,“无等”是指没有谁的功德能够与佛相等、与佛一样多。“现世间及众会可见,非见人天等”,这是说转功德的。“转”是生起、现起的意思。就是说,从自性的法身现出变化身来,再现出受用身来。“现世间”是指由法身现出变化身到世间来度化众生。“及众会”是指法身现出受用身在大法会中度化菩萨。“可见”是指现世间可见、众会可见,现世间可见就是指世间众生可见,众会可见是指法身菩萨可见。“非见人天等”是说,受用身可不是世间的人、天人以及二乘能够见到的。

  下边儿该十门分别的第八门:甚深门。

  复次,诸佛法身,甚深最甚深,此甚深相云何可见?

  这是说佛的法身是甚深的,很不容易理解,论文中说,“甚深最甚深”,这是我们思维不到的境界,只能凭圣者给我们说了。这甚深相表现在哪儿呢?

  此中有多颂:

  为了说清甚深,无著论师给了十二个表现,就是从十二个方面来表现法身的甚深之处。十二种表现就用了十二个颂子。

  佛无生为生亦无住为住

  诸事无功用第四食为食

  第一个颂子说的是“生住业住甚深”。这里边儿又分四条。“佛无生为生”,我们在生死中流转,因为造业,而得业报,这就是生生死死。佛的法身是没有这样的生死的,没有这样的生死我们就叫“无生”,没有这样的生死,就没有烦恼,是极清净庄严的,这不是世间相,但可以来世间现身说法,佛的法身是以这个为“生”,这是很难理解的。我们受生是因为有烦恼,佛虽然没有烦恼,但也会表现出生死相,象释迦牟尼,不是也只活了八十岁吗?这个道理是“甚深最甚深”的。我们根本没法说清,只能理解为佛是由大悲心而在世间现生死相,不是象我们这样因烦恼而有生死。这是“生甚深”――法身的生死很难理解。“亦无住为住”,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了,就安住于涅槃,他在有余涅槃的时候,他有色受想行识,一入无余涅槃,前一剎那的色受想行识灭了,后一剎那不生,也就没有色受想行识相了,这就是“住于寂灭相”。我们是住在色声香味触法相上,这叫“住于有为相”,而佛是没有这样的住的,既不住有为相上,也不住无为相上,这不是“无住”吗?他就是住在“无住”上。“无住”就是佛的住,这是甚深最甚深的的境界。这是“住甚深”。“诸事无功用”,二乘人住于无余涅槃里,没有业,心也不动。我们凡夫则做这个做那个的。但佛不是这样的,他是心不动,但还在造业――他造利益众生的业。这是甚深最甚深的道理。“诸事无功用”就是不用动心就利益众生了。这是“业甚深”。“第四食为食”,我们的生命得靠营养来维持,在佛教中有四种食:不清净依止住食、净不净依止住食、一向净依止住食、唯示现依止住食。这个“不清净依止住食”,就是我们欲界的众的果报。“依止”就是身体,欲界众生的果报身都是不清净的,都有烦恼,这样的生命需要段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识食,有这四种饮食来资养生命的存在,就叫“不清净依止住食”。第二种是“净不净依止住食”,这是色界天、无色界天的众生,他们没有欲界的烦恼,所以叫净;但他本身还有烦恼,所以又叫不净。这又是净又是不净的生命体,也要饮食,他们没有段食,只有触食、思食、识食,这叫“净不净依止住食”。第三个是“一向净依止住食”,这是罗汉、辟支佛的境界,他们没有烦恼了,所以身体清净、心也清净。阿罗汉、辟支佛也得有段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识食,但他们一直清净,所以叫“一向净依止住食”。第四个是“唯示现依止住食”,这是指佛,比如释迦牟尼,看起来他也段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识食,但那只是示现而已,佛的法身根本不需要饮食,他是为了给众生做福田,所以表现出需要饮食而已,这叫“唯示现依止住食”。佛是以这四种食的“第四食为食”的。

  无异亦无量无数量一业

  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

  第二个颂子是“安立数业甚深”。这里边儿有三条。“无异亦无量”,这是“安立甚深”。“无异”是说一切佛都依止于清净法界,都以清净法界为自性,这是一样的。桌子以木为体性,粉笔以石膏为体性,佛以真如为体性,没有真如就没有佛了。“无异”就指一切佛的体性是没有差别的。“亦无量”是说,真如、清净法界是没有数量之别的,是不可以拿数量来修饰、限制。但是我们在这无差别之中安立了很多佛名,这是甚深最甚深的道理。“无数量一业”,这是“数甚深”。说,有无量无边的佛,佛的数量是不可计量的,太多了。不过这么多的佛作的是同样的一件事儿,就是利益众生、度化众生。“无数量”是指佛有很多,“一业”是说这么多的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因明讲记之一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