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沒有把它們的種子給斷掉。“如毒咒所害”這是一個比喻,有一條毒蛇,它要咬人,所以要用咒術把它降伏,這樣它就害不了人了,但是,你也用不著把它殺了呀~~它咬人是它的業力所使,它已經夠苦了。到它業力盡了的時候,它自然就咬不了人了。“留惑至惑盡,證佛一切智”,到金剛道以後,成佛了,自然就把煩惱種子給斷盡了,到成佛的時候,就是清淨法界。憑大神通、大智慧就可以度衆生了。在天臺中有一個伏惑潤生,就是還要保留煩惱種子,說要是沒有它的話,就不能在生死中來了,那就沒法度衆生了。這是因爲神通還不夠、智慧還不夠的緣故。到成佛的時候,智慧夠了,就不用煩惱種子了,憑神通、智慧就可以到生死中現身度衆了。

  煩惱成覺分生死爲涅槃

  具大方便故諸佛不思議

  第十二個頌子說的是“不可思議甚深”。“煩惱成覺分”,“煩惱”是流轉生死的動力。“覺”是令人安樂的原因,“分”,妙老說是原因。煩惱是染汙的,可是它能夠成爲無上菩提的因,這是不可思議的。“生死爲涅槃”,生死是令人不如意的,而涅槃是大安樂、大解脫的境界,現在說生死就是涅槃,這是不可思議的說法,爲什麼這樣說呢?“具大方便故”,因爲佛菩薩有方便善巧的智慧。佛的生死其實只是示現而已,他根本就安住在最勝境界上,佛陀的煩惱也是示現而已,它其實根本就沒有煩惱。“諸佛不思議”,這是諸佛的不思議境界,不是凡夫所能了知的。

  應知如是所說甚深有十二種:

  這樣,我們就知道甚深有十二種甚深,具體是哪十二種呢?下邊兒給說一下,因爲前邊兒沒有說名字,只是解釋,下兒給出名字。

  謂生住業住甚深,安立數業甚深,現等覺甚深,離欲甚深,斷蘊甚深,成熟甚深,顯現甚深,示現等覺涅槃甚深,住甚深,顯示自體甚深,斷煩惱甚深,不可思議甚深。

  第一頌是“生住業住甚深”。第二頌說的是“安立數業甚深”。第叁頌說的是“現等覺甚深”。第四頌說的是“離欲甚深”。第五頌說的是“斷蘊甚深”。第六頌說的是“成熟甚深”。第七頌說的是“顯現甚深”。第八頌說的是“示現等覺涅槃甚深”。第九頌說的是“住甚深”。第十頌說的是“顯示自體甚深”。第十一頌說的是“斷煩惱甚深”。第十二頌說的是“不可思議甚深”。

  若諸菩薩念佛法身,由幾種念應修此念?

  十門差別的第九門是“念”。“若諸菩薩念佛法身”,要是有菩薩歡喜修學念佛法身這個法門的話,“由幾種念應修此念”?有多少種方法來修這念佛法門呢?也就是說,這個念佛法門怎麼修行呢?

  略說菩薩念佛法身,由七種念應修此念:

  念佛法門廣大甚深,現在說不了那麼多,只能簡單地說,最簡單地說,有七個念佛的方法。

  一者、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轉,應修此念,于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。

  第一,我們要念“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轉”――佛有自在轉變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威力,這需要我們在禅定中觀察。佛爲什麼有樣的威力呢?一切法怎麼搞的,難道本身都不能決定,佛想怎麼改變就怎麼改變?爲什麼會這樣?“于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”,原來,是因爲佛有無障礙的大神通,能夠入一切法界的緣故,“得無礙通故”就是說佛有無障礙的大神通。

  此中有頌

  無著論師說了一個頌子。

  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

  二種決定轉諸佛無自在

  佛在一切世界都能自在地往來、自在示現。真的這樣嗎?我看未必。我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?我想,佛既然可以自在地到各處度衆生,他無始以來就在度衆生,那麼衆生不是早就該被度化了嗎?我們不是早就該成佛道了嗎?或者我們早就該成羅漢、成辟支佛了,可我們直到現在還在生死中流轉,這就說明了佛並沒有來度我們嗎?我有這樣的疑問,無著論師就用了這個頌子來回答我。“有情界周遍”,說,有情很多很多,佛確實是要度一切衆生的,可是“具障而阙因,二種決定轉”,我們到現在還在生死中流轉。“具障而阙因,二種決定轉”這二句頌子說了四個原因,因爲這四個原因,所以佛到現在還沒有度得了我們,我們到現在還在生死中流轉。第一個原因是“具障”,我們有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所以佛要度化我們是非常的困難。現在有一個電影,好象是《青蛇的故事》,王祖賢演白蛇,張曼玉演青蛇。那裏邊兒法海有一句臺詞:人太難馴服了,比妖還難!就因爲我們有這些障,所以還在生死中流轉。煩惱障是我們情緒方面的。一種情況是我們因爲叁毒而不接受佛陀教化;另一種是接受佛陀的說法但作不到。這樣的人只能在生死裏流轉。業障是指造了極重的惡業,比如造了五逆重罪,這些罪障礙了我們,所以我們在生死中流轉。報障就是果報的問題。比如說你又聾又啞還是個瞎子,你又生在人間,你接受佛法的障礙就特別大。第二個原因是“阙因”,就是沒有善根,這是因爲無始以來你就沒有對佛法的熏習,讓你一下子接受佛法,這不現實。“二種決定轉”這一句包含了二個原因,一個是業決定轉,一個是報決定轉。“業決定”是說你非要造這種罪,諸佛雖有大神通,他不讓你造,可你偏要造,那麼佛也就不幹涉你了,佛有的是時間,他耐心大得很,他等著,到機緣成熟了再說。這是造業。下一個是“報決定”,這是說業你既然已經造下了,有了這罪業,你必須爲你的所作負責任,你就得去受果報。佛也不能使你不受報。就因爲這原因――具障、阙因、業決定、報決定,所以我們現在還在生死中流轉而不得出離。“諸佛無自在”是說,諸佛也沒有辦法改變這種情況。

  二者、如來其身常住,應修此念,真如無間解脫垢故。

  這第二種念佛法兒,其實就是實相念佛,剛才說的第一種念佛法是觀想念佛。“如來其身常住”,這很簡單,因爲佛法身其實就是清淨法界、就是真如,自然是常住的。“應修此念”,那麼,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就要這麼念佛,在禅定中這樣觀察,觀察什麼呢?“真如無間解脫垢故”,說,衆生的身體是無常的,爲什麼佛身常住呢?因爲佛以真如爲身。“無間”在論文中是指成佛以後連一刻不清淨的時候也沒有了,在還沒成佛的時候,他所成就的境界還是有個別間隔的。論文中的“垢”,就是煩惱障、所知障的垢,它可以攪局,但成了佛以後,它就攪不了局了。

  叁者、如來最勝無罪,應修此念,一切煩惱及所知障並離系故。

  這是說,佛是最殊勝的,連一點兒的過失也都沒有了。所以我們要這樣念佛:佛沒有了煩惱障、所知障,我現在學習佛法,也要象佛一樣,也不能有煩惱障、所知障。要時時觀想自己就象佛一樣慈悲、智慧等等。

  四者、如來無有功用,應修此念,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故。

  說,佛在度化衆生時,“如來無有功用”,佛並沒有刻意舉心動念去度衆生。我們應該這樣念佛,“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”,佛沒有刻意努力去度衆生,度化衆生的事業是任運的、自然的,而且是永久的,佛不會說我這會兒不度了,沒有這樣的事兒。

  五者、如來受大富樂,應修此念,清淨佛土大富樂故。

  這是說成佛以後,有無窮的富樂,主要是“清淨佛土大富樂”。咱們看《阿彌陀經》,極樂世界是黃金爲地,到處是七寶。佛的世界確實是大富樂。這是因爲佛在因地的時候廣修福慧的緣故,可不是無因緣的。這說的是佛的受用土。佛的富樂不是只自己享用,是可以與別人一起享用的。

  六者、如來離諸染汙,應修此念,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。

  這一個是說佛的變化土。“如來離諸染汙”,佛來到凡夫世界度衆生,凡夫世界是染汙的,但佛離諸染汙。“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”生在汙染世界,但這世界無法汙染他。

  七者、如來能成大事,應修此念,示現等覺般涅槃等,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,已成熟者令解脫故。

  佛來到世間能夠成就大事,就是廣度衆生。“示現等覺般涅槃等”,就是示現八相成道,示現在這兒成佛。“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,”讓一切衆生培植善根,沒有成熟善根的讓他成熟善根,“已成熟者令解脫”,已經成熟善根的讓他解脫。“成熟”就是得到,“成熟善根”就是得到善根。

  此中有二頌:

  這七念,無著論師用二個頌子給說一下,這樣好記。

  圓滿屬自心具常住清淨無功用能施有情大法樂

  遍行無依止平等利多生一切佛智者應修一切念

  “圓滿”,指前邊兒的七條都是圓滿的,是圓滿的大自在境界。“屬自心”,指第一條“于一切法得自在轉”,一切法都隨心。“屬”就是隨順,隨心所欲,想怎麼著都能成就。“具常住”是指第二條“其身常住”。“清淨”是第叁條“如來最勝無罪”。“無功用”是第四條,“如來無功用”。“能施有情大法樂”是第五條,“如來受大富樂”。“遍行無依止”是第六條“如來離諸染汙”。如來入一切法界,皆不受染汙。“平等利多生”是第七條,“如來能成大事”。佛的悲心平等地度一切衆生,能饒益一切衆生。這七條都是圓滿的。頌子中說“一切佛”,就是說一切佛都具足這七種圓滿。“智者應修一切念”,有智慧的人就應該修學這個念佛法門。

  複次,諸佛清淨佛土相,雲何應知?

  佛的法身圓滿,那麼其依報如何清淨呢?也得說說。

  如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說,

  先引用經文,這是聖言量。《菩薩藏百千契經》,印順法師說是《華嚴經》,但你翻一下,下邊兒的一段其實是《解深密經·序品》中的。我把《解深密經》也帶來了,下邊兒的一段文字在《解深密經》的第一、第二到第叁頁。在這部《菩薩藏百千契經》的“序品”裏有這樣的話。

  謂:簿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,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,

  “簿伽梵”就是佛。“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”,佛住的是有殊勝的光明照耀的七寶莊嚴的宮殿裏。這個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因明講記之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