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▪P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没有把它们的种子给断掉。“如毒咒所害”这是一个比喻,有一条毒蛇,它要咬人,所以要用咒术把它降伏,这样它就害不了人了,但是,你也用不着把它杀了呀~~它咬人是它的业力所使,它已经够苦了。到它业力尽了的时候,它自然就咬不了人了。“留惑至惑尽,证佛一切智”,到金刚道以后,成佛了,自然就把烦恼种子给断尽了,到成佛的时候,就是清净法界。凭大神通、大智慧就可以度众生了。在天台中有一个伏惑润生,就是还要保留烦恼种子,说要是没有它的话,就不能在生死中来了,那就没法度众生了。这是因为神通还不够、智慧还不够的缘故。到成佛的时候,智慧够了,就不用烦恼种子了,凭神通、智慧就可以到生死中现身度众了。

  烦恼成觉分生死为涅槃

  具大方便故诸佛不思议

  第十二个颂子说的是“不可思议甚深”。“烦恼成觉分”,“烦恼”是流转生死的动力。“觉”是令人安乐的原因,“分”,妙老说是原因。烦恼是染污的,可是它能够成为无上菩提的因,这是不可思议的。“生死为涅槃”,生死是令人不如意的,而涅槃是大安乐、大解脱的境界,现在说生死就是涅槃,这是不可思议的说法,为什么这样说呢?“具大方便故”,因为佛菩萨有方便善巧的智慧。佛的生死其实只是示现而已,他根本就安住在最胜境界上,佛陀的烦恼也是示现而已,它其实根本就没有烦恼。“诸佛不思议”,这是诸佛的不思议境界,不是凡夫所能了知的。

  应知如是所说甚深有十二种:

  这样,我们就知道甚深有十二种甚深,具体是哪十二种呢?下边儿给说一下,因为前边儿没有说名字,只是解释,下儿给出名字。

  谓生住业住甚深,安立数业甚深,现等觉甚深,离欲甚深,断蕴甚深,成熟甚深,显现甚深,示现等觉涅槃甚深,住甚深,显示自体甚深,断烦恼甚深,不可思议甚深。

  第一颂是“生住业住甚深”。第二颂说的是“安立数业甚深”。第三颂说的是“现等觉甚深”。第四颂说的是“离欲甚深”。第五颂说的是“断蕴甚深”。第六颂说的是“成熟甚深”。第七颂说的是“显现甚深”。第八颂说的是“示现等觉涅槃甚深”。第九颂说的是“住甚深”。第十颂说的是“显示自体甚深”。第十一颂说的是“断烦恼甚深”。第十二颂说的是“不可思议甚深”。

  若诸菩萨念佛法身,由几种念应修此念?

  十门差别的第九门是“念”。“若诸菩萨念佛法身”,要是有菩萨欢喜修学念佛法身这个法门的话,“由几种念应修此念”?有多少种方法来修这念佛法门呢?也就是说,这个念佛法门怎么修行呢?

  略说菩萨念佛法身,由七种念应修此念:

  念佛法门广大甚深,现在说不了那么多,只能简单地说,最简单地说,有七个念佛的方法。

  一者、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,应修此念,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。

  第一,我们要念“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”――佛有自在转变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威力,这需要我们在禅定中观察。佛为什么有样的威力呢?一切法怎么搞的,难道本身都不能决定,佛想怎么改变就怎么改变?为什么会这样?“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”,原来,是因为佛有无障碍的大神通,能够入一切法界的缘故,“得无碍通故”就是说佛有无障碍的大神通。

  此中有颂

  无著论师说了一个颂子。

  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

  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

  佛在一切世界都能自在地往来、自在示现。真的这样吗?我看未必。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?我想,佛既然可以自在地到各处度众生,他无始以来就在度众生,那么众生不是早就该被度化了吗?我们不是早就该成佛道了吗?或者我们早就该成罗汉、成辟支佛了,可我们直到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,这就说明了佛并没有来度我们吗?我有这样的疑问,无著论师就用了这个颂子来回答我。“有情界周遍”,说,有情很多很多,佛确实是要度一切众生的,可是“具障而阙因,二种决定转”,我们到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。“具障而阙因,二种决定转”这二句颂子说了四个原因,因为这四个原因,所以佛到现在还没有度得了我们,我们到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。第一个原因是“具障”,我们有烦恼障、业障、报障,所以佛要度化我们是非常的困难。现在有一个电影,好象是《青蛇的故事》,王祖贤演白蛇,张曼玉演青蛇。那里边儿法海有一句台词:人太难驯服了,比妖还难!就因为我们有这些障,所以还在生死中流转。烦恼障是我们情绪方面的。一种情况是我们因为三毒而不接受佛陀教化;另一种是接受佛陀的说法但作不到。这样的人只能在生死里流转。业障是指造了极重的恶业,比如造了五逆重罪,这些罪障碍了我们,所以我们在生死中流转。报障就是果报的问题。比如说你又聋又哑还是个瞎子,你又生在人间,你接受佛法的障碍就特别大。第二个原因是“阙因”,就是没有善根,这是因为无始以来你就没有对佛法的熏习,让你一下子接受佛法,这不现实。“二种决定转”这一句包含了二个原因,一个是业决定转,一个是报决定转。“业决定”是说你非要造这种罪,诸佛虽有大神通,他不让你造,可你偏要造,那么佛也就不干涉你了,佛有的是时间,他耐心大得很,他等着,到机缘成熟了再说。这是造业。下一个是“报决定”,这是说业你既然已经造下了,有了这罪业,你必须为你的所作负责任,你就得去受果报。佛也不能使你不受报。就因为这原因――具障、阙因、业决定、报决定,所以我们现在还在生死中流转而不得出离。“诸佛无自在”是说,诸佛也没有办法改变这种情况。

  二者、如来其身常住,应修此念,真如无间解脱垢故。

  这第二种念佛法儿,其实就是实相念佛,刚才说的第一种念佛法是观想念佛。“如来其身常住”,这很简单,因为佛法身其实就是清净法界、就是真如,自然是常住的。“应修此念”,那么,我们在念佛的时候,就要这么念佛,在禅定中这样观察,观察什么呢?“真如无间解脱垢故”,说,众生的身体是无常的,为什么佛身常住呢?因为佛以真如为身。“无间”在论文中是指成佛以后连一刻不清净的时候也没有了,在还没成佛的时候,他所成就的境界还是有个别间隔的。论文中的“垢”,就是烦恼障、所知障的垢,它可以搅局,但成了佛以后,它就搅不了局了。

  三者、如来最胜无罪,应修此念,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。

  这是说,佛是最殊胜的,连一点儿的过失也都没有了。所以我们要这样念佛:佛没有了烦恼障、所知障,我现在学习佛法,也要象佛一样,也不能有烦恼障、所知障。要时时观想自己就象佛一样慈悲、智慧等等。

  四者、如来无有功用,应修此念,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。

  说,佛在度化众生时,“如来无有功用”,佛并没有刻意举心动念去度众生。我们应该这样念佛,“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”,佛没有刻意努力去度众生,度化众生的事业是任运的、自然的,而且是永久的,佛不会说我这会儿不度了,没有这样的事儿。

  五者、如来受大富乐,应修此念,清净佛土大富乐故。

  这是说成佛以后,有无穷的富乐,主要是“清净佛土大富乐”。咱们看《阿弥陀经》,极乐世界是黄金为地,到处是七宝。佛的世界确实是大富乐。这是因为佛在因地的时候广修福慧的缘故,可不是无因缘的。这说的是佛的受用土。佛的富乐不是只自己享用,是可以与别人一起享用的。

  六者、如来离诸染污,应修此念,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。

  这一个是说佛的变化土。“如来离诸染污”,佛来到凡夫世界度众生,凡夫世界是染污的,但佛离诸染污。“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”生在污染世界,但这世界无法污染他。

  七者、如来能成大事,应修此念,示现等觉般涅槃等,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,已成熟者令解脱故。

  佛来到世间能够成就大事,就是广度众生。“示现等觉般涅槃等”,就是示现八相成道,示现在这儿成佛。“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,”让一切众生培植善根,没有成熟善根的让他成熟善根,“已成熟者令解脱”,已经成熟善根的让他解脱。“成熟”就是得到,“成熟善根”就是得到善根。

  此中有二颂:

  这七念,无著论师用二个颂子给说一下,这样好记。

  圆满属自心具常住清净无功用能施有情大法乐

  遍行无依止平等利多生一切佛智者应修一切念

  “圆满”,指前边儿的七条都是圆满的,是圆满的大自在境界。“属自心”,指第一条“于一切法得自在转”,一切法都随心。“属”就是随顺,随心所欲,想怎么着都能成就。“具常住”是指第二条“其身常住”。“清净”是第三条“如来最胜无罪”。“无功用”是第四条,“如来无功用”。“能施有情大法乐”是第五条,“如来受大富乐”。“遍行无依止”是第六条“如来离诸染污”。如来入一切法界,皆不受染污。“平等利多生”是第七条,“如来能成大事”。佛的悲心平等地度一切众生,能饶益一切众生。这七条都是圆满的。颂子中说“一切佛”,就是说一切佛都具足这七种圆满。“智者应修一切念”,有智慧的人就应该修学这个念佛法门。

  复次,诸佛清净佛土相,云何应知?

  佛的法身圆满,那么其依报如何清净呢?也得说说。

  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,

  先引用经文,这是圣言量。《菩萨藏百千契经》,印顺法师说是《华严经》,但你翻一下,下边儿的一段其实是《解深密经·序品》中的。我把《解深密经》也带来了,下边儿的一段文字在《解深密经》的第一、第二到第三页。在这部《菩萨藏百千契经》的“序品”里有这样的话。

  谓:簿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,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,

  “簿伽梵”就是佛。“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”,佛住的是有殊胜的光明照耀的七宝庄严的宫殿里。这个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因明讲记之一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