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”,对这些人,佛就教给他们能够超越三界的无我之道,给他们讲解四大、五蕴皆不可得,这空的道理可以令之得大解脱。
五者、救济乘为业,拯拔欲趣余乘菩萨,及不定种姓诸声闻等,安处令修大乘行故。
这一个是劝人发菩提心,行菩萨道,救度众生。在第四条中佛陀已经教给你超出三界的方法了,让你不再在生死中流转,但是你还没有发菩提心,所以大乘佛法很重要。“救济乘为业”,就是佛是广度众生,让人皆发菩提心,这就是他的事业。让人都成佛。“拯拔欲趣余乘菩萨”,“拯拔”就是救度,“欲趣余乘菩萨”是说,菩萨本来是发心救度众生的,可是众生难调难化,众生不上法船,这位菩萨就有些退心了,想着说:我不管别的众生了。还有“不定种姓诸声闻等”,在五种姓中有一类是不定种姓,就是说,要是遇到好的因缘,他就可以成佛,不然他就可以成二乘了,这就叫“不定种姓诸声闻”,有些是定姓的声闻、缘觉,现在只说这不定种姓诸声闻、缘觉。对于这些人,佛就来救度他,你是不定姓的声闻,佛劝你努力成佛,你是菩萨现在退心不想度众生了,佛就鼓励你。反正是让能够成佛的都成佛,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决不放弃。
佛做是就这五种事儿,前三种是接引众生来到佛法里,第四、第五两种是以真正的佛法来广度众生。这五种事儿,实际上只是一件事儿,度众生。
于此五业,应知诸佛业用平等。
一切佛作的都是这五种事儿,这是平等的、没有差别的。
此中有颂:
诸佛无差别,可我们有差别,因为我们不是佛。我们的差别从哪儿来呢?下边儿用了一个颂子来说明。
因依事性行别故许业异
世间此力别无故非导师
这个颂子说了我们的差别的五个理由。“因、依、事、性、行”。什么是“因”差别?就是原因的不同。有的人做十恶业,那就到三恶道去,而有的人做五戒十善,那就到人、天善道来,这就是因不同,因为因不同而使得业不同。第二个是“依”,就是身体,我们做事儿,要以身体为依止,不然的话就作不了事儿。这个依是各种各样的,人的身体都不一样的,有的人健康一些,有的人身体差一些等等。这样他的业就不一样。“事”就是做的事。有人作工人,有人作农民,有人作商人,有人作医生等等,这就是事不同。“性”则指个性、心,或者说是兴趣,有的人他的兴趣就在机械方面,那他就作工程师,有的人的兴趣就在表演上,那他就作演员等,这样也就表现出不同。“行”是采取行动作同样的事儿,有的人笨一点儿,就用一些笨方法,笨鸟先飞,而有的人聪明,用另外的法子,一下就搞定了。因不同、依不同、事不同、性不同、行不同,所以“许业异”,就导致了他的业不一样。“世间此力别”,世间众生在因力、依力、事力、性力、行力上有各种各样的差别,所以他的业力不一样。十方诸佛,都是因修六度万行而成就的,这是一样的,没有差别,而且作的都是利益众生的事儿,这也是一样的,可不象我们凡夫,各式各样。“无故非导师”,“无故”是指佛陀没有各种各样的差别,“非导师”是指各种的差别不是导师(佛陀)所有的,而是因为众生有,所以佛就随顺众生而显出差别。
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,不与声闻独觉乘共,以何意趣佛说一乘?
以下是解释问难的。因为有人对佛的法身还有疑问,所以这儿回答一下。下边儿一共提了八项疑问。“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”,就是说,诸佛的这些功德所成就的圆满法身,“不与声闻、独觉乘共”,诸佛的法身与声闻乘、独觉乘是不一样的,可是我们知道,《法华经》上说“唯有一佛乘,无二亦无三”,这是怎么回事儿呢?佛到底是以何意趣而这么说的呢?
此中有二颂:
这儿用了两个颂子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
由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
“为引摄一类”,为了引摄一类众生。“摄”是摄持,就是照顾,照看着这一类众生,若他有不往成佛路上走的倾向,赶紧把他引过来。“及任持所余”,不单是照顾那一类众生,同时还要兼顾其他类众生。就是有主有次。“由不定种姓,诸佛说一乘”。说,“引摄一类”是引摄哪一类呢?原来是引摄的“不定声闻、独觉”,因为这些人,佛要是引导了、鼓励了,他就可能成佛,要是不给多费点儿心思的话,他们就成罗汉或者辟支佛了。“任持所余”也是不定性,有些菩萨也心不定,他在行菩萨道的时候,有困难他就灰心了,也有这样的菩萨,这叫不定性菩萨,佛在引摄不定性声闻的同时,还兼顾不定性菩萨。那些不定性声闻,从表面上看,他是二乘人,但他的内心里有大乘善根,佛引导他回小向大;这些不定性菩萨,表面上是菩萨,但他的内心里有动摇的因素,所以佛要断了他的杂念,所以说只有一佛乘,你没有别的路可以走,这样让他不退转。
法无我解脱等故姓不同
得二意乐化究竟说一乘
上一个颂子是说的佛说一佛乘的目的,这一个颂子是说佛说一佛乘的根据是什么。就是佛说一佛乘的理由是什么。“法无我解脱等”,意思是“法等、无我等、解脱等”(“等”是平等的意思)。的“法”,是指清净法界,清净法界呢,佛菩萨以及阿罗汉、辟支佛所证悟的都是一个,《华严经》卷第三十八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中有说“法性真常离心念,二乘于此亦能得,不以此故为世尊,但以甚深无碍智”,这是佛对八地菩萨说的,意思就是说,你现在是证悟了真常法性的道理,你证悟的这个道理,二乘也能证得这真常法性。翻到世亲释288页第一行,“法谓真如,诸声闻等,同所归趣,所趣平等,故说一乘。”再翻到无性释558页倒数第三行,“法谓真如,诸声闻等乘虽差别,同趣真如,所趣真如无有差别,故说一乘。”世亲释和无性释的意思是一样的:声闻、独觉、菩萨所悟的清净法界、真如是一样的、平等的。“无我”,这是说菩萨所证得的无我与声闻、独觉所证得的无我是一样的。声闻、缘觉证悟的是补特伽罗无我,菩萨所证悟的补特伽罗无我与声闻、缘觉是一样的。当然,他们还有不一样的,菩萨证得法无我了,声闻、缘觉是没有的。现在只说一样这一方面。“解脱”,这是说声闻、缘觉解脱了烦恼障,佛菩萨也解脱了烦恼障,这是一样的。“姓不同”指种姓不同,他是辟支佛种姓,他是声闻种姓,他是一佛乘种姓,这不一样。给前一句连起来是说,虽然种姓有不同,但所证悟的法、无我、解脱都没有差别,所以,从这一方面说呢,只有一佛乘。当然,这是说的不定姓声闻、不定姓缘觉、不定姓菩萨。“得二意乐”,“二意乐”就是说,从人来说,你给佛的平等的,佛能成佛,我就也能成佛,所以是一佛乘;再从法上来说,一切法性平等,所以是一佛乘。“化”,佛陀化现成声闻、缘觉,就是说,佛在以前世也曾化现成声闻、缘觉,就是要告诉那些不定性的声闻乘人,声闻乘也是可以成佛的。“究竟说一乘”的“究竟”是指现在从究竟上来说一乘,因为刚才从法平等上说了一乘,从无我平等上说了一乘,从解脱平等上说了一乘,现在从究竟上说,也是一乘。从“究竟”上说,就是指佛是最究竟、最圆满的,没有超过佛乘的了。这样总结一下,就是说,佛说一佛乘的理由有八:法、无我、解脱、姓不同、二种意乐(人和法性)、化、究竟。这就是说,佛在经典里也说了一佛乘,就是因为这个所以说一佛乘的。
如是诸佛同一法身,而佛有多,何缘可见?
这是第二个疑问。“如是诸佛同一法身”,无量的诸佛都是以清净法界为法身。“而佛有多”,就是说,既然只有一个佛身,就只能有一位佛,可是却有很多佛,而且这么多佛还能同时存在,这是为什么?
此中有颂:
用个颂子来解答。
一界中无二同时无量圆
次第转非理故成有多佛
“一界中无二”,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。“同时无量圆”,同一个时候有许多人修行都圆满了。“次第转非理”,人家修行已经圆满了,你能不让人家成佛?这就必须有很多佛存在。修行可不是排座次要一个一个来,是可以同时修行的,你修你的我修我的。修行可以这样,当然成佛也是这样,可以同时成。不过化身佛度众生,那是另一回事儿,因为那是化现,你不能我来化现了你还来,这给众生添乱,所以是有次序的。
云何应知于法身中佛非毕竟入于涅槃,亦非毕竟不入涅槃?
下边儿是解释法身是不是涅槃的疑问。在小乘中说佛也入涅槃,在大乘中说法身既入涅槃,又不入涅槃。
此中有颂:
这儿用颂子回答。
一切障脱故所作无竟故
佛毕竟涅槃毕竟不涅槃
“一切障脱故”,成了佛就把烦恼障、所知障统统解脱了,这就是究竟证悟一切法寂灭。这就是佛入涅槃了。“所作无竟故”,成了佛也要一直度众生,要尽未来际度众生,所以就不能入涅槃。就是说,一证悟就是入了涅槃,已经入涅槃了,还要朝哪儿入,它本身就是涅槃,涅槃还怎么入涅槃?也就是说,涅槃没有入涅槃,既然没有入涅槃,那就是不入涅槃。这个颂子咱们要这样来,“一切障脱故,佛毕竟涅槃,所作无竟故,毕竟不涅槃”。
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?由六因故:
受用身不是自性身。为什么呢?有六个原因。
一、色身可见故,
受用身是有色相的,而自性身是无色相的,可见受用身与自性身不一回事儿。
二、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故,
有无量佛参加的大法会中,那些大菩萨所见的每一尊佛都各不相同,也就是有差别,要是自性身的话,则不会有这差别。可见受用身与自性身不一样。
三、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故,
在法会中初地菩萨、二地菩萨乃至十地菩萨,所见的受用身都不一样。刚才说的是有很多佛,每一尊佛都有不一样的地方。这第三说的是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