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”,對這些人,佛就教給他們能夠超越叁界的無我之道,給他們講解四大、五蘊皆不可得,這空的道理可以令之得大解脫。

  五者、救濟乘爲業,拯拔欲趣余乘菩薩,及不定種姓諸聲聞等,安處令修大乘行故。

  這一個是勸人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,救度衆生。在第四條中佛陀已經教給你超出叁界的方法了,讓你不再在生死中流轉,但是你還沒有發菩提心,所以大乘佛法很重要。“救濟乘爲業”,就是佛是廣度衆生,讓人皆發菩提心,這就是他的事業。讓人都成佛。“拯拔欲趣余乘菩薩”,“拯拔”就是救度,“欲趣余乘菩薩”是說,菩薩本來是發心救度衆生的,可是衆生難調難化,衆生不上法船,這位菩薩就有些退心了,想著說:我不管別的衆生了。還有“不定種姓諸聲聞等”,在五種姓中有一類是不定種姓,就是說,要是遇到好的因緣,他就可以成佛,不然他就可以成二乘了,這就叫“不定種姓諸聲聞”,有些是定姓的聲聞、緣覺,現在只說這不定種姓諸聲聞、緣覺。對于這些人,佛就來救度他,你是不定姓的聲聞,佛勸你努力成佛,你是菩薩現在退心不想度衆生了,佛就鼓勵你。反正是讓能夠成佛的都成佛,有萬分之一的希望就決不放棄。

  佛做是就這五種事兒,前叁種是接引衆生來到佛法裏,第四、第五兩種是以真正的佛法來廣度衆生。這五種事兒,實際上只是一件事兒,度衆生。

  于此五業,應知諸佛業用平等。

  一切佛作的都是這五種事兒,這是平等的、沒有差別的。

  此中有頌:

  諸佛無差別,可我們有差別,因爲我們不是佛。我們的差別從哪兒來呢?下邊兒用了一個頌子來說明。

  因依事性行別故許業異

  世間此力別無故非導師

  這個頌子說了我們的差別的五個理由。“因、依、事、性、行”。什麼是“因”差別?就是原因的不同。有的人做十惡業,那就到叁惡道去,而有的人做五戒十善,那就到人、天善道來,這就是因不同,因爲因不同而使得業不同。第二個是“依”,就是身體,我們做事兒,要以身體爲依止,不然的話就作不了事兒。這個依是各種各樣的,人的身體都不一樣的,有的人健康一些,有的人身體差一些等等。這樣他的業就不一樣。“事”就是做的事。有人作工人,有人作農民,有人作商人,有人作醫生等等,這就是事不同。“性”則指個性、心,或者說是興趣,有的人他的興趣就在機械方面,那他就作工程師,有的人的興趣就在表演上,那他就作演員等,這樣也就表現出不同。“行”是采取行動作同樣的事兒,有的人笨一點兒,就用一些笨方法,笨鳥先飛,而有的人聰明,用另外的法子,一下就搞定了。因不同、依不同、事不同、性不同、行不同,所以“許業異”,就導致了他的業不一樣。“世間此力別”,世間衆生在因力、依力、事力、性力、行力上有各種各樣的差別,所以他的業力不一樣。十方諸佛,都是因修六度萬行而成就的,這是一樣的,沒有差別,而且作的都是利益衆生的事兒,這也是一樣的,可不象我們凡夫,各式各樣。“無故非導師”,“無故”是指佛陀沒有各種各樣的差別,“非導師”是指各種的差別不是導師(佛陀)所有的,而是因爲衆生有,所以佛就隨順衆生而顯出差別。

  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,不與聲聞獨覺乘共,以何意趣佛說一乘?

  以下是解釋問難的。因爲有人對佛的法身還有疑問,所以這兒回答一下。下邊兒一共提了八項疑問。“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”,就是說,諸佛的這些功德所成就的圓滿法身,“不與聲聞、獨覺乘共”,諸佛的法身與聲聞乘、獨覺乘是不一樣的,可是我們知道,《法華經》上說“唯有一佛乘,無二亦無叁”,這是怎麼回事兒呢?佛到底是以何意趣而這麼說的呢?

  此中有二頌:

  這兒用了兩個頌子來回答這個問題。

  爲引攝一類及任持所余

  由不定種姓諸佛說一乘

  “爲引攝一類”,爲了引攝一類衆生。“攝”是攝持,就是照顧,照看著這一類衆生,若他有不往成佛路上走的傾向,趕緊把他引過來。“及任持所余”,不單是照顧那一類衆生,同時還要兼顧其他類衆生。就是有主有次。“由不定種姓,諸佛說一乘”。說,“引攝一類”是引攝哪一類呢?原來是引攝的“不定聲聞、獨覺”,因爲這些人,佛要是引導了、鼓勵了,他就可能成佛,要是不給多費點兒心思的話,他們就成羅漢或者辟支佛了。“任持所余”也是不定性,有些菩薩也心不定,他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有困難他就灰心了,也有這樣的菩薩,這叫不定性菩薩,佛在引攝不定性聲聞的同時,還兼顧不定性菩薩。那些不定性聲聞,從表面上看,他是二乘人,但他的內心裏有大乘善根,佛引導他回小向大;這些不定性菩薩,表面上是菩薩,但他的內心裏有動搖的因素,所以佛要斷了他的雜念,所以說只有一佛乘,你沒有別的路可以走,這樣讓他不退轉。

  法無我解脫等故姓不同

  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

  上一個頌子是說的佛說一佛乘的目的,這一個頌子是說佛說一佛乘的根據是什麼。就是佛說一佛乘的理由是什麼。“法無我解脫等”,意思是“法等、無我等、解脫等”(“等”是平等的意思)。的“法”,是指清淨法界,清淨法界呢,佛菩薩以及阿羅漢、辟支佛所證悟的都是一個,《華嚴經》卷第叁十八·十地品第二十六之五中有說“法性真常離心念,二乘于此亦能得,不以此故爲世尊,但以甚深無礙智”,這是佛對八地菩薩說的,意思就是說,你現在是證悟了真常法性的道理,你證悟的這個道理,二乘也能證得這真常法性。翻到世親釋288頁第一行,“法謂真如,諸聲聞等,同所歸趣,所趣平等,故說一乘。”再翻到無性釋558頁倒數第叁行,“法謂真如,諸聲聞等乘雖差別,同趣真如,所趣真如無有差別,故說一乘。”世親釋和無性釋的意思是一樣的:聲聞、獨覺、菩薩所悟的清淨法界、真如是一樣的、平等的。“無我”,這是說菩薩所證得的無我與聲聞、獨覺所證得的無我是一樣的。聲聞、緣覺證悟的是補特伽羅無我,菩薩所證悟的補特伽羅無我與聲聞、緣覺是一樣的。當然,他們還有不一樣的,菩薩證得法無我了,聲聞、緣覺是沒有的。現在只說一樣這一方面。“解脫”,這是說聲聞、緣覺解脫了煩惱障,佛菩薩也解脫了煩惱障,這是一樣的。“姓不同”指種姓不同,他是辟支佛種姓,他是聲聞種姓,他是一佛乘種姓,這不一樣。給前一句連起來是說,雖然種姓有不同,但所證悟的法、無我、解脫都沒有差別,所以,從這一方面說呢,只有一佛乘。當然,這是說的不定姓聲聞、不定姓緣覺、不定姓菩薩。“得二意樂”,“二意樂”就是說,從人來說,你給佛的平等的,佛能成佛,我就也能成佛,所以是一佛乘;再從法上來說,一切法性平等,所以是一佛乘。“化”,佛陀化現成聲聞、緣覺,就是說,佛在以前世也曾化現成聲聞、緣覺,就是要告訴那些不定性的聲聞乘人,聲聞乘也是可以成佛的。“究竟說一乘”的“究竟”是指現在從究竟上來說一乘,因爲剛才從法平等上說了一乘,從無我平等上說了一乘,從解脫平等上說了一乘,現在從究竟上說,也是一乘。從“究竟”上說,就是指佛是最究竟、最圓滿的,沒有超過佛乘的了。這樣總結一下,就是說,佛說一佛乘的理由有八:法、無我、解脫、姓不同、二種意樂(人和法性)、化、究竟。這就是說,佛在經典裏也說了一佛乘,就是因爲這個所以說一佛乘的。

  如是諸佛同一法身,而佛有多,何緣可見?

  這是第二個疑問。“如是諸佛同一法身”,無量的諸佛都是以清淨法界爲法身。“而佛有多”,就是說,既然只有一個佛身,就只能有一位佛,可是卻有很多佛,而且這麼多佛還能同時存在,這是爲什麼?

  此中有頌:

  用個頌子來解答。

  一界中無二同時無量圓

  次第轉非理故成有多佛

  “一界中無二”,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只有一尊佛。“同時無量圓”,同一個時候有許多人修行都圓滿了。“次第轉非理”,人家修行已經圓滿了,你能不讓人家成佛?這就必須有很多佛存在。修行可不是排座次要一個一個來,是可以同時修行的,你修你的我修我的。修行可以這樣,當然成佛也是這樣,可以同時成。不過化身佛度衆生,那是另一回事兒,因爲那是化現,你不能我來化現了你還來,這給衆生添亂,所以是有次序的。

  雲何應知于法身中佛非畢竟入于涅槃,亦非畢竟不入涅槃?

  下邊兒是解釋法身是不是涅槃的疑問。在小乘中說佛也入涅槃,在大乘中說法身既入涅槃,又不入涅槃。

  此中有頌:

  這兒用頌子回答。

  一切障脫故所作無竟故

  佛畢竟涅槃畢竟不涅槃

  “一切障脫故”,成了佛就把煩惱障、所知障統統解脫了,這就是究竟證悟一切法寂滅。這就是佛入涅槃了。“所作無竟故”,成了佛也要一直度衆生,要盡未來際度衆生,所以就不能入涅槃。就是說,一證悟就是入了涅槃,已經入涅槃了,還要朝哪兒入,它本身就是涅槃,涅槃還怎麼入涅槃?也就是說,涅槃沒有入涅槃,既然沒有入涅槃,那就是不入涅槃。這個頌子咱們要這樣來,“一切障脫故,佛畢竟涅槃,所作無竟故,畢竟不涅槃”。

  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?由六因故:

  受用身不是自性身。爲什麼呢?有六個原因。

  一、色身可見故,

  

  受用身是有色相的,而自性身是無色相的,可見受用身與自性身不一回事兒。

  二、無量佛衆會差別可見故,

  有無量佛參加的大法會中,那些大菩薩所見的每一尊佛都各不相同,也就是有差別,要是自性身的話,則不會有這差別。可見受用身與自性身不一樣。

  叁、隨勝解見自性不定可見故,

  在法會中初地菩薩、二地菩薩乃至十地菩薩,所見的受用身都不一樣。剛才說的是有很多佛,每一尊佛都有不一樣的地方。這第叁說的是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因明講記之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