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果智分第十一
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,彼果智殊勝雲何可見?
前邊兒說完了果斷――無住涅槃,說無住涅槃可不是小乘可比的。現在說果智――無上菩提、大菩提。菩薩之果智殊勝又表現在哪兒呢?注意:果斷是從斷煩惱的角度來說的,而果智是從成就聖智的角度來說的。“果斷”是斷除一切煩惱,從這個角度來說叫斷德,“果智”成就無量的智慧,從這個角度來說叫智德。
謂由叁種佛身,應知彼果智殊勝:一、由自性身,二、由受用身,叁、由變化身。
果智的殊勝這裏說了,是成就“叁種佛身”。先標出來叁身,自性身、受用身、變化身,下邊兒說明。
此中自性身者,謂諸如來法身,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。
啥是自性身?“自性”就是本來就有,“身”是可爲一切法的依止,就象我們這個身體是器官的依止處一樣。“自性身”以真如爲自性,它是一切功德法的依止處。成佛得大菩提的自性身是啥?“謂諸如來法身”,說,自性身就是我們常說的法身,法身這個名字的含義是啥?爲什麼叫法身?“法”指功德法,“身”是依止,合起來就是說:它是一切功德法的依止,所以叫法身。“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”,就是指無量無邊的功德法,都以自性爲依止、以法身爲依止。當修得了無分別智的時候,自性就在一切法上生發出大自在的活動、無障礙的活動。
受用身者,謂依法身,種種諸佛衆會所顯,清淨佛土,大乘法樂爲所受故。
自性身可以生發出大自在的活動,受用身、變化身能不能由自性身生發?當然能!受用身、變化身本就是法身的一種作用。自性身(法身)這是成佛後的清淨境界,是他自己的功德境界,而受用身、變化身則是佛的大悲心廣度衆生的境界,這是利他的功德。“受用身者,謂依法身,種種諸佛衆會所顯”,“謂依法身”,原來這受用身是以剛才說的法身爲依止,也就是說,受用身是由法身生起的,“種種諸佛衆會所顯”,“種種諸佛會”是說菩薩成佛之後都要說法度衆,當然這裏說的可不是象阿含經裏釋迦牟尼給某個人說法解惑一樣,而是象華嚴法會那樣,有無量無邊的法身大士來參加法會,來參加這大法會的都是聖位菩薩、法身菩薩,凡夫是參加不了這法會的。參加這法會的菩薩所見到的佛身就是受用身,佛的受用身就是教導這些法身菩薩的。“種種諸佛衆會所顯”的“所顯”,是指初地、二地、叁地乃至十地,他們在大法會中所見到的佛都是不一樣的,這是因爲他們自己的功德、因緣不同。同在一個屋裏,所看見的同一張桌子,也是各見各的面兒,都不一樣。這就是說受用身對不同的衆生來說所見不同。“清淨佛土,大乘法樂爲所受故”,法身佛爲了度化衆生,要用一些不同的方便,比如說他得現不同的身相,還得現出清淨的佛土,還得說種種的微妙佛法等。菩薩見到這樣的佛,聽佛說這樣的法,受到種種的法樂……這就叫“受”。菩薩在佛所現出的佛土裏可以享用佛現出的一切,這就叫“用”、“受用”。也就是說,佛現出清淨佛土、說大乘佛法,讓菩薩來享用,也就是說,受用身是法身菩薩所見到的佛。
變化身者,亦依法身,從覩史多天宮現沒、受生、受欲、踰城出家、往外道所修諸苦行、證大菩提、轉大*輪、入大涅槃故。
而佛的變化身呢?“亦依法身”,也是以法身爲依止的。現在我們說的變化身就是示現八相成道的佛,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就是變化身。“從覩史多天宮現沒”,“覩史多天”就是兜率天,“現沒”就是示現不在兜率天了,從兜率天到人間來了。這是八相成道的第一相:降兜率。“受生”,第二相:在人間降生了。“受欲”,第叁相:在人間享受五欲。“踰城出家”,悉達多太子在二十九歲這一年的一天夜裏,帶著車匿越城跑出來出家了。“往外道所修諸苦行”,釋迦牟尼剛出家的時候也是到各處參訪,著名的有六師外道,釋迦牟尼到他們那兒參訪。而後到雪山修了六年的苦行。“證大菩提”,釋迦牟尼經過六年苦行,發覺不行,因之舍棄苦行,接受牧羊女的供養,到菩提樹下禅定,發願說,若不成道終不起座,夜睹明星而證得無上菩提。“轉大*輪”,佛陀成道之後,弘法度衆。“入大涅槃”,釋迦牟尼佛在八十歲入滅了。這就是八相成道,各處說法稍有不同,有些地方沒有參訪外道這一相,而有降魔。這關系不大。這變化身是度化凡夫的。
此中說一嗢柁楠頌:
下邊兒是分十種情況來解釋菩薩果智的殊勝,這兒先用一個頌子來總標。
相證得自在依止及攝持
差別德甚深念業明諸佛
這個頌子就是十相,果智這一部分就是用這十相來顯示的。這個頌子要讀成“相、證得、自在、依止、及攝持、差別、德、甚深、念、業,明諸佛。”後邊兒的“明諸佛”是說,就是用前邊兒的相、證得、自在等十相來表明諸佛的果智殊勝的。下邊兒就具體來解說大乘菩薩的果智十相。
諸佛法身以何爲相?應知法身略有五相:
第一相就是“相”。說,諸佛法身的體相什麼樣兒呢?說,諸佛法身的體相有五種表現。
一、轉依爲相,謂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故。轉得解脫一切障于法自在轉現前清淨分依他起性故。
先看第一種表現:轉依爲相。轉依就是從我們現前的分別心裏修止觀、修六波羅密多等,漸漸地就把煩惱障、所知障等雜染分依他起性破除了。雜染分依他起性就是由內心的執著熏成的煩惱種子。現在要把他們破除。“轉滅”就是把這雜染分依他起給破除。在“轉滅”的同時還有一得,有一失必有一得,得了啥?得了“解脫一切障”,就是說從一切障中解脫出來,解脫後是什麼樣子?“于法自在轉”!就是心在一切法上都是自在的。我們沒有滅除執著,所以我們見到可愛的境界心裏就動,看見可恨的境界心裏也動,從來就沒有自在過,現在你的心自在了。什麼叫“自在”?就是自己願意咋樣兒就咋樣兒,不受別人的影響,當然,佛教這是說的內心,指內心不受外界的影響,不受一切法的影響。現在你解脫一切障,就“于法自在轉”了,沒有什麼能夠影響你。大自在的境界現前了,沒有煩惱的系縛了,那麼,就是“現前清淨分依他起性”。“清淨分依他起性”可以說就是就是清淨法界、圓成實性,也可以說是清淨依他起,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、智慧現前。法身就是這樣兒的:遠離無量無邊的雜染,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!這就是法身的轉依相。
二、白法所成爲相,謂六波羅蜜多圓滿得十自在故。
第二種相是“白法所成爲相”,“白法”就是無漏功德。無漏功德所成就的相就是白法所成相。也就是菩薩在成佛之前所修的六波羅蜜多修圓滿了,這樣,在成佛的時候就有十種大自在。哪十種自在呢?下邊兒分著說一下。
此中壽自在,心自在,衆具自在,由施波羅蜜多圓滿故。
第一是“壽自在”,就是壽命問題,他想在這兒活多久就活多久。我們凡夫想活但就是活不了,閻王爺來抓,想活短點兒也不行,千古艱難唯一死,死是很難的。這個“壽自在”是指佛的自受用身,是無量壽!第二個是“心自在”,就是指世間一切塵勞雜染不能染汙它,傷害不了他。《別譯雜阿含·叁一九》有象護尊者嚇佛的故事,說象護當時是佛的侍者,佛夜裏還經行不睡,象護太困了,但是佛教中是師父沒睡,弟子不能先回屋睡,象護就想:世尊不睡,我應該想法讓他睡。象護就裝成一個“薄俱羅鬼”來嚇佛,佛說,你可真愚癡,難道你不知道如來是沒有一切畏怖嗎?佛的心一切時、一切處、一切境界自在。第叁個是“衆具自在”,“衆具”就是財富,要多少有多少。說,這壽自在、心自在、衆具自在是由修布施波羅密多而得的。布施有法施、財施、無畏施,法施得壽自在,這是因爲法施可以救衆生慧命,所以在果上得壽自在。無畏施得心自在,這是因爲無畏施是解除衆生內心的恐怖的。財施得衆具自在。
業自在,生自在,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。
第四個自在是“業自在”,就是說,成就法身時,身、語、意叁業自在。第五個是“生自在”,就是說,佛想到欲界受生就到欲界受生,想到色界受生就到色界受生。凡夫可是不自在的,是隨業而流轉的,業力使你到哪兒你就得到哪兒,想不去是沒門兒的。但佛菩薩是自在的。這業自在、生自在是“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”,這是因爲持戒波羅密多圓滿的緣故。因爲持戒的人在因地時叁業清淨,他只作善,所以成佛時得業自在,因爲他不作惡,所以在果地得生自在。
勝解自在,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。
第六種自在是勝解自在。就是說你你內心裏的想法特別有力,境界就隨著你內心裏的想法而現。比如說你內心裏想水,因之你看見的就不是咱們看見的桌椅了,而成了水。也就是說,內心勝解可以轉境。這個是自己的內心轉自己的境,不是你的內心轉我的境。在楞嚴上有月光童子的故事,老和尚作觀小和尚看見水,這是錯誤的。這就是勝解自在,這是因爲在因地修忍辱波羅密多而成就的。這是因爲在因地修忍辱波羅密,能容忍衆生的種種境界,所以感得果地的“外境”隨心而轉。
願自在,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。
第七個自在是願自在。“勝解自在”是說把已經有的境界隨心地轉變,而這願自在則是說,沒有的境界隨心所欲給現出來、創造出來。這個願自在是因爲在因地修精進波羅密多而成就的。在因地你作一件事兒一定至始至終要作成功,所以到果地就心裏想作什麼事情就一定成功。
神力自在五通所攝,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。
這是第八種自在,是說五種神通都具足了,無障礙了。就是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。這五通是因爲在因地修禅定波羅密多而成就的。
智自在,法自在,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。
第九種自在是智自在,佛的大智慧是自在無礙的,通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果智分第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