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用十種難行可以收攝一切難行,一切難行都包括在這十種難行裏了。
十難行者,一自誓難行,誓受無上菩提願故。
十種難行是啥呢?第一個是“自誓難行”,“誓”就是誓願,“願”是希望作,“誓願”則是決定要作、一定要作。論文中說“自誓難行”是指“誓受無上菩提願”,就是說,菩薩決定要發成就無上菩提的大願。“受”就是接受、領受,就是說我要接受無上菩提願、要成就無上菩提願。成就無上菩提就是成佛,成佛可不是容易的,菩薩說不容易我也要成,他不怕難。菩薩發這願是自己要發這願的,所以叫“自誓難行”。
二不退難行,生死衆苦不能退故。
第二是“不退難行”。“不退難行”是說,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,要學佛法、行六波羅蜜多、廣度衆生,在度化衆生的時候,他也要受很多苦,比如說身體上的苦,象寒冷、酷暑,還有就是他度衆生衆生卻觸惱他等,雖然菩薩受了這許多的苦,但菩薩是不會退心的。
叁不背難行,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故。
第叁個是“不背難行”。“背”就是舍棄。這是不背行難論文中說是“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”,就是說菩薩去度衆生,衆生因爲在生死裏流轉久了,你去教化他,可他不接受教化,或者說象地藏經中說的,地藏菩薩把你從險處救出來,可是一下子你就又掉下去了,菩薩再來救你,一下你又下去了,雖然如此,菩薩也不舍棄你。
四現前難行,怨有情所現作一切饒益事故。
第四是“現前難行”。就是說,菩薩去救度衆生,可是衆生對菩薩卻惡意相向,他還要傷害菩薩、毀辱菩薩,菩薩對這樣的衆生也不會生嗔恨心,還是慈悲地來作一些利益你的事兒,照樣來救度你。論文中的“怨有情”就是對菩薩有怨恨,你去救他可他卻討厭你。這一個現前難行就是咱們常說的以德報怨。大菩薩沒有嗔恨心,你對他不好他也是不會嗔恨的,他只有憐憫心、慈悲心。
五不染難行,生在世間不爲世法所染汙故。
第五的“不染難行”就是指在這個世間但不受世間染汙,就是不爲世間一切所動。世間一切就是指八風: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。利是你得到了可愛的五欲,衰是失掉了可愛的五欲;毀是說你的壞話,譽是說你的好話,都是在背後說;稱是當面說你好,譏是當面說你壞,讓你好沒面子;苦就是讓你苦惱,樂是讓你快樂。現在說這一切都不會動你的心。
六勝解難行,于大乘中雖未能了,然于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。
第六是“勝解難行”,說,這一位菩薩對于大乘教法中說的境界還沒有證得,也就是說還沒有得無分別智,但是他對于大乘的廣大甚深教法還是恭恭敬敬地修學,以使自己生起深深的信解。這個也是不容易作到的。我還沒有得到大乘的好處,我仍然恭敬大乘教法。我們現在有這樣的人,他有不如意了,聽人家說佛菩薩是有求必應的,那麼就去求。比如說他得了癌,他就去讓廟裏給作一場佛事,或者去求活佛灌頂呀、給一個教授呀等,可是,他的病仍然沒有好起來,于是他就抱怨說,佛教是騙人的,我真的去求菩薩了,可我並沒有得到我想要的。我現在沒有得到大乘佛教的好處但我仍然恭敬大乘佛法,這是不容易作到的,所以是難行。
七通達難行,具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。
第七是“通達難行”,就是說,這位菩薩他在增上心禅定裏,他能完全通達人無我、法無我。“具能通達”的“具”就是徹底、完全。
八隨覺難行,于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能隨覺故。
第八是“隨覺難行”,“隨”是隨順,“覺”是覺悟。隨覺難行是指,佛陀的言教是爲度衆生而說的,但有一部分是佛陀秘意而說,就是說不是顯了說,對于這些秘意而說的言教,菩薩能隨順佛陀的言教正意而覺悟。這一個隨覺難行下邊兒還有解釋。
九不離不染難行,不舍生死而不染故。
第九是“不離不染難行”,這是說,菩薩能夠不離生死,但是不受生死的染著。“不受生死的染著”就是指不會因爲生死而生出許多的苦惱、造出來很多的新罪、過失,羅漢是離開了生死所以不受生死的染著,菩薩不用離開生死,就不受生死的染著。這是因爲大悲心的緣故。
十加行難行,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,窮生死際不作功用,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。
第十是“加行難行”,“加”就是增加、增長,就是要努力精進修行的意思。論文中的“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”是說,成佛了以後,就安住在一切障礙解脫的境界中,沒有煩惱。剛登地的菩薩,還是有煩惱的,但他經過努力修行,就可以把煩惱斷盡。“窮生死際不作功用”,說,佛安住在沒有煩惱的境界中,是一直沒有煩惱的,“窮生死際”就表示長遠、長久,久到永遠,因爲佛本身是沒有生死的,“不作功用”是說不用起心動念。雖然佛不用起心動念,但他可以“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”,就是說,他不用動度衆生的念頭而自然去度化衆生。這是法身境界。十種難行是菩薩的,第十的加行難行是說菩薩在因位上就有此目的,以求達到度脫一切有情的目的。
複次,隨覺難行中,于佛何等秘密言詞彼諸菩薩能隨覺了?
十種難行中第八是“隨覺難行”,這裏把隨覺難行再進行一番解釋。先提出問題,說菩薩對佛的什麼秘密言詞能隨覺呢?
謂如經言:
比如經中這樣說。
雲何菩薩能行惠施?
菩薩是怎樣修行布施波羅蜜多的呢?
若諸菩薩無少所施,然于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。
“若諸菩薩無少所施,然于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。”這就是秘密言詞,我們就不懂了。這句話說,菩薩一點兒布施也沒有作,可是他卻是在十方世界作了最大的布施。既然他沒作布施,怎麼能是最大的布施呢?我們就不懂了。布施有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比如說財施,你說你財施了,可是你根本沒有財物,這能說你是布施了~~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?看233頁世親釋,“謂諸菩薩一切有情攝爲自體,是故彼施即是己施”。就是說,菩薩通達了平等法性、通達了真如,他們照見五蘊皆空,發現真如是平等的,與佛平等、與一切菩薩平等、與一切衆生平等,真如不分你我、沒有界限,是一體的,所以說,別人在十方行布施,也就是這位菩薩在十方行布施。所以說這位菩薩“無少所施,然于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”。再看一下487頁無性釋,無性釋中有叁種解釋,第一種解釋給世親釋意思一樣,不過話稍有不同,“謂諸菩薩一切有情攝爲己體,通達自他平等性故,彼行施時即菩薩施故無少施名能行施”。無性釋的第二種解釋是說,“以一切所有財物施于一切,是故說名無少所施”。這第二種解釋有點文字遊戲的味道,《攝大乘論》原文是說“諸菩薩無少所施”,無性就說,因爲是多施,所以不是“少所施”,應該是“多所施”。第叁種解釋是說,“又所施物施者、受者皆不可得,叁輪清淨,是故說名無少所施。”這是叁輪體空的意思,就是說菩薩觀察財物、施者、受者皆不可得。世親、無性就是這麼解釋的。
雲何菩薩樂行惠施?若諸菩薩于一切施都無欲樂。
再看“樂行惠施”,就是歡喜,菩薩喜歡行布施。什麼叫“菩薩樂行惠施”?怎麼才是菩薩樂行布施呢?“若諸菩薩于一切施都無欲樂”,聽佛菩薩說話可真別扭,什麼叫菩薩樂行布施?如果菩薩對于一切布施都不喜歡就叫樂行布施?這不是對著幹嗎?我們凡夫行布施,都是有所求的,我在佛前放一串香蕉,我希望我的孫子今年考個好大學,我在佛前放五個蘋果,我希望我的癌症好,這樣所謂的布施,是有染著的,就象作生意一樣,用一串香蕉就把佛給打發了,就想大賺一筆,佛老作賠本買賣?這不是布施。菩薩不是這樣的,他是無相布施。因爲菩薩是無相布施,所以是真的“樂行惠施”。這裏就說了,什麼才是“菩薩樂行惠施”?說,菩薩行無相布施、無染布施就是樂行惠施。
雲何菩薩于惠施中深生信解?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。
經裏邊兒還說,什麼是“菩薩于惠施中深生信解”?就是說,佛告訴我們修布施有大功德,我們相信佛是真語者、實語者,于是我們就布施,而且堅信我們行了布施會有功德,應該來說這就是“深生信解”。但現在經中說“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”是“菩薩于惠施中深生信解”,這可麻煩了~~“不信如來而行布施”這就是秘密言詞,就是密意說法。這該怎麼理解呢? 這個不信可以說成不壞信,阿含有四不壞信,就是佛、法、僧、戒,對于佛、法、僧、戒的信心不可破壞,就是因爲聖者見到了諸法實相,知道一切法是因緣所生、都是無我的境界,這時他對于佛法的信心是不可破壞的。菩薩知諸法離一切相,此中無佛無衆生,無佛可得,無衆生可得,這叫“不信如來”。菩薩證悟諸法實相,在諸法實相中發大悲心修行布施波羅蜜,這是“深生信解”――知道“所謂布施,即非布施,是名布施”,布施不可得,這是“不信如來而行布施”。也就是不執著于佛陀的教導而行布施,我是自然而然的布施。正剛法師說是:凡愚信佛,菩薩“以內心深處發出,自得施心,不依他緣。”
雲何菩薩于施策勵?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策勵。
什麼是菩薩“于施策勵”?“策”就是警策,自我警策,就是說,我這一陣兒懈怠了,忽然心念一轉,我不該懈怠!我得精進!這是“策”。“勵”是鼓勵,我懈怠了,別人鼓勵我說,你不該懈怠,你應該精進,這是“勵”。什麼是菩薩于施策勵呢?經中說“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策勵”!得,又完了,“不自策勵”就是“策勵”。這該怎麼理解?就是因爲菩薩證悟真如,斷除了悭吝心,沒有悭吝心了,就是自然能布施,凡夫是需要策勵的,但菩薩不是,他是任運地布施,這就是“于施策勵”。這也是秘意說法。
雲何菩薩于施耽樂?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。
什麼是“于施耽樂”,“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增上心學分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