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上慧學分第九
戒、定、慧是在一起的,說過了菩薩戒、定比聲聞的戒、定殊勝之處,就該說菩薩慧的殊勝了。往下看。
如是已說增上心殊勝,增上慧殊勝雲何可見?
“如是已說增上心殊勝”,前面已經說過了菩薩增上心殊勝之處,菩薩增上慧的殊勝又是從哪兒體現的呢?“增上慧殊勝雲何可見”?
謂無分別智,
說,菩薩的增上慧就是“無分別智”,我們從無分別智上可以覺察菩薩的增上慧。
若自性,若所依,若因緣,若所緣,若行相,若任持,若助伴,若異熟,若等流,若出離,若至究竟,若加行、無分別、後得勝利,若差別,若無分別、後得譬喻,若無功用作事,若甚深。應知無分別智,名增上慧殊勝。
這是說無分別智有十六相,通過這十六相可以知道無分別智就是菩薩殊勝增上慧。這是說出了名字兒,下邊兒再解釋。“若自性,若所依……”的這個“若”,是語助。
此中無分別智,離五種相以爲自性:
這裏先把無分別智的自性給說一下。這裏說的自性是指屬于自己所有的樣子,是自己區別于別人的特征的意思,可不是常住的、恒常的等意思。這兒說的實際上是無分別智的定義。說,無分別智有五種相,就是說,菩薩增上慧無分別智有五種相,這五種相是只屬于菩薩增上慧的,是本質性特征。下邊兒無著的說法很奇怪,他沒有從正面來說,而是從反面來說,因爲無分別智是親證的,沒法兒用語言說,所以只好說它不是什麼、沒有什麼。這種方法就是遮诠。
一、離無作意故,
第一個就是說,無分別智不是“無作意”。作意是心所法,就是注意、警覺,我們的心識要現行的時候,必須有作意心所來引導。也就是說,作意是心與境結合的聯系者。作意有如理的,有不如理的。我們是凡夫,我們有種種的煩惱,就是不如理作意,我們修行,就是要用佛法正道來引導,讓我們的作意如理,如理作意可以節製煩惱。按我們一般的想法,是說,只要我們分別,一定有作意,要是沒有作意,分別心就起不來,雖然有各種境界,要是心不動,就沒有分別。現在是說無分別智的,無分別智是沒有分別的,它沒有分別,是不是就是無作意呢?論文中說,“離無作意故”,就是說,無分別智可不是沒有作意,無分別智還是有作意的,無分別智有作意也還是無分別智。在237頁中世親舉了“睡、醉、悶等”,492頁無性舉了“熟眠、醉等”,還是一回事兒。就象人睡熟了,或者喝醉了,這時候也是無作意的,如果說無作意是無分別智的話,熟眠、醉、悶就是無分別智了,這顯然是不對的。所以,離無作意是無分別智的一個條件。
二、離過有尋有伺地故,
第二個是說,無分別智不是“離有尋有伺”。尋、伺就是對于事理進行由淺而深地推度。也就是觀察思惟,淺淺地思惟觀察,叫尋;深深地思惟觀察,叫伺。這是不是分別心?當然是!我們欲界衆生有這樣的分別心,初禅天衆生也有這樣的分別心。但是,要是一超出欲界和初禅天,到二禅以上,那就沒有尋、伺。尋、伺也是分別,現在說無分別智,無分別智就是沒有分別的,那麼,是不是說超過了有尋有伺地就是無分別智呢?不是的!論文中說,“離過有尋有伺地”,就是說過了有尋有伺地,到了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等,這都是超過了有尋有伺地的,可是,雖然它們無尋無伺,但它們仍是生死凡夫。這無分別智是聖人的境界,所以象二禅、叁禅、四禅這樣的無尋無伺也不是無分別智。
叁、離想受滅寂靜故,
第叁個是說,無分別智不是“想受滅”。“想受滅”是定的一種,其實就是咱們說的滅盡定,入這種定的時候,想心所、受心所都不現行了。我們知道,想心所、受心所要是活動,就一定有第六意識活動。現在這個“想受滅定”是想心所、受心所滅了,當然第六意識也不起現行了。現在說無分別智,無分別智是沒有分別的,那麼入想受滅定沒有了第六意識等,沒有了第六意識就沒有分別心了,那麼入想受滅定是不是就是無分別智呢?論文說不是,“離想受滅寂靜故”,因爲滅盡定把想、受心所都製住了,連意識也製住了,意識是心王,這下可好,心王――意識,以及心所――想、受都不現行了!但是無分別智可不是心王、心所不現行,無分別智本身就是心所法――慧,既然有心所,當然就要有心王,滅盡定把心王給滅了,顯然它不是無分別智。關于這個想受滅定、滅盡定,應該是小乘叁果以上的聖人就可以得,而大乘呢,在宗喀巴大師的《入中論善顯密義疏》中說,大乘前五地還不行,但到六地就可以剎那剎那的入滅盡定。還說入滅盡定是真如叁昧,這就奇怪了,如果他的說法是對的,那就是無著論師錯了。
四、離色自性故,
第四個是說,無分別智不是色自性(樣的冥頑不靈)。無分別智是智,既然是智,它就得遠離虛妄分別心的境界。好,于是我說,既然它是遠離虛妄分別,那麼這張桌子,桌子也不會有虛妄分別,桌子是色法,我們以桌子本身來代表色自性,就是說色自性也是無分別的,它是不是就是無分別智呢?這就是有些傻瓜修行修得成了木石之人。最有名的就是禅宗的那個公案:一個老婦人長期供養一個修行人,那一天這老婦人對孫女說,你今天給他送飯的時候上去抱住他,看他說什麼。孫女于是在送飯的時候真的這樣作了,這個和尚說,“叁冬無暖氣,枯木倚寒岩”,老婦人就把這和尚給趕走了。這個和尚就是修成了木石,修行人應該是修得有知覺但不執著,可不是修成了無知覺。現在說的就是這個,修行要得無分別智,他竟然說,色自性是無分別的,但色自性的無分別可不是無分別智。也就是說,無分別智是遠離這個冥頑不靈的。
五、離于真義異計度故。
第五個是說,無分別智不是“于真義異計度”。我們在開始修行的時候,因爲我們現在就說了好久要得無分別智,于是在止觀的時候,就會還想得無分別智,因爲一直這樣想,久了就會出現一個虛幻的無分別的境界、樣子,這實際上還是分別出來的,但是你認爲這個樣子就是無分別。在我們初開始修止觀的時候,你的心跑呀跑的,這個你能認清它是有分別,但當到有一定的功夫了,心裏沒有了跑呀跑,觀一切我空、法空,這時候可能你就會想,這大概就是無分別智的境界了吧。這樣的想法,實際從本質上說,還是分別,還是計度,就是論文中說的“異計度”。在《唯識叁十頌》中說,“現前立少物,謂是唯識性,以有所得故,非實住唯識”。“異計度”就是“現前立少物”的“少物”。在心裏邊兒變現出一個所緣緣――無分別智,這個所謂的無分別智因爲其實是你在止觀中變現出來的,所以它根本就不是真的無分別智。真的無分別是沒有這個分別的。“于真義異計度”的“真義”就是指真如、無分別智,就是說,對于真如、無分別智沒有分別出來的無分別智,真的無分別智是遠離這個的。也就是說,對于真如不作異相計度。
離此五相,應知是名無分別智。
沒有這五相,就是真的無分別智。這說的是無分別智的自性、定義,這個定義是從反面下的,說離了這五相就是無分別智。主要是因爲無分別智不可言說。說過了無分別智的定義,就該說菩薩無分別智比小乘殊勝的地方在哪兒。是通過十六個方面來說的。這十六方面就是十六相,十六相的名目就是剛才說的“若自性、若所依、若因緣、若所緣”等。下邊兒一個一個說。無著論師是用了一大堆頌子來說的。
于如所說無分別智成立相中,複說多頌:
菩薩無分別智(就是殊勝增上慧)之所以能夠成立的十六相,用多個頌子來解說。
諸菩薩自性遠離五種相
是無分別智不異計于真
這是解釋十六相的第一相:“若自性”。“諸菩薩自性,遠離五種相”,菩薩無分別智的自性,是什麼樣子呢?就是遠離剛才說的五種相――不是“無作意”、不是“無尋無伺”、不是“想受滅”、不是“色自性”、不是“于真義異計度”,只要離了這五種相,“是無分別智”,那就是菩薩的無分別智。這菩薩的無分別智離五相裏邊,最重要的是第五條,“不異計于真”,因爲這個“于真義異計度”是修行人修出來的境界,所以最難破除,要是産生了這樣的執著,那可不得了。在佛教中講了不少執著,大都能用辯論破除,但修行人的執著是最難破除的,他老認爲這是自己修出來的,是自己親自經曆過的。
諸菩薩所依非心而是心
是無分別智非思義種類
這是十六相的第二相:“若所依”。菩薩無分別智的所依是什麼呢?我們凡夫內心起分別的時候,有心王、有心所,我們凡夫的所謂智慧就是以心王爲依止處。那麼聖人呢?他們的無分別智的所依是什麼?“諸菩薩所依,非心而是心”,就是說,菩薩無分別智的所依是非心、心,爲什麼會既是非心又是心呢?下邊兒的頌子說,“是無分別智,非思義種類”,說,爲什麼菩薩無分別智的所依會既是非心而又是心呢,就是因爲菩薩的無分別智“非思義種類”。“非思義”是說無分別智的所依“非心”的,“種類”是說無分別智的所依“是心”的。慢慢說。所謂“非心”,就是說無分別智的所依不是心,爲什麼?“非思義”,“非思義”是什麼意思?說,心是思量、分別的意思。我們的心,一與境界接觸,他馬上就分別,要是不分別它就不是心了。如果無分別智以心爲所依的話,那麼無分別智就成有分別了。既然是無分別智,要是有分別,那就名不符實了。所以,它一定不能分別。既然它不分別了,分別就是心,所以它是“非心”。“非思義”的“思”就是思惟、思量,“義”就是境界,則“思義”就是對境界進行思惟!能對境界進行思惟、思量的是什麼?是心!所以“非思義”就是“非心”。頌子的最後兩個字兒是“種類”,“種類”這兩個字兒是說“是心”的。說,爲什麼菩薩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增上慧學分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