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別智有叁種,謂因緣、引發、數習生差別故。
智有叁種:加行無分別智、根本無分別智、後得無分別智。每一種智還可以再分一下,先說加行無分別智。加行無分別智就是在修四尋伺觀、四如實智的時候,是爲了得證無生法忍而努力修行的,這時他所修學的四尋伺觀、四如實智就叫加行智,因爲加行智能引生根本無分別智,所以就叫它加行無分別智。這加行無分別智可以分爲叁種。就是因緣生、引發生、數習生。先看“因緣生”,這既然是加行無分別智,那麼其因緣一定得是聽聞正法的聞熏習,這聽聞是多次的聽聞,可不是聽一下就夠了的。正法咱們知道,那是最淨法界等流出來的。聽聞正法的聞熏習(即多聞熏習)所得的是清淨法界的種子,有了這種子,再加上如理作意,那就可以證悟無生法忍、可以登地了。再看“引發生”。這是說你在前一生就曾經努力修習過四尋伺觀、四如實智,因爲你前生就修習過,所以今生加行無分別智就出來了。我說的前生可不一定是這一生是人,下一生是狗的這一前生,它可能是念頭的生滅,那麼這前生就是前念,因爲所謂“生”就是從無到有。這樣,“引發”是指過去,這“引發”就是因前一生、過去的引發而生。“數習生”是今生、現在,現在你努力修學佛法,開始修行四尋伺觀、四如實智,一直努力、努力、努力,這樣呢,加行智也能出現,這叫“數習”。加行無分別智要是“因緣生”,則這個人是利根人,要是“引發生”則是中根人,“數習生”則是鈍根人。“差別故”,加行無分別智有這樣的差別。
根本無分別智亦有叁種,謂喜足、無顛倒、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。
“喜足”說的是凡夫、外道的境界,“無顛倒”說的是二乘的境界,“無戲論”說的是菩薩的境界。凡夫、外道在修行的過程中,比如說得到了四禅八定,他糊塗,他認爲這是已經到了最究竟最圓滿的地步,他知足了,所以無分別,這就是“喜足無分別”。聲聞乘行者在修行的過程中,他修四谛、修四念處,得證羅漢果,這時候沒有常樂我淨的顛倒分別。把無常當成常的顛倒他們沒有、破除了這顛倒相,達到無分別的境界,這叫“無顛倒無分別”。菩薩修止觀修成功了,對于一切法都沒有名言戲論,達到究竟圓滿的境界,這叫“無戲論無分別”。
後得無分別智有五種,謂通達、隨念、安立、和合、如意思擇差別故。
後得智咱們知道,它是在得了根本之後而有的,是從根本智裏邊兒出來的。根本無分別智是無分別的,但後得無分別智卻是有分別的,因爲它是聖者之智,我們一般還是稱它爲後得無分別智。在根本智通達真如的時候,後得智就起這樣的念頭:我已經通達真如了!這就叫“通達思擇”。第二種是“隨念”,說,在根本智通達真如的時候,一定是在定中,後得智與根本智是緊緊相隨的,所以也是在定中,但到出定的時候,他又回憶起以前修行的時候,他說我以前總在琢磨真如是什麼樣兒一個情況,這樣的回憶就叫“隨念思擇”。這個“念”可不是令心于曾習境明記不忘,而是回憶過去。第叁是“安立”。後得智爲了給別人講解真如、爲了度化衆生,就要安立種種的名言,所以這“安立思擇”就是安立名言爲人講說。第四是“和合思擇”。證見真如也還是得繼續修習的呀,要繼續修止觀,觀一切法無相。世親釋、無性釋中都說是“謂總相觀緣一切法,由此觀故,進趣轉依,或轉依已,重起此觀,是故說名和合思擇。”總之,這個和合是指後得智把一切法用總念觀,就是說,從總體上來考察,把一切法都當成一個整體。最後一個是“如意思擇”,這是指從後得智中可以出現種種神通變化。
複有多頌成立如是無分別智:
這是引用經典中的頌子來說明無分別智的,印順法師、妙老都說是引的《阿毘達磨大乘經》中的頌子。這是說無分別智一定是指一切法無義、唯識無義,只有這樣這無分別智才能成立。下邊兒是用了六個頌子來成立的,這六個頌子都是說一切法唯識無義,這就可以證明無分別智是正確的。
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
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
翻到24頁,回頭複習一下。在第6行說,“如世尊言,若諸菩薩成就四法,能隨悟入一切唯識,都無有義,一者成就相違識相智,如餓鬼旁生及諸天人,同于一事,見彼所識有差別故。二者、成就無所緣識現可得智,如過去未來夢影緣中有所得故。叁者、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,如有義中能緣義識應無顛倒,不由功用知真實故。四者、成就叁種勝智隨轉妙智,何等爲叁……”現在57頁這“複有多頌”說的給24頁這兒說的其實是一回事兒,24頁說的是成就四法就覺悟一切唯識無義,57頁這兒說的是成就四法就可以知道無分別智無義。下邊兒就說這第一個頌子。這第一個頌子就是說相違識相智的。“鬼”是餓鬼,“傍生”就是畜生,豬馬牛羊等都是。“人”就是我們這一些。“天”是指天上的人。“各隨其所應,等事心異故”,“等事”就是同一件事兒。說本來是同一件事兒,可是各類衆生所見的皆不相同。“心異”就指各類衆生的內心不一樣,業力不一樣,導致所見的相也不一樣兒。“各隨其所應”是指各道的衆生隨其所應見而見,皆不相同。人見是水,餓鬼見是膿血。水裏的魚見的是住處,天人見的是七寶。“許義非真實”,所以我們就應該同意“義”(境界)根本不是真實的。這一個頌子就是相違識相智,就是說各類衆生所見的是相違的,你看是七寶,我看是清水,是違背的,但我們都認爲自己所見的是真實的,其實都不真實。我們所見雖然相違,但同時出現,不相障礙。從這兒我們可以知道唯識無義,這個就叫相違識相智,這是無分別智的第一種。
于過去事等夢像二影中
雖所緣非實而境相成就
這是說無所緣所得智的。無所緣就是沒有所緣的境界。說,根本就沒有所緣的境界,但我們確實是感到有一個所緣的事情。這就是唯識無義的道理,知道了這個道理就叫無所緣所得智。看頌文。“于過去事等”,對于過去了的事情,以及未來的事情。“等”就是指未來的事情。過去的事情已經過去了,過去不就沒有了嗎?未來的事情呢?未來的事情還沒來,當然也是沒有的。在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,心裏就現出一個影像來,就是說,雖然沒有事物,但有影像!這個影像是心識自己變現出來的,是心識自己變現出來一個影像作自己的所緣境。好,記住這個:沒有事物來作所緣境,而是虛幻的影像來作所緣境的。剛才說的相違識相智證明唯識無義,沒有義怎麼讓識起現行呢?雖然沒有義,心識就自己現出一個影像來作所緣境。“夢像二影中”,過去的事情沒有了,未來的事情也沒有,不單單是這樣,這一句頌子又舉了個情況,就是夢。說,夢裏邊兒的東西是只有一個影像而已,夢裏的大老虎根本是沒有的。頌子中的“二影”是指除了夢裏邊兒的情況是影像外,禅定裏的情況也是只有影像而已。世親釋、無性釋中都說是“叁摩地”,叁摩地就是定、禅定,禅定裏的情況也是影像。這是說,夢中的情況是影像、禅定裏的情況也是影像,它們都是因爲心裏老想這回事兒,也就是思惟觀察的緣故,所以就現出你思惟觀察的情況的樣子。我們可能會說,夢裏的情況並不是思惟觀察的結果,不,絕對是思惟觀察的結果,夢裏的情況比較散亂,就說明我們對這些情況並不是專心思惟觀察了,而是散亂觀察了。定中的情況不亂,就是因爲我們專心思惟觀察了。不管怎麼說,它們不是真實的。後兩句說,“雖所緣非實,而境相成就”,就是說,所緣的境界是不真實的,過去的事情、未來的事情是沒有了的,你一緣慮就有了影像;夢裏的境界也是不真實的、禅定裏你思惟緣慮什麼事情就現什麼,它也是不真實的。它們雖然都不真實,“而境相成就”,但你的分別心裏是可以成就一個所緣境的相貌來。
若義義性成無無分別智
此若無佛果證得不應理
在24頁上說第叁種智是“叁者成就應離功用無顛倒智”,我們就記成“無倒智”。我們凡夫的分別心所緣慮的境界是錯誤的,假如說是正確的話,那會怎麼樣呢?那我們是不是該解脫呢?當然,因爲我們正確!正確不解脫難道讓錯誤的解脫不成?可我們現在自己都覺察到自己的煩惱很多,這就說明我們根本沒有解脫,可見我們不正確。頌子中說,“若義義性成”,“義”就是境界,實質上是我執、法執。如果說我們現在的心識所緣的境界,其體性是真實的,也就是說我們所緣的境界是正確的,那麼就“無無分別智”了,無分別智就沒有了,因爲我們現在的境界是真實的、正確的,那就成有分別智是正確的,我們現在的有分別智我們自己都知道不對,可你要說它對,既然這是對的,那無分別智當然是不對的了。也就修證不到無分別智了。第叁句、第四句頌子說“此若無佛果,證得不應理”,這兩句頌子要這樣讀,“此若無,佛果證得不應理”。就是說,要是沒有無分別智,還有佛嗎?佛就是圓滿無分別智,現在根本沒有無分別智,當然也就沒有佛了。現在既然已經有人成佛了,就是二千多年前的那位釋迦牟尼,也就是說無分別智是可以成就的,所以說我們是不對的。
得自在菩薩由勝解力故
如欲地等成得定者亦爾
24頁說第四種智是“四者成就叁種勝智隨轉妙智”,我們就記成叁種隨轉妙智。第一種是隨自在者智轉,第二種是隨觀察者智轉,第叁種是隨無分別智轉。無著論師在這兒用了叁個頌子來說叁種隨轉妙智,一個頌子說一種。先看第一種隨轉妙智――隨自在者智轉。它又叫境隨心變智。這一種智是指“得自在菩薩”的,說,得了大自在的菩薩,它們“由勝解力故”,因爲勝解力的緣故……這“勝解力”是在禅定中才有的,這菩薩有勝解力,然後呢,“如欲地等成”,就是說,他想把大地變現成黃金爲地,變現成七寶爲地,他願意這樣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增上慧學分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