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增上慧学分第九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法义。这是比喻的加行无分别智,说,加行无分别智这个人,他要求证真如,但是还没能证道,因为还没能证道,所以他不会说,他没法说出真如是什么样儿。所以颂子中说“如哑求受义”。“如哑正受义”,这个哑巴希求所受的法义求到了,正在享受,这时候虽然他心里明白,但是口不能说。这是说加行无分别智的人进一步成就了根本无分别智,这根本无分别智就是无我真如,证悟的时候是明了的,但根本无分别智离一切分别,根本没有名言相,不能说,所以颂子中说“如哑正受义”。“如非哑受义”,“非哑”,终于出来了一个不是哑巴的。这个非哑是比喻后得无分别智。这个“非哑”者领受法义了,他又能说出来,就是他能安立种种名言,把他所领受到的法义用善巧的语言给讲出来,引导别人,让别人也明白。这就是说后得无分别智,能反观自己所证悟的真如,并能够安立种种名言,所以颂子中说“如非哑受义”。“三智譬如是”,三智的差别我们可以用这样的一个比喻来说明。

  如愚求受义如愚正受义

  如非愚受义三智譬如是

  刚才用一个哑巴来比喻,接着再用一个傻子作比喻。“愚”就是无所了知。“如愚求受义”,这个人有些笨,他要去求法义,不过他还没求到。这是加行无分别智的境界。因为没有求到真如,所以真如到底啥样儿?他没法说。“如愚正受义”,说,他求到了真如,但是因为笨,他不会说。这是根本无分别智证悟真如的时候的境界,离一切分别相。“如非愚受义”,“非愚”,不是傻子,他去求法义,求到了,他可以用善巧的语言表述出来真如到底啥样。这是比喻后得无分别智,能安立种种名言。

  如五求受义如五正受义

  如末那受义三智譬如是

  第三个比喻。“如五求受义”的“五”是五识、前五识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、舌识、身识。“如五求受义”是说加行无分别智。这是拿前五识比喻加行无分别智。加行无分别智去寻求他所领受的法义、真如,还没有求到的时候,他不会说,就象前五识不会说话一样。“如五正受义”,前五识去求所受的义,是不会说的,前五识没有名言相,有名言相的是第六识。五识与五境相应的时候,只有个明了性,没有名字。所以,“如五正受义”就是比喻根本无分别智证悟真如的时候是离一切分别相的。“如末那受义”,这个末那是指意识,不是指第七识,末那是意根,所以这儿用来指意识。499页无性释中说,“如末那受义者,譬如意识能受境界,亦能分别。”要是把这个末那当成第七识染污意的话,就不合适了。第六识能安立名言,它会种种分别,这是后得无分别智。

  如未解于论求论受法义

  次第譬三智应知加行等

  第四个比喻。“如未解于论”,比如说一个人学佛,他在学的时候,听人家的讲解,但是他还没有明白,还不知道论的真义是什么,这是比喻加行无分别智,说加行无分别智求证真如但还没有得证。第二句是“求论受法义”,要读成“求论、受法、义”。说,这一个学佛人听经典还没有听懂,但是他“求论”――希望能理解这个论(典籍)的真义,这是比喻加行无分别智。“受法”则是指已经得到了法义了。这是比喻根本无分别智的境界。“义”则是说这个学佛人不但明白了法义,而且还能为别人讲解。这是比喻后得无分别智的境界。“次第譬三智”,说,这个“未解于论,求论、受法、义”是按照次第来比喻三种智。比喻哪三种智呢?“应知加行等”,应该知道说的实际上就是加行无分别智、根本无分别智、后得无分别智。“加行”是加行无分别智,“等”是指根本无分别智、后得无分别智。

  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

  即彼复开目后得智亦尔

  这是第十四相:若无分别后得譬喻。这是把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智再用比喻说一下。加行无分别智就不说了。“如人正闭目,是无分别智”,眼睛闭上,不看一切法,这就没分别了。这是比喻根本无分别智的境界。根本无分别智就是一切法都无相,没有一点儿的分别。“即彼复开目”,这家伙把眼睁开了,这一下就看见了青黄赤白等,一切法都分明地显现了出来,看见了他就要说,说这暗、那是明,这是长、那是短,这是生死流转、那是生死还灭等。这是比喻后得无分别智。

  应知如虚空是无分别智

  于中现色像后得智亦尔

  这是又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根本无分别智、后得无分别智。“应知如虚空”,虚空是清净无染的、是没有分别的,“是无分别智”,这可以比喻根本无分别智,根本无分别智是觉悟真如,也是遍一切处,而且清净无染、离一切分别相的。“于中现色像”,虚空中能现出各种各样的色相差别,“后得智亦尔”,这可以拿来比喻后得无分别智。

  如末尼天乐无思成自事

  种种佛事成常离思亦尔

  说,菩萨无分别智与法性相应,离一切分别,最后成就无上菩提。可是他要说法度众,度众生就得适应众生种种的机,这是得有分别的,那么你凭无分别智怎么能利益众生呢?颂子中说,“如末尼天乐,无思成自事”,“末尼”,印度人说有一种宝珠叫末尼珠,用汉语说是如意珠。如意珠能够随主人的心意变现出种种东西,什么都可以,比如说你要衣服、饮食、财宝等,这宝珠都能遂你的心愿。这末尼宝珠是没有分别心的,谁拿住它它就听谁的。“天乐”,传说天人也听音乐,但那乐器是不用有人来奏的,没有演奏的人,它是随顺听者的心愿而发出音乐声。“无思成自事”就是指末尼宝珠自己是没有分别心的,天乐也是没有演奏者的,都是不用思维分别而自己成就的。“种种佛事成,常离思亦尔”,佛陀在无量无边的世界里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,为众生演说佛法,也是这样的,“常离思亦尔”,就是说,菩萨度众生也是不用刻意的思惟,就像末尼宝珠、天乐似的,自然在说法度众生,根本就不用进行思维分别。

  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

  与境无有异智成无分别

  这是第十六相:若甚深。这是菩萨增上慧无分别智的最后一相,是赞叹菩萨的无分别智非常深奥,当然,赞叹他的深奥也还是从他的所缘境上说的。“非于此”是说无分别智不是在此依他起上作他所缘境的,也就是说,他不缘一切诸行(诸行即有为法)的差别相。“非余”是指它是缘一切有为法的真如无我性,而真如无我性并不是离开有为法而有的。或者说,无分别智的所缘境“非于此”――不是这里的(对应于我们凡夫来说,我们凡夫的所缘境就是这里现前的一切有为法),而是无我性真如。无分别智怎么缘无我性真如呢?就是思惟观察这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等都是空、是无我。“非于此、非余”――无分别智的所缘境不是一切有为法,可也不是离开一切有为法。“非智、而是智”,“智”就是智慧。无分别智能够观察、能够分别、能够思惟,不然的话它就不是智慧了,可它又是“无分别”的,无分别还是智慧吗?颂子中的“非智”是说它不是一般凡夫的智慧;颂子中的“而是智”,是说它是圣人的无分别智。或者给前边儿的“非于此、非余”配合起来,“非于此”是说它不是凡夫的分别,不在一切有为法上去取相分别,“非余”,是说它与第一义谛相应。“非于此其余,非智而是智”是说菩萨增上慧无分别智的相貌,下边儿的“与境无有异,智成为分别”是说无分别智的名称。“与境无有异”,说,菩萨为了使我们能够明白佛理,菩萨就说有能缘的智、有所缘的境。既然用这样的语言来说,也就有能缘的智和所缘的境的不同。可现在这个圣人的无分别智是与境没有差别的,这就叫“与境无有异”。在501页无性释中举例子说,“譬如虚空与虚空中所有光明。”这个比喻满不赖的,就象虚空和太阳的光明一样混在一起,你没法把它分开,这就是“无有异”。“智成无分别”,因为无有异,所以这个智慧是无分别的。就是说真如是离一切分别相,智慧对它是生不出分别相的。这个时候我们就给安立一个名字叫“无分别”。

  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

  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

  这个颂子是说无分别的原因。说无分别的原因是本来就是无分别,而不是因为你有“无分别智”去通达它它才是无分别。也就是说,无分别是本具的。“应知一切法,本性无分别”,无分别智是因为我们的修行而成就的,可是无分别智所照见的法性却是本来就是无分别的,所以我们应该知道,遍计所执的一切法是本来就无有的。依他起、圆成实的一切法,它的体性本来就是无分别的。不过依他起我们可以说本来是有差别的,不过因为没有名言,所以不能分别,故而我们也说它无分别。这样一来,遍计所执本来是没有的,因为没有,所以无所谓体性。依他起有差别但没有名言表述,所以我们称无分别。圆成实离一切相、离一切名言,当然无分别。“所分别无故”,这是一切法本性无分别的理由。说,我们现在有分别心所缘的一切法,这些法实际上是没有的,就是《所知相》那儿说的,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熏习,而使我们作种种的分别,我们通达了它的本相,就知道所分别的境界本身是没有的,只是我们的分别心的分别而已。说,我们可以这么理解:在真如上说一切法是没有差别相的。从依他起上说,我们的分别心一活动,就觉得有分别,这不是真实的,是如幻如化的、是空无所有的。“无分别智无”,说,要是一切法本来无分别,我们的烦恼从哪儿来?没有分别就该没有烦恼,那我们就该是解脱的了~~我们用得着修行吗?根本不用!可我们怎么看也不象解脱者,我们的烦恼多得很!这是为什么?无著论师说,““无分别智”无”,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成就无分别智。我们有佛性,可我们也有烦恼,我们无始以来就有佛性,可我们无始以来也有烦恼。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就有佛性,所以我们本来无差别,可又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就有烦恼,所以我们没有无分别智。

  此中加行无分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增上慧学分第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