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增上慧学分第九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言说的,这就是“一切不可言”。把玫瑰不叫玫瑰,它也照样芬芳!名与义并不是一一对应的。再说一下,因为有名,所以我们的分别心才能活动,一活动就有了种种的分别,这种种的分别就是义(它是遍计执),所以义与名是相应的,但与依他起是不相应的(义是遍计执),依他起不可言说、圆成实也不可言说,它们是离名言相的。我们借用名句去说种种话、作种种分别,那不能怪法本身,法本身是没有名言相的。

  诸菩萨任持是无分别智

  后所得诸行为进趣增长

  这是十六相的第六相:若任持。“诸菩萨任持,是无分别智”,说,菩萨的所有行为,可都不是随便散漫的,它有一个任持者在摄持、加持,任持者就是无分别智。“任持”就是掌舵、主事儿。为什么说无分别智是任持者呢?下边儿说“后所得诸行,为进趣增长”,“后所得”是指后得智。后得智是有分别的,菩萨就是凭后得智去度众生的,菩萨修六波罗密多、作一切功德,都是后得智在干。谁让后得智干的?(根本)无分别智!有根本无分别智、有后得智,你才能够“进趣增长”――进步、前进,慢慢地就到了圆证无上菩提的境界。注意,要是没有无分别智,只凭后得智的话,因为后得智是有分别的,既然有分别,那么,你修布施、持戒等,就是有所得的境界,这布施、持戒就仅只是人天福报,要是有根本无分别智任持的话,就是三轮体空的境界,这就是无相布施、无相持戒,这是无上菩提的资粮。当然,要是没有根本无分别智的话,是不会有后得智的。作一切功德都是这样,因为根本无分别智的任持,所以一切功德都是无相的,这与无我性真如相应,是可以得证无上菩提的。这要是用六波罗密说,就好说了:前五波罗密得有般若波罗密来掌舵。

  诸菩萨助伴说为二种道

  是无分别智五到彼岸性

  这是十六相的第七相:若助伴。第六相是说前五波罗密多得有般若波罗密多来掌舵、来领导,这第七相是说般若波罗密多得有前五波罗密多来帮助。“诸菩萨助伴,说为二种道”,菩萨无分别智的成就,得有二种道来帮助,“二种道”就是资粮道、依止道。资粮道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四波罗密多,依止道是禅定波罗密多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这四波罗密多,要是没有布施波罗蜜多,你就没有福德;要是没有持戒波罗密多,你就要到三恶道去了;要是没有忍辱波罗密多,你会有种种过失;要是没有精进波罗密多,你功德作不来。有了这四波罗密多的资粮,然后再有禅定波罗密多的依止,般若波罗蜜多就增长了,这样就成就了般若波罗蜜多无分别智。

  诸菩萨异熟于佛二会中

  是无分别智由加行证得

  十六相的第八相是若异熟。异熟有异时而熟、异性而熟、变异而熟等。我们现在的造作是感得异熟,无分别智的对治有漏果报,得无相的涅槃境界,怎么也是异熟呢?这是说菩萨修学六波罗蜜多,积集福德、智慧的资粮,在还没得无生法忍的时候,心里也还是有一点儿执著,因为执著的关系,所以所作的功德还是有漏的,等到得证无生法忍,有了无分别智的时候,无漏的无分别智般若,加上大悲心,加持以前所作的有漏功德,就能得到殊胜的果报,这个果报就也叫异熟了。这一个颂子说,菩萨在没有成佛的时候,发心精进勇猛修行,菩萨在什么地方得修行的果报呢?“于佛二会中”――在佛陀的两大法会里得果报。佛陀两大法会是啥?变化身法会、受用身法会。变化身法会,是佛为度化这个生死流转的人到人间来示现八相成道而成佛,象释迦牟尼佛就是,这实际上是佛的神通变化。我们凡夫由于业力而来受生,佛来人间受生是神通变化成就的。佛在人间说法的时候,菩萨可以在这法会中受精进修行的果报。受用身法会是指解脱了分段生死者,他们得证法性身,可以见到受用身佛,受用身法会不是在人间,是在佛的国土里,菩萨也可以在这受用身法会里受精进修行的果报。具体这果报是怎么成就的呢?颂子中说是“由加行证得”,就是说,这果报是由加行的无分别智而成就的,也就是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位的菩萨,修唯识观,努力的修行,这时他就在变化身法会里得果报,这是凡夫异熟果所不能比的。或者说,他是已经证得无分别智的菩萨,那么他就在受用身法会里得果报。

  诸菩萨等流于后后生中

  是无分别智自体转增胜

  这是十六相的第九相:若等流。“等流”就是前后相似,“等”就是相等、相似。这第九相是说,菩萨们一直精进修行,一直往上走,不会再退转(当然,在八地之前还是有退转的可能的),他的功德、智慧当是在增长这就是等流。菩萨的殊胜等流是“于后后生中,是无分别智,自体转增胜”。就是说,菩萨在前前生中修行得了功德,后后生中的功德是前前生中功德的等流。简单来说,说是初地是二地的因,二地是初地的等流,不过是二地比初地有所进步而已。二地是三地的因,三地是二地的等流,不过比二地有所进步而已。三地、四地,一直往后都是这样的。就是成佛,也是这样:十地是佛地的因,佛地是十地的等流,所以说后后生是前前生的等流。这等流就是无分别智的等流,在等流的过程中,无分别智的智体在逐渐增长。“自体转增胜”的“自体”就是指无分别智,无分别智的自体展转地殊胜、展转地增长。

  诸菩萨出离得成办相应

  是无分别智应知于十地

  第十相是:若出离。“出离”就是断除烦恼障、所知障,从这二障中解脱出来。或者说是一步步上进,一直到达究竟圆满的境界,就是得涅槃了、得无上菩提了。菩萨的殊胜出离表现在哪儿?“得成办相应”,就是说,菩萨成就了无分别智,在成就无分别智的当下,就是相应出离了。“成办”就是圆满成就。成就无分别智是在登初地的时候,然后就到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……这样一直往上,最后把“出离”做圆满了,圆满就是“成办”,初地的时候是“得相应”,圆满是“成办相应”。“是无分别智,应知于十地”,菩萨无分别智的出离过程实际上就是登十地的过程,登初地时是得相应出离,二地、三地、四地……一直向上,到“出离”圆满,就成佛了。

  诸菩萨究竟得清净三身

  是无分别智得最上自在

  增上慧第十一相是“若至究竟”。至究竟就是到了究竟圆满的境界。菩萨无分别智到究竟圆满的时候,就“得清净三身”了。“三身”就是法身、报身、化身。或者说成自性身、受用身、变化身。这三身是登初地就有了,不过是到佛地的时候才究竟圆满。菩萨无分别智究竟圆满的时候,不但是得清净三身,还有“得最上自在”――最殊胜的自在力,也就是十自在:寿命自在、心自在、财自在、业自在、生自在、愿自下、信解自在、如意自在、智自在、法自在。寿命自在是说菩萨寿命很长,菩萨是度众生的,寿命长就可以度化更多的众生。心自在是说可以在心里出生甚深三昧而入于深智。财自在是说菩萨庄严一切国土。业自在是说菩萨诸业自在而随时受报。生自在是说菩萨可以自在受生,想到哪个国土就到哪个国土。愿自在是说菩萨可以随愿随时随处成菩提。信解自在是说菩萨在一切世界见诸佛。如意自在是说菩萨可以示现一切大神通。智自在是说菩萨念念示现如来觉悟的十力。法自在是说菩萨可以示现无量无边的法门。这十种自在给六波罗密多配合,如布施成就命自在、心自在、财自在,持戒成就业自在、生自在,忍辱成就信解自在,精进成就愿自在,禅定成就如意自在,般若成就智自在、法自在。十种自在各经典还稍有不同,不过没关系的。

 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

  种种极重恶由唯信胜解

  这是第十二相:若加行无分别后得胜利。就是加行智、无分别智、后得智所得到的胜利,“胜利”就是殊胜的利益。三智中重要是是根本无分别智。这十二相总共有三个颂子,第一个颂子是说加行智的胜利。“如虚空无染”,虚空是明静没有染污的,这里就用虚空来作一个比喻,比喻加行无分别智的功德,不被染法所染污。染污法就是颂子中说的“种种极重恶”――各种各样的罪过,就是十恶,或者说是极重的贪、瞋、痴,当然,要是有极重的贪、瞋、痴,自然造的是十恶。因为造十恶,当然要到三恶道受苦去。但这加行无分别智不受种种的恶法的染污。为什么加行无分别智不受恶法染污呢?“由唯信胜解”,就是因为菩萨对于唯识无义的道理有深刻的信解、深刻的信乐!因为有深刻的信解,所以菩萨三业清净,没有十恶,没有十恶当然就不会被十恶染污!

 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

  解脱一切障得成办相应

  这第二个颂子是说根本智的胜利。还是用虚空来比喻的,说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障碍虚空。“是无分别智,解脱一切障”,根本无分别智通达一切法空,离一切分别,就是因为它“解脱一切障”,把烦恼障、所知障都解脱了、都清除了。第四句“得成办相应”是说,根本无分别智在初地的时候得相应,到十地、成佛的时候是成办相应,也就是究竟圆满。“得成办相应”就是得相应、成办相应,得相应是初地,成办相应的圆满。

  如虚空无染是无分别智

  常行于世间非世法所染

  第三个颂子是说后得智的胜利。还是用虚空来比喻的。“是无分别智,常行于世间”,说,这个后得无分别智是常行于世间的,这是因为菩萨有大悲心,要常在众生的世间弘扬佛法、广度众生。菩萨在世间活动的时候,“非世法所染”,世间的一切染污法都不能染污它,也就是世间八风――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都不能染污。

  如哑求受义如哑正受义

  如非哑受义三智譬如是

  这是第十三相:若差别。这个“差别”就是指三种智的差别。这第十三相,无著论师是用了四个颂子来说的。这个差别的解释都是用的比喻。“如哑求受义”,比如说有一个哑巴,他要“求受义”――他寻求所受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增上慧学分第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