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言說的,這就是“一切不可言”。把玫瑰不叫玫瑰,它也照樣芬芳!名與義並不是一一對應的。再說一下,因爲有名,所以我們的分別心才能活動,一活動就有了種種的分別,這種種的分別就是義(它是遍計執),所以義與名是相應的,但與依他起是不相應的(義是遍計執),依他起不可言說、圓成實也不可言說,它們是離名言相的。我們借用名句去說種種話、作種種分別,那不能怪法本身,法本身是沒有名言相的。
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
後所得諸行爲進趣增長
這是十六相的第六相:若任持。“諸菩薩任持,是無分別智”,說,菩薩的所有行爲,可都不是隨便散漫的,它有一個任持者在攝持、加持,任持者就是無分別智。“任持”就是掌舵、主事兒。爲什麼說無分別智是任持者呢?下邊兒說“後所得諸行,爲進趣增長”,“後所得”是指後得智。後得智是有分別的,菩薩就是憑後得智去度衆生的,菩薩修六波羅密多、作一切功德,都是後得智在幹。誰讓後得智幹的?(根本)無分別智!有根本無分別智、有後得智,你才能夠“進趣增長”――進步、前進,慢慢地就到了圓證無上菩提的境界。注意,要是沒有無分別智,只憑後得智的話,因爲後得智是有分別的,既然有分別,那麼,你修布施、持戒等,就是有所得的境界,這布施、持戒就僅只是人天福報,要是有根本無分別智任持的話,就是叁輪體空的境界,這就是無相布施、無相持戒,這是無上菩提的資糧。當然,要是沒有根本無分別智的話,是不會有後得智的。作一切功德都是這樣,因爲根本無分別智的任持,所以一切功德都是無相的,這與無我性真如相應,是可以得證無上菩提的。這要是用六波羅密說,就好說了:前五波羅密得有般若波羅密來掌舵。
諸菩薩助伴說爲二種道
是無分別智五到彼岸性
這是十六相的第七相:若助伴。第六相是說前五波羅密多得有般若波羅密多來掌舵、來領導,這第七相是說般若波羅密多得有前五波羅密多來幫助。“諸菩薩助伴,說爲二種道”,菩薩無分別智的成就,得有二種道來幫助,“二種道”就是資糧道、依止道。資糧道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四波羅密多,依止道是禅定波羅密多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這四波羅密多,要是沒有布施波羅蜜多,你就沒有福德;要是沒有持戒波羅密多,你就要到叁惡道去了;要是沒有忍辱波羅密多,你會有種種過失;要是沒有精進波羅密多,你功德作不來。有了這四波羅密多的資糧,然後再有禅定波羅密多的依止,般若波羅蜜多就增長了,這樣就成就了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。
諸菩薩異熟于佛二會中
是無分別智由加行證得
十六相的第八相是若異熟。異熟有異時而熟、異性而熟、變異而熟等。我們現在的造作是感得異熟,無分別智的對治有漏果報,得無相的涅槃境界,怎麼也是異熟呢?這是說菩薩修學六波羅蜜多,積集福德、智慧的資糧,在還沒得無生法忍的時候,心裏也還是有一點兒執著,因爲執著的關系,所以所作的功德還是有漏的,等到得證無生法忍,有了無分別智的時候,無漏的無分別智般若,加上大悲心,加持以前所作的有漏功德,就能得到殊勝的果報,這個果報就也叫異熟了。這一個頌子說,菩薩在沒有成佛的時候,發心精進勇猛修行,菩薩在什麼地方得修行的果報呢?“于佛二會中”――在佛陀的兩大法會裏得果報。佛陀兩大法會是啥?變化身法會、受用身法會。變化身法會,是佛爲度化這個生死流轉的人到人間來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,象釋迦牟尼佛就是,這實際上是佛的神通變化。我們凡夫由于業力而來受生,佛來人間受生是神通變化成就的。佛在人間說法的時候,菩薩可以在這法會中受精進修行的果報。受用身法會是指解脫了分段生死者,他們得證法性身,可以見到受用身佛,受用身法會不是在人間,是在佛的國土裏,菩薩也可以在這受用身法會裏受精進修行的果報。具體這果報是怎麼成就的呢?頌子中說是“由加行證得”,就是說,這果報是由加行的無分別智而成就的,也就是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位的菩薩,修唯識觀,努力的修行,這時他就在變化身法會裏得果報,這是凡夫異熟果所不能比的。或者說,他是已經證得無分別智的菩薩,那麼他就在受用身法會裏得果報。
諸菩薩等流于後後生中
是無分別智自體轉增勝
這是十六相的第九相:若等流。“等流”就是前後相似,“等”就是相等、相似。這第九相是說,菩薩們一直精進修行,一直往上走,不會再退轉(當然,在八地之前還是有退轉的可能的),他的功德、智慧當是在增長這就是等流。菩薩的殊勝等流是“于後後生中,是無分別智,自體轉增勝”。就是說,菩薩在前前生中修行得了功德,後後生中的功德是前前生中功德的等流。簡單來說,說是初地是二地的因,二地是初地的等流,不過是二地比初地有所進步而已。二地是叁地的因,叁地是二地的等流,不過比二地有所進步而已。叁地、四地,一直往後都是這樣的。就是成佛,也是這樣:十地是佛地的因,佛地是十地的等流,所以說後後生是前前生的等流。這等流就是無分別智的等流,在等流的過程中,無分別智的智體在逐漸增長。“自體轉增勝”的“自體”就是指無分別智,無分別智的自體展轉地殊勝、展轉地增長。
諸菩薩出離得成辦相應
是無分別智應知于十地
第十相是:若出離。“出離”就是斷除煩惱障、所知障,從這二障中解脫出來。或者說是一步步上進,一直到達究竟圓滿的境界,就是得涅槃了、得無上菩提了。菩薩的殊勝出離表現在哪兒?“得成辦相應”,就是說,菩薩成就了無分別智,在成就無分別智的當下,就是相應出離了。“成辦”就是圓滿成就。成就無分別智是在登初地的時候,然後就到二地、叁地、四地、五地……這樣一直往上,最後把“出離”做圓滿了,圓滿就是“成辦”,初地的時候是“得相應”,圓滿是“成辦相應”。“是無分別智,應知于十地”,菩薩無分別智的出離過程實際上就是登十地的過程,登初地時是得相應出離,二地、叁地、四地……一直向上,到“出離”圓滿,就成佛了。
諸菩薩究竟得清淨叁身
是無分別智得最上自在
增上慧第十一相是“若至究竟”。至究竟就是到了究竟圓滿的境界。菩薩無分別智到究竟圓滿的時候,就“得清淨叁身”了。“叁身”就是法身、報身、化身。或者說成自性身、受用身、變化身。這叁身是登初地就有了,不過是到佛地的時候才究竟圓滿。菩薩無分別智究竟圓滿的時候,不但是得清淨叁身,還有“得最上自在”――最殊勝的自在力,也就是十自在:壽命自在、心自在、財自在、業自在、生自在、願自下、信解自在、如意自在、智自在、法自在。壽命自在是說菩薩壽命很長,菩薩是度衆生的,壽命長就可以度化更多的衆生。心自在是說可以在心裏出生甚深叁昧而入于深智。財自在是說菩薩莊嚴一切國土。業自在是說菩薩諸業自在而隨時受報。生自在是說菩薩可以自在受生,想到哪個國土就到哪個國土。願自在是說菩薩可以隨願隨時隨處成菩提。信解自在是說菩薩在一切世界見諸佛。如意自在是說菩薩可以示現一切大神通。智自在是說菩薩念念示現如來覺悟的十力。法自在是說菩薩可以示現無量無邊的法門。這十種自在給六波羅密多配合,如布施成就命自在、心自在、財自在,持戒成就業自在、生自在,忍辱成就信解自在,精進成就願自在,禅定成就如意自在,般若成就智自在、法自在。十種自在各經典還稍有不同,不過沒關系的。
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
種種極重惡由唯信勝解
這是第十二相:若加行無分別後得勝利。就是加行智、無分別智、後得智所得到的勝利,“勝利”就是殊勝的利益。叁智中重要是是根本無分別智。這十二相總共有叁個頌子,第一個頌子是說加行智的勝利。“如虛空無染”,虛空是明靜沒有染汙的,這裏就用虛空來作一個比喻,比喻加行無分別智的功德,不被染法所染汙。染汙法就是頌子中說的“種種極重惡”――各種各樣的罪過,就是十惡,或者說是極重的貪、瞋、癡,當然,要是有極重的貪、瞋、癡,自然造的是十惡。因爲造十惡,當然要到叁惡道受苦去。但這加行無分別智不受種種的惡法的染汙。爲什麼加行無分別智不受惡法染汙呢?“由唯信勝解”,就是因爲菩薩對于唯識無義的道理有深刻的信解、深刻的信樂!因爲有深刻的信解,所以菩薩叁業清淨,沒有十惡,沒有十惡當然就不會被十惡染汙!
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
解脫一切障得成辦相應
這第二個頌子是說根本智的勝利。還是用虛空來比喻的,說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障礙虛空。“是無分別智,解脫一切障”,根本無分別智通達一切法空,離一切分別,就是因爲它“解脫一切障”,把煩惱障、所知障都解脫了、都清除了。第四句“得成辦相應”是說,根本無分別智在初地的時候得相應,到十地、成佛的時候是成辦相應,也就是究竟圓滿。“得成辦相應”就是得相應、成辦相應,得相應是初地,成辦相應的圓滿。
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
常行于世間非世法所染
第叁個頌子是說後得智的勝利。還是用虛空來比喻的。“是無分別智,常行于世間”,說,這個後得無分別智是常行于世間的,這是因爲菩薩有大悲心,要常在衆生的世間弘揚佛法、廣度衆生。菩薩在世間活動的時候,“非世法所染”,世間的一切染汙法都不能染汙它,也就是世間八風――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都不能染汙。
如啞求受義如啞正受義
如非啞受義叁智譬如是
這是第十叁相:若差別。這個“差別”就是指叁種智的差別。這第十叁相,無著論師是用了四個頌子來說的。這個差別的解釋都是用的比喻。“如啞求受義”,比如說有一個啞巴,他要“求受義”――他尋求所受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增上慧學分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