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增上慧學分第九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法義。這是比喻的加行無分別智,說,加行無分別智這個人,他要求證真如,但是還沒能證道,因爲還沒能證道,所以他不會說,他沒法說出真如是什麼樣兒。所以頌子中說“如啞求受義”。“如啞正受義”,這個啞巴希求所受的法義求到了,正在享受,這時候雖然他心裏明白,但是口不能說。這是說加行無分別智的人進一步成就了根本無分別智,這根本無分別智就是無我真如,證悟的時候是明了的,但根本無分別智離一切分別,根本沒有名言相,不能說,所以頌子中說“如啞正受義”。“如非啞受義”,“非啞”,終于出來了一個不是啞巴的。這個非啞是比喻後得無分別智。這個“非啞”者領受法義了,他又能說出來,就是他能安立種種名言,把他所領受到的法義用善巧的語言給講出來,引導別人,讓別人也明白。這就是說後得無分別智,能反觀自己所證悟的真如,並能夠安立種種名言,所以頌子中說“如非啞受義”。“叁智譬如是”,叁智的差別我們可以用這樣的一個比喻來說明。

  如愚求受義如愚正受義

  如非愚受義叁智譬如是

  剛才用一個啞巴來比喻,接著再用一個傻子作比喻。“愚”就是無所了知。“如愚求受義”,這個人有些笨,他要去求法義,不過他還沒求到。這是加行無分別智的境界。因爲沒有求到真如,所以真如到底啥樣兒?他沒法說。“如愚正受義”,說,他求到了真如,但是因爲笨,他不會說。這是根本無分別智證悟真如的時候的境界,離一切分別相。“如非愚受義”,“非愚”,不是傻子,他去求法義,求到了,他可以用善巧的語言表述出來真如到底啥樣。這是比喻後得無分別智,能安立種種名言。

  如五求受義如五正受義

  如末那受義叁智譬如是

  第叁個比喻。“如五求受義”的“五”是五識、前五識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。“如五求受義”是說加行無分別智。這是拿前五識比喻加行無分別智。加行無分別智去尋求他所領受的法義、真如,還沒有求到的時候,他不會說,就象前五識不會說話一樣。“如五正受義”,前五識去求所受的義,是不會說的,前五識沒有名言相,有名言相的是第六識。五識與五境相應的時候,只有個明了性,沒有名字。所以,“如五正受義”就是比喻根本無分別智證悟真如的時候是離一切分別相的。“如末那受義”,這個末那是指意識,不是指第七識,末那是意根,所以這兒用來指意識。499頁無性釋中說,“如末那受義者,譬如意識能受境界,亦能分別。”要是把這個末那當成第七識染汙意的話,就不合適了。第六識能安立名言,它會種種分別,這是後得無分別智。

  如未解于論求論受法義

  次第譬叁智應知加行等

  第四個比喻。“如未解于論”,比如說一個人學佛,他在學的時候,聽人家的講解,但是他還沒有明白,還不知道論的真義是什麼,這是比喻加行無分別智,說加行無分別智求證真如但還沒有得證。第二句是“求論受法義”,要讀成“求論、受法、義”。說,這一個學佛人聽經典還沒有聽懂,但是他“求論”――希望能理解這個論(典籍)的真義,這是比喻加行無分別智。“受法”則是指已經得到了法義了。這是比喻根本無分別智的境界。“義”則是說這個學佛人不但明白了法義,而且還能爲別人講解。這是比喻後得無分別智的境界。“次第譬叁智”,說,這個“未解于論,求論、受法、義”是按照次第來比喻叁種智。比喻哪叁種智呢?“應知加行等”,應該知道說的實際上就是加行無分別智、根本無分別智、後得無分別智。“加行”是加行無分別智,“等”是指根本無分別智、後得無分別智。

  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

  即彼複開目後得智亦爾

  這是第十四相:若無分別後得譬喻。這是把根本無分別智和後得智再用比喻說一下。加行無分別智就不說了。“如人正閉目,是無分別智”,眼睛閉上,不看一切法,這就沒分別了。這是比喻根本無分別智的境界。根本無分別智就是一切法都無相,沒有一點兒的分別。“即彼複開目”,這家夥把眼睜開了,這一下就看見了青黃赤白等,一切法都分明地顯現了出來,看見了他就要說,說這暗、那是明,這是長、那是短,這是生死流轉、那是生死還滅等。這是比喻後得無分別智。

  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

  于中現色像後得智亦爾

  這是又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根本無分別智、後得無分別智。“應知如虛空”,虛空是清淨無染的、是沒有分別的,“是無分別智”,這可以比喻根本無分別智,根本無分別智是覺悟真如,也是遍一切處,而且清淨無染、離一切分別相的。“于中現色像”,虛空中能現出各種各樣的色相差別,“後得智亦爾”,這可以拿來比喻後得無分別智。

  如末尼天樂無思成自事

  種種佛事成常離思亦爾

  說,菩薩無分別智與法性相應,離一切分別,最後成就無上菩提。可是他要說法度衆,度衆生就得適應衆生種種的機,這是得有分別的,那麼你憑無分別智怎麼能利益衆生呢?頌子中說,“如末尼天樂,無思成自事”,“末尼”,印度人說有一種寶珠叫末尼珠,用漢語說是如意珠。如意珠能夠隨主人的心意變現出種種東西,什麼都可以,比如說你要衣服、飲食、財寶等,這寶珠都能遂你的心願。這末尼寶珠是沒有分別心的,誰拿住它它就聽誰的。“天樂”,傳說天人也聽音樂,但那樂器是不用有人來奏的,沒有演奏的人,它是隨順聽者的心願而發出音樂聲。“無思成自事”就是指末尼寶珠自己是沒有分別心的,天樂也是沒有演奏者的,都是不用思維分別而自己成就的。“種種佛事成,常離思亦爾”,佛陀在無量無邊的世界裏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,爲衆生演說佛法,也是這樣的,“常離思亦爾”,就是說,菩薩度衆生也是不用刻意的思惟,就像末尼寶珠、天樂似的,自然在說法度衆生,根本就不用進行思維分別。

  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

  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

  這是第十六相:若甚深。這是菩薩增上慧無分別智的最後一相,是贊歎菩薩的無分別智非常深奧,當然,贊歎他的深奧也還是從他的所緣境上說的。“非于此”是說無分別智不是在此依他起上作他所緣境的,也就是說,他不緣一切諸行(諸行即有爲法)的差別相。“非余”是指它是緣一切有爲法的真如無我性,而真如無我性並不是離開有爲法而有的。或者說,無分別智的所緣境“非于此”――不是這裏的(對應于我們凡夫來說,我們凡夫的所緣境就是這裏現前的一切有爲法),而是無我性真如。無分別智怎麼緣無我性真如呢?就是思惟觀察這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等都是空、是無我。“非于此、非余”――無分別智的所緣境不是一切有爲法,可也不是離開一切有爲法。“非智、而是智”,“智”就是智慧。無分別智能夠觀察、能夠分別、能夠思惟,不然的話它就不是智慧了,可它又是“無分別”的,無分別還是智慧嗎?頌子中的“非智”是說它不是一般凡夫的智慧;頌子中的“而是智”,是說它是聖人的無分別智。或者給前邊兒的“非于此、非余”配合起來,“非于此”是說它不是凡夫的分別,不在一切有爲法上去取相分別,“非余”,是說它與第一義谛相應。“非于此其余,非智而是智”是說菩薩增上慧無分別智的相貌,下邊兒的“與境無有異,智成爲分別”是說無分別智的名稱。“與境無有異”,說,菩薩爲了使我們能夠明白佛理,菩薩就說有能緣的智、有所緣的境。既然用這樣的語言來說,也就有能緣的智和所緣的境的不同。可現在這個聖人的無分別智是與境沒有差別的,這就叫“與境無有異”。在501頁無性釋中舉例子說,“譬如虛空與虛空中所有光明。”這個比喻滿不賴的,就象虛空和太陽的光明一樣混在一起,你沒法把它分開,這就是“無有異”。“智成無分別”,因爲無有異,所以這個智慧是無分別的。就是說真如是離一切分別相,智慧對它是生不出分別相的。這個時候我們就給安立一個名字叫“無分別”。

 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

  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

  這個頌子是說無分別的原因。說無分別的原因是本來就是無分別,而不是因爲你有“無分別智”去通達它它才是無分別。也就是說,無分別是本具的。“應知一切法,本性無分別”,無分別智是因爲我們的修行而成就的,可是無分別智所照見的法性卻是本來就是無分別的,所以我們應該知道,遍計所執的一切法是本來就無有的。依他起、圓成實的一切法,它的體性本來就是無分別的。不過依他起我們可以說本來是有差別的,不過因爲沒有名言,所以不能分別,故而我們也說它無分別。這樣一來,遍計所執本來是沒有的,因爲沒有,所以無所謂體性。依他起有差別但沒有名言表述,所以我們稱無分別。圓成實離一切相、離一切名言,當然無分別。“所分別無故”,這是一切法本性無分別的理由。說,我們現在有分別心所緣的一切法,這些法實際上是沒有的,就是《所知相》那兒說的,因爲我們無始以來的熏習,而使我們作種種的分別,我們通達了它的本相,就知道所分別的境界本身是沒有的,只是我們的分別心的分別而已。說,我們可以這麼理解:在真如上說一切法是沒有差別相的。從依他起上說,我們的分別心一活動,就覺得有分別,這不是真實的,是如幻如化的、是空無所有的。“無分別智無”,說,要是一切法本來無分別,我們的煩惱從哪兒來?沒有分別就該沒有煩惱,那我們就該是解脫的了~~我們用得著修行嗎?根本不用!可我們怎麼看也不象解脫者,我們的煩惱多得很!這是爲什麼?無著論師說,““無分別智”無”,就是因爲我們沒有成就無分別智。我們有佛性,可我們也有煩惱,我們無始以來就有佛性,可我們無始以來也有煩惱。因爲我們無始以來就有佛性,所以我們本來無差別,可又因爲我們無始以來就有煩惱,所以我們沒有無分別智。

  此中加行無分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增上慧學分第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