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别智有三种,谓因缘、引发、数习生差别故。
智有三种:加行无分别智、根本无分别智、后得无分别智。每一种智还可以再分一下,先说加行无分别智。加行无分别智就是在修四寻伺观、四如实智的时候,是为了得证无生法忍而努力修行的,这时他所修学的四寻伺观、四如实智就叫加行智,因为加行智能引生根本无分别智,所以就叫它加行无分别智。这加行无分别智可以分为三种。就是因缘生、引发生、数习生。先看“因缘生”,这既然是加行无分别智,那么其因缘一定得是听闻正法的闻熏习,这听闻是多次的听闻,可不是听一下就够了的。正法咱们知道,那是最净法界等流出来的。听闻正法的闻熏习(即多闻熏习)所得的是清净法界的种子,有了这种子,再加上如理作意,那就可以证悟无生法忍、可以登地了。再看“引发生”。这是说你在前一生就曾经努力修习过四寻伺观、四如实智,因为你前生就修习过,所以今生加行无分别智就出来了。我说的前生可不一定是这一生是人,下一生是狗的这一前生,它可能是念头的生灭,那么这前生就是前念,因为所谓“生”就是从无到有。这样,“引发”是指过去,这“引发”就是因前一生、过去的引发而生。“数习生”是今生、现在,现在你努力修学佛法,开始修行四寻伺观、四如实智,一直努力、努力、努力,这样呢,加行智也能出现,这叫“数习”。加行无分别智要是“因缘生”,则这个人是利根人,要是“引发生”则是中根人,“数习生”则是钝根人。“差别故”,加行无分别智有这样的差别。
根本无分别智亦有三种,谓喜足、无颠倒、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。
“喜足”说的是凡夫、外道的境界,“无颠倒”说的是二乘的境界,“无戏论”说的是菩萨的境界。凡夫、外道在修行的过程中,比如说得到了四禅八定,他糊涂,他认为这是已经到了最究竟最圆满的地步,他知足了,所以无分别,这就是“喜足无分别”。声闻乘行者在修行的过程中,他修四谛、修四念处,得证罗汉果,这时候没有常乐我净的颠倒分别。把无常当成常的颠倒他们没有、破除了这颠倒相,达到无分别的境界,这叫“无颠倒无分别”。菩萨修止观修成功了,对于一切法都没有名言戏论,达到究竟圆满的境界,这叫“无戏论无分别”。
后得无分别智有五种,谓通达、随念、安立、和合、如意思择差别故。
后得智咱们知道,它是在得了根本之后而有的,是从根本智里边儿出来的。根本无分别智是无分别的,但后得无分别智却是有分别的,因为它是圣者之智,我们一般还是称它为后得无分别智。在根本智通达真如的时候,后得智就起这样的念头:我已经通达真如了!这就叫“通达思择”。第二种是“随念”,说,在根本智通达真如的时候,一定是在定中,后得智与根本智是紧紧相随的,所以也是在定中,但到出定的时候,他又回忆起以前修行的时候,他说我以前总在琢磨真如是什么样儿一个情况,这样的回忆就叫“随念思择”。这个“念”可不是令心于曾习境明记不忘,而是回忆过去。第三是“安立”。后得智为了给别人讲解真如、为了度化众生,就要安立种种的名言,所以这“安立思择”就是安立名言为人讲说。第四是“和合思择”。证见真如也还是得继续修习的呀,要继续修止观,观一切法无相。世亲释、无性释中都说是“谓总相观缘一切法,由此观故,进趣转依,或转依已,重起此观,是故说名和合思择。”总之,这个和合是指后得智把一切法用总念观,就是说,从总体上来考察,把一切法都当成一个整体。最后一个是“如意思择”,这是指从后得智中可以出现种种神通变化。
复有多颂成立如是无分别智:
这是引用经典中的颂子来说明无分别智的,印顺法师、妙老都说是引的《阿毘达磨大乘经》中的颂子。这是说无分别智一定是指一切法无义、唯识无义,只有这样这无分别智才能成立。下边儿是用了六个颂子来成立的,这六个颂子都是说一切法唯识无义,这就可以证明无分别智是正确的。
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
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
翻到24页,回头复习一下。在第6行说,“如世尊言,若诸菩萨成就四法,能随悟入一切唯识,都无有义,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,如饿鬼旁生及诸天人,同于一事,见彼所识有差别故。二者、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,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。三者、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,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,不由功用知真实故。四者、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,何等为三……”现在57页这“复有多颂”说的给24页这儿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儿,24页说的是成就四法就觉悟一切唯识无义,57页这儿说的是成就四法就可以知道无分别智无义。下边儿就说这第一个颂子。这第一个颂子就是说相违识相智的。“鬼”是饿鬼,“傍生”就是畜生,猪马牛羊等都是。“人”就是我们这一些。“天”是指天上的人。“各随其所应,等事心异故”,“等事”就是同一件事儿。说本来是同一件事儿,可是各类众生所见的皆不相同。“心异”就指各类众生的内心不一样,业力不一样,导致所见的相也不一样儿。“各随其所应”是指各道的众生随其所应见而见,皆不相同。人见是水,饿鬼见是脓血。水里的鱼见的是住处,天人见的是七宝。“许义非真实”,所以我们就应该同意“义”(境界)根本不是真实的。这一个颂子就是相违识相智,就是说各类众生所见的是相违的,你看是七宝,我看是清水,是违背的,但我们都认为自己所见的是真实的,其实都不真实。我们所见虽然相违,但同时出现,不相障碍。从这儿我们可以知道唯识无义,这个就叫相违识相智,这是无分别智的第一种。
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
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
这是说无所缘所得智的。无所缘就是没有所缘的境界。说,根本就没有所缘的境界,但我们确实是感到有一个所缘的事情。这就是唯识无义的道理,知道了这个道理就叫无所缘所得智。看颂文。“于过去事等”,对于过去了的事情,以及未来的事情。“等”就是指未来的事情。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,过去不就没有了吗?未来的事情呢?未来的事情还没来,当然也是没有的。在我们起心动念的时候,心里就现出一个影像来,就是说,虽然没有事物,但有影像!这个影像是心识自己变现出来的,是心识自己变现出来一个影像作自己的所缘境。好,记住这个:没有事物来作所缘境,而是虚幻的影像来作所缘境的。刚才说的相违识相智证明唯识无义,没有义怎么让识起现行呢?虽然没有义,心识就自己现出一个影像来作所缘境。“梦像二影中”,过去的事情没有了,未来的事情也没有,不单单是这样,这一句颂子又举了个情况,就是梦。说,梦里边儿的东西是只有一个影像而已,梦里的大老虎根本是没有的。颂子中的“二影”是指除了梦里边儿的情况是影像外,禅定里的情况也是只有影像而已。世亲释、无性释中都说是“三摩地”,三摩地就是定、禅定,禅定里的情况也是影像。这是说,梦中的情况是影像、禅定里的情况也是影像,它们都是因为心里老想这回事儿,也就是思惟观察的缘故,所以就现出你思惟观察的情况的样子。我们可能会说,梦里的情况并不是思惟观察的结果,不,绝对是思惟观察的结果,梦里的情况比较散乱,就说明我们对这些情况并不是专心思惟观察了,而是散乱观察了。定中的情况不乱,就是因为我们专心思惟观察了。不管怎么说,它们不是真实的。后两句说,“虽所缘非实,而境相成就”,就是说,所缘的境界是不真实的,过去的事情、未来的事情是没有了的,你一缘虑就有了影像;梦里的境界也是不真实的、禅定里你思惟缘虑什么事情就现什么,它也是不真实的。它们虽然都不真实,“而境相成就”,但你的分别心里是可以成就一个所缘境的相貌来。
若义义性成无无分别智
此若无佛果证得不应理
在24页上说第三种智是“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”,我们就记成“无倒智”。我们凡夫的分别心所缘虑的境界是错误的,假如说是正确的话,那会怎么样呢?那我们是不是该解脱呢?当然,因为我们正确!正确不解脱难道让错误的解脱不成?可我们现在自己都觉察到自己的烦恼很多,这就说明我们根本没有解脱,可见我们不正确。颂子中说,“若义义性成”,“义”就是境界,实质上是我执、法执。如果说我们现在的心识所缘的境界,其体性是真实的,也就是说我们所缘的境界是正确的,那么就“无无分别智”了,无分别智就没有了,因为我们现在的境界是真实的、正确的,那就成有分别智是正确的,我们现在的有分别智我们自己都知道不对,可你要说它对,既然这是对的,那无分别智当然是不对的了。也就修证不到无分别智了。第三句、第四句颂子说“此若无佛果,证得不应理”,这两句颂子要这样读,“此若无,佛果证得不应理”。就是说,要是没有无分别智,还有佛吗?佛就是圆满无分别智,现在根本没有无分别智,当然也就没有佛了。现在既然已经有人成佛了,就是二千多年前的那位释迦牟尼,也就是说无分别智是可以成就的,所以说我们是不对的。
得自在菩萨由胜解力故
如欲地等成得定者亦尔
24页说第四种智是“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”,我们就记成三种随转妙智。第一种是随自在者智转,第二种是随观察者智转,第三种是随无分别智转。无著论师在这儿用了三个颂子来说三种随转妙智,一个颂子说一种。先看第一种随转妙智――随自在者智转。它又叫境随心变智。这一种智是指“得自在菩萨”的,说,得了大自在的菩萨,它们“由胜解力故”,因为胜解力的缘故……这“胜解力”是在禅定中才有的,这菩萨有胜解力,然后呢,“如欲地等成”,就是说,他想把大地变现成黄金为地,变现成七宝为地,他愿意这样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增上慧学分第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