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干,就可以成就,随着他的心思而在他的心里变现出来,这是因为我们的大地是虚妄的所以可以转变。这就叫境随心变智。最后一句是“得定者亦尔”,说,其实不是单单菩萨可以,只要是得禅定者,都可以有这境随心变智,这个得定者是指声闻乘的罗汉。到底包括不包括凡夫、外道得禅定者,我也不知道,世亲释251页中说“得定者亦尔者,谓余声闻等”。无性释505页中说,“得定者亦尔者,谓除菩萨馀声闻等”。就是说,世亲释、无性释中都有一个“等”字儿,这就肯定了不是单指声闻罗汉,还有别的,至于别的是指外道还是得禅定的凡夫,那我就不知道了。
成就简择者有智得定者
思惟一切法如义皆显现
这是随转妙智的第二种――随观察者智,这个智又叫境随心生智。“成就简择者”的“简择”,就是毗钵舍那,毗钵舍那就是“观”,止观的“观”,止是奢摩他,观是毗钵舍那。“成就简择者”就是指修毗钵舍那修圆满了的人。第二句说是“有智得定者”,“有智”就是菩萨,菩萨有智慧,所以叫“有智”。“得定者”就是指奢摩他修成了的人。“成就简择”了,又“得定”了,这不是毗钵舍那、奢摩他都有了吗?这就是止观双运的菩萨,这些止观双运的菩萨,“思惟一切法,如义皆显现”,就是说,这些菩萨思惟一切法唯识无义,在他心里就生起唯识无义的状况。他思惟一切法无常、无我、空,所以一切法都能在他的心里生起。妙老举例说,他在心里念佛,结果佛就生出来了。这就是境随心生智。“生”是从无到有,而“境随心变智”的“变”,是从有到有、从一种存在形式到另一种存在形式。
无分别智行诸义皆不现
当知无有义由此亦无识
这是随转妙智的第三种――随无分别智,又叫境随心灭智。“无分别智行”的“行”是现前,“无分别智行”就是指证得了无分别智,无分别智现前了,在无分别智正现前的时候,就叫“行”。在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候,“诸义皆不现”――一切似义显现的境界都不现前了。这就是离一切相,是因为你心里不分别的缘故,所以“诸义皆不现”,你要是心里有分别,那就诸义皆现了。“当知无有义,由此亦无识”,所以说,从圣者的角度来看、从无分别智的角度来看,根本就没有“义”――境界。因为“义”没有、所缘的境没有,所以能缘的心识也是没有的。有的是什么呢?有的是“智”,就是转识成智的智!
般若波罗蜜多与无分别智,无有差别,
《大般若经》里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和这里说的无分别智其实是一回事儿。
如说: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,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。
这是般若经里的话。“菩萨安住般若波罗蜜多非处相应”,就是说,菩萨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,他的心没有其它的分别妄想。安住般若波罗密多就没有分别,不会说,我是安住于般若波罗密多上,他没有这样的想法,这其实给安住于实相是一回事儿。实相是没有分别的。“非处相应”是说,安住的般若波罗密多可不是一个地方,不是说有一个地方叫“般若波罗密多”,它是修证到的境界。修到这个境界之后呢?“能于所余波罗蜜多修习圆满”。就是说,当菩萨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这个境界的时候,他就同时能够对于其他的布施波罗密多、持戒波罗密多、忍辱波罗密多、精进波罗密多、禅定波罗密多都能修习圆满,都能让它们逐渐增长,直到最后圆满。
云何名为非处相应修习圆满?谓由远离五种处故:
这是要把“非处相应”刻意解释一下,下边儿说了五种处。“处”就是处所、地方。无性释506页上说,“此中可居,故名为处。”“非处相应”就是说,远离了、弃舍了这五个可居的地方,就叫非处相应。下边儿具体解释这五个地方。
一、远离外道我执处故,
这是第一个。说,要“远离外道我执处”,外道也要修学般若波罗蜜多,在宗喀巴大师的理念里,内道与外道的界限是皈依三宝,没皈依的就是外道,皈依的就是内道。而禅宗是说“心外求道,名为外道”。现在我按宗喀巴大师的来说吧。没有皈依的人也是可以修学般若波罗密多的。什么是皈依了的呢?就是得皈依体了的人,没有得皈依体的,那不算皈依,因为他只是念了三遍皈依文而已。外道在修学般若波罗密多的时候,他会有我、我所的执著:我在修习般若波罗蜜多,我也是可以安住在般若波罗蜜多上的。这其实就是一个执著、是一个分别,现在就是说,菩萨要远离这样的分别、执著。外道本来有我执,现在修习佛法,把我执也带进了所学的佛法中。
二、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故,
什么是“远离未见真如菩萨分别处”?“未见真如”是指凡夫菩萨,这些菩萨只是发心修习,还在胜解行地,就是资粮位、加行位的菩萨。这些菩萨要假借名言而进行止观、进行作意,去观察诸法实相、观察唯识无义。在这时候,这些菩萨对真如就进行分别、思惟:真如实际上是不可言说的。这就已经是分别了,他只要分别,就说明了他没有证悟真如、没有安住于般若波罗蜜多。菩萨也要远离这样的分别。
三、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故,
这个“远离生死涅槃二边处”应该是比较明了的。我们一般都会有这样的执著:生死与涅槃是对立的,生死在这边,涅槃在那边儿,这是水火不容的,凡夫是在生死这边儿流浪,圣者是在涅槃里安住的。现在就是说,菩萨认为这样的看法是一个错误,必须要远离这样的错误看法。
四、远离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故,
小乘人只断烦恼障不断所知障,为什么会这样呢?就是因为烦恼障障碍涅槃,但所知障不障碍涅槃,所知障是障碍得大菩提的。小乘人的目的就是得涅槃的,得到涅槃的境界,他的目的就达到了。所以,他根本不在乎所知障的有无,断除了烦恼障,得到了涅槃他就满足了。现在说作为一个菩萨是要远离这个的。这就叫“唯断烦恼障生喜足处”。
五、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处故。
这还是说的小乘人。小乘人断了烦恼障就满足了,菩萨说这不行,这还不算成功,这是因为菩萨大悲心的缘故,他还要顾念众生,要“远离不顾有情利益安乐住无余依涅槃界处”。小乘人对于有情的利益安乐他不关心,菩萨是关心的。小乘人住于无余依涅槃界处就行了,他不度众生,菩萨不是的,他要圆成无上菩提,所以还要继续努力修习。
菩萨离五处就叫“非处相应”。
声闻等智与菩萨智有何差别?由五种相应知差别:
声闻智与大乘菩萨的增上慧无分别智有什么不同呢?就是说菩萨增上慧无分别智比声闻智殊胜的地方表现在哪儿呢?具体来说,有五种表现,就是五种相。
一、由无分别差别,谓于五蕴等法无分别故。
菩萨说的无分别给小乘说的无分别不一样,小乘人得涅槃之后,没有了常乐我净的分别,知道我们现在说的都是颠倒,他就离四倒,说这就是无分别了。而大乘菩萨则是“于五蕴等法无分别”,就是说,五蕴、六处、十八界等等都没有分别,甚至佛的境界他也不分别、菩提和涅槃的境界他也无分别,这就比小乘殊胜得多。
二、由非少分差别,谓于通达真如,入一切种所知境界,普为度脱一切有情,非少分故。
这是“由非少分差别”就是说不是一点点的差别,就是多少之分,这里有三种。第一是对于真如的通达程度。菩萨不但通达补特伽罗无我真如,还能通达一切法无我真如,而声闻人只能通达补特伽罗无我真如,这就比菩萨乘少,他只是通达一部分真如,而菩萨是通达全部真如。当然了,不管你们的通达有什么不一样,但真如本身是一样的。第二是“入一切种所知境界”,是说,菩萨能够悟入一切所知的境界,而阿罗汉只能悟入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的境界。就是说,阿罗汉没得一切种智,还有很多事情不知道。大菩萨则是通达一切法,这叫“入一切种所知境界”。第三是“普为度脱一切有情”,就是说,大菩萨是度化一切众生的,但阿罗汉则不是,他只度一点儿众生,就是说,你来找我了,我就给你说点儿,你不找我,那我也不找你,而菩萨则是主动去度众生的。
三、由无住差别,谓无住涅槃为所住故。
涅槃有有余依涅槃、无余依涅槃、无住涅槃、自性清净涅槃。菩萨证的是无住涅槃。所谓无住涅槃,是指有智慧不堕生死,有悲心不住涅槃,而声闻罗汉则不是,罗汉证的是有余依涅槃、无余依涅槃。
四、由毕竟差别,谓无余依涅槃界中无断尽故。
这是说,声闻乘成就阿罗汉果,最后入无余依涅槃,这就“所作皆办,不受后有”了。而菩萨不是,“无断尽”是指大悲心不断,没有穷尽的时候,一直度众生不停。
五、由无上差别,谓于此上无有余乘胜过此故。
阿罗汉是声闻乘,上边儿还有缘觉乘、菩萨乘,所以是有上的。而菩萨是无上乘,是最高的,也就是我们说的一佛乘,“谓于此上无有余乘胜过此”,没有比菩萨乘更高的,它是最殊胜的。
此中有颂:
这儿有一个颂子,用颂子说好记。
诸大悲为体由五相胜智
世出世满中说此最高远
“诸大悲为体”是说菩萨的无量功德是以大悲心为体。就是说,小乘智和菩萨智比较起来,最重要的区别是大悲心。“由五相胜智,世出世满中”,由于菩萨成就了五种殊胜智,所以是世间、出世间最圆满的,“说此最高远”,所以说菩萨乘是最殊胜的。
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增上尸罗,增上质多,增上般若功德圆满,于诸财位得大自在,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?
前边儿说过了增上戒、增上心、增上慧,下边儿呢,有人提了一个问题,需要解答一下。“若诸菩萨”,如果这些菩萨,他们发菩提心、精进修行,最后成就了殊胜的“增上尸罗”,有摄善法戒、摄律仪戒、摄众生戒。不但成就了增上尸罗,而且成就了“增上质多”,增上质多就是增上心,很多的三昧,象楞严三昧、贤首三昧、虚空三昧等等。还有呢,就是“增上般若”。把增上尸罗、增上质多、增上般若都成就了,这样就是“功德圆满”,三学的功德圆满成就了。“于诸财位得大自在”,菩萨三学圆满成就了,那么菩萨的财富、爵位等显示崇高身份的象征都应该具足才对,应该“得大自在”,随心所欲才对,菩萨既然这样,他要满众生愿,“何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”?就是说,菩萨有大悲心,他是要帮助众生的,可是我们现在明明地看见有这么多困苦的众生,既缺乏财产,或者是钱,有的连饭也吃不上,有的人连上学的钱也没有,菩萨为什么不来帮助呢?还有些人是想要“位”,就是想当官,可能我不想当,因为我没有资本,我要是现在就是一个县长,我就想升一级,想当个市长,我要是现在是个市长,我就想升成省长,我要是省长,我就会想入阁,甚至当主席,你说现在你是一个处长,你有当主席的心吗?肯定没有。对于这个问题,无著论师下边儿用了五个理由来回答。
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;
说,菩萨有大悲心,他是愿意帮助众生解决个财位的匮乏问题,但是众生“于诸财位有重业障”,就是说,你有业力,你不应该受这财位,就是有些人说的,这个人的福太簿,要是给你财位你受不起。为什么你受不起呢?因为自己多生以来悭吝,或者是自己多生以来的嗔心就太重等等的情况,你作这样的心念的话,就该受下贱、少财位的果报,所以,菩萨想帮助你也帮不上你。这就是第一个原因:有情自己的业障太重。
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;
这是说,众生有业障,但并不是所有的众生都业障重,有些也不重,对于这些人菩萨为什么不帮助呢?因为菩萨“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”,就是说,这些众生业障不重,菩萨是可以布施给他的,但是,要是菩萨帮助他赚钱了,或者提高官位、名望了,这个人的傲慢心就起来了,看不起别人了,因为傲慢心会障碍善法,所以,菩萨也不帮助他,因为帮助他之后,对他没有利益,反而损害他。这是第二个原因:帮助他反而害了他。
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;
这是说,有人向菩萨祈求的时候,菩萨经过观察,发现这个人“若乏财位,厌离现前”,就是说,菩萨发现这个人没有财位,更容易激起他的厌离心,更容易使他发心修道,也就是说,穷一点儿更好,所以菩萨也不满你的愿。这个咱们知道,有的人没财位的时候会自我安慰,而不知道修道,菩萨这儿说的不是只会自我安慰的人。
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;
第二个原因是帮助他会障他生善,这第四个原因是说要是帮助了他,他有了财位之后,不单障碍善法生起,而且会使他造恶,这样的话,菩萨也不会给他财位。
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:
这第五个原因是说,有的人有了财位之后,他会损害众生。对于这些人,菩萨也不会去给他财位的。第四、第二、第五这三条恰恰与三戒印相反,三戒印是止恶、行善、利他,第四条是造恶,第二条是不行善,第五条是损害他人。五个理由说完了,就是说,有这五种情况菩萨是不给你财位的。当然了,要是某个人本来就修福报修智慧,那么他自然有财位,佛菩萨也不会去障碍他得到财位。这就是佛菩萨对财位有大自在,可是不能满众生愿的五个原因。
是故现见有诸有情匮乏财位。
所以说我们能够看见有这么多有情没有财位,祈求菩萨了也没有满愿。
此中有颂:
把这五个理由用颂子再说一遍。
见业障现前积集损恼故
现有诸有情不感菩萨施
这个颂子要这样读,“见业、障、现前、积集、损恼故,现有诸有情,不感菩萨施。”“业”就是第一条原因“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”,就是因为众生有重的业。“障”是第二条原因“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”,就是说给你财位了会障你生善。“现前”是第三条原因“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”,没有财位更容易引生你的厌离心。“积集”是指第四条理由“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”,你有了财位反而成了积集不善法、造恶的原因。“损恼”是第五条理由“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”,若有财位反而使你损恼有情。“现有诸有情,不感菩萨施”象这样的有情,因为有这五种情况,菩萨是不会来布施给你财位的。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增上慧学分第九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