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增上慧学分第九

  

增上慧学分第九

  戒、定、慧是在一起的,说过了菩萨戒、定比声闻的戒、定殊胜之处,就该说菩萨慧的殊胜了。往下看。

  如是已说增上心殊胜,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?

  “如是已说增上心殊胜”,前面已经说过了菩萨增上心殊胜之处,菩萨增上慧的殊胜又是从哪儿体现的呢?“增上慧殊胜云何可见”?

  谓无分别智,

  说,菩萨的增上慧就是“无分别智”,我们从无分别智上可以觉察菩萨的增上慧。

  若自性,若所依,若因缘,若所缘,若行相,若任持,若助伴,若异熟,若等流,若出离,若至究竟,若加行、无分别、后得胜利,若差别,若无分别、后得譬喻,若无功用作事,若甚深。应知无分别智,名增上慧殊胜。

  这是说无分别智有十六相,通过这十六相可以知道无分别智就是菩萨殊胜增上慧。这是说出了名字儿,下边儿再解释。“若自性,若所依……”的这个“若”,是语助。

  此中无分别智,离五种相以为自性:

  这里先把无分别智的自性给说一下。这里说的自性是指属于自己所有的样子,是自己区别于别人的特征的意思,可不是常住的、恒常的等意思。这儿说的实际上是无分别智的定义。说,无分别智有五种相,就是说,菩萨增上慧无分别智有五种相,这五种相是只属于菩萨增上慧的,是本质性特征。下边儿无著的说法很奇怪,他没有从正面来说,而是从反面来说,因为无分别智是亲证的,没法儿用语言说,所以只好说它不是什么、没有什么。这种方法就是遮诠。

  一、离无作意故,

  第一个就是说,无分别智不是“无作意”。作意是心所法,就是注意、警觉,我们的心识要现行的时候,必须有作意心所来引导。也就是说,作意是心与境结合的联系者。作意有如理的,有不如理的。我们是凡夫,我们有种种的烦恼,就是不如理作意,我们修行,就是要用佛法正道来引导,让我们的作意如理,如理作意可以节制烦恼。按我们一般的想法,是说,只要我们分别,一定有作意,要是没有作意,分别心就起不来,虽然有各种境界,要是心不动,就没有分别。现在是说无分别智的,无分别智是没有分别的,它没有分别,是不是就是无作意呢?论文中说,“离无作意故”,就是说,无分别智可不是没有作意,无分别智还是有作意的,无分别智有作意也还是无分别智。在237页中世亲举了“睡、醉、闷等”,492页无性举了“熟眠、醉等”,还是一回事儿。就象人睡熟了,或者喝醉了,这时候也是无作意的,如果说无作意是无分别智的话,熟眠、醉、闷就是无分别智了,这显然是不对的。所以,离无作意是无分别智的一个条件。

  二、离过有寻有伺地故,

  第二个是说,无分别智不是“离有寻有伺”。寻、伺就是对于事理进行由浅而深地推度。也就是观察思惟,浅浅地思惟观察,叫寻;深深地思惟观察,叫伺。这是不是分别心?当然是!我们欲界众生有这样的分别心,初禅天众生也有这样的分别心。但是,要是一超出欲界和初禅天,到二禅以上,那就没有寻、伺。寻、伺也是分别,现在说无分别智,无分别智就是没有分别的,那么,是不是说超过了有寻有伺地就是无分别智呢?不是的!论文中说,“离过有寻有伺地”,就是说过了有寻有伺地,到了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等,这都是超过了有寻有伺地的,可是,虽然它们无寻无伺,但它们仍是生死凡夫。这无分别智是圣人的境界,所以象二禅、三禅、四禅这样的无寻无伺也不是无分别智。

  三、离想受灭寂静故,

  第三个是说,无分别智不是“想受灭”。“想受灭”是定的一种,其实就是咱们说的灭尽定,入这种定的时候,想心所、受心所都不现行了。我们知道,想心所、受心所要是活动,就一定有第六意识活动。现在这个“想受灭定”是想心所、受心所灭了,当然第六意识也不起现行了。现在说无分别智,无分别智是没有分别的,那么入想受灭定没有了第六意识等,没有了第六意识就没有分别心了,那么入想受灭定是不是就是无分别智呢?论文说不是,“离想受灭寂静故”,因为灭尽定把想、受心所都制住了,连意识也制住了,意识是心王,这下可好,心王――意识,以及心所――想、受都不现行了!但是无分别智可不是心王、心所不现行,无分别智本身就是心所法――慧,既然有心所,当然就要有心王,灭尽定把心王给灭了,显然它不是无分别智。关于这个想受灭定、灭尽定,应该是小乘三果以上的圣人就可以得,而大乘呢,在宗喀巴大师的《入中论善显密义疏》中说,大乘前五地还不行,但到六地就可以剎那剎那的入灭尽定。还说入灭尽定是真如三昧,这就奇怪了,如果他的说法是对的,那就是无著论师错了。

  四、离色自性故,

  第四个是说,无分别智不是色自性(样的冥顽不灵)。无分别智是智,既然是智,它就得远离虚妄分别心的境界。好,于是我说,既然它是远离虚妄分别,那么这张桌子,桌子也不会有虚妄分别,桌子是色法,我们以桌子本身来代表色自性,就是说色自性也是无分别的,它是不是就是无分别智呢?这就是有些傻瓜修行修得成了木石之人。最有名的就是禅宗的那个公案:一个老妇人长期供养一个修行人,那一天这老妇人对孙女说,你今天给他送饭的时候上去抱住他,看他说什么。孙女于是在送饭的时候真的这样作了,这个和尚说,“三冬无暖气,枯木倚寒岩”,老妇人就把这和尚给赶走了。这个和尚就是修成了木石,修行人应该是修得有知觉但不执著,可不是修成了无知觉。现在说的就是这个,修行要得无分别智,他竟然说,色自性是无分别的,但色自性的无分别可不是无分别智。也就是说,无分别智是远离这个冥顽不灵的。

  五、离于真义异计度故。

  第五个是说,无分别智不是“于真义异计度”。我们在开始修行的时候,因为我们现在就说了好久要得无分别智,于是在止观的时候,就会还想得无分别智,因为一直这样想,久了就会出现一个虚幻的无分别的境界、样子,这实际上还是分别出来的,但是你认为这个样子就是无分别。在我们初开始修止观的时候,你的心跑呀跑的,这个你能认清它是有分别,但当到有一定的功夫了,心里没有了跑呀跑,观一切我空、法空,这时候可能你就会想,这大概就是无分别智的境界了吧。这样的想法,实际从本质上说,还是分别,还是计度,就是论文中说的“异计度”。在《唯识三十颂》中说,“现前立少物,谓是唯识性,以有所得故,非实住唯识”。“异计度”就是“现前立少物”的“少物”。在心里边儿变现出一个所缘缘――无分别智,这个所谓的无分别智因为其实是你在止观中变现出来的,所以它根本就不是真的无分别智。真的无分别是没有这个分别的。“于真义异计度”的“真义”就是指真如、无分别智,就是说,对于真如、无分别智没有分别出来的无分别智,真的无分别智是远离这个的。也就是说,对于真如不作异相计度。

  离此五相,应知是名无分别智。

  没有这五相,就是真的无分别智。这说的是无分别智的自性、定义,这个定义是从反面下的,说离了这五相就是无分别智。主要是因为无分别智不可言说。说过了无分别智的定义,就该说菩萨无分别智比小乘殊胜的地方在哪儿。是通过十六个方面来说的。这十六方面就是十六相,十六相的名目就是刚才说的“若自性、若所依、若因缘、若所缘”等。下边儿一个一个说。无著论师是用了一大堆颂子来说的。

  于如所说无分别智成立相中,复说多颂:

  菩萨无分别智(就是殊胜增上慧)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十六相,用多个颂子来解说。

  诸菩萨自性远离五种相

  是无分别智不异计于真

  这是解释十六相的第一相:“若自性”。“诸菩萨自性,远离五种相”,菩萨无分别智的自性,是什么样子呢?就是远离刚才说的五种相――不是“无作意”、不是“无寻无伺”、不是“想受灭”、不是“色自性”、不是“于真义异计度”,只要离了这五种相,“是无分别智”,那就是菩萨的无分别智。这菩萨的无分别智离五相里边,最重要的是第五条,“不异计于真”,因为这个“于真义异计度”是修行人修出来的境界,所以最难破除,要是产生了这样的执著,那可不得了。在佛教中讲了不少执著,大都能用辩论破除,但修行人的执著是最难破除的,他老认为这是自己修出来的,是自己亲自经历过的。

  诸菩萨所依非心而是心

  是无分别智非思义种类

  这是十六相的第二相:“若所依”。菩萨无分别智的所依是什么呢?我们凡夫内心起分别的时候,有心王、有心所,我们凡夫的所谓智慧就是以心王为依止处。那么圣人呢?他们的无分别智的所依是什么?“诸菩萨所依,非心而是心”,就是说,菩萨无分别智的所依是非心、心,为什么会既是非心又是心呢?下边儿的颂子说,“是无分别智,非思义种类”,说,为什么菩萨无分别智的所依会既是非心而又是心呢,就是因为菩萨的无分别智“非思义种类”。“非思义”是说无分别智的所依“非心”的,“种类”是说无分别智的所依“是心”的。慢慢说。所谓“非心”,就是说无分别智的所依不是心,为什么?“非思义”,“非思义”是什么意思?说,心是思量、分别的意思。我们的心,一与境界接触,他马上就分别,要是不分别它就不是心了。如果无分别智以心为所依的话,那么无分别智就成有分别了。既然是无分别智,要是有分别,那就名不符实了。所以,它一定不能分别。既然它不分别了,分别就是心,所以它是“非心”。“非思义”的“思”就是思惟、思量,“义”就是境界,则“思义”就是对境界进行思惟!能对境界进行思惟、思量的是什么?是心!所以“非思义”就是“非心”。颂子的最后两个字儿是“种类”,“种类”这两个字儿是说“是心”的。说,为什么菩萨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增上慧学分第九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