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耽樂”就是特別好樂,特別喜歡,對于布施特別喜歡,時時要布施,可不是這時心血來潮了布施一次,而是經常的,這是耽樂。我們也有這樣的人,雖然自己不是很有錢,但看見可憐人就總是布施一些。現在說什麼是“菩薩于施耽樂”?“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”,說,就是菩薩一直布施、無量無邊的布施。要布施總得你有財富,你常常布施,那得有多少財富?菩薩因爲無量劫的修行,所以他有無窮的財富,他能夠一直布施。這一個就是說,爲什麼菩薩特別喜歡布施?因爲菩薩一直在布施,他有很多財富。
雲何菩薩其施廣大?若諸菩薩于惠施中離娑洛想。
什麼是“菩薩其施廣大”,說是“諸菩薩于惠施中離娑洛想”,這裏的“離娑洛想”,在印順法師、妙老那兒都是“沙洛”。世親釋234頁說,“言娑洛者,顯目堅實,密诠流散,今取密義離流散想……”無性釋487頁給世親是一樣的。用白話說就是,“娑洛”這個詞從表面上說是堅實的意思,但實際上這兒用的是秘密義――是表示不堅實的。“于惠施中離娑洛想”的意思就是說,菩薩在布施的時候,心不散亂,是禅定中行布施,所以說“其施廣大”。實際上就是說,菩薩在布施的時候,因其是禅定中布施,所以是清淨心布施,禅定中觀想,這就能施遍一切法界,所以是廣大布施。爲什麼菩薩的布施是廣大布施?因爲菩薩的布施是在禅定中布施、觀想布施。
雲何菩薩其施清淨?若諸菩薩殟(wen)波陀悭。
什麼是“其施清淨”?爲什麼菩薩的布施是清淨布施?“若諸菩薩殟波陀悭”,這個“殟波陀”,世親釋中說,“殟波陀者,顯目生起,密诠拔足”,就是說,習慣上這個詞是生起的意思,一般這麼用,但在這兒是拔足的意思,拔足就是腳從淤泥中拔出來了。這一句論文是“若諸菩薩殟波陀悭”,表面上是說菩薩生起了悭吝心的意思,但實際上這兒是密意說菩薩從悭吝心中抽身出來了,消滅了悭吝心。這一句就是說,爲什麼菩薩的布施是清淨的布施?因爲菩薩沒有悭吝心。
雲何菩薩其施究竟?若諸菩薩不住究竟。
爲什麼說菩薩的布施是究竟的布施?“若諸菩薩不住究竟”,“究竟”在世親釋、無性釋中都說是無余涅槃的境界,這一句就是說,象阿羅漢之類也布施,但當到入無余涅槃的時候,阿羅漢就不布施了,現在菩薩可不是這樣的,菩薩不住于無余涅槃的境界,菩薩是盡未來際一直行菩薩道,一直布施,一直饒益一切衆生的,所以說菩薩的布施是究竟的布施。
雲何菩薩其施自在?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在轉。
爲什麼菩薩的布施是自在布施呢?“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在轉”,這個“不自在轉”是指障礙布施的煩惱,也就是種種的分別心,說,菩薩製伏了煩惱、種種的分別心,這些障礙都不能“自在轉”了,所以菩薩能夠自在地布施。這在世親釋、無性釋中的說法是一致的。“不自在轉”的“轉”就是生起。
雲何菩薩其施無盡?若諸菩薩不住無盡。
菩薩的布施是無窮無盡的布施,爲什麼菩薩的布施是“其施無盡”呢?就是因爲“諸菩薩不住無盡”,“不住無盡”的“無盡”世親釋上說“此中無盡,意取涅槃”,所以“不住無盡”就是說,菩薩不住在涅槃裏,所以他能一直布施、饒益衆生,這就叫“其施無盡”。
如于布施,于戒爲初,于慧爲後,隨其所應當知亦爾。
這是拿布施波羅密多爲例來解釋了一下,說有十種秘密言詞。波羅密多總共有六波羅密多,除了布施波羅密多,還剩五種波羅密多,就是持戒波羅蜜多、忍辱波羅蜜多、精進波羅蜜多、禅定波羅蜜多、般若波羅蜜多,在這剩下的五種波羅密多中,“于戒爲初”,持戒波羅密多是第一個,“于慧爲後”,般若波羅密多是最後一個。“隨其所應當知亦爾”,其他的五個波羅密多都是象布施波羅密多一樣,有十種秘密言詞。這就是隨覺難行,因爲佛陀說話可不是好理解的,可能就是反話,所以要“隨覺”也不是容易的。這是用六度來解釋隨覺難行,下邊兒用十惡來解釋隨覺難行。
雲何能殺生?若斷衆生生死流轉。
“雲何能殺生”,在我們一般的說法中,佛教第一戒就是不殺生,這裏卻說能殺生,佛爲什麼這麼說呢?他這麼說是啥意思呢?是不是說我們可以殺生呢?不是的,佛說的“能殺生”意思是“斷衆生生死流轉”,就是說,佛說的能殺生意思是截斷衆生生死的流轉,讓衆生不在生死裏受生,說這叫“能殺生”,我們要是搞不明白的話,一聽見佛說“能殺生”,把“能殺生”理解成可以殺生,這就完蛋了,那我們就在六道中受苦出不來了。
雲何不與取?若諸有情無有與者自然攝取。
不與而取就是偷盜。菩薩怎麼能夠不與取呢?佛這話是什麼意思?原來是這樣的,“若諸有情無有與者自然攝取”,就是說,菩薩去度化衆生,沒有人說把衆生交給菩薩來度,菩薩主動發大悲心來度化。沒有人把衆生交與我,我自己要去度化,這就叫“不與取”。菩薩來度我們,我們還拽得不得了,不接受菩薩的度化,要是菩薩不主動來度化衆生的話,衆生就很難出離生死。“諸有情無有與者”就是衆生沒有人把自己交給菩薩,“自然攝取”就是菩薩自然來度化衆生,這是菩薩大悲心的緣故。
雲何欲邪行?若于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。
菩薩怎麼能“欲邪行”呢,原來佛的意思是說,“若于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”,就是說,菩薩知道這個淫欲是不對的,所以他不行欲而修正行。也就是說,佛是說“菩薩(知)欲邪(故不爲而修正)行”。
雲何能妄語?若于妄中能說爲妄。
菩薩怎麼能說妄語呢?佛這話是什麼意思?原來是“于妄中能說爲妄”,就是說,菩薩知道一切法是虛妄的,所以告訴我們說這法是虛妄的。也就是說“菩薩能(夠)說(虛)妄(的法是虛妄的這樣的話)語”。應該這樣解釋。
雲何貝戌(xu)尼?若能常居最勝空住。
“貝戌尼”就是離間語。菩薩怎麼能夠說“離間語”呢?“若能常居最勝空住”,原來佛說這話是這麼一個意思:菩薩是告訴你要與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,這個“離間”,可不是挑撥離間。咱們知道,如果兩個人太近了的話,不是好事兒,有的人因爲太近日久生情,《楞嚴經》上說“情重則墮”。有的人因爲太近了,用孔子的話說,叫“近之則不遜”(論語·陽貨)……所以人與人之間一定要保持一個恰當的距離,即使夫妻之間也得允許有自己的社交空間。所以說,佛陀說“貝戌尼”的意思是讓人與人之間有一定的距離,讓太近的人拉開距離,這個“離間”,“離”就是離開,“間”是空間論。“勝空住”也是這意思――保持一個恰當的距離。
雲何波魯師?若善安住所知彼岸。
“波魯師”是粗惡語。菩薩怎麼能說粗惡語呢?也就是說,佛說波魯師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?世親釋235頁說,“此波魯師,顯目粗惡語,密诠住彼岸,波表彼岸,魯師表住,今取密義……”中間的這個“顯目”的“顯”是表現出來,“目”是名稱,所以,“顯目”就是從表面的名稱上來說,前邊兒已經說到過好幾次“顯目”了。這就是說,菩薩怎麼能說粗惡語呢?佛這話是什麼意思呢?“若善安住所知彼岸”,就是指,如果菩薩能夠住在彼岸,那就叫粗惡語。“彼岸”就是涅槃、諸法實相。這一個很奇怪。咱可以用漢語來順一下:在我們河南方言中,父母太喜歡這個小女兒了,當然這是幼兒的時候,小女兒特別調皮,父親就會笑著說,“這個瞎閨女”。從字面上來看,“瞎”是壞的意思、表示厭惡,但這兒實際上“瞎”是表示喜歡。兩個人吵嘴,甲說乙壞,乙就說甲,“你好~~”這一個“好”實際上表示“壞”的意思。佛經中間也有這樣的情況,佛經中說的“波魯師”粗惡語,實際上是說菩薩已經安住涅槃。是這麼個意思。
雲何绮間語?若正說法品類差別。
“绮間語”就是咱們平常說的“绮語”――謂乖背真實、巧飾言辭,令人好樂。菩薩怎麼能說绮語呢?這裏告訴我們說,菩薩的绮語是指“若正說法品類差別”,就是說菩薩用美妙的語言來宣說正法,說各種各樣的、不同的佛法,菩薩能夠用美妙的言詞演說佛法,使衆生悟入聖道,這就叫“菩薩绮間語”。
雲何能貪欲?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。
菩薩也有貪欲,“貪欲”的“貪”就是已經有了還想多要、多占,“欲”就是欲界的東西、五欲。菩薩的能貪欲是指啥?“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”,“數數”就是一次又一次,也就是說,菩薩一次次地想要成就無上靜慮,這就是菩薩的貪欲。我一次次地想成佛,這也是菩薩的貪。宣化上人說,我讓你們都不要貪,我要貪,我要貪蓋一個大廟,讓人有地方修學佛法。就是這樣。
雲何能瞋恚?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。
菩薩也有瞋恚?怎麼可能!菩薩怎麼能有嗔恚心呢?有嗔恚心那還叫菩薩嗎?論文中說,“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”,原來是這麼回事兒,說,菩薩在修止觀時,他發現內心裏竟然還有煩惱,他就“憎害一切煩惱”,憎惡煩惱恰恰是正念。
雲何能邪見?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。
一般說的邪見就是指不信因果、不知緣起等,現在說菩薩也有邪見,奇怪了,佛陀這話是什麼意思?“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”,原來是這麼回事兒:菩薩認清了一切邪見。按說,認清了一切邪見就該叫消滅了邪見才對呀~~不過這裏佛陀叫它爲“(菩薩)能邪見”。“一切處”就是說一切因緣生法的地方,本來一切都是依他起,可是卻有了“遍行邪性”,就是遍計執性。本來是依他起性,卻被認成了遍計執性,本來一切法都是以阿賴耶識爲種子所變現的,你卻非執著一切法都是真實的,這就叫“遍行邪性”。
甚深佛法者,雲何名爲甚深佛法?此中應釋:
剛才是從十惡方面來解釋隨覺難行,現在要從甚深佛法方面來說隨覺難行了。也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增上心學分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