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用十种难行可以收摄一切难行,一切难行都包括在这十种难行里了。
十难行者,一自誓难行,誓受无上菩提愿故。
十种难行是啥呢?第一个是“自誓难行”,“誓”就是誓愿,“愿”是希望作,“誓愿”则是决定要作、一定要作。论文中说“自誓难行”是指“誓受无上菩提愿”,就是说,菩萨决定要发成就无上菩提的大愿。“受”就是接受、领受,就是说我要接受无上菩提愿、要成就无上菩提愿。成就无上菩提就是成佛,成佛可不是容易的,菩萨说不容易我也要成,他不怕难。菩萨发这愿是自己要发这愿的,所以叫“自誓难行”。
二不退难行,生死众苦不能退故。
第二是“不退难行”。“不退难行”是说,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,要学佛法、行六波罗蜜多、广度众生,在度化众生的时候,他也要受很多苦,比如说身体上的苦,象寒冷、酷暑,还有就是他度众生众生却触恼他等,虽然菩萨受了这许多的苦,但菩萨是不会退心的。
三不背难行,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故。
第三个是“不背难行”。“背”就是舍弃。这是不背行难论文中说是“一切有情虽行邪行而不弃”,就是说菩萨去度众生,众生因为在生死里流转久了,你去教化他,可他不接受教化,或者说象地藏经中说的,地藏菩萨把你从险处救出来,可是一下子你就又掉下去了,菩萨再来救你,一下你又下去了,虽然如此,菩萨也不舍弃你。
四现前难行,怨有情所现作一切饶益事故。
第四是“现前难行”。就是说,菩萨去救度众生,可是众生对菩萨却恶意相向,他还要伤害菩萨、毁辱菩萨,菩萨对这样的众生也不会生嗔恨心,还是慈悲地来作一些利益你的事儿,照样来救度你。论文中的“怨有情”就是对菩萨有怨恨,你去救他可他却讨厌你。这一个现前难行就是咱们常说的以德报怨。大菩萨没有嗔恨心,你对他不好他也是不会嗔恨的,他只有怜悯心、慈悲心。
五不染难行,生在世间不为世法所染污故。
第五的“不染难行”就是指在这个世间但不受世间染污,就是不为世间一切所动。世间一切就是指八风: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。利是你得到了可爱的五欲,衰是失掉了可爱的五欲;毁是说你的坏话,誉是说你的好话,都是在背后说;称是当面说你好,讥是当面说你坏,让你好没面子;苦就是让你苦恼,乐是让你快乐。现在说这一切都不会动你的心。
六胜解难行,于大乘中虽未能了,然于一切广大甚深生信解故。
第六是“胜解难行”,说,这一位菩萨对于大乘教法中说的境界还没有证得,也就是说还没有得无分别智,但是他对于大乘的广大甚深教法还是恭恭敬敬地修学,以使自己生起深深的信解。这个也是不容易作到的。我还没有得到大乘的好处,我仍然恭敬大乘教法。我们现在有这样的人,他有不如意了,听人家说佛菩萨是有求必应的,那么就去求。比如说他得了癌,他就去让庙里给作一场佛事,或者去求活佛灌顶呀、给一个教授呀等,可是,他的病仍然没有好起来,于是他就抱怨说,佛教是骗人的,我真的去求菩萨了,可我并没有得到我想要的。我现在没有得到大乘佛教的好处但我仍然恭敬大乘佛法,这是不容易作到的,所以是难行。
七通达难行,具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。
第七是“通达难行”,就是说,这位菩萨他在增上心禅定里,他能完全通达人无我、法无我。“具能通达”的“具”就是彻底、完全。
八随觉难行,于诸如来所说甚深秘密言词能随觉故。
第八是“随觉难行”,“随”是随顺,“觉”是觉悟。随觉难行是指,佛陀的言教是为度众生而说的,但有一部分是佛陀秘意而说,就是说不是显了说,对于这些秘意而说的言教,菩萨能随顺佛陀的言教正意而觉悟。这一个随觉难行下边儿还有解释。
九不离不染难行,不舍生死而不染故。
第九是“不离不染难行”,这是说,菩萨能够不离生死,但是不受生死的染着。“不受生死的染着”就是指不会因为生死而生出许多的苦恼、造出来很多的新罪、过失,罗汉是离开了生死所以不受生死的染着,菩萨不用离开生死,就不受生死的染着。这是因为大悲心的缘故。
十加行难行,能修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,穷生死际不作功用,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故。
第十是“加行难行”,“加”就是增加、增长,就是要努力精进修行的意思。论文中的“诸佛安住解脱一切障碍”是说,成佛了以后,就安住在一切障碍解脱的境界中,没有烦恼。刚登地的菩萨,还是有烦恼的,但他经过努力修行,就可以把烦恼断尽。“穷生死际不作功用”,说,佛安住在没有烦恼的境界中,是一直没有烦恼的,“穷生死际”就表示长远、长久,久到永远,因为佛本身是没有生死的,“不作功用”是说不用起心动念。虽然佛不用起心动念,但他可以“常起一切有情一切义利行”,就是说,他不用动度众生的念头而自然去度化众生。这是法身境界。十种难行是菩萨的,第十的加行难行是说菩萨在因位上就有此目的,以求达到度脱一切有情的目的。
复次,随觉难行中,于佛何等秘密言词彼诸菩萨能随觉了?
十种难行中第八是“随觉难行”,这里把随觉难行再进行一番解释。先提出问题,说菩萨对佛的什么秘密言词能随觉呢?
谓如经言:
比如经中这样说。
云何菩萨能行惠施?
菩萨是怎样修行布施波罗蜜多的呢?
若诸菩萨无少所施,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。
“若诸菩萨无少所施,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。”这就是秘密言词,我们就不懂了。这句话说,菩萨一点儿布施也没有作,可是他却是在十方世界作了最大的布施。既然他没作布施,怎么能是最大的布施呢?我们就不懂了。布施有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比如说财施,你说你财施了,可是你根本没有财物,这能说你是布施了~~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?看233页世亲释,“谓诸菩萨一切有情摄为自体,是故彼施即是己施”。就是说,菩萨通达了平等法性、通达了真如,他们照见五蕴皆空,发现真如是平等的,与佛平等、与一切菩萨平等、与一切众生平等,真如不分你我、没有界限,是一体的,所以说,别人在十方行布施,也就是这位菩萨在十方行布施。所以说这位菩萨“无少所施,然于十方无量世界广行惠施”。再看一下487页无性释,无性释中有三种解释,第一种解释给世亲释意思一样,不过话稍有不同,“谓诸菩萨一切有情摄为己体,通达自他平等性故,彼行施时即菩萨施故无少施名能行施”。无性释的第二种解释是说,“以一切所有财物施于一切,是故说名无少所施”。这第二种解释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,《摄大乘论》原文是说“诸菩萨无少所施”,无性就说,因为是多施,所以不是“少所施”,应该是“多所施”。第三种解释是说,“又所施物施者、受者皆不可得,三轮清净,是故说名无少所施。”这是三轮体空的意思,就是说菩萨观察财物、施者、受者皆不可得。世亲、无性就是这么解释的。
云何菩萨乐行惠施?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。
再看“乐行惠施”,就是欢喜,菩萨喜欢行布施。什么叫“菩萨乐行惠施”?怎么才是菩萨乐行布施呢?“若诸菩萨于一切施都无欲乐”,听佛菩萨说话可真别扭,什么叫菩萨乐行布施?如果菩萨对于一切布施都不喜欢就叫乐行布施?这不是对着干吗?我们凡夫行布施,都是有所求的,我在佛前放一串香蕉,我希望我的孙子今年考个好大学,我在佛前放五个苹果,我希望我的癌症好,这样所谓的布施,是有染着的,就象作生意一样,用一串香蕉就把佛给打发了,就想大赚一笔,佛老作赔本买卖?这不是布施。菩萨不是这样的,他是无相布施。因为菩萨是无相布施,所以是真的“乐行惠施”。这里就说了,什么才是“菩萨乐行惠施”?说,菩萨行无相布施、无染布施就是乐行惠施。
云何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?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。
经里边儿还说,什么是“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”?就是说,佛告诉我们修布施有大功德,我们相信佛是真语者、实语者,于是我们就布施,而且坚信我们行了布施会有功德,应该来说这就是“深生信解”。但现在经中说“若诸菩萨不信如来而行布施”是“菩萨于惠施中深生信解”,这可麻烦了~~“不信如来而行布施”这就是秘密言词,就是密意说法。这该怎么理解呢? 这个不信可以说成不坏信,阿含有四不坏信,就是佛、法、僧、戒,对于佛、法、僧、戒的信心不可破坏,就是因为圣者见到了诸法实相,知道一切法是因缘所生、都是无我的境界,这时他对于佛法的信心是不可破坏的。菩萨知诸法离一切相,此中无佛无众生,无佛可得,无众生可得,这叫“不信如来”。菩萨证悟诸法实相,在诸法实相中发大悲心修行布施波罗蜜,这是“深生信解”――知道“所谓布施,即非布施,是名布施”,布施不可得,这是“不信如来而行布施”。也就是不执著于佛陀的教导而行布施,我是自然而然的布施。正刚法师说是:凡愚信佛,菩萨“以内心深处发出,自得施心,不依他缘。”
云何菩萨于施策励?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。
什么是菩萨“于施策励”?“策”就是警策,自我警策,就是说,我这一阵儿懈怠了,忽然心念一转,我不该懈怠!我得精进!这是“策”。“励”是鼓励,我懈怠了,别人鼓励我说,你不该懈怠,你应该精进,这是“励”。什么是菩萨于施策励呢?经中说“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策励”!得,又完了,“不自策励”就是“策励”。这该怎么理解?就是因为菩萨证悟真如,断除了悭吝心,没有悭吝心了,就是自然能布施,凡夫是需要策励的,但菩萨不是,他是任运地布施,这就是“于施策励”。这也是秘意说法。
云何菩萨于施耽乐?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。
什么是“于施耽乐”,“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增上心学分第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