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耽乐”就是特别好乐,特别喜欢,对于布施特别喜欢,时时要布施,可不是这时心血来潮了布施一次,而是经常的,这是耽乐。我们也有这样的人,虽然自己不是很有钱,但看见可怜人就总是布施一些。现在说什么是“菩萨于施耽乐”?“若诸菩萨无有暂时少有所施”,说,就是菩萨一直布施、无量无边的布施。要布施总得你有财富,你常常布施,那得有多少财富?菩萨因为无量劫的修行,所以他有无穷的财富,他能够一直布施。这一个就是说,为什么菩萨特别喜欢布施?因为菩萨一直在布施,他有很多财富。
云何菩萨其施广大?若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。
什么是“菩萨其施广大”,说是“诸菩萨于惠施中离娑洛想”,这里的“离娑洛想”,在印顺法师、妙老那儿都是“沙洛”。世亲释234页说,“言娑洛者,显目坚实,密诠流散,今取密义离流散想……”无性释487页给世亲是一样的。用白话说就是,“娑洛”这个词从表面上说是坚实的意思,但实际上这儿用的是秘密义――是表示不坚实的。“于惠施中离娑洛想”的意思就是说,菩萨在布施的时候,心不散乱,是禅定中行布施,所以说“其施广大”。实际上就是说,菩萨在布施的时候,因其是禅定中布施,所以是清净心布施,禅定中观想,这就能施遍一切法界,所以是广大布施。为什么菩萨的布施是广大布施?因为菩萨的布施是在禅定中布施、观想布施。
云何菩萨其施清净?若诸菩萨殟(wen)波陀悭。
什么是“其施清净”?为什么菩萨的布施是清净布施?“若诸菩萨殟波陀悭”,这个“殟波陀”,世亲释中说,“殟波陀者,显目生起,密诠拔足”,就是说,习惯上这个词是生起的意思,一般这么用,但在这儿是拔足的意思,拔足就是脚从淤泥中拔出来了。这一句论文是“若诸菩萨殟波陀悭”,表面上是说菩萨生起了悭吝心的意思,但实际上这儿是密意说菩萨从悭吝心中抽身出来了,消灭了悭吝心。这一句就是说,为什么菩萨的布施是清净的布施?因为菩萨没有悭吝心。
云何菩萨其施究竟?若诸菩萨不住究竟。
为什么说菩萨的布施是究竟的布施?“若诸菩萨不住究竟”,“究竟”在世亲释、无性释中都说是无余涅槃的境界,这一句就是说,象阿罗汉之类也布施,但当到入无余涅槃的时候,阿罗汉就不布施了,现在菩萨可不是这样的,菩萨不住于无余涅槃的境界,菩萨是尽未来际一直行菩萨道,一直布施,一直饶益一切众生的,所以说菩萨的布施是究竟的布施。
云何菩萨其施自在?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。
为什么菩萨的布施是自在布施呢?“若诸菩萨于惠施中不自在转”,这个“不自在转”是指障碍布施的烦恼,也就是种种的分别心,说,菩萨制伏了烦恼、种种的分别心,这些障碍都不能“自在转”了,所以菩萨能够自在地布施。这在世亲释、无性释中的说法是一致的。“不自在转”的“转”就是生起。
云何菩萨其施无尽?若诸菩萨不住无尽。
菩萨的布施是无穷无尽的布施,为什么菩萨的布施是“其施无尽”呢?就是因为“诸菩萨不住无尽”,“不住无尽”的“无尽”世亲释上说“此中无尽,意取涅槃”,所以“不住无尽”就是说,菩萨不住在涅槃里,所以他能一直布施、饶益众生,这就叫“其施无尽”。
如于布施,于戒为初,于慧为后,随其所应当知亦尔。
这是拿布施波罗密多为例来解释了一下,说有十种秘密言词。波罗密多总共有六波罗密多,除了布施波罗密多,还剩五种波罗密多,就是持戒波罗蜜多、忍辱波罗蜜多、精进波罗蜜多、禅定波罗蜜多、般若波罗蜜多,在这剩下的五种波罗密多中,“于戒为初”,持戒波罗密多是第一个,“于慧为后”,般若波罗密多是最后一个。“随其所应当知亦尔”,其他的五个波罗密多都是象布施波罗密多一样,有十种秘密言词。这就是随觉难行,因为佛陀说话可不是好理解的,可能就是反话,所以要“随觉”也不是容易的。这是用六度来解释随觉难行,下边儿用十恶来解释随觉难行。
云何能杀生?若断众生生死流转。
“云何能杀生”,在我们一般的说法中,佛教第一戒就是不杀生,这里却说能杀生,佛为什么这么说呢?他这么说是啥意思呢?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杀生呢?不是的,佛说的“能杀生”意思是“断众生生死流转”,就是说,佛说的能杀生意思是截断众生生死的流转,让众生不在生死里受生,说这叫“能杀生”,我们要是搞不明白的话,一听见佛说“能杀生”,把“能杀生”理解成可以杀生,这就完蛋了,那我们就在六道中受苦出不来了。
云何不与取?若诸有情无有与者自然摄取。
不与而取就是偷盗。菩萨怎么能够不与取呢?佛这话是什么意思?原来是这样的,“若诸有情无有与者自然摄取”,就是说,菩萨去度化众生,没有人说把众生交给菩萨来度,菩萨主动发大悲心来度化。没有人把众生交与我,我自己要去度化,这就叫“不与取”。菩萨来度我们,我们还拽得不得了,不接受菩萨的度化,要是菩萨不主动来度化众生的话,众生就很难出离生死。“诸有情无有与者”就是众生没有人把自己交给菩萨,“自然摄取”就是菩萨自然来度化众生,这是菩萨大悲心的缘故。
云何欲邪行?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。
菩萨怎么能“欲邪行”呢,原来佛的意思是说,“若于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”,就是说,菩萨知道这个淫欲是不对的,所以他不行欲而修正行。也就是说,佛是说“菩萨(知)欲邪(故不为而修正)行”。
云何能妄语?若于妄中能说为妄。
菩萨怎么能说妄语呢?佛这话是什么意思?原来是“于妄中能说为妄”,就是说,菩萨知道一切法是虚妄的,所以告诉我们说这法是虚妄的。也就是说“菩萨能(够)说(虚)妄(的法是虚妄的这样的话)语”。应该这样解释。
云何贝戌(xu)尼?若能常居最胜空住。
“贝戌尼”就是离间语。菩萨怎么能够说“离间语”呢?“若能常居最胜空住”,原来佛说这话是这么一个意思:菩萨是告诉你要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,这个“离间”,可不是挑拨离间。咱们知道,如果两个人太近了的话,不是好事儿,有的人因为太近日久生情,《楞严经》上说“情重则堕”。有的人因为太近了,用孔子的话说,叫“近之则不逊”(论语·阳货)……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要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,即使夫妻之间也得允许有自己的社交空间。所以说,佛陀说“贝戌尼”的意思是让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距离,让太近的人拉开距离,这个“离间”,“离”就是离开,“间”是空间论。“胜空住”也是这意思――保持一个恰当的距离。
云何波鲁师?若善安住所知彼岸。
“波鲁师”是粗恶语。菩萨怎么能说粗恶语呢?也就是说,佛说波鲁师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?世亲释235页说,“此波鲁师,显目粗恶语,密诠住彼岸,波表彼岸,鲁师表住,今取密义……”中间的这个“显目”的“显”是表现出来,“目”是名称,所以,“显目”就是从表面的名称上来说,前边儿已经说到过好几次“显目”了。这就是说,菩萨怎么能说粗恶语呢?佛这话是什么意思呢?“若善安住所知彼岸”,就是指,如果菩萨能够住在彼岸,那就叫粗恶语。“彼岸”就是涅槃、诸法实相。这一个很奇怪。咱可以用汉语来顺一下:在我们河南方言中,父母太喜欢这个小女儿了,当然这是幼儿的时候,小女儿特别调皮,父亲就会笑着说,“这个瞎闺女”。从字面上来看,“瞎”是坏的意思、表示厌恶,但这儿实际上“瞎”是表示喜欢。两个人吵嘴,甲说乙坏,乙就说甲,“你好~~”这一个“好”实际上表示“坏”的意思。佛经中间也有这样的情况,佛经中说的“波鲁师”粗恶语,实际上是说菩萨已经安住涅槃。是这么个意思。
云何绮间语?若正说法品类差别。
“绮间语”就是咱们平常说的“绮语”――谓乖背真实、巧饰言辞,令人好乐。菩萨怎么能说绮语呢?这里告诉我们说,菩萨的绮语是指“若正说法品类差别”,就是说菩萨用美妙的语言来宣说正法,说各种各样的、不同的佛法,菩萨能够用美妙的言词演说佛法,使众生悟入圣道,这就叫“菩萨绮间语”。
云何能贪欲?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。
菩萨也有贪欲,“贪欲”的“贪”就是已经有了还想多要、多占,“欲”就是欲界的东西、五欲。菩萨的能贪欲是指啥?“若有数数欲自证得无上静虑”,“数数”就是一次又一次,也就是说,菩萨一次次地想要成就无上静虑,这就是菩萨的贪欲。我一次次地想成佛,这也是菩萨的贪。宣化上人说,我让你们都不要贪,我要贪,我要贪盖一个大庙,让人有地方修学佛法。就是这样。
云何能瞋恚?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。
菩萨也有瞋恚?怎么可能!菩萨怎么能有嗔恚心呢?有嗔恚心那还叫菩萨吗?论文中说,“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烦恼”,原来是这么回事儿,说,菩萨在修止观时,他发现内心里竟然还有烦恼,他就“憎害一切烦恼”,憎恶烦恼恰恰是正念。
云何能邪见?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。
一般说的邪见就是指不信因果、不知缘起等,现在说菩萨也有邪见,奇怪了,佛陀这话是什么意思?“若一切处遍行邪性皆如实见”,原来是这么回事儿:菩萨认清了一切邪见。按说,认清了一切邪见就该叫消灭了邪见才对呀~~不过这里佛陀叫它为“(菩萨)能邪见”。“一切处”就是说一切因缘生法的地方,本来一切都是依他起,可是却有了“遍行邪性”,就是遍计执性。本来是依他起性,却被认成了遍计执性,本来一切法都是以阿赖耶识为种子所变现的,你却非执著一切法都是真实的,这就叫“遍行邪性”。
甚深佛法者,云何名为甚深佛法?此中应释:
刚才是从十恶方面来解释随觉难行,现在要从甚深佛法方面来说随觉难行了。也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增上心学分第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