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入因果分第五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“工論明處”的“明”是明了、知道了,有這樣的知識。“善知一切工論明處”,一般是指五明,說知道了五明――內明、醫方明、因明、聲明、工巧明。內明實在來說各派都有各派的內明,佛教以叁藏教典所诠爲內明,婆羅門教以四吠陀所诠爲內明等等不一而足。醫方明包括醫藥學(醫與藥)。因明去年專門講過了。聲明是音韻學、文學等,就是音樂、寫文章之類都包括。工巧明包括象建築、雕塑等所有與技術有關的都是。這些你都知道,才叫“善知一切工論明處”,這是修般若而得來的。

  勝生,無罪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,是名勝利。

  修六波羅蜜多不但有世間利益,還有出世利益。“勝生,無罪”,剛才說菩薩得到的世間利益有大富貴、大生、大朋大屬之類的,當有了富貴、大生、大朋大屬的勝利之後,他就不會再放逸地去做種種的罪業,凡夫得到這些的時候會放逸,而菩薩不會,菩薩只會更加勝生(好上加好)、無罪(不造罪)。“乃至安坐妙菩提座”,就是說,菩薩會更加努力,不會就呆在那兒享受,因爲菩薩更加努力,所以不斷地上進,一直到成就菩提妙果。“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”,凡夫得到六種勝利時候是自己享受,最多分給親人一些,但菩薩是普利一切衆生,讓所有一切衆生離苦得樂。也就是度衆生。所以出世利益有:無罪(不造惡業)、安坐妙菩提座(成佛)、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(度衆生)。“是名勝利”,這就是菩薩修六波羅蜜多所得到的勝利、功德。

  如是六種波羅蜜多互相抉擇,雲何可見?

  “抉擇”就是揀擇、觀察,觀察六波羅蜜多的深隱義。“互相抉擇”是指六波羅蜜多互融互攝,只要有一個,則其他五個就有。現在就把這意思給說出來,這就是“抉擇”。

  世尊于此一切六種波羅蜜多,或有處所以施聲說,或有處所以戒聲說,或有處所以忍聲說,或有處所以勤聲說,或有處所以定聲說,或有處所以慧聲說。如是所說有何意趣?

  說,佛對于六波羅蜜多的解釋,在經典中都不一樣,“或有處所以施聲說”,有時候說布施,其實佛說的是六波羅蜜多,但用布施波羅蜜多作代表就完了。“或有處所以戒聲說”,有時候佛只說持戒波羅蜜多,其實是說的六波羅蜜多,只不過是用持戒波羅蜜多作代表。“或有處所以忍聲說”,有時候是用忍辱波羅蜜多作代表。“或有處所以勤聲說”,有時候用精進波羅蜜多作代表。“或有處所以定聲說”有時候用禅定波羅蜜多作代表。“或有處所以慧聲說”,有時候以般若波羅蜜多爲代表。“聲”就是說,用布施來說,用持戒來說,用忍辱來說,用精進來說,用禅定來說,用般若來說。“如是所說有何意趣?”佛陀這麼說的深義在哪兒呢?

  謂于一切波羅蜜多修加行中,皆有一切波羅蜜多互相助成,如是意趣。

  說,其實佛是說,你修六波羅蜜多,六波羅蜜多都得修,但是當你在修一波羅蜜多的時候,其它五波羅蜜多都來輔助,你修布施波羅蜜多,其它五波羅蜜多輔助,你修持戒波羅蜜多,其他五波羅蜜多輔助,你修般若波羅蜜多,其它五波羅蜜多照樣輔助。所以說,不管你修哪一波羅蜜多,你六波羅蜜多其實都修到了,六波羅蜜多相互和合才能圓滿。所以有時候佛說布施,有時候說持戒等等,其實就是說的六波羅蜜多。

  此中有一嗢陀楠頌:

  這兒有一個頌子。這個“嗢陀楠”,就是集施,就是說,把前邊兒說的集起來施給大家,這樣大家好記。

  數,相及次第訓詞,修,差別

  攝,所治,功德互抉擇應知

  “數”是講爲什麼是六波羅蜜多而不是其他的數目。“相”就是說六波羅蜜多的體相,“次第”是說爲什麼六波羅蜜多一定是布施第一、持戒第二、忍辱第叁……般若第六,能不能把這個次序打亂呢?“訓詞”就是對六波羅蜜多進行解釋。“修”是說六波羅蜜多該怎樣修。“差別”是說每一波羅蜜多都有叁品的不同。“攝”是說六波羅蜜多與一切善法的攝屬。“所治”,講六波羅蜜多對治的弊端是什麼。“功德”是說修六波羅蜜多能得到什麼利益。“互抉擇”,是說六波羅蜜多相互融攝、相輔相成。“應知”,第五品就講了這麼點兒東西,我們應該知道。

  第五品到這兒就結束了,論文是結束了。不過論文比較拗口,我再用通俗的話把六波羅蜜多簡單說說。

  第一是布施波羅蜜多。布施波羅蜜多應該是把自己的奉獻給需要者,只要對方需要,就給他。布施波羅蜜多其實最重要的是給對方時的心態。我把東西布施給廟裏,到了晚上,廟裏的功德箱被小偷偷了,我就覺得我的功德白作了。這就不是布施,因爲在你的內心裏那東西還是你的。你布施了,你就要徹底的放棄,你要說,那是佛的東西了,不是我的了,佛連我們布施給他的東西他自己也看不住,我們還能有什麼辦法?我們還有一個不好的習慣,我們布施給廟裏些錢,還要要求廟裏說,我這是蓋觀音殿的,你不能去印經書!說這叫專款專用。這是不對的,你布施給廟裏了,已經不屬于你的了,廟裏怎麼需要就怎麼用,這才對。當然,你可以在佛教書上找到許多因爲不專款專用而受報的故事,比如有一個方丈,把信衆布施讓蓋廟的錢在災年拿來買了米,這方丈就受到墮地獄之報。這根本是無稽之談,是不懂佛教的人的瞎編。我們要對這些僞佛法進行毫不留情的怦擊。我們布施,就要把它徹底放掉,就象吐口水一樣不在乎了。可我們在布施供養時,不是這樣,你在佛前供養一支蠟燭,你一定要看著把這支蠟燭燃完,若香燈師把你的這支蠟燭收起來了,你就很不高興。有人送我一些東西,他會說:“我這是送給你的,你不要送給別人。”你送給我了,已經是我所有的了,我應該有權支配才行呀~~你送我一件衣服,我穿了你才會高興,這就是因爲你對送給我的東西還有執著,這東西還是你的而不是我的。當然,我們布施也不是象扔廢東西一樣隨便丟掉,我們可以選擇給誰,可以選擇什麼時候給,但若你已經給了,就不要再執著了。在南方還有這樣一種情況,就是我拿東西到廟裏來供養,在佛前放一會兒,走的時候我自己還拿走。這是不對的,在《阿彌陀經》上就有這樣的話,“其土衆生,常以清旦,各以衣械盛衆妙華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,即以食時,還到本國,飯食經行”。看,是“還到本國,飯食經行”。

  第二是持戒波羅蜜多。實際上持戒波羅蜜多是指完全的投入、全身心地投入你的事業。當你說話時完全投入你所講的話,做事時完全投入你所做的事……不不要老在想你這樣作是不是犯戒了,你這樣想的時候,你肯定犯戒。在佛教曆史上,對戒律持悲觀態度的恰恰是律宗的律師,弘一法師說自己五戒也沒持好(記得不確),藕益法師說中國幾百年沒有一個夠格的比丘。而玄奘法師則說,我絕對是一個菩薩。爲什麼呢?玄奘法師一生就作了兩件事兒,前半生取經,後半生譯經,有犯戒的機會嗎?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作的事業,連犯戒的機會都沒有。

  第叁是忍辱波羅蜜多。當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,會有許多的障礙,這是時候怎麼辦?我們要學著欣賞障礙,要感謝一切障礙。爲什麼要感謝障礙?我們得知道障礙爲什麼會來,因爲在“我”的裏邊有好東西,所以障礙要來。若你從來沒有障礙這就說明你根本沒有修行,根本不需要障礙來打擾你,所以,障礙來了我們應該高興。我們的修行越好,障礙會越大。如果說我們沒有任何的困難,表示你的修行太差,不但佛菩薩沒有理你,連障礙也沒有理你。現在人沒什麼忍耐心,連成佛也想速成,淨土宗就有點兒象快餐麥當勞。

  第四是精進波羅蜜多。一般說精進就是努力念經、參禅等等,但實際上精進波羅蜜多是指精神愉悅。我們在念經的時候,是不是保持了愉快的心境呢?沒有,拿起經本就想著快點兒念完,然後好去作別的。我們的生活因爲學佛而複雜,家裏有佛堂,你每天總上叁支香,可這一天你只上了二支香,你就覺得這樣不太好,可是,實際上認爲“叁”比較好,這本來就是捏造,編出許多“叁”之所以好的理由。也就是說,我們的心非常複雜,人爲的複雜起來。所以,我們的修行並沒有産生快樂,修行對我們來說成了一種心靈的折磨。當你掀開第一頁經時,你就希望這經快點兒念完。我們的念經,其實只是爲了顧全我們的面子,因爲我們說了我每天念一卷法華經,這念經並不是真的作得快樂,若真的快樂的話,作起來就不難,你會爲了作它而努力。精進就是創造愉悅。我們要學著創造愉悅。

  第五是禅定波羅蜜多。禅定波羅蜜多就是讓我們認清煩惱。煩惱是我們修行的敵人。煩惱有各種僞裝,它甚至可以表現成虔誠的信心等,煩惱會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樣式出現,禅定就是要你看清煩惱。佛教中有很多教你禅定的方法,最常用的是數息之類。說,首先我們要使心集中,當你試著集中心念時,佛教告訴你把心集中在呼吸上別亂跑。這個其實是一個詭計,佛教這麼教你,說你別讓心亂跑,其實是要讓你知道你的心在東跑西跑。實際上平時我們的心就在亂跑,但我們在潛意識中不承認,別看你口頭上承認,你的潛意識中並沒有承認,因爲你驕傲、你自認爲了不起,你認爲你能管住你自己。現在佛教當你心念集中,爲什麼這樣呢?就是佛教抓住了人的心理:不讓你去某個地方,你恰恰要去某個地方。這就是人的叛逆心理。我不讓你去那個地方,你會想,那個地方到底有什麼呢?爲什麼老師不讓我去?老師的“不讓你去”恰恰勾起了你想去的念頭。現在佛教不讓你的心東跑西跑,恰恰成就了你的心東跑西跑。現在佛教就是要讓你知道你的心在東跑西跑,當你試著把心集中在呼吸上時,你發現根本無法集中。這樣,你就很直觀地知道了你的心其實很亂。當然,這個目標不一定非得是呼吸,一部經、一個咒語等都是可以的。實際上有很多人並不知道觀呼吸的真實用意是什麼,他並不知道觀呼吸這個法子實際上是讓你知道你的心有多亂,他認爲這是《安般守意經》上說的法子,認爲這就可以使你成就聖果,實際上這根本不是讓你成就聖果的。有的人不知道,有的人是知道了也不會給你說的。還有人觀佛像,老師讓你觀某一張觀音像,這實際上就是製造出了一些問題。即使你觀清楚了這張觀音像也不能使你成佛的,何況大多數人根本就觀不清楚。觀想只是讓你認清煩惱的一個法子而已。

  第六是般若波羅蜜多。般若一般叫大智慧,沒有染汙就是般若。般若包括很多,沒有什麼東西般若不能包括。般若其實是心理的一種狀態,無我、無二的狀態。一般來說,佛教徒都以爲自己很了解輪回這兒的情況,只不過是涅槃那兒的情況我們不了解而已,其實這是不對的。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輪回的情況,當然,我們看了幾本書,知道輪回就是業力循環,就是六道,就是生、老、病、死等,實際上這只是書上的輪回。涅槃其實就是輪回的終止,當我們充分地了解了輪回之後,我們才有可能知道涅槃,否則,涅槃只是我們心中的一個傳奇。佛成道後初轉*輪說的就是苦,可我們並不真的知道苦,比如生苦,我們根本就不知道。我們已經習慣了輪回,但我們並不真的了解輪回,所以,我們在理論上了解的解脫,只不過變成了我們輪回的另外一個部分而已。我們現在生活在二的世界,而佛法是不二法門,金剛經上說是一合相,我們認爲,既然是“一合相”,必須有二個東西才能合起來,要是只一個東西則沒法合。常用一個認繩爲蛇的例子,我們看見一條蛇,但它實際上是一段繩子而已,這就有了一個境界,“蛇”,我們又造出來了一個境界,“沒有蛇”,“蛇”這個境界是一個錯誤,“沒有蛇”這個境界當然也是一個錯誤,兩個境界都是錯誤的,怎麼合?這就是我們犯的錯誤,先造出兩個境界,然後讓它們合起來。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。也就是說,輪回是一個錯誤,涅槃也是一個錯誤,兩個錯誤是根本無法合起來的,合二爲一是不可能的。當你知道了“根本就沒有兩個”的時候,這就是達到了最終的合一、最究竟的合一。當你認識到根本沒有什麼東西要合一,沒有輪回、涅槃要合一;沒有究竟、方便要合一,這就是最終的合一,這種合一是哪裏都有,若你讓每件事保持它自然的樣子,則每件事情都是合一的。但是,我們都不會讓事情保持原來的樣子,我們要無事生非,造出許多的麻煩,就象咱們說的,我們並不是讓繩子保持繩子的樣子,而是非要說它是一條蛇,我們的懼怕使繩子不保持繩子的樣子而呈現出蛇的樣子。一看清楚,我們馬上又犯了一個錯誤,“沒有蛇。”我們的心把這件簡單的事情弄得這麼複雜:說有一個境界叫“蛇”,另一個境界叫“沒有蛇”,因爲這樣,所以沒法合一。因爲我們捏造了很多東西,所以合不起來了。我們現在就是看到繩子不要把繩子捏造成蛇,因爲繩子放在昏黑處永遠不會變成一條蛇,繩子放在明亮處,永遠也變不成“沒有蛇”。它就是繩子本身!認清這個,就是般若。

  
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入因果分第五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