彼修差別分第六
現在開始第叁卷,第叁卷講了彼修差別、增上戒學、增上心學、增上慧學、彼果斷、彼果智六個問題。彼修差別是第叁卷開始,增上戒學從51頁開始,增上心學是從52頁開始,增上慧學是從55頁開始,彼果斷從59頁開始,彼果智從61頁開始。這彼修差別是講的十地。
如是已說彼入因果,彼修差別雲何可見?由菩薩十地。
前面已經說到“彼入因果”,就是說六波羅密。六波羅蜜分兩階級,一個是因中六波羅蜜,一個是果上六波羅蜜。因中修六波羅蜜能悟入唯識性,悟入唯識性、得證無生法忍之後,又有殊勝的六波羅蜜的修行,這就到了十地的修六波羅蜜,但是在“彼入因果”那兒沒有一樣一樣詳細說。在這“彼修差別”處一地一地怎樣修六波羅蜜多的情況、差別相,一個一個說說。各地的修法都有不同。
何等爲十?
菩薩十地都有什麼呢?
一、極喜地,二、離垢地,叁、發光地,四、焰慧地,五、極難勝地,六、現前地,七、遠行地,八、不動地,九、善慧地,十、法雲地。
這是十地的名字。“地”就是法無我的分位,也就是法無我的圓滿程度,根據其圓滿程度給分成了十個階段。剛開始有是極喜地,稍微多一點兒,就是離垢地……最後是法雲地。由淺而深按次第分出十種不同。當然,法無我智所通達的真如、法界,本身是沒有分位的,不能說有深淺的不同,只能說是通達真如之智有深淺。“地”有“能生”的意思,指能生功德。這一句話是先把名字給列出來。
如是諸地安立爲十,雲何可見?
爲什麼要分成十個層次?十一種行不行?五種行不行?既然是安立,你多安立點兒少安立點兒難道不可以?當然可以,但是佛是安立了十個層次,佛給安立十個層次的理由如下:
爲欲對治十種無明所爲障故。所以者何?以于十相所知法界,有十無明所治障住。
這就是安立十個層次、十地的理由。“爲欲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故”,說是因爲菩薩修行要消滅十種無明障礙,所以建立十地。十種無明就是所對治的障礙。“所以者何”?又是一問,爲什麼是十種無明呢?“以于十相所知法界,有十無明所治障住”,因爲無分別智所證的法界有十種相貌,就是說,所知法界有十種相貌,在十種相貌這兒自然得有十種無明對應,所以一步步推,就得十地。
雲何十相所知法界?
這問題是一個一個套著的,你既然說無分別智所證悟的法界有十種相,是哪十種相呢?
謂初地中由遍行義;
說,初地中無分別智證悟的是遍行法界,或者說是遍行真如。要證得遍行法界,就得斷除異生性的無明障礙,也就是遠離異生性的無明。“異生”就是凡夫的我相,就是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的我相。異生性的無明就是我們執著有我、執著有法。在《百法明門論》中就有一個“異生性”,異生就是凡夫,異生性就是說凡夫各人都有各人的思維,這都是因爲我執的緣故。衆生的我執有俱生我執、分別我執,俱生我執就是與生俱來的我執,就是本能。而分別我執則是後天學習而來的。現在說的“異生性無明”是指這個分別我執的無明,不是俱生我執的無明。菩薩修四尋伺觀、四如實智,觀察名、義、自性、差別一切法唯識無義,這樣的修可以把異生性障滅掉了,滅掉異生性的無明障礙,就顯示出遍行法界。遍行法界的“遍”,是普遍的意思,“行”是一切有爲法。說,離一切相的不生不滅的法界是普遍于一切有爲法的,這是在初地的時候就證悟到了的。這一個得知道一下,在初地是遠離異生性無明而顯遍行法界。
第二地中由最勝義;
在二地中是遠離一切邪行障、邪行無明而顯最勝法界。初地是遠離異生性無明,異生性無明是分別我執,而二地是遠離邪行無明,邪行無明就是俱生我執、俱生無明了。後邊兒所遠離的也都是俱生無明。俱生無明是任運而起的,聖人也有這樣的無明。邪行障、邪行無明,就是他不自覺地還有身口意犯戒之類的事情。所謂邪行,就是非正行、染汙。象犯戒這回事兒,粗重的犯戒,當然初地菩薩是不會的了,但還有微細的犯戒之事情,這就是邪行障。初地菩薩繼續努力修行,就可以斷除這邪行障,斷除了邪行障,就可以成就最勝法界。這最勝法界,是菩薩斷除邪行無明而證悟的。
第叁地中由勝流義;
在叁地中遠離遲鈍性無明,而證悟勝流法界。所謂“遲鈍”,是說菩薩聞思修的時候,有時候他還會忘記。在凡夫中有這樣的情況,本來一個事情是很熟的,可是到用的時候忽然間怎麼也想不起來。初地菩薩、二地菩薩也有類似于這樣的事情,他正在聞思修,可忽然間也有一下想不起來的情況,這就是遲鈍無明的緣故。到叁地菩薩的時候,可以把這個遲鈍無明給斷除掉。把這個遲鈍無明給斷除了,就證悟勝流法界。
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;
在四地中,是遠離微細煩惱現行俱生身見無明,而證悟無攝受法界。所謂“微細煩惱現行俱生身見”,咱們知道身見就是我見,我們要是有我的話,自然還有我所,這是一種執著。現在說的是微細的煩惱現行。初地菩薩、二地菩薩、叁地菩薩這些聖人,他們在沒入定的時候,第六意識的活動中還有微細的我、我所這樣的執著,到四地菩薩才能斷除這個我、我所的微細煩惱,斷除了這個煩惱,就證悟無攝受法界。“無攝受法界”的“攝受”,就是執著。你通達了一切法性是“無攝受”的,也就是斷除去了微細煩惱現行的俱生身見。
第五地中由相續無差別義;
五地是遠離下乘般涅槃無明,證悟相續無差別法界。下乘般涅槃就是二乘,聲聞乘、緣覺乘。說二乘聖者,他們厭離生死、急求涅槃。他們觀察這個色受想行識的五蘊身體猶如毒器,他們急著要入于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而得自在安隱。這個“下乘般涅槃無明”是說,聲聞、緣覺他們急求涅槃,他們不知道生死即是涅槃,所以他們厭惡生死,他們認爲在生死之外有個涅槃。初地、二地、叁地的菩薩還有類似于這樣的認識,他們傾向入于無爲的境界是快樂的,對有爲有厭離心,這也算是無明。我們凡夫學習佛法,我們厭離生死、欣樂涅槃,這是發道心,菩薩要是還這樣,那就成無明了。這兒就是說,有些事情,在我們是可以作的,但在菩薩就是不可以作的,有些事情在我們是不可以作的,但在菩薩就是可以作的,所以說,重要的是認識自己,當我們認識到自己的境界了,方才真正的知道對還是不對。我們要追求涅槃,菩薩呢,他說生死就是涅槃,生死即涅槃是說,涅槃是存在于生死之中,不是滅了生死才能入涅槃的。這就是打破了二元對立。在金剛經上說一合相,在維摩經上說不二法門,都是要打破二元對立。打破了二元對立,知道了涅槃是存在于生死之中,這就證悟了“相續無差別”法界,“相續無差別法界”的“相續”,就是我們的生命體,我們生了又死,死了再生,就這樣相續,這“相續”就指生死。對我們來說,相續是有差別的,這一生與那一生有差別,生死與涅槃也是有差別的,但是,到了五地菩薩就真的體認到了生死與涅槃無差別。
笫六地中由無雜染清淨義;
第六地中是遠離粗相現行無明而證悟無雜染清淨法界。粗相現行無明是指十二因緣的還滅。在我們現在看來,我們在流轉生死,是無明緣行、行緣識……最後到老死,這樣正轉是流轉生死,要是倒轉的話,該是還滅,現在說倒轉也是無明。在六地菩薩看來,流轉也好、還滅也罷,這都是粗顯的,都是因爲你還有執著,所以你要流轉、你要還滅,這還是無明。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、五地,都還有這無明,到六地的時候,把這種無明就斷了,斷了這種無明,就證悟無雜染清淨法界。
第七地中由種種法無差別義;
在七地中是斷除細相現行無明而證悟種種法無差別法界。細相現行無明是指佛法,你對大乘佛法的執著。說,佛雖然說了許多法,但這些教法實際上也是名言相,也是畢竟空的,你對這些法要是有愛,它就也成了障礙。在七地之前,這是都還會有,到七地了,才能把聖教障礙給斷了,這就證悟種種法無差別法界。
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,相自在依止義,土自在依止義;
八地是遠離無相作行無明,才能夠證悟這個不增不減法界。在七地的時候,就應該是無相觀了,不過它是起心動念在想這個無相到底是什麼樣子?這就是把無相當成了一個相,這就是有功用行,這就與無明相應了,成了障礙,菩薩到八地時,就遠離了這個“無相作行無明”,證得不增不減法界。下邊兒說“相自在依止義,土自在依止義”,“相自在”是說菩薩證悟了不增不減法界,他隨心所欲地要變現什麼相就變現什麼相,就是說爲了度衆生“應以何身得度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”。他爲度衆生而現的相是隨心所欲的,該現什麼就現什麼,想現什麼就現什麼。這就是相自在。“土自在”的“土”就是佛土,他爲了度衆生可以隨心地變現出佛土來,他可以變現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,還可以變現彌勒佛的兜率土,他變現出了彌勒菩薩的兜率土,彌勒菩薩不會來打假的,因爲他是爲了度衆生而變現的。彌勒菩薩會很高興的。這個就叫作土自在。證悟了不增不減法界,不增不減法界就是相自在的依止,是土自在的依止。這是八地菩薩無功用道的情況。
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義;
九地菩薩是遠離饒益事不作行無明,證悟“智自在法界”。“饒益事不作行”是說饒益衆生的事情不做、不去度化衆生。說菩薩修行到八地的時候,耽著于無相寂滅,還不能無功用地利樂有情,這時候佛會來說他,說你當初在發心修行的時候,就是要度衆生的,于是八地菩薩就從甚深大定中出來,遍十方界普度衆生去。這就是把“饒益事不作行無明”給除掉了、遠離了,遠離了這個“饒益事不作行無明”就證悟“智自在法界”。“智自在法界”的“智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修差別分第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