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布施有法施、财施、无畏施三种情况。“法施”,就是用清净心给人宣说正法,纠正人们思想上的错误,令他生起正知正见,以解脱生死。注意要以清净心宣说。“财施”,就是布施财物。法施是救人心灵,财施是救人身体上的困苦、生活上的困苦,他要是身心安顿了,就可以学佛了。有财施没法施,这不解决根本问题,但有法施没财施也不行,他连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解决不了,根本就谈不上学佛。“无畏施”,就是解除众生的恐惧,令他的心灵得到安隐。不让众生有害怕的。

  戒三品者,一、律仪戒,二、摄善法戒,三、饶益有情戒。

  戒也有三种。就是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。“摄律仪戒”的“律仪”,就是没有过失的意思。我们的身、语所表现出来的都不要有过失。远离一切过失,就是“律仪戒”,就是诸恶莫作。再看“摄善法戒”,“摄”就是积聚,积聚善法。其实摄律仪戒就是止恶,而摄善法戒就是行善、就是众善奉行。“饶益有情戒”,就是要作利益众生的事儿。我有一个讲演――《三戒印》就是这个。摄律仪戒、摄善法戒、饶益有情戒其实就是止恶、行善、利他,只要符合这个的,都是戒。

  忍三品者,一、耐怨害忍,二、安受苦忍,三、谛察法忍。

  忍也有三种。“耐怨害忍”,是指有众生伤害你、误会你,你要忍耐。菩萨度众生,众生不理解,有时候是会中伤你的,这要忍耐。“安受苦忍”,菩萨毕竟不是圆满的佛,你一直作利益众生的事儿,作久了你会感到疲劳,感到辛苦,这个时候你要忍耐。“谛察法忍”,这个谛察法忍是耐怨害忍、安受苦忍的基础,要是没有谛察法忍,则根本就不会有前两种忍。为什么能有耐怨害忍、安受苦忍?就因为“谛察法”的关系。“谛察法忍”就是认真地观察诸法实相,安住于第一义谛上。当有人中伤你的时候,你谛察诸法实相,一切皆空,你感到疲惫的时候,你观察诸法实相,这样就是谛察法忍。

  精进三品者,一、被甲精进,二、加行精进,三、无怯弱,无退转,无喜足精进。

  “被(pi)甲精进”的“甲”就是盔甲。这是一个比喻,比喻你要是发了菩提心,就象战士披了盔甲,就可以防护自己不受伤害。现在我要度化众生,不怕艰难地修行,这是“被甲精进”。第二是“加行精进”,刚才的被甲精进是发心修行,现在的加行精进则是开始真的干了。“加”就是一次次累加,就是努力不断的意思,不懈怠地修六波罗蜜多。第三是“无怯弱,无退转,无喜足精进”,“无怯弱”是说在修六波罗蜜多度化众生的时候,自己有问题了,比如说有病痛了,这时候“无怯弱”,就是心里不退怯,想,我一定要做成这件事。“无退转”不是自己有问题了,而是外边儿的障碍很大,众生伤害你,这是候你“无退转”,有强大的意愿继续修行六波罗蜜多。“无喜足”是说,你不得少为足,不会因为稍微有点儿成就就满足了,说,我是要得成佛道才行,现在还不能休息,没成佛我绝对不停下来。成佛了自然就停不下来了。

  静虑三品者,一、安住静虑,二、引发静虑,三、成所作事静虑。

  “安住静虑”是指修定成功了,身心都得到轻安。修得四禅八定。得到禅定就可以称为“上人”了。“引发静虑”是指得安住静虑后,继续努力,就可以引发一些不可思议的功德、情况,比如神通之类的。“成所作事静虑”,你有禅定,又有神通等,继续努力修行,广度众生、去作利益众生的事,这就简单多了。这叫“成所作事静虑”。安住静虑、引发静虑是行者自己成就的功德,成所作事静虑是利益众生的功德。

  慧三品者,一、无分别加行慧,二、无分别慧,三、无分别后得慧。

  “无分别加行慧”的这个“加行慧”,就是前面说的四寻伺、四如实智的智慧。为了成就无生法忍、成就圣道,加紧用功、努力修行,所以叫“加行慧”。这时发现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都不可得,这样思惟、观察,就照见五蕴皆空了。“无分别加行慧”是说,因为未成就无分别智,所以要努力用功修行,为了得到无分别智而加行,所以叫“无分别加行慧”。或者这么说:菩萨在修行的时候,观察名、义、自性、差别皆不可得,观一切法唯识无义,没有义的分别,终于得证了无分别智,所以叫“无分别加行慧”。从事实上来说,菩萨此时内心里还是有观察思惟的,还是有分别的,但他这样用功修行能得到无分别智,是为了得到无分别智,所以叫“无分别加行慧”。第二是“无分别慧”,就是因为“无分别加行慧”,修四行伺、四如实智,经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,再向前一步刹那见道了,见道的当下根本智现前,这就是“无分别慧”。第三是“无分别后得慧”,第二的无分别慧是在登欢喜地时开始有,一直到得证佛果才能圆满。这“无分别后得慧”是成就“无分别慧”的时候立马就成了的。得了根本智立马就得后得智,有后得智就有后得慧。凭“后得慧”可以为一切众生宣说正法,所以说后得慧是有分别的,我们之所以说“无分别后得慧”,是因为它是由根本无分别智所成就的,它没有执著、是大解脱境界,所以说它是“无分别后得慧”。这无分别后得慧也是从见道以后就有,到得证佛果时才能圆满。

  如是相摄云何可见?

  在佛教中,说了很多善法,现在这六波罗蜜多与善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?怎么相摄呢?怎么个摄属法呢?我们又怎么知道它摄属了呢?

  由此能摄一切善法,是其相故,是随顺故,是等流故。

  这六波罗蜜多能够摄属一切善法。我们怎么知道它摄属一切善法呢?有三个原因:“是其相故”,世亲释213页中说,“是其相故者,是般若相”,就是说,一切善法都是般若的相,“相就是表现出来的样子”,一切善法都是般若表现出来的样子。这样呢,般若波罗蜜多就把前五度给包括到里边儿了。刚才的一问是说六波罗蜜多与善法怎么相摄?世亲说般若把所有的善法都摄了,连同前五度也相摄了。在无性释464页中说,“是其相故者,是摄体相,谓此施等与彼施等更互相摄。”就是说,善法中的布施与六波罗蜜多中的布施互摄,善法中的持戒与六波罗蜜多中的持戒互摄。再看“是随顺故”,就是说,一切善法都随顺般若,随顺无上菩提,就是说,般若是领导,其他的都跟从般若。其他的善法就是《百法明门论》中的信、精进等等。随顺就是作增上缘。第三是“是等流故”,说一切善法最后都是得证菩提,菩提是一切善法的果,等流果。一切善法圆满了就是菩提果。

  如是所治摄诸杂染,云何可见?是此相故,是此因故,是此果故。

  六波罗蜜多等可以对治杂染法,布施波罗蜜多对治悭吝,持戒波罗蜜多对治破戒,忍辱波罗蜜多对治忿怒、忿恨,精进波罗蜜多对治懈怠,禅定波罗蜜多对治散动,般若波罗蜜多对治恶慧。六波罗蜜多对治六种障碍。这“云何可见”呢?也是三个理由:“是此相故”,“此相”就是表现出这样的相貌。你问:我怎么知道所对治的杂染法呢?回答说,表现出了悭吝、破戒、忿恨、懈怠、散动、恶慧这样的相貌,看见这相貌当然就知道有它要被对治。“是此因故”,第一个原因“是此相故”是说,布施对治悭吝,现在这个“是此因故”是说,布施还对治悭吝的因(即引起悭吝者),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都是这样的。第三是“是此果故”,这是说布施可以对治悭吝的果(如贫穷下贱、堕三恶道等),这些恶果都没有了。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也都是这样的。

  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所得胜利,云何可见?

  六波罗蜜多所得的利益,“胜利”就是殊胜的利益。这是问,修六波罗蜜多得到的胜利“云何可见”呢?

  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,大生摄故,大朋大属之所摄故,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,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,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。

  说,修六波罗蜜多的好处多了去了,有世间利益,有出世利益。“谓诸菩萨流转生死富贵摄故”,这是指发心菩萨,但还是凡夫位。因为发菩提心修六波罗,虽然还没有成佛,还在生死里流转,但因为修六波罗蜜多,所以他在生死里流转的时候,他老得大富大贵的果报。一般来说,这是修布施所得。“大生摄故”,“大生”就是广大的生命体,广大是指殊胜,不是指个子大小。你生到人道,是人中的人样子,你就是生到畜生道也是最漂亮的畜生。当然一般是说生到天上,没有说生到三恶道的。“大朋大属之所摄故”,“大朋”是高明的朋友、高尚的朋友,就是说,你结交的都是高明的、高尚的朋友,咱们知道一句话,人以类聚、物以群分,你的朋友都是高尚的,你当然也是高尚的、高明的,不然你给人家站不到一起。“大属”的“属”是眷属,说你的眷属都是高尚的,比如你是孔子的第多少代孙,你要是没有修行,你想当孔子的子孙还当不了呢~~“大朋”是指你的朋友是了不起的人,“大属”是说你的眷属是了不起的人。关于“大属”,咱们都知道,在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中把种族圆满也当成一个殊胜。既然是大朋大属,当然你自己也是了不起的人。我们看你交的朋友就知道你的大致品位了。这一个一般说是修忍辱波罗蜜多而得来的。“广大事业加行成就之所摄故”,这是修精进波罗蜜多而得来的。“广大事业加行成就”,看,可不是小事儿上成就,要成就就成就大事业。想成就大事业你不精进怎么可以?“加行”,努力去干。“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之所摄故”,这是修禅定波罗蜜多而得的。你静坐、你禅定,你就可以把烦恼给降伏掉。这就“无诸恼害性簿尘垢”,“无诸恼害”就是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烦恼,只有烦恼能够恼害你。“性簿尘垢”的“性”,就是心;“簿”就是少。就是说因为修禅定,所以他的心里的尘垢很少很少。这都是禅定的功德。我们现在的烦恼是很多的。“善知一切工论明处之所摄故”,这是修般若波罗蜜多所得的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