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施有法施、財施、無畏施叁種情況。“法施”,就是用清淨心給人宣說正法,糾正人們思想上的錯誤,令他生起正知正見,以解脫生死。注意要以清淨心宣說。“財施”,就是布施財物。法施是救人心靈,財施是救人身體上的困苦、生活上的困苦,他要是身心安頓了,就可以學佛了。有財施沒法施,這不解決根本問題,但有法施沒財施也不行,他連基本的生活保障也解決不了,根本就談不上學佛。“無畏施”,就是解除衆生的恐懼,令他的心靈得到安隱。不讓衆生有害怕的。
戒叁品者,一、律儀戒,二、攝善法戒,叁、饒益有情戒。
戒也有叁種。就是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。“攝律儀戒”的“律儀”,就是沒有過失的意思。我們的身、語所表現出來的都不要有過失。遠離一切過失,就是“律儀戒”,就是諸惡莫作。再看“攝善法戒”,“攝”就是積聚,積聚善法。其實攝律儀戒就是止惡,而攝善法戒就是行善、就是衆善奉行。“饒益有情戒”,就是要作利益衆生的事兒。我有一個講演――《叁戒印》就是這個。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有情戒其實就是止惡、行善、利他,只要符合這個的,都是戒。
忍叁品者,一、耐怨害忍,二、安受苦忍,叁、谛察法忍。
忍也有叁種。“耐怨害忍”,是指有衆生傷害你、誤會你,你要忍耐。菩薩度衆生,衆生不理解,有時候是會中傷你的,這要忍耐。“安受苦忍”,菩薩畢竟不是圓滿的佛,你一直作利益衆生的事兒,作久了你會感到疲勞,感到辛苦,這個時候你要忍耐。“谛察法忍”,這個谛察法忍是耐怨害忍、安受苦忍的基礎,要是沒有谛察法忍,則根本就不會有前兩種忍。爲什麼能有耐怨害忍、安受苦忍?就因爲“谛察法”的關系。“谛察法忍”就是認真地觀察諸法實相,安住于第一義谛上。當有人中傷你的時候,你谛察諸法實相,一切皆空,你感到疲憊的時候,你觀察諸法實相,這樣就是谛察法忍。
精進叁品者,一、被甲精進,二、加行精進,叁、無怯弱,無退轉,無喜足精進。
“被(pi)甲精進”的“甲”就是盔甲。這是一個比喻,比喻你要是發了菩提心,就象戰士披了盔甲,就可以防護自己不受傷害。現在我要度化衆生,不怕艱難地修行,這是“被甲精進”。第二是“加行精進”,剛才的被甲精進是發心修行,現在的加行精進則是開始真的幹了。“加”就是一次次累加,就是努力不斷的意思,不懈怠地修六波羅蜜多。第叁是“無怯弱,無退轉,無喜足精進”,“無怯弱”是說在修六波羅蜜多度化衆生的時候,自己有問題了,比如說有病痛了,這時候“無怯弱”,就是心裏不退怯,想,我一定要做成這件事。“無退轉”不是自己有問題了,而是外邊兒的障礙很大,衆生傷害你,這是候你“無退轉”,有強大的意願繼續修行六波羅蜜多。“無喜足”是說,你不得少爲足,不會因爲稍微有點兒成就就滿足了,說,我是要得成佛道才行,現在還不能休息,沒成佛我絕對不停下來。成佛了自然就停不下來了。
靜慮叁品者,一、安住靜慮,二、引發靜慮,叁、成所作事靜慮。
“安住靜慮”是指修定成功了,身心都得到輕安。修得四禅八定。得到禅定就可以稱爲“上人”了。“引發靜慮”是指得安住靜慮後,繼續努力,就可以引發一些不可思議的功德、情況,比如神通之類的。“成所作事靜慮”,你有禅定,又有神通等,繼續努力修行,廣度衆生、去作利益衆生的事,這就簡單多了。這叫“成所作事靜慮”。安住靜慮、引發靜慮是行者自己成就的功德,成所作事靜慮是利益衆生的功德。
慧叁品者,一、無分別加行慧,二、無分別慧,叁、無分別後得慧。
“無分別加行慧”的這個“加行慧”,就是前面說的四尋伺、四如實智的智慧。爲了成就無生法忍、成就聖道,加緊用功、努力修行,所以叫“加行慧”。這時發現名、義、自性、差別都不可得,這樣思惟、觀察,就照見五蘊皆空了。“無分別加行慧”是說,因爲未成就無分別智,所以要努力用功修行,爲了得到無分別智而加行,所以叫“無分別加行慧”。或者這麼說:菩薩在修行的時候,觀察名、義、自性、差別皆不可得,觀一切法唯識無義,沒有義的分別,終于得證了無分別智,所以叫“無分別加行慧”。從事實上來說,菩薩此時內心裏還是有觀察思惟的,還是有分別的,但他這樣用功修行能得到無分別智,是爲了得到無分別智,所以叫“無分別加行慧”。第二是“無分別慧”,就是因爲“無分別加行慧”,修四行伺、四如實智,經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再向前一步刹那見道了,見道的當下根本智現前,這就是“無分別慧”。第叁是“無分別後得慧”,第二的無分別慧是在登歡喜地時開始有,一直到得證佛果才能圓滿。這“無分別後得慧”是成就“無分別慧”的時候立馬就成了的。得了根本智立馬就得後得智,有後得智就有後得慧。憑“後得慧”可以爲一切衆生宣說正法,所以說後得慧是有分別的,我們之所以說“無分別後得慧”,是因爲它是由根本無分別智所成就的,它沒有執著、是大解脫境界,所以說它是“無分別後得慧”。這無分別後得慧也是從見道以後就有,到得證佛果時才能圓滿。
如是相攝雲何可見?
在佛教中,說了很多善法,現在這六波羅蜜多與善法是什麼樣的關系呢?怎麼相攝呢?怎麼個攝屬法呢?我們又怎麼知道它攝屬了呢?
由此能攝一切善法,是其相故,是隨順故,是等流故。
這六波羅蜜多能夠攝屬一切善法。我們怎麼知道它攝屬一切善法呢?有叁個原因:“是其相故”,世親釋213頁中說,“是其相故者,是般若相”,就是說,一切善法都是般若的相,“相就是表現出來的樣子”,一切善法都是般若表現出來的樣子。這樣呢,般若波羅蜜多就把前五度給包括到裏邊兒了。剛才的一問是說六波羅蜜多與善法怎麼相攝?世親說般若把所有的善法都攝了,連同前五度也相攝了。在無性釋464頁中說,“是其相故者,是攝體相,謂此施等與彼施等更互相攝。”就是說,善法中的布施與六波羅蜜多中的布施互攝,善法中的持戒與六波羅蜜多中的持戒互攝。再看“是隨順故”,就是說,一切善法都隨順般若,隨順無上菩提,就是說,般若是領導,其他的都跟從般若。其他的善法就是《百法明門論》中的信、精進等等。隨順就是作增上緣。第叁是“是等流故”,說一切善法最後都是得證菩提,菩提是一切善法的果,等流果。一切善法圓滿了就是菩提果。
如是所治攝諸雜染,雲何可見?是此相故,是此因故,是此果故。
六波羅蜜多等可以對治雜染法,布施波羅蜜多對治悭吝,持戒波羅蜜多對治破戒,忍辱波羅蜜多對治忿怒、忿恨,精進波羅蜜多對治懈怠,禅定波羅蜜多對治散動,般若波羅蜜多對治惡慧。六波羅蜜多對治六種障礙。這“雲何可見”呢?也是叁個理由:“是此相故”,“此相”就是表現出這樣的相貌。你問:我怎麼知道所對治的雜染法呢?回答說,表現出了悭吝、破戒、忿恨、懈怠、散動、惡慧這樣的相貌,看見這相貌當然就知道有它要被對治。“是此因故”,第一個原因“是此相故”是說,布施對治悭吝,現在這個“是此因故”是說,布施還對治悭吝的因(即引起悭吝者),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都是這樣的。第叁是“是此果故”,這是說布施可以對治悭吝的果(如貧窮下賤、墮叁惡道等),這些惡果都沒有了。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也都是這樣的。
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所得勝利,雲何可見?
六波羅蜜多所得的利益,“勝利”就是殊勝的利益。這是問,修六波羅蜜多得到的勝利“雲何可見”呢?
謂諸菩薩流轉生死富貴攝故,大生攝故,大朋大屬之所攝故,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,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,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。
說,修六波羅蜜多的好處多了去了,有世間利益,有出世利益。“謂諸菩薩流轉生死富貴攝故”,這是指發心菩薩,但還是凡夫位。因爲發菩提心修六波羅,雖然還沒有成佛,還在生死裏流轉,但因爲修六波羅蜜多,所以他在生死裏流轉的時候,他老得大富大貴的果報。一般來說,這是修布施所得。“大生攝故”,“大生”就是廣大的生命體,廣大是指殊勝,不是指個子大小。你生到人道,是人中的人樣子,你就是生到畜生道也是最漂亮的畜生。當然一般是說生到天上,沒有說生到叁惡道的。“大朋大屬之所攝故”,“大朋”是高明的朋友、高尚的朋友,就是說,你結交的都是高明的、高尚的朋友,咱們知道一句話,人以類聚、物以群分,你的朋友都是高尚的,你當然也是高尚的、高明的,不然你給人家站不到一起。“大屬”的“屬”是眷屬,說你的眷屬都是高尚的,比如你是孔子的第多少代孫,你要是沒有修行,你想當孔子的子孫還當不了呢~~“大朋”是指你的朋友是了不起的人,“大屬”是說你的眷屬是了不起的人。關于“大屬”,咱們都知道,在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中把種族圓滿也當成一個殊勝。既然是大朋大屬,當然你自己也是了不起的人。我們看你交的朋友就知道你的大致品位了。這一個一般說是修忍辱波羅蜜多而得來的。“廣大事業加行成就之所攝故”,這是修精進波羅蜜多而得來的。“廣大事業加行成就”,看,可不是小事兒上成就,要成就就成就大事業。想成就大事業你不精進怎麼可以?“加行”,努力去幹。“無諸惱害性薄塵垢之所攝故”,這是修禅定波羅蜜多而得的。你靜坐、你禅定,你就可以把煩惱給降伏掉。這就“無諸惱害性簿塵垢”,“無諸惱害”就是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煩惱,只有煩惱能夠惱害你。“性簿塵垢”的“性”,就是心;“簿”就是少。就是說因爲修禅定,所以他的心裏的塵垢很少很少。這都是禅定的功德。我們現在的煩惱是很多的。“善知一切工論明處之所攝故”,這是修般若波羅蜜多所得的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入因果分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