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其中的前四修前边儿都说过。就是四十一页,从倒数第四行到倒数第一行。

  成所作事修者,谓诸如来任运佛事无有休息,于其圆满波罗蜜多,复更修习六到彼岸。

  第五种“成所作事修”前边儿没有说,这里就多说几句。说这个“成所作事修”是“诸如来”――十方诸佛,“任运佛事”,“任运”就是不刻意,他在修六波罗蜜多的时候不是刻意地去作的,是自然去作的,没有分别心地去作,“佛事”这里就是指六波罗蜜多,因为是说诸佛作六波罗蜜多,所以叫“佛事”,或者说是这样作,可以令众生成佛,所以叫“佛事”。“无有休息”,说,佛在作六波罗蜜多的时候,一直不停地作,我们是不行的,因为我们会累、会疲劳,得了禅定的人就不同了,成佛自然更圆满了,他休息、不休息是一样的。“于其圆满波罗蜜多,复更修习六到彼岸”,诸佛修六波罗蜜多已经圆满了,但是因为哀愍众生,所以还是再修习六波罗蜜多,他这样作其实是在给众生作榜样,说,“我已经成佛了还在修,你们没有成佛的人有什么理由不精进呢?”

  又作意修者,谓修六种意乐所摄爱重、随喜、欣乐作意:

  这是着意把五种修中的作意修多解释一下。前边儿说过,作意修就是爱重作意、随喜作意、欣乐作意,这儿又说有六种意乐来摄这三种作意。也就是说,“爱重、随喜、欣乐”三种作意属于六种意乐。“爱重作意”里边有这六种意乐,“随喜作意”里有这六种意乐,“欣乐作意”里也有这六种意乐。

  一、广大意乐,二、长时意乐,三、欢喜意乐,四、荷恩意乐,五、大志意乐,六、纯善意乐。

  六种意乐是什么?就是广大意乐、长时意乐、欢喜意乐、荷恩意乐、大志意乐、纯善意乐。下边儿解释。

  若诸菩萨,乃至若干无数大劫现证无上正等菩提,经尔所时,一一剎那,假使顿舍一切身命,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;

  先说“广大意乐”,用布施波罗蜜多为例来说。先看“爱重作意”的“广大意乐”。说,要是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,以无上菩提心为基础修学六波罗蜜多,一直修学了“若干无数大劫”,这时间就很长很长,修了这么久方才“现证无上正等菩提”,就是说,修到这么久才证得道果。在一般的说法中,是三大阿僧祗劫,从初发心到登地得一劫,到登八地又一劫,到成佛又一劫。“经尔所时”,就是经过了“若干无数大劫”,“一一剎那,假使顿舍一切身命”,就是说,在这无数大劫里,菩萨每一刹那都可以顿舍一切身命去利益众生。这里的“身命”就是身家性命,表示最看重的东西,意思就是说连最看重的东西都能为了利益众生而舍弃。舍弃身家性命是内施。“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满七宝奉施如来”,“殑伽河沙”就是恒河沙,表示数量很多。说,菩萨用这么多的世界里的七宝来供奉如来,这里的“如来”指三世一切诸佛,包括已成的佛、未成的佛,也就是说,布施给需要者。“乃至安坐妙菩提座”,“安坐妙菩提座”就是指最后得无上菩提的金刚道,《八识规矩颂》中说,“金刚道后异熟空”,就是说,到了金刚道,你刹那就可以成佛了。“如是菩萨布施意乐犹无厌足”,说,菩萨这么长时间布施这么多财、法,内布施、外布施都作,他这么作了,可是,他的内心仍然没有满足,没有厌足。这就是布施爱重的“广大意乐”。

  经尔所时,一一剎那,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,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,戒,忍,精进,静虑,般若心恒现行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如是菩萨所有戒,忍,精进,静虑,般若意乐犹无厌足;是名菩萨广大意乐。

  布施爱重的广大意乐这样,其他五度呢?也是这样。“经尔所时”,这还是接着上边儿说的,经过“若干无数大劫”,“一一剎那,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炽火”,在若干无数大劫之中,每一刹那,各处都是炽烈的猛火,菩萨在这么痛苦的环境之中,“于四威仪常乏一切资生众具”,“四威仪”就是行住坐卧。就是说,菩萨在这个令人痛苦的环境中修行,很难很难,想度众生,也很难很难。想行、行不了,就是想走走不了,想住没地儿住,想坐坐不了,想卧也没门,很难很难。“戒,忍,精进,静虑,般若心恒现行”,菩萨不怕困难,照样修行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静虑、般若六波罗蜜多,修学六波罗蜜多的心还是时常现起。也就是说,在这么苦恼的境界里面照样修学六波罗蜜多。“乃至安坐妙菩提座”,一直到得成道果。“如是菩萨所有戒,忍,精进,静虑,般若意乐犹无厌足”,菩萨一直对于六波罗蜜多心不满足,还要修习,“是名菩萨广大意乐”,这就是广大意乐。

  又诸菩萨,即于此中无厌意乐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常无间息,是名菩萨长时意乐。

  这是说“长时意乐”的。说,“又诸菩萨,即于此中”,菩萨修六波罗蜜多,经过“若干无数大劫”,其中每一刹那都修习,没有疲厌,一直到“安坐妙菩提座”,就是一直到证成道果,“常无间息”,这么长的时间里不间断、不休息,这就是修六波罗蜜多的“长时意乐”。

 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,由此所作深生欢喜,蒙益有情所不能及,是名菩萨欢喜意乐。

  菩萨修六波罗蜜多来利益一切众生,“由此所作深生欢喜”,这样作他才欢喜,能利益众生他很高兴,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”,蒙受菩萨利益的众生心里也欢喜、高兴,不过蒙受利益的众生的高兴不及菩萨心里的欢喜,也就是说,施者比受者高兴。印顺法师说,比如妈妈给儿子买了一个玩具,儿子很高兴,妈妈看儿子高兴,自己更高兴。这就是“欢喜意乐”。

  又诸菩萨以其六种波罗蜜多饶益有情,见彼于己有大恩德,不见自身于彼有恩,是名菩萨荷恩意乐。

  这些菩萨他以六波罗蜜多利益一切有情众生,“见彼于己有大恩德,不见自身于彼有恩”,就是说菩萨只看见众生对他有恩,说,众生成就了他的修行,成就了他的福、智二德,众生是我的福田,他不会觉得是自己对众生有恩。我们救了一个人,会觉得是自己救别人,而菩萨会觉得是别人成就自己的修行,这就是菩萨与我们的不同。“是名菩萨荷恩意乐”,这是荷恩意乐。就是菩萨感激众生。

  又诸菩萨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,深心回施一切有情,令得可爱胜果异熟,是名菩萨大志意乐。

  这些菩萨用修行六波罗蜜多所集聚的善根,成就的功德,“深心回施一切有情”,“深心”就是恳切的心、信心,用这样恳切的心来回向一切众生,因为众生对我有恩,所以我要回向一切众生。“令得可爱胜果异熟”,就是说,让众生都得到好的果报,殊胜的果报。这是大志意乐。

  又诸菩萨复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,共诸有情回求无上正等菩提,是名菩萨纯善意乐。

  第六个是纯善意乐,纯善就是不夹杂污染法。菩萨用修行六波罗蜜多所集聚的善根,所成就的功德,回向一切有情,望一切有情与自己一样成就无上菩提。刚才是大志意乐是回向一切有情,希望他们得好的果报,现在这纯善意乐是说,希望一切有情不求世间果报,也不求二乘涅槃,而是与众生同证菩提,同成佛道。这叫纯善意乐。

  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爱重作意。

  前面说作意有爱重作意、随喜作意、欣乐作意,三种作意与六种意乐相摄,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”,刚才介绍的是六种意乐与爱重作意相摄。

  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,深心随喜,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作意。

  “又诸菩萨于余菩萨六种意乐修习相应无量善根,深心随喜”,就是说,其他的菩萨修行六波罗蜜多了,这些菩萨他们就深深地随顺欢喜赞叹。我们凡夫会有嫉妒心,会障碍别人修行,这是因为烦恼没断,而菩萨不但不会嫉妒,而且会真诚地发欢喜心。“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随喜作意”,看见别人布施我生欢喜心,这是随喜布施作意,看见别人持戒我生欢喜心,这是随喜持戒作意等等。我以这种心也可以修刚才说的六种意乐,所以,随喜作意也可以与六种意乐相摄。

  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,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如是菩萨修此六种意乐所摄欣乐作意。

  “又诸菩萨深心欣乐一切有情六种意乐所摄六种到彼岸修”,“欣乐”就是深深的欢乐、深深的作意,特别的欢乐、高兴。说,菩萨不但欢喜自己修六波罗蜜多,而且欢喜别人修六波罗蜜多,看见别人修六波罗蜜多,就特别的欢喜,特别欢喜有情能具足六种意乐修六波罗蜜多。“亦愿自身与此六种到彼岸修恒不相离”,也特别希望自己与这六波罗蜜多永不相离,永远用六种意乐修六波罗蜜多,“乃至安坐妙菩提座”,一直到成就了无上菩提,中间一会儿也不离开六波罗蜜多。这就是说,欣乐作意也可以与六种作意相摄。

  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己,但当能起一念信心,尚当发生无量福聚,诸恶业障亦当消灭,何况菩萨!

  “若有闻此菩萨六种意乐所摄作意修已”,假如有一个人听到了这位菩萨用六种意乐修六波罗蜜多,他也生起了一念信心,说我也想这样用六种意乐来修六波罗蜜多,菩萨能作,我也能作,这个人只起了这样一个念头,“尚当发生无量福聚”,就因为这个人起了这样一个念头,就得到了很大的好处,“无量福聚”就是很大发福德、好处,“诸恶业障亦当消灭”,因为这样一个念头,这个人以前所造的很多罪业都消灭了。注意,别时意趣!“何况菩萨”,这个人起这样一个念头,就有这样的好处,何况你真实修行了,那该有多大的功德~~

  此诸波罗蜜多差别云何可见?

  说,六波罗蜜多是不是有不同呢?

  应知一一各有三品。

  说,六波罗蜜多是有不同的,每个波罗蜜多都有三种不同。

  施三品者,一、法施,二、财施,三、无畏施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