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施有这四句分别,其他五波罗蜜多也有这样的四句分别。
何因缘故如是六种波罗蜜多此次第说?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。
六波罗蜜多为啥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这么一个顺序?难道不能是般若、持戒、禅定、布施、精进、忍辱?六波罗蜜多的次序能不能换换?打乱行不行?“谓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故”,就是说,这六波罗蜜多,后一个是依前一个而生,般若波罗蜜多得依禅定波罗蜜多而生,要是没有禅定波罗蜜多,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定生不起来的。禅定波罗蜜多要想生起来,必须得有精进波罗蜜多,要有精进波罗蜜多,你必须得有忍辱波罗蜜多,要有忍辱波罗蜜多,你就得持戒波罗蜜多,要持戒波罗蜜多,你就得有布施波罗蜜多。这是按前生后的次序而说,注意,我说的“生”是引发的意思。无著论师说“前波罗蜜多随顺生后波罗蜜多”,在印顺法师、妙老法师等,都又引了一下《大庄严经论》中的“后后波罗蜜多能清净前前波罗蜜多”。《大庄严经论》中的这句话给《摄大乘论》中无著论师的这句话意思是一致的。就是说,我要是能有持戒波罗蜜多,则我的布施波罗蜜多一定是清净的,我要是有忍辱波罗蜜多,则我的持戒波罗蜜多一定清净等,六波罗蜜多中,相对来说,布施波罗蜜多是最简单的。依次上进,最后到般若波罗蜜多。所以次序就是这样的了。
复次,此诸波罗蜜多训释名言,云何可见?
这是对波罗蜜多的名字进行训释,训释就是解释。下边儿呢,对总名、别名都进行解释。总名就是波罗蜜多,别名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。先看对总名的训释。
于诸世间、声闻、独觉施等善根最为殊胜,能到彼岸,是故通称波罗蜜多。
先解释什么是波罗蜜多。说,实际上世间的生死凡夫,二乘的声闻、缘觉,也都是能够有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,但是他们的所作都没有菩萨的殊胜、究竟,“能到彼岸”,可以从生死这儿到大菩提处。这是最殊胜的。世间凡夫因为没有菩提心,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等只能得人天善果而已。阿罗汉和辟支佛这些圣人他们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,比较殊胜,可以涅槃,但不能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这愿。只有菩萨可以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所以我们把菩萨所行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叫作“波罗蜜多”。阿罗汉、辟支佛的都不能称为波罗蜜多。“波罗蜜多”就是到彼岸、最殊胜的意思。
又能破裂悭吝、贫穷,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,故名为施;
这是别名,先说布施。“能破裂悭吝”,“悭吝”就是小气,只要是自己的东西,统统舍不得给别人,那怕是自己根本就用不着的。就是不肯帮助别人,这个自然是烦恼法了。“悭吝”为什么是烦恼?因为是贫穷之因。说,用布施可以破除悭吝这个烦恼,你要是能布施,那就可以破除悭吝,没了悭吝,你来世就不会得“贫穷”的果报了。布施还有没有其他的好处?有,“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”,先说“引得广大财位”。说,你只要布施了,就不但能破除悭吝、贫穷,将来你还能得到广大的财富,有钱了当然地位就高了,现在的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有多少是大款,穷人是不能当的。江泽民三个代表的第一条就是“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”,看,上去就是代表富人!后边儿的“福德资粮”是说,你在佛法里受熏,这个习气可以引导你向于圣道。要是没有佛法的熏习,你可以作不少好事儿,这样你也可以得很大福德,因为有福德,所以你被福德给迷住了,因此你就颠倒放逸,这就不能向于圣道。你要是有佛法的熏习,同样是做功德,功德就会令你有智慧而不迷惑、不颠倒,这样你可以渐渐趋向圣道。所以,我们把这个叫布施。
又能息灭恶戒、恶趣,及能取得善趣、等持,故名为戒;
这是说持戒的。长行中说,“息灭恶戒、恶趣”。“恶戒”就是外道戒,最有名的是持牛戒之类的。说,以前有个人修行出了神通,他看见一头牛死后生到天上了,他就思维:牛也没有修行,他凭什么死后生天呢?琢磨来琢磨去,他发现原来是牛只吃草,于是他以后就只吃草,以期将来也生天。这就是恶戒。还有就是职业杀人者,比如枪决死刑犯人的行刑者,在佛法中这也是恶戒,因为你必须杀生,你不杀就犯国法。要把这些恶戒都息灭。“恶趣”是指你受持恶戒而得的果。你持恶戒,就到三恶道去受生。你要是持佛戒,灭了恶戒,也就灭了恶趣。“及能取得善趣”,你能够受佛法的戒律,就一定是在人天善趣受生,进而还能成就佛道。下边儿的“等持”应该是“及能取得等持”,“等持”就是定、三昧。说,你要是能持戒,不做非法的事儿,你就心安,在这个基础上,你可以静坐、摄心不乱,就很容易成就了。你要是干杀、盗、淫、妄等事儿,就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冲突,你心就不安,烦恼的事就找你,你就修不成禅定。“息灭恶戒、恶趣”是灭恶,“能取得善趣、等持”是生善。善法能够灭恶,同时还能得到可爱的果报。施波罗蜜多是这样,戒波罗蜜多也这样。
又能灭尽忿怒、怨仇,及能善住自他安隐,故名为忍;
这是忍辱波罗蜜多。说,忍辱可以“灭尽忿怒”,就是没有忿怒的烦恼,令心平静。忍辱可以没有“怨仇”,就是没有怨家。你一忿怒,你就制造了一个敌人,你们就相互找麻烦。你要是灭尽自己的“忿怒”,也就灭除了“怨仇”。“及能善住自他安隐”,自己没有忿怒,就自己安隐、自在,没有敌人(敌人是相互的,双方彼此是敌人),就可以使别人安隐、自在。这忍辱其实是说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,要平静地处理,不要在忿怒起来的时候去处理。平心静气地处理问题,犯错误的可能性就小。
又能远离所有懈怠、恶不善法,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,故名精进;
这精进波罗蜜多,“能远离所有懈怠”,我们经常是该作的事儿提不起劲儿,不想去作,放逸的事情倒作得不少,懈怠和放逸一般都在一起。你要是有精进,就把懈怠、放逸给对治了。反正就一个空间,精进不去占领,懈怠、放逸就去占领了,我们现在希望精进占领。我们有精进,除了远离懈怠外,还不会作“恶不善法”,“恶”与“不善”,一般来说是一回事儿,但在佛教中其实不善的范围比恶要大,这在因明中有的:不能出现第三种情况,只有善、不善,或者恶、非恶,绝不能有第三条路可走。这“恶不善法”包括已经生起的和没有生起的,没有生起也好,已经生起也罢,都要凭精进对治。“及能出生无量善法”,说,因为精进,消灭了种种的烦恼,没有了烦恼法,就只剩善法了,有善法就有种种功德。“无量善法”就包括已经生起的和即将生起的,或者说是世间善、出世间善。“令其增长”就是已生起的善令增长,未生起的善令生起,未生起的恶不令起,已生起的恶令消灭,这就是四正勤。这就是精进。
又能消除所有散动,及能引得内心安住,故名静虑;
静虑波罗蜜多,“能消除所有散动”,就是说能对治内心的散乱,“及能引得内心安住”,内心的散乱被对治了,心慢慢就静下来了,因为静而生起轻安,渐渐禅定就生起来了。
又能除遣一切见趣、诸邪恶慧,及能真实品别知法,故名为慧。
这是般若波罗蜜多,般若波罗蜜多是最重要的,别的波罗蜜多其实都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基础。有了般若波罗蜜多,就可以“除遣一切见趣、诸邪恶慧”,“见趣”,就是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,象身见、边见、见取见、戒取见、邪见等都是。为什么叫“见趣”呢?这个“趣”,就是六道轮回,因为你有身见、边见等,所以你就在六道里轮回,故名“见趣”。“见”还有执著的意思,他认为自己的所见是最正确、最殊胜的,这叫“见”。“诸邪恶慧”就是种种邪恶的智慧。“慧”是观察决断,可是他观察的是什么?是怎样利用高科技犯罪,这些就是邪恶慧。“及能真实品别知法”,咱们给理解成“真实知法”、“真实品别知法”。“真实知法”是指能能见到诸法实相,这是根本智。“真实品别知法”则是后得智。“品别”就是各类,“品”就是类,各类皆不相同叫“别”,你通达一切法的差别相,这是凭后得智的。你成就了根本智、后得智,就不会犯错误,就是达到了圣人的境界,得大安乐、大解脱,所以叫做慧。
云何应知修习如是波罗蜜多?
波罗蜜多该怎样修呢?我们也得知道。
应知此修略有五种:
六波罗蜜多有五种修法。
一、现起加行修,
就是你主动去修六波罗蜜多,并拿出了实际行动。比如我行布施,就得具备施者、受者、所施之物或法,表现出来了布施。比如我行般若波罗蜜多,那就是要闻思修,在佛法的经律论上闻思修,我主动地闻思修。所谓“现起加行”,“现起”就是表现出来。对于禅波罗蜜多、精进波罗蜜多、忍波罗蜜多、戒波罗蜜多、施波罗蜜多都是这样,自己主动地做这件事。
二、胜解修,
就是学习经律论,对于六波罗蜜多有深刻的信解,进而引起强烈的意愿,愿意修六波罗蜜多。这个胜解修,重要的是修了就得到欢喜,愿意修。要是你修了,但觉得不情愿,那不是胜解修。象现在小师父们上殿,上也上了,但上得很难受,觉得是在受罪。
三、作意修,
就是四十一页最后边儿的爱重作意、随喜作意、欣乐作意。刚才的胜解修也就是四十一页这儿的“由于圣教得胜解”。
四、方便善巧修,
要想“方便善巧”得凭无分别智,由无分别智来修六波罗蜜多,也就是离相修六波罗蜜多。没有无分别智方便善巧,我们就有执著相,说,这是我在修布施、我在修持戒等,有这样的分别,就自己给自己设障碍。
五、成所作事修
这是成佛以后是行六波罗蜜多。
此中四修如前已说。
六波罗蜜多总共有五种修,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