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系,让他们看见你就愿意接近你,这才行,如果他们一看见你就吓跑了,那还得了~~关系怎样建立?由施波罗蜜多而建立!这一个是很微妙的。在菩萨自己的角度来说,是布施波罗蜜多,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但在众生看来,他未必知道,可能有人会说你是在贿赂众生,这都有可能。宗萨仁波切说:我们现在能看到不少师父与弟子相互贿赂的情况,弟子尽可能作师父喜欢的事儿,师父会对这个弟子说,“我教给你一个经法,这个经法是从来没有给别人的”,其实这个经法根本就不重要,但这样可以使弟子高兴。这些我们都不要管,菩萨你只要自己内心里知道自己这是布施就可以了。你只要布施了,就“于诸有情能正摄受”,“摄受”就是接引、度化。可以把众生接引到佛法里来,就叫摄受。有人把这个还解释成折伏,说,对于心性柔和的众生,就接引摄受,对于暴恶的众生,就要折伏他。说,这是菩萨度众生的两个态度。最开始的时候,我觉得这么解释太牵强,凭布施折伏众生是不现实的,但我又考虑了考虑,觉得可能他们是指凭法布施折伏众生的烦恼。这也有点儿象。
由戒波罗蜜多故,于诸有情能不毁害;
说,菩萨一定修持戒波罗蜜多,有了持戒波罗蜜多,才能“于诸有情能不毁害”,就是说,菩萨不作伤害众生的事儿而去救护他们。
由忍波罗蜜多故,虽遭毁害而能忍受;
这一个是反过来了。菩萨持戒了,不伤害众生,可众生反过来伤害你,这怎么办?要有忍辱波罗蜜多。有了忍辱波罗蜜多,菩萨虽然遭到众生的伤害,菩萨也容忍了,并不会去给众生记仇。只有这样,才能度化得了众生。
由精进波罗蜜多故,能助经营彼所应作。
众生伤害菩萨,菩萨宽容众生,一次、两次、三次……众生被感动了,于是也发心修学佛法,可是呢,众生有些力不从心,这是候菩萨有精进波罗蜜多,“能助经营彼所应作”,就是说,菩萨来帮助众生修行,这样众生感受到了菩萨的恩德,更容易接受菩萨的教化了。
即由如是摄利因缘,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。
前边儿说过,说这四个波罗蜜多是“不散动因”,那就把这四个波罗蜜多总结一下。“即由如是摄利因缘”,根据刚才说的这四个波罗蜜多摄受众生、饶益众生的情况,可以利益众生、可以接引众生到佛法里来,“令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”,就是说,众生刚强,难调难伏,让他学佛很难很难,现在菩萨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四波罗蜜多都用上,终于把众生感化了,他们愿意学佛了。对于解脱这件事儿,他们愿意作了。
从此已后,心未定者令其得定,心已定者令得解脱,于开悟时彼得成熟。
说,众生在菩萨的教导下,信心大增,修学佛法了,“从此已后,心未定者”,从这儿开始,定不下心的众生,“令其得定”,在菩萨的教导之下,心也定下来了。众生之所以心定不下来,就是因为欲望,心老向外攀缘。“心已定者令得解脱”,有的众生心能定下来,那么在菩萨的教导之下,更上层楼,学习般若,渐渐就解脱了。“于开悟时彼得成熟”,开始熏习般若,从闻思修开始,心里的智慧慢慢增长,达到了需要的程度,就开悟了,开悟就是登地。
如是随顺成熟一切有情,唯立六数,应如是知。
总之,这样随顺众生,慢慢教化,就可以使众生趋向正道,终得解脱。这样呢,我们发现,只要六个波罗蜜多,就可以了。
此六种相云何可见?
前边儿说了为什么是六波罗蜜多,现在要说六波罗蜜多的相了。这一句话是说,我怎么知道这是菩萨六波罗蜜多呢?它万一不是菩萨六波罗蜜多,而是声闻乘六波罗蜜多怎么办?那我不就抓瞎了~~它要是声闻六波罗蜜多,我修了半天,成罗汉了,这我不是走弯路了吗?所以,你得给我保证,这是菩萨六波罗蜜多。
由六种最胜故:
无著论师说,放心吧,六波罗蜜多绝对是菩萨乘,为什么呢?因为它有六种殊胜,所以这肯定是菩萨乘。哪六种殊胜呢?
一、由所依最胜,谓菩提心为所依故。
第一是“所依最胜”,你要想修学六波罗蜜多,你的所依是什么?就是说,你得符合什么样的基本条件?菩提心!也就是说,没有菩提心是不行的。菩萨之所以要修学六波罗蜜多,就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。这不是二乘、凡夫所有的。菩提心其实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。我们现在在作什么仪式的时候都有四弘誓愿,“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”,这只是念了念,菩提心可不是你念念就行的,这不是的。以菩提心为基础而修六波罗蜜多的,所以这肯定是大乘。《维摩经义疏》中说菩提心有名字菩提心、相似菩提心、分证真实菩提心等,实际上名字菩提心、相似菩提心根本就不是菩提心,所谓名字菩提心其实只是说是菩提心而已,名不符实。相似菩提心当然也只是似而已,根本就不是真的。我们把名字菩提心、相似菩提心都叫菩提心,只是为了鼓励学人而已。
二、由事最胜,谓具足现行故。
你发菩提心了,发心了接下来就是行动,你不可能说发心了而没有行动,要是没有行动则你的发心就可能只是胡说而已。这就有了“事最胜”。事最胜就是“具足现行”,比如说你修布施波罗蜜多,他可以把一切都布施众生,什么都可以布施。在经论中有说把自己的妻子儿女都能布施,现在不准这么解释,这样解释会给佛教带来负面影响,因为在以前是男权社会,妻子是被当成私有财产的,所以那么说,现在不要这么说。自己只能布施自己的一切。只要自己能布施自己的一切,毫不保留,这就叫具足布施,持戒、忍辱等都是一样的,六波罗蜜多都具足,就叫“具足现行”。“具足现行”这样的事儿是最殊胜的。
三、由处最胜,谓一切有情利益安乐事为依处故。
“处最胜”就是指他所作的一切所作处是最殊胜的,为什么说所作处殊胜呢?就是因为他的所作处是“一切有情”,有情众生是福田,菩萨是利益有情的,而且是平等地利益有情的。菩萨对众生作了什么呢?“利益安乐事”,“安乐”是说,菩萨现在这样作,众生现在就感到安乐。“利益”是说,菩萨现在作这事儿,可以让众生将来得到好处。总之,菩萨行六波罗蜜多,众生现在就能得到安乐,还能影响到将来,将来还能得到好处。我们现在作事儿就不是了,只为了眼前的一点儿甜头儿,什么都不顾了,象哪个皇帝说的,“我死之后,哪管它洪水滔天。”(法国皇帝路易十五)一般人不会象这样坏,但只顾眼前这现象还是很普遍的。当然,这也是因为智慧的缘故,我看不了多远。菩萨则是要顾及到长久情况的。你无衣无食,我给你衣食,但菩萨会在给你衣食的当下再点化你一下,使你的智慧得一点儿提升。这一个就是处最胜。
四、由方便善巧最胜,谓无分别智所摄受故。
“方便”是指所为来说的,“善巧”是指智慧来说的。你做一件事,有智慧给没有智慧就不一样,差别很大。现在菩萨则是凭“无分别智”来作这件事儿的。“无分别智”的“分别”,比如说我布施,我觉得有布施者,有所施的财、法,还有一个受施者,三方面具足。我们就是这样,但菩萨不是,菩萨是三轮体空,施者不可得,受者不可得,所施之物不可得。这样作事儿就叫“无分别智”,这是最方便善巧的。这是圣者的境界。长行中说是“无分别智所摄受”,这个“摄受”就是加持,因为无分别智的加持,你才能把事儿作得方便善巧。
五、由回向最胜,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。
第五个是殊胜回向。为什么回向也殊胜呢?“谓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故”,就是说,因为菩萨行六波罗蜜多的回向是回向无上菩提。有些人发愿就是生天,所以他只回向生天。什么叫回向?佛教大辞典上说,“回者回转也,向者趣向也,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,谓之回向。”简单地话说,就是把自己的功德分出去。比如说我挣钱(功德),我把我挣的钱分给我的父母、家人化,这就是回向给了父母、家人,我要是再分给我的亲戚朋友们化点儿,那就是回向给了亲戚朋友,你要是分给所有众生,就是回向给所有众生了。现在菩萨就是把功德都回向给了所有的众生,回向无上菩提,这就是回向最胜。
六、由清净最胜,谓烦恼所知二障无障所集起故。
第六是“清净最胜”,就是说,菩萨以菩提心为基础来修行,用无分别智来做事,可以断烦恼障、所知障,断了以后就没有这二障了,没有二障就是长行中的“无障”,这时候菩萨的心里完全是六波罗蜜多积聚起来的,这可不是凡夫、二乘人能比的,这叫清净最胜。这就是六种殊胜,因为有这六种殊胜,所以这样修行肯定成佛。
若施是波罗蜜多耶;设波罗蜜多是施耶?有施非波罗蜜多,应作四句。
六波罗蜜多还有四句分别,什么叫四句分别呢?就是有四种情况。哪四种情况呢?无著论师这里拿布施波罗蜜多作例子来说。“若施是波罗蜜多耶?”如果这个人行布施了,这个人就是修波罗蜜多了吗?“设波罗蜜多是施耶?”波罗蜜多就是布施吗?这是个问题,解答说,“有施非波罗蜜多,应作四句”,说,实际上有的布施并不是波罗蜜多,这有四种情况。具体是哪四种情况呢?论文中没有说,我来给说。就是一、是布施但并不是波罗蜜多。这是指离六种殊胜的布施,本来该那样儿,结果你没有,这就不圆满,亏大发了。比如说有的人作慈善事业,但他是为了买个名儿以作进身之阶,政府就可能给他个政协委员、人大代表之类的当当。这肯定不是波罗蜜多。二、是波罗蜜多但不是布施,比如说持戒波罗蜜多、精进波罗蜜多,这很明显。三、是布施也是波罗蜜多。这就是依六种殊胜而修布施。四、不是布施也不是波罗蜜多。这就很广了。你不依六种殊胜而修持戒、忍辱等就是。这就是四句分别。
如于其施,如是于余波罗蜜多,亦作四句,如应当知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