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修学止观。“自体故”是“希求胜解净,故意乐清净”,这个“自体”是指清净增上意乐本身的相貌。“瑞相故”是“前及此法流,皆得见诸佛”,这是得清净增上意乐后所现的瑞相。“胜利故”是“了知菩提近,以无难得故”,这就是殊胜利益。
如其次第,诸句伽他应知显示。
前面的颂子就是这次第,一一配合起来就行了。
何因缘故波罗蜜多唯有六数?
为什么波罗蜜多是六波罗蜜多而不是四、五或者是七、八?当然了,在其它的典籍中也不一定就是六波罗蜜多,在《大毗婆沙论》上就只有四波罗蜜多:布施波罗蜜多、戒波罗蜜多、精进波罗蜜多、般若波罗蜜多。我们说的忍波罗蜜多,它给含括在戒波罗蜜多里了。有时候还说是十波罗蜜多。这里只说六波罗蜜多,为什么说六?下边儿有三个理由。
成立对治所治障故。证诸佛法所依处故,随顺成熟诸有情故。
这就是三个理由。“成立对治所治障故”,“所治障”,所要对治的障碍。布施波罗蜜多就是要对治悭吝的障碍等等,般若波罗蜜多就是要对治愚痴邪见障。六波罗蜜多就能够对治这些障碍了,所以六波罗蜜多就够了。这个是断德。“证诸佛法所依处故”,“证诸佛法”就是要证悟诸法实相,证悟诸佛的境界。说,六波罗蜜多是成就佛法的因缘。你修六波罗蜜多就能成佛了,所以只要六波罗蜜多就可以了。这一个是智德。“随顺成熟诸有情故”,“随顺”就是随顺佛法去教导众生,以使众生得解脱。“成熟”就是自己得解脱、众生得解脱。这是恩德吧。这是说,用六波罗蜜多就够度众生的了。“证诸佛法所依处”是智德。“成立对治所治障”是断德。“随顺成熟诸有情”是恩德,断德、智德、恩德都有了,断德、智德是自利,恩德是利他,三德、二利都有了就是圆满了。这三条理由实在来说,妙老说他非常好,我当时确实没有感觉到好在哪儿,因为我通过这三句话,根本看不出为什么非要六,难道十波罗蜜多不能用这三条理由?我看完全可以。光这三句话当然是看不透的。我们得往下看。
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,立施戒波罗蜜多。不发趣因,谓著财位及著室家。
这是解释断德“成立对治所治障故”的。“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”,“对治”就是消灭,把障碍给消灭掉。消灭什么障碍呢?“不发趣因”,要知道“不发趣”,就得先知道“发趣”。“趣”就是“向”,要到一个地方去叫“趣”,现在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去?到涅槃那个地方去。我们这个地方是生死的地方,这个地方太苦了,我们要跳出生死到涅槃那个地方去,这就叫“发趣”。就是发出离心,发心出离生死,趣向涅槃。“不发趣”就是我不发心了脱生死得证涅槃。所以说,“为欲对治不发趣因”就是说,为了消灭我不发心了脱生死的因缘、障碍我发心修学圣道的因缘,“故立施戒波罗蜜多”,所以要成立布施波罗蜜多、持戒波罗蜜多,也就是说,这两个波罗蜜多是对治“不发趣因”的。“不发趣因,谓著财位及著室家。”这个呢,是举了一些不发趣因的实例。说,为什么我们会有不发趣因呢?因为我们“著财位及著室家”。人的烦恼到底有多少?根本没数儿,这里无著论师说了两种:财位、室家。著财位就是对治财富、位置的执著,重点儿是财富。所以这一个是要用布施波罗蜜多来对治。布施是把自己的东西送给需要的人,这一个我们一定要注意,是送给需要者,可我们现在常常是送给不需要者,咱们看看自己是不是,怕多是锦上添花~~布施一般是财布施,同时还有法布施和无畏施(后边儿再解说)。为什么用布施可以对治著财位呢?位置能凭布施对治?这是因为你只要有财,财是可以换来位置的。比如说现在有很多大商人都去弄个人大代表当当、弄个政协委员当当。古今一例。“著室家”则需要用持戒波罗蜜多来对治。这个主要是梵行的问题,淫心不除、尘不可出,这很要紧。到最后我再把六波罗蜜多专门说一下。现在先不详细说。现在我们用布施波罗蜜多来对治“著财位”,用持戒波罗蜜多来对治“著室家”,这样就把“不发趣因”消灭了,那么就不能不发趣了,就愿意修学圣道了。
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,立忍进波罗蜜多。
我们有布施波罗蜜多、持戒波罗蜜多了,我们发心修学圣道了,可是呢,一遇到逆境,我们又退转了,说,这么苦,不想干了,这就是“虽已发趣复退还”,这可不妙,那么该怎么办呢?于是,为了对治这个情况建立了忍辱波罗蜜多、精进波罗蜜多。
退还因者,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,
退还因有什么样的情况呢?这儿举了例子。菩萨发心要度众生了,但正在流浪生死的众生呢,因为已经习惯了在生死,他们觉得生死是正当的,所以就处处“违犯”――违犯就是与菩萨作对,也就是众生打击菩萨。这时候有些菩萨就生起了不耐烦,想,我是为你们好你们还给我捣蛋,我不管你们了。这就是退心了。妙老还说了一种情况,就是说,菩萨开始的时候说法,是用慈悲心说的,说着说着呢,他看众生有不少的罪过,就用嗔心说法了。这也是退心。
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。
这是另外一个例子。说,菩萨要弘扬佛法,要广度众生,自己还要努力修道,忙得很,这样呢,他太累了。“所生疲怠”,就是菩萨太累了,菩萨自己受不了了,因为疲惫而懈怠了。关于这一个,《四十二章经》中有个比喻,就是琴弦太紧了不行太松了也不行,必须处于适中的情况。为了对治这样的情况,所以建立了精进波罗蜜多。
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,立定慧波罗蜜多。
这一个是说为什么要建立禅定波罗蜜多、般若波罗蜜多。有些菩萨已经发大心了,而且也没有退转,但是呢,在修行的时候出现了偏差,就是迷路了。为了对治这个障碍,所以建立了禅定波罗蜜多、般若波罗蜜多。“失坏”,“失”是干脆方向错了,要往东,结果你走着走着方向转向西了。“坏”则是要往东结果方向有点儿偏,但不是正相反。在无性释456页中说,失坏因是外道(原文说,“如诸外道,是失坏因”)。
失坏因者,谓诸散动及邪恶慧。
这是举了一下“失坏因”的情况。“散动及邪恶慧”,所谓“散动”,就是心老爱往外跑、向外攀缘。这样呢,道心就提不起来,令你正念丧失。“邪恶慧”就是邪知邪见。邪知邪见是怎么来的?最主要的就是:没得禅定的时候,静坐后在那儿分别,一分别就有了邪知邪见,这是他自己在那儿执著。还有就是得了禅定,得禅定者的分别心更厉害,他也会分别出邪知邪见,而且这邪见更可怕。所以说,我们修禅定的时候,要以经教为所依,经教可以规范你的知见。你要是什么经教都不读,只在那儿静坐,这是十分的靠不住的。佛说过,在没入圣位的时候,是不能离开文字佛法的。我们看经典,大菩萨们还去听佛说法呢,何况我们。我们一定要一切以圣言量为标准。为了对治散动,建立禅定波罗蜜多,为了对治邪恶慧,建立般若波罗蜜多。
如是成立对治所治障故,唯立六数。
这样呢,一算,发现为了对治不发趣因,建立布施波罗蜜多、持戒波罗蜜多;为了对治退还因,建立忍辱波罗蜜多、精进波罗蜜多;为了对治失坏因,建立禅定波罗蜜多、般若波罗蜜多。这不就是六波罗蜜多吗?所以说只要六波罗蜜多就够了。
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,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。此不散动为依止故,如实等觉诸法真义,便能证得一切佛法。如是证诸佛法所依处故,唯立六数。
根据上边儿说的“成立对治所治障故”,只要六波罗蜜多就可以了。下边儿呢,还有其他的说法。这是因为“证诸佛法所依处”,所以得要六波罗蜜多。我们知道,要“证诸佛法”,般若(波罗蜜多)是最重要的,没有般若(波罗蜜多)不能够得悟圣道,但是,只有般若(波罗蜜多)是不行的。看长行。“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”,说,布施波罗蜜多、持戒波罗蜜多、忍辱波罗蜜多、精进波罗蜜多,这四个波罗蜜多是让心静下来的,它们是心不散动的条件。“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”,这是说禅定波罗蜜多的。前四波罗蜜多让心不散动,心不散动自然就容易得禅定了。印顺法师是把“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”解释成般若波罗蜜多。他是说,“不散动”就是禅定波罗蜜多,前四波罗蜜多是禅定波罗蜜多的因,而后边儿的般若波罗蜜多是禅定波罗蜜多(不散动)所成就的果。无性释中说是静虑波罗蜜多(原文见456页)。“此不散动为依止故”,说,这个禅定波罗蜜多可以让你的心不散乱。“依止”就是靠山,有了靠山你就安心,这里说禅定是靠山,要是有了禅定这个靠山,你的智慧就有力了,就可以把你的智慧发挥得相当的充分。“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”,这样,你就可以如实地觉悟“等觉诸法真义”。就是说,你就可以如实觉知,它是什么样你就觉知什么样儿。我们现在可不是的,明明是没有的,我们觉得有,明明是有的,我们却觉得没有,这就是颠倒见。真的如实知觉了,那你“便能证得一切佛法”。要证得“等觉诸法真义”,是凭般若的,但是,要没有禅定波罗蜜多,你是没有般若的,而要成就禅定波罗蜜多,你就得有前边儿四波罗蜜多。这是一个连环套儿。“如是证诸佛法所依处故,唯立六数”,所以,你就得有六波罗蜜多,少一个也不行。前边儿一个理由是从对治障碍的角度来说的,说从对治障碍的角度来说,不用多了,只要六波罗蜜多就够了(这是说十波罗蜜多用不上)。现在又从证悟佛法这个角度来说,说得有六波罗蜜多,少了不得够(这是说四波罗蜜多少了点儿)。
由施波罗蜜多故,于诸有情能正摄受;
再看为什么要六波罗蜜多的第三个理由――随顺成熟诸有情。长行中说,“由施波罗蜜多故,于诸有情能正摄受”,这一句话是说得有人缘儿。你要想度化众生,你得给众生有良好的关…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