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

  

彼入因果分第五

  这个“彼入因果分”是讲六波罗蜜多的。咱们还是消文。

  如是已说入所知相,彼入因果云何可见?

  这是一个过度句。《入所知相分》是讲悟入唯识性的,里边儿也说到了,悟入唯识性不单单是修唯识观,而且还要“善备福智资粮”,具体该怎么备?就是修六波罗蜜多。这就是《彼入因果分》要说的主要内容。

  谓由施,戒,忍,精进,静虑,般若六种波罗蜜多。

  “彼入因果分”的内容就是布施波罗蜜多、持戒波罗蜜多、忍辱波罗蜜多、精进波罗蜜多、静虑波罗蜜多、般若波罗蜜多。

  云何由六波罗蜜多得入唯识?复云何六波罗蜜多成彼入果?

  提了两个问题。说,为什么凭六波罗蜜多就可以悟入唯识性?为什么六波罗蜜多能成为证悟后的果呢?

  谓此菩萨不着财位,不犯尸罗,于苦无动,于修无懈,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,便能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。

  我们现在就得修六波罗蜜多。“谓此菩萨”,这位发了菩提心的修行者、菩萨,他只要发了菩提心,想得证圣位,一定得修学六波罗蜜多。“不著财位”,要指修学布施波罗蜜多。他对于财位都不贪著,“著”就是贪著,贪著就是贪爱、留连、执著。不著财位就是拿得起、放得下。“财”是财富,“位”是名位、地位。现在他发心学佛了,那就放下一切,专心学佛。我想起来厚黑教主李宗吾,他有一篇《求官真言》,第一就是“空”,空闲的意思。说,求官的人,一定要把一切事儿都放下,不工不商、不农不贾,不读书、不学习,一心一意专门求官。还要有耐心,不能着急,今天无效,明天再来,今年无效,明年再来。现在学佛也是,专心学佛,放下一切,还要发长远心。“不犯尸罗”是指修学持戒波罗蜜多。要守持清净戒法。身心清净,才能修学。“于苦无动”,这是指忍辱波罗蜜多。“苦”是不如意的境界,“动”是动摇。就是说我们遭遇了种种不如意的境界,这时候你要耐得住,不能因为受了点苦道心就动摇了。也就是说意志要坚定。“于修无懈”,这是指精进波罗蜜多。就是说在修行的时候,不能懈怠。“于如是等散动因中不现行时心专一境”,“散动因”就是令心散乱、令心向外攀缘。什么样是散动?就是说散动的情况怎么样儿?比如说你“著财位”,要挣更多的钱,想挣更大的地位。这些就是散动因。在这些散动因没有现行的时候,你能够镇得住,没有散乱的事情,你的心安住于一境上。这样你才能够修习禅定之类,“便能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”,只有这样,你才能够生发智慧,才能够悟入唯识性、悟入一真法界。

  菩萨依六波罗蜜多入唯识已,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。

  修六波罗蜜多,先要有清净意乐,这样的话你的六波罗蜜多才是六波罗蜜多,不然的话,你那实际上谈不上波罗蜜多。“菩萨依六波罗蜜多入唯识已”,菩萨因了修六波罗蜜多而悟入唯识性,悟入唯识性以后呢,“证得六种清净增上意乐所摄波罗蜜多”,他还是得修六波罗蜜多。这时候的六波罗蜜多与以前的六波罗蜜多有点儿不一样。这是“清净增上意乐所摄”的六波罗蜜多。“清净”的“增上意乐”!“清净”就是没有烦恼来染污,“增上”是特别有力量。在登地之前是烦恼力量比六波罗蜜多有力量,登地后是六波罗蜜多比烦恼有力量。

  是故于此设离六种波罗蜜多现起加行,由于圣教得胜解故,及由爱重,随喜,欣乐诸作意故,恒常无间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。

  “是故”,所以,因为有了清净增上意乐而所以,所以什么?所以对于这六波罗蜜多,说,假如说你没有对于六波罗蜜多现起加行,“设离”的“设”是假如、假如,“离”是远离、没有,就是指你在修六波罗蜜多的时候没有“现起加行”。没有现起加行是什么样子?比如说我们在修六波罗蜜多的时候,我们努力提升道心,精进努力,这样我们才能有布施多、持戒波罗蜜多、忍辱波罗蜜多、精进波罗蜜多、禅定波罗蜜多、般若波罗蜜多,这样才对。但是这儿是得了无生法忍的菩萨、入了圣位的菩萨,他已经证悟了唯识性,他不用刻意现起六波罗蜜多,为什么我们得刻意而菩萨不用刻意呢?“由于圣教得胜解故”,就是因为他对于六波罗蜜多法门有“胜解”――有特别有力的信解。“及由爱重,随喜,欣乐诸作意故”的“爱重”,就是爱重作意,“爱重”就是因为知道这个法门能够成就很大的功德,所以对这个法门产生敬爱、欢喜、恭敬、尊重等心念。这里指爱重六波罗蜜多。“随喜”,指别人在修六波罗蜜多法门,我也心里欢喜、赞叹。还有一个“欣乐”,就是说这位菩萨看见六波罗蜜多所成就的佛的境界,特别地欢喜,希望自己和一切众生都成就这样的功德、这样的境界。“恒常无间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”,因为爱重作意、随喜作意、欣乐作意,所以菩萨不用别人鼓励,自己就“恒常无间”(即长时期、不间断)地“相应方便修习六种波罗蜜多”,“方便修习”的“方便”就是善巧的意思,就是有智慧的意思,要想善巧没有智慧你怎么善巧?现在就是说,你要有智慧地修习六波罗蜜多,而且得不断地修,“相应”是指与智慧相应,有智慧你就不会出错了。我们现在不是也经常有些好心作了错事儿的情况吗?菩萨因为这样修习六波罗蜜多,所以“速得圆满”。咱们凡夫不是这样,我们得“现起加行”,要勉强自己,这样才能修行,一没鼓励就偷懒。入圣位的菩萨,他们不需要特别勉强,自己就能够修行六波罗蜜多,因为他们是自觉的,所以他的波罗蜜多很快地会圆满。而我们不是。

  此中有三颂:已圆满白法;及得利疾忍;菩萨于自乘,甚深广大教;等觉唯分别,得无分别智;悕求胜解净,故意乐清净;前及此法流,皆得见诸佛;了知菩提近,以无难得故。

  前边儿说了“清净增上意乐”,下边儿这三个颂子就是来介绍清净增上意乐的相貌、的表现的。“已圆满白法”,“白”就是清净的、善的,这是说他作了很多的功德,圆满地作了很多功德。也就是说所作的确实的功德,这功德是纯的功德。我们现在作的很多事儿,很难说是纯然的功德,可能对这部分人有益,但对另外一部分人来说,可能就是伤害。而这位菩萨的所作纯是利益众生的,不会在利益这位的时候无意中伤害了另一个人,这不会。这是清净增上意乐的第一个表现。“及得利疾忍”,“利疾”是锐利、迅速、不迟钝;“忍”就是无生法忍。也就是说,有了清净增上意乐的话,可以很快就得证无生法忍,就是登地、入圣位。印顺法师说就是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法的忍,这个“忍”是与智慧相应。这是第二个表现。“菩萨于自乘,甚深广大教”,这里的“自乘”就是大乘。注意,我们一般情况下是把大乘小乘对应起来,实际上大乘是把小乘给包容进来的,大乘就是整个佛法。就是说,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,他对于自己应该学习的大乘教法,努力地修学。“甚深广大教”指大乘佛法宣说的甚深法性道理、一切法无我的道理,是大智慧境界。“甚深”是指般若波罗蜜多,“广大”,是指除般若外的其他五波罗蜜多。第三个表现就是菩萨对甚深广大的大乘佛法,努力地修学。“等觉唯分别,得无分别智”,这是第四个表现。“等”是平等、普遍,“觉”是觉悟,“等觉”就是普遍地觉悟。就是说,菩萨普遍地觉悟到一切法都是内心的分别而已,一切法都是无义的,他就这样作意思维,最后成就了无分别智。无性释454页中说,“得无分别智者,即是对治。”就是说,用无分别智可以对治一切执著。“悕求胜解净,故意乐清净”,这是清净增上意乐的第五种表现。说,菩萨有了清净增上意乐,就会有悕求、胜解。“悕求”,就是欲,善法欲,这里指欲得无上菩提。这悕求是由信心而来的。就象作生意,你看准了一个生意,相信它能发财,所以你去作,现在你相信这样作能得无上菩提,所以你就悕求得证无上菩提。“胜解”,就是特别决定的见解,你对它有绝对的信心。胜解是信心的因,悕求是信心的果。这个胜解是指菩萨对佛法、对第一义谛有有力的信心。对佛法既然已经有信心了,接下来的这个“净”字儿,就是指清净的信心,因为这是已经得证无生法忍了,所以,这清净的信心是与无分别智相应的。“故意乐清净”。“前及此法流,皆得见诸佛”,这是清净增上意乐的第六种表现。“前”指得无生法忍以前,就是登地以前。“此法流”则是指得证无生法忍时的情况。世亲释中说此法流是指在禅定中(世亲释205页原文是“言法流,谓定位中”),就是在禅定中见第一义谛。见第一义谛当然得在禅定里,在散乱心里是不可能的。“流”就是圣道,须陀洹不就是叫入流吗?就是入圣道。所以,“法流”是指三昧里的圣境。既然证圣了,当然就“皆得见诸佛”了。“了知菩提近,以无难得故”,这是清净增上意乐的第七个表现。“了知菩提近”是说,得了无生法忍,成就了清净增上意乐,见到了十方诸佛,有这个瑞相了,自己知道距离得证无上菩提不远了。“以无难得故”,成就了清净增上意乐,对于修六波罗蜜多广度众生觉得不难了。按原论文和世亲释,就只有这七种表现,但在无性释中是算出来了八种表现,在453页最后一行,他的八种相是把那个无分别智单独算成一相了。

  由此三颂,总显清净增上意乐有七种相:

  前面这三个颂子,包括了清净增上意乐的七相。七相就是哪呢?下边儿说了。

  谓资粮故,堪忍故,所缘故,作意故,自体故,瑞相故,胜利故。

  “资粮故”是“已圆满白法”。“堪忍故”是“及得利疾忍”,有了堪忍,你不管遇见什么境界都不冲动。“所缘故”是“菩萨于自乘,甚深广大教”。这个是要学习的东西。“作意故”是“等觉唯分别,得无分别智”,这就是思维观察、就是…

《《摄大乘论》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