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入因果分第五

  

彼入因果分第五

  這個“彼入因果分”是講六波羅蜜多的。咱們還是消文。

  如是已說入所知相,彼入因果雲何可見?

  這是一個過度句。《入所知相分》是講悟入唯識性的,裏邊兒也說到了,悟入唯識性不單單是修唯識觀,而且還要“善備福智資糧”,具體該怎麼備?就是修六波羅蜜多。這就是《彼入因果分》要說的主要內容。

  謂由施,戒,忍,精進,靜慮,般若六種波羅蜜多。

  “彼入因果分”的內容就是布施波羅蜜多、持戒波羅蜜多、忍辱波羅蜜多、精進波羅蜜多、靜慮波羅蜜多、般若波羅蜜多。

  雲何由六波羅蜜多得入唯識?複雲何六波羅蜜多成彼入果?

  提了兩個問題。說,爲什麼憑六波羅蜜多就可以悟入唯識性?爲什麼六波羅蜜多能成爲證悟後的果呢?

  謂此菩薩不著財位,不犯屍羅,于苦無動,于修無懈,于如是等散動因中不現行時心專一境,便能如理簡擇諸法得入唯識。

  我們現在就得修六波羅蜜多。“謂此菩薩”,這位發了菩提心的修行者、菩薩,他只要發了菩提心,想得證聖位,一定得修學六波羅蜜多。“不著財位”,要指修學布施波羅蜜多。他對于財位都不貪著,“著”就是貪著,貪著就是貪愛、留連、執著。不著財位就是拿得起、放得下。“財”是財富,“位”是名位、地位。現在他發心學佛了,那就放下一切,專心學佛。我想起來厚黑教主李宗吾,他有一篇《求官真言》,第一就是“空”,空閑的意思。說,求官的人,一定要把一切事兒都放下,不工不商、不農不賈,不讀書、不學習,一心一意專門求官。還要有耐心,不能著急,今天無效,明天再來,今年無效,明年再來。現在學佛也是,專心學佛,放下一切,還要發長遠心。“不犯屍羅”是指修學持戒波羅蜜多。要守持清淨戒法。身心清淨,才能修學。“于苦無動”,這是指忍辱波羅蜜多。“苦”是不如意的境界,“動”是動搖。就是說我們遭遇了種種不如意的境界,這時候你要耐得住,不能因爲受了點苦道心就動搖了。也就是說意志要堅定。“于修無懈”,這是指精進波羅蜜多。就是說在修行的時候,不能懈怠。“于如是等散動因中不現行時心專一境”,“散動因”就是令心散亂、令心向外攀緣。什麼樣是散動?就是說散動的情況怎麼樣兒?比如說你“著財位”,要掙更多的錢,想掙更大的地位。這些就是散動因。在這些散動因沒有現行的時候,你能夠鎮得住,沒有散亂的事情,你的心安住于一境上。這樣你才能夠修習禅定之類,“便能如理簡擇諸法得入唯識”,只有這樣,你才能夠生發智慧,才能夠悟入唯識性、悟入一真法界。

  菩薩依六波羅蜜多入唯識已,證得六種清淨增上意樂所攝波羅蜜多。

  修六波羅蜜多,先要有清淨意樂,這樣的話你的六波羅蜜多才是六波羅蜜多,不然的話,你那實際上談不上波羅蜜多。“菩薩依六波羅蜜多入唯識已”,菩薩因了修六波羅蜜多而悟入唯識性,悟入唯識性以後呢,“證得六種清淨增上意樂所攝波羅蜜多”,他還是得修六波羅蜜多。這時候的六波羅蜜多與以前的六波羅蜜多有點兒不一樣。這是“清淨增上意樂所攝”的六波羅蜜多。“清淨”的“增上意樂”!“清淨”就是沒有煩惱來染汙,“增上”是特別有力量。在登地之前是煩惱力量比六波羅蜜多有力量,登地後是六波羅蜜多比煩惱有力量。

  是故于此設離六種波羅蜜多現起加行,由于聖教得勝解故,及由愛重,隨喜,欣樂諸作意故,恒常無間相應方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。

  “是故”,所以,因爲有了清淨增上意樂而所以,所以什麼?所以對于這六波羅蜜多,說,假如說你沒有對于六波羅蜜多現起加行,“設離”的“設”是假如、假如,“離”是遠離、沒有,就是指你在修六波羅蜜多的時候沒有“現起加行”。沒有現起加行是什麼樣子?比如說我們在修六波羅蜜多的時候,我們努力提升道心,精進努力,這樣我們才能有布施多、持戒波羅蜜多、忍辱波羅蜜多、精進波羅蜜多、禅定波羅蜜多、般若波羅蜜多,這樣才對。但是這兒是得了無生法忍的菩薩、入了聖位的菩薩,他已經證悟了唯識性,他不用刻意現起六波羅蜜多,爲什麼我們得刻意而菩薩不用刻意呢?“由于聖教得勝解故”,就是因爲他對于六波羅蜜多法門有“勝解”――有特別有力的信解。“及由愛重,隨喜,欣樂諸作意故”的“愛重”,就是愛重作意,“愛重”就是因爲知道這個法門能夠成就很大的功德,所以對這個法門産生敬愛、歡喜、恭敬、尊重等心念。這裏指愛重六波羅蜜多。“隨喜”,指別人在修六波羅蜜多法門,我也心裏歡喜、贊歎。還有一個“欣樂”,就是說這位菩薩看見六波羅蜜多所成就的佛的境界,特別地歡喜,希望自己和一切衆生都成就這樣的功德、這樣的境界。“恒常無間相應方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速得圓滿”,因爲愛重作意、隨喜作意、欣樂作意,所以菩薩不用別人鼓勵,自己就“恒常無間”(即長時期、不間斷)地“相應方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”,“方便修習”的“方便”就是善巧的意思,就是有智慧的意思,要想善巧沒有智慧你怎麼善巧?現在就是說,你要有智慧地修習六波羅蜜多,而且得不斷地修,“相應”是指與智慧相應,有智慧你就不會出錯了。我們現在不是也經常有些好心作了錯事兒的情況嗎?菩薩因爲這樣修習六波羅蜜多,所以“速得圓滿”。咱們凡夫不是這樣,我們得“現起加行”,要勉強自己,這樣才能修行,一沒鼓勵就偷懶。入聖位的菩薩,他們不需要特別勉強,自己就能夠修行六波羅蜜多,因爲他們是自覺的,所以他的波羅蜜多很快地會圓滿。而我們不是。

  此中有叁頌:已圓滿白法;及得利疾忍;菩薩于自乘,甚深廣大教;等覺唯分別,得無分別智;悕求勝解淨,故意樂清淨;前及此法流,皆得見諸佛;了知菩提近,以無難得故。

  前邊兒說了“清淨增上意樂”,下邊兒這叁個頌子就是來介紹清淨增上意樂的相貌、的表現的。“已圓滿白法”,“白”就是清淨的、善的,這是說他作了很多的功德,圓滿地作了很多功德。也就是說所作的確實的功德,這功德是純的功德。我們現在作的很多事兒,很難說是純然的功德,可能對這部分人有益,但對另外一部分人來說,可能就是傷害。而這位菩薩的所作純是利益衆生的,不會在利益這位的時候無意中傷害了另一個人,這不會。這是清淨增上意樂的第一個表現。“及得利疾忍”,“利疾”是銳利、迅速、不遲鈍;“忍”就是無生法忍。也就是說,有了清淨增上意樂的話,可以很快就得證無生法忍,就是登地、入聖位。印順法師說就是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法的忍,這個“忍”是與智慧相應。這是第二個表現。“菩薩于自乘,甚深廣大教”,這裏的“自乘”就是大乘。注意,我們一般情況下是把大乘小乘對應起來,實際上大乘是把小乘給包容進來的,大乘就是整個佛法。就是說,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他對于自己應該學習的大乘教法,努力地修學。“甚深廣大教”指大乘佛法宣說的甚深法性道理、一切法無我的道理,是大智慧境界。“甚深”是指般若波羅蜜多,“廣大”,是指除般若外的其他五波羅蜜多。第叁個表現就是菩薩對甚深廣大的大乘佛法,努力地修學。“等覺唯分別,得無分別智”,這是第四個表現。“等”是平等、普遍,“覺”是覺悟,“等覺”就是普遍地覺悟。就是說,菩薩普遍地覺悟到一切法都是內心的分別而已,一切法都是無義的,他就這樣作意思維,最後成就了無分別智。無性釋454頁中說,“得無分別智者,即是對治。”就是說,用無分別智可以對治一切執著。“悕求勝解淨,故意樂清淨”,這是清淨增上意樂的第五種表現。說,菩薩有了清淨增上意樂,就會有悕求、勝解。“悕求”,就是欲,善法欲,這裏指欲得無上菩提。這悕求是由信心而來的。就象作生意,你看准了一個生意,相信它能發財,所以你去作,現在你相信這樣作能得無上菩提,所以你就悕求得證無上菩提。“勝解”,就是特別決定的見解,你對它有絕對的信心。勝解是信心的因,悕求是信心的果。這個勝解是指菩薩對佛法、對第一義谛有有力的信心。對佛法既然已經有信心了,接下來的這個“淨”字兒,就是指清淨的信心,因爲這是已經得證無生法忍了,所以,這清淨的信心是與無分別智相應的。“故意樂清淨”。“前及此法流,皆得見諸佛”,這是清淨增上意樂的第六種表現。“前”指得無生法忍以前,就是登地以前。“此法流”則是指得證無生法忍時的情況。世親釋中說此法流是指在禅定中(世親釋205頁原文是“言法流,謂定位中”),就是在禅定中見第一義谛。見第一義谛當然得在禅定裏,在散亂心裏是不可能的。“流”就是聖道,須陀洹不就是叫入流嗎?就是入聖道。所以,“法流”是指叁昧裏的聖境。既然證聖了,當然就“皆得見諸佛”了。“了知菩提近,以無難得故”,這是清淨增上意樂的第七個表現。“了知菩提近”是說,得了無生法忍,成就了清淨增上意樂,見到了十方諸佛,有這個瑞相了,自己知道距離得證無上菩提不遠了。“以無難得故”,成就了清淨增上意樂,對于修六波羅蜜多廣度衆生覺得不難了。按原論文和世親釋,就只有這七種表現,但在無性釋中是算出來了八種表現,在453頁最後一行,他的八種相是把那個無分別智單獨算成一相了。

  由此叁頌,總顯清淨增上意樂有七種相:

  前面這叁個頌子,包括了清淨增上意樂的七相。七相就是哪呢?下邊兒說了。

  謂資糧故,堪忍故,所緣故,作意故,自體故,瑞相故,勝利故。

  “資糧故”是“已圓滿白法”。“堪忍故”是“及得利疾忍”,有了堪忍,你不管遇見什麼境界都不沖動。“所緣故”是“菩薩于自乘,甚深廣大教”。這個是要學習的東西。“作意故”是“等覺唯分別,得無分別智”,這就是思維觀察、就是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入因果分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