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入因果分第五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布施有這四句分別,其他五波羅蜜多也有這樣的四句分別。

  何因緣故如是六種波羅蜜多此次第說?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多故。

  六波羅蜜多爲啥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這麼一個順序?難道不能是般若、持戒、禅定、布施、精進、忍辱?六波羅蜜多的次序能不能換換?打亂行不行?“謂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多故”,就是說,這六波羅蜜多,後一個是依前一個而生,般若波羅蜜多得依禅定波羅蜜多而生,要是沒有禅定波羅蜜多,般若波羅蜜多是一定生不起來的。禅定波羅蜜多要想生起來,必須得有精進波羅蜜多,要有精進波羅蜜多,你必須得有忍辱波羅蜜多,要有忍辱波羅蜜多,你就得持戒波羅蜜多,要持戒波羅蜜多,你就得有布施波羅蜜多。這是按前生後的次序而說,注意,我說的“生”是引發的意思。無著論師說“前波羅蜜多隨順生後波羅蜜多”,在印順法師、妙老法師等,都又引了一下《大莊嚴經論》中的“後後波羅蜜多能清淨前前波羅蜜多”。《大莊嚴經論》中的這句話給《攝大乘論》中無著論師的這句話意思是一致的。就是說,我要是能有持戒波羅蜜多,則我的布施波羅蜜多一定是清淨的,我要是有忍辱波羅蜜多,則我的持戒波羅蜜多一定清淨等,六波羅蜜多中,相對來說,布施波羅蜜多是最簡單的。依次上進,最後到般若波羅蜜多。所以次序就是這樣的了。

  複次,此諸波羅蜜多訓釋名言,雲何可見?

  這是對波羅蜜多的名字進行訓釋,訓釋就是解釋。下邊兒呢,對總名、別名都進行解釋。總名就是波羅蜜多,別名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。先看對總名的訓釋。

  于諸世間、聲聞、獨覺施等善根最爲殊勝,能到彼岸,是故通稱波羅蜜多。

  先解釋什麼是波羅蜜多。說,實際上世間的生死凡夫,二乘的聲聞、緣覺,也都是能夠有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,但是他們的所作都沒有菩薩的殊勝、究竟,“能到彼岸”,可以從生死這兒到大菩提處。這是最殊勝的。世間凡夫因爲沒有菩提心,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等只能得人天善果而已。阿羅漢和辟支佛這些聖人他們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,比較殊勝,可以涅槃,但不能得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是因爲他們沒有這願。只有菩薩可以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所以我們把菩薩所行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般若叫作“波羅蜜多”。阿羅漢、辟支佛的都不能稱爲波羅蜜多。“波羅蜜多”就是到彼岸、最殊勝的意思。

  又能破裂悭吝、貧窮,及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,故名爲施;

  這是別名,先說布施。“能破裂悭吝”,“悭吝”就是小氣,只要是自己的東西,統統舍不得給別人,那怕是自己根本就用不著的。就是不肯幫助別人,這個自然是煩惱法了。“悭吝”爲什麼是煩惱?因爲是貧窮之因。說,用布施可以破除悭吝這個煩惱,你要是能布施,那就可以破除悭吝,沒了悭吝,你來世就不會得“貧窮”的果報了。布施還有沒有其他的好處?有,“能引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”,先說“引得廣大財位”。說,你只要布施了,就不但能破除悭吝、貧窮,將來你還能得到廣大的財富,有錢了當然地位就高了,現在的人大代表、政協委員有多少是大款,窮人是不能當的。江澤民叁個代表的第一條就是“代表中國先進生産力的發展要求”,看,上去就是代表富人!後邊兒的“福德資糧”是說,你在佛法裏受熏,這個習氣可以引導你向于聖道。要是沒有佛法的熏習,你可以作不少好事兒,這樣你也可以得很大福德,因爲有福德,所以你被福德給迷住了,因此你就顛倒放逸,這就不能向于聖道。你要是有佛法的熏習,同樣是做功德,功德就會令你有智慧而不迷惑、不顛倒,這樣你可以漸漸趨向聖道。所以,我們把這個叫布施。

  又能息滅惡戒、惡趣,及能取得善趣、等持,故名爲戒;

  這是說持戒的。長行中說,“息滅惡戒、惡趣”。“惡戒”就是外道戒,最有名的是持牛戒之類的。說,以前有個人修行出了神通,他看見一頭牛死後生到天上了,他就思維:牛也沒有修行,他憑什麼死後生天呢?琢磨來琢磨去,他發現原來是牛只吃草,于是他以後就只吃草,以期將來也生天。這就是惡戒。還有就是職業殺人者,比如槍決死刑犯人的行刑者,在佛法中這也是惡戒,因爲你必須殺生,你不殺就犯國法。要把這些惡戒都息滅。“惡趣”是指你受持惡戒而得的果。你持惡戒,就到叁惡道去受生。你要是持佛戒,滅了惡戒,也就滅了惡趣。“及能取得善趣”,你能夠受佛法的戒律,就一定是在人天善趣受生,進而還能成就佛道。下邊兒的“等持”應該是“及能取得等持”,“等持”就是定、叁昧。說,你要是能持戒,不做非法的事兒,你就心安,在這個基礎上,你可以靜坐、攝心不亂,就很容易成就了。你要是幹殺、盜、淫、妄等事兒,就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沖突,你心就不安,煩惱的事就找你,你就修不成禅定。“息滅惡戒、惡趣”是滅惡,“能取得善趣、等持”是生善。善法能夠滅惡,同時還能得到可愛的果報。施波羅蜜多是這樣,戒波羅蜜多也這樣。

  又能滅盡忿怒、怨仇,及能善住自他安隱,故名爲忍;

  這是忍辱波羅蜜多。說,忍辱可以“滅盡忿怒”,就是沒有忿怒的煩惱,令心平靜。忍辱可以沒有“怨仇”,就是沒有怨家。你一忿怒,你就製造了一個敵人,你們就相互找麻煩。你要是滅盡自己的“忿怒”,也就滅除了“怨仇”。“及能善住自他安隱”,自己沒有忿怒,就自己安隱、自在,沒有敵人(敵人是相互的,雙方彼此是敵人),就可以使別人安隱、自在。這忍辱其實是說我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,要平靜地處理,不要在忿怒起來的時候去處理。平心靜氣地處理問題,犯錯誤的可能性就小。

  又能遠離所有懈怠、惡不善法,及能出生無量善法令其增長,故名精進;

  這精進波羅蜜多,“能遠離所有懈怠”,我們經常是該作的事兒提不起勁兒,不想去作,放逸的事情倒作得不少,懈怠和放逸一般都在一起。你要是有精進,就把懈怠、放逸給對治了。反正就一個空間,精進不去占領,懈怠、放逸就去占領了,我們現在希望精進占領。我們有精進,除了遠離懈怠外,還不會作“惡不善法”,“惡”與“不善”,一般來說是一回事兒,但在佛教中其實不善的範圍比惡要大,這在因明中有的:不能出現第叁種情況,只有善、不善,或者惡、非惡,絕不能有第叁條路可走。這“惡不善法”包括已經生起的和沒有生起的,沒有生起也好,已經生起也罷,都要憑精進對治。“及能出生無量善法”,說,因爲精進,消滅了種種的煩惱,沒有了煩惱法,就只剩善法了,有善法就有種種功德。“無量善法”就包括已經生起的和即將生起的,或者說是世間善、出世間善。“令其增長”就是已生起的善令增長,未生起的善令生起,未生起的惡不令起,已生起的惡令消滅,這就是四正勤。這就是精進。

  又能消除所有散動,及能引得內心安住,故名靜慮;

  靜慮波羅蜜多,“能消除所有散動”,就是說能對治內心的散亂,“及能引得內心安住”,內心的散亂被對治了,心慢慢就靜下來了,因爲靜而生起輕安,漸漸禅定就生起來了。

  又能除遣一切見趣、諸邪惡慧,及能真實品別知法,故名爲慧。

  這是般若波羅蜜多,般若波羅蜜多是最重要的,別的波羅蜜多其實都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基礎。有了般若波羅蜜多,就可以“除遣一切見趣、諸邪惡慧”,“見趣”,就是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,象身見、邊見、見取見、戒取見、邪見等都是。爲什麼叫“見趣”呢?這個“趣”,就是六道輪回,因爲你有身見、邊見等,所以你就在六道裏輪回,故名“見趣”。“見”還有執著的意思,他認爲自己的所見是最正確、最殊勝的,這叫“見”。“諸邪惡慧”就是種種邪惡的智慧。“慧”是觀察決斷,可是他觀察的是什麼?是怎樣利用高科技犯罪,這些就是邪惡慧。“及能真實品別知法”,咱們給理解成“真實知法”、“真實品別知法”。“真實知法”是指能能見到諸法實相,這是根本智。“真實品別知法”則是後得智。“品別”就是各類,“品”就是類,各類皆不相同叫“別”,你通達一切法的差別相,這是憑後得智的。你成就了根本智、後得智,就不會犯錯誤,就是達到了聖人的境界,得大安樂、大解脫,所以叫做慧。

  雲何應知修習如是波羅蜜多?

  波羅蜜多該怎樣修呢?我們也得知道。

  應知此修略有五種:

  六波羅蜜多有五種修法。

  一、現起加行修,

  就是你主動去修六波羅蜜多,並拿出了實際行動。比如我行布施,就得具備施者、受者、所施之物或法,表現出來了布施。比如我行般若波羅蜜多,那就是要聞思修,在佛法的經律論上聞思修,我主動地聞思修。所謂“現起加行”,“現起”就是表現出來。對于禅波羅蜜多、精進波羅蜜多、忍波羅蜜多、戒波羅蜜多、施波羅蜜多都是這樣,自己主動地做這件事。

  二、勝解修,

  就是學習經律論,對于六波羅蜜多有深刻的信解,進而引起強烈的意願,願意修六波羅蜜多。這個勝解修,重要的是修了就得到歡喜,願意修。要是你修了,但覺得不情願,那不是勝解修。象現在小師父們上殿,上也上了,但上得很難受,覺得是在受罪。

  叁、作意修,

  就是四十一頁最後邊兒的愛重作意、隨喜作意、欣樂作意。剛才的勝解修也就是四十一頁這兒的“由于聖教得勝解”。

  四、方便善巧修,

  要想“方便善巧”得憑無分別智,由無分別智來修六波羅蜜多,也就是離相修六波羅蜜多。沒有無分別智方便善巧,我們就有執著相,說,這是我在修布施、我在修持戒等,有這樣的分別,就自己給自己設障礙。

  五、成所作事修

  這是成佛以後是行六波羅蜜多。

  此中四修如前已說。

  六波羅蜜多總共有五種修,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入因果分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