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入因果分第五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其中的前四修前邊兒都說過。就是四十一頁,從倒數第四行到倒數第一行。

  成所作事修者,謂諸如來任運佛事無有休息,于其圓滿波羅蜜多,複更修習六到彼岸。

  第五種“成所作事修”前邊兒沒有說,這裏就多說幾句。說這個“成所作事修”是“諸如來”――十方諸佛,“任運佛事”,“任運”就是不刻意,他在修六波羅蜜多的時候不是刻意地去作的,是自然去作的,沒有分別心地去作,“佛事”這裏就是指六波羅蜜多,因爲是說諸佛作六波羅蜜多,所以叫“佛事”,或者說是這樣作,可以令衆生成佛,所以叫“佛事”。“無有休息”,說,佛在作六波羅蜜多的時候,一直不停地作,我們是不行的,因爲我們會累、會疲勞,得了禅定的人就不同了,成佛自然更圓滿了,他休息、不休息是一樣的。“于其圓滿波羅蜜多,複更修習六到彼岸”,諸佛修六波羅蜜多已經圓滿了,但是因爲哀愍衆生,所以還是再修習六波羅蜜多,他這樣作其實是在給衆生作榜樣,說,“我已經成佛了還在修,你們沒有成佛的人有什麼理由不精進呢?”

  又作意修者,謂修六種意樂所攝愛重、隨喜、欣樂作意:

  這是著意把五種修中的作意修多解釋一下。前邊兒說過,作意修就是愛重作意、隨喜作意、欣樂作意,這兒又說有六種意樂來攝這叁種作意。也就是說,“愛重、隨喜、欣樂”叁種作意屬于六種意樂。“愛重作意”裏邊有這六種意樂,“隨喜作意”裏有這六種意樂,“欣樂作意”裏也有這六種意樂。

  一、廣大意樂,二、長時意樂,叁、歡喜意樂,四、荷恩意樂,五、大志意樂,六、純善意樂。

  六種意樂是什麼?就是廣大意樂、長時意樂、歡喜意樂、荷恩意樂、大志意樂、純善意樂。下邊兒解釋。

  若諸菩薩,乃至若幹無數大劫現證無上正等菩提,經爾所時,一一剎那,假使頓舍一切身命,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;

  先說“廣大意樂”,用布施波羅蜜多爲例來說。先看“愛重作意”的“廣大意樂”。說,要是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,以無上菩提心爲基礎修學六波羅蜜多,一直修學了“若幹無數大劫”,這時間就很長很長,修了這麼久方才“現證無上正等菩提”,就是說,修到這麼久才證得道果。在一般的說法中,是叁大阿僧祗劫,從初發心到登地得一劫,到登八地又一劫,到成佛又一劫。“經爾所時”,就是經過了“若幹無數大劫”,“一一剎那,假使頓舍一切身命”,就是說,在這無數大劫裏,菩薩每一刹那都可以頓舍一切身命去利益衆生。這裏的“身命”就是身家性命,表示最看重的東西,意思就是說連最看重的東西都能爲了利益衆生而舍棄。舍棄身家性命是內施。“以殑伽河沙等世界盛滿七寶奉施如來”,“殑伽河沙”就是恒河沙,表示數量很多。說,菩薩用這麼多的世界裏的七寶來供奉如來,這裏的“如來”指叁世一切諸佛,包括已成的佛、未成的佛,也就是說,布施給需要者。“乃至安坐妙菩提座”,“安坐妙菩提座”就是指最後得無上菩提的金剛道,《八識規矩頌》中說,“金剛道後異熟空”,就是說,到了金剛道,你刹那就可以成佛了。“如是菩薩布施意樂猶無厭足”,說,菩薩這麼長時間布施這麼多財、法,內布施、外布施都作,他這麼作了,可是,他的內心仍然沒有滿足,沒有厭足。這就是布施愛重的“廣大意樂”。

  經爾所時,一一剎那,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,于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衆具,戒,忍,精進,靜慮,般若心恒現行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如是菩薩所有戒,忍,精進,靜慮,般若意樂猶無厭足;是名菩薩廣大意樂。

  布施愛重的廣大意樂這樣,其他五度呢?也是這樣。“經爾所時”,這還是接著上邊兒說的,經過“若幹無數大劫”,“一一剎那,假使叁千大千世界滿中熾火”,在若幹無數大劫之中,每一刹那,各處都是熾烈的猛火,菩薩在這麼痛苦的環境之中,“于四威儀常乏一切資生衆具”,“四威儀”就是行住坐臥。就是說,菩薩在這個令人痛苦的環境中修行,很難很難,想度衆生,也很難很難。想行、行不了,就是想走走不了,想住沒地兒住,想坐坐不了,想臥也沒門,很難很難。“戒,忍,精進,靜慮,般若心恒現行”,菩薩不怕困難,照樣修行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靜慮、般若六波羅蜜多,修學六波羅蜜多的心還是時常現起。也就是說,在這麼苦惱的境界裏面照樣修學六波羅蜜多。“乃至安坐妙菩提座”,一直到得成道果。“如是菩薩所有戒,忍,精進,靜慮,般若意樂猶無厭足”,菩薩一直對于六波羅蜜多心不滿足,還要修習,“是名菩薩廣大意樂”,這就是廣大意樂。

  又諸菩薩,即于此中無厭意樂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常無間息,是名菩薩長時意樂。

  這是說“長時意樂”的。說,“又諸菩薩,即于此中”,菩薩修六波羅蜜多,經過“若幹無數大劫”,其中每一刹那都修習,沒有疲厭,一直到“安坐妙菩提座”,就是一直到證成道果,“常無間息”,這麼長的時間裏不間斷、不休息,這就是修六波羅蜜多的“長時意樂”。

 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,由此所作深生歡喜,蒙益有情所不能及,是名菩薩歡喜意樂。

  菩薩修六波羅蜜多來利益一切衆生,“由此所作深生歡喜”,這樣作他才歡喜,能利益衆生他很高興,“蒙益有情所不能及”,蒙受菩薩利益的衆生心裏也歡喜、高興,不過蒙受利益的衆生的高興不及菩薩心裏的歡喜,也就是說,施者比受者高興。印順法師說,比如媽媽給兒子買了一個玩具,兒子很高興,媽媽看兒子高興,自己更高興。這就是“歡喜意樂”。

  又諸菩薩以其六種波羅蜜多饒益有情,見彼于己有大恩德,不見自身于彼有恩,是名菩薩荷恩意樂。

  這些菩薩他以六波羅蜜多利益一切有情衆生,“見彼于己有大恩德,不見自身于彼有恩”,就是說菩薩只看見衆生對他有恩,說,衆生成就了他的修行,成就了他的福、智二德,衆生是我的福田,他不會覺得是自己對衆生有恩。我們救了一個人,會覺得是自己救別人,而菩薩會覺得是別人成就自己的修行,這就是菩薩與我們的不同。“是名菩薩荷恩意樂”,這是荷恩意樂。就是菩薩感激衆生。

  又諸菩薩即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,深心回施一切有情,令得可愛勝果異熟,是名菩薩大志意樂。

  這些菩薩用修行六波羅蜜多所集聚的善根,成就的功德,“深心回施一切有情”,“深心”就是懇切的心、信心,用這樣懇切的心來回向一切衆生,因爲衆生對我有恩,所以我要回向一切衆生。“令得可愛勝果異熟”,就是說,讓衆生都得到好的果報,殊勝的果報。這是大志意樂。

  又諸菩薩複以如是六到彼岸所集善根,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,是名菩薩純善意樂。

  第六個是純善意樂,純善就是不夾雜汙染法。菩薩用修行六波羅蜜多所集聚的善根,所成就的功德,回向一切有情,望一切有情與自己一樣成就無上菩提。剛才是大志意樂是回向一切有情,希望他們得好的果報,現在這純善意樂是說,希望一切有情不求世間果報,也不求二乘涅槃,而是與衆生同證菩提,同成佛道。這叫純善意樂。

  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愛重作意。

  前面說作意有愛重作意、隨喜作意、欣樂作意,叁種作意與六種意樂相攝,“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”,剛才介紹的是六種意樂與愛重作意相攝。

  又諸菩薩于余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無量善根,深心隨喜,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作意。

  “又諸菩薩于余菩薩六種意樂修習相應無量善根,深心隨喜”,就是說,其他的菩薩修行六波羅蜜多了,這些菩薩他們就深深地隨順歡喜贊歎。我們凡夫會有嫉妒心,會障礙別人修行,這是因爲煩惱沒斷,而菩薩不但不會嫉妒,而且會真誠地發歡喜心。“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隨喜作意”,看見別人布施我生歡喜心,這是隨喜布施作意,看見別人持戒我生歡喜心,這是隨喜持戒作意等等。我以這種心也可以修剛才說的六種意樂,所以,隨喜作意也可以與六種意樂相攝。

  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,亦願自身與此六種到彼岸修恒不相離,乃至安坐妙菩提座,如是菩薩修此六種意樂所攝欣樂作意。

  “又諸菩薩深心欣樂一切有情六種意樂所攝六種到彼岸修”,“欣樂”就是深深的歡樂、深深的作意,特別的歡樂、高興。說,菩薩不但歡喜自己修六波羅蜜多,而且歡喜別人修六波羅蜜多,看見別人修六波羅蜜多,就特別的歡喜,特別歡喜有情能具足六種意樂修六波羅蜜多。“亦願自身與此六種到彼岸修恒不相離”,也特別希望自己與這六波羅蜜多永不相離,永遠用六種意樂修六波羅蜜多,“乃至安坐妙菩提座”,一直到成就了無上菩提,中間一會兒也不離開六波羅蜜多。這就是說,欣樂作意也可以與六種作意相攝。

  若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己,但當能起一念信心,尚當發生無量福聚,諸惡業障亦當消滅,何況菩薩!

  “若有聞此菩薩六種意樂所攝作意修已”,假如有一個人聽到了這位菩薩用六種意樂修六波羅蜜多,他也生起了一念信心,說我也想這樣用六種意樂來修六波羅蜜多,菩薩能作,我也能作,這個人只起了這樣一個念頭,“尚當發生無量福聚”,就因爲這個人起了這樣一個念頭,就得到了很大的好處,“無量福聚”就是很大發福德、好處,“諸惡業障亦當消滅”,因爲這樣一個念頭,這個人以前所造的很多罪業都消滅了。注意,別時意趣!“何況菩薩”,這個人起這樣一個念頭,就有這樣的好處,何況你真實修行了,那該有多大的功德~~

  此諸波羅蜜多差別雲何可見?

  說,六波羅蜜多是不是有不同呢?

  應知一一各有叁品。

  說,六波羅蜜多是有不同的,每個波羅蜜多都有叁種不同。

  施叁品者,一、法施,二、財施,叁、無畏施…
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入因果分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