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系,讓他們看見你就願意接近你,這才行,如果他們一看見你就嚇跑了,那還得了~~關系怎樣建立?由施波羅蜜多而建立!這一個是很微妙的。在菩薩自己的角度來說,是布施波羅蜜多,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但在衆生看來,他未必知道,可能有人會說你是在賄賂衆生,這都有可能。宗薩仁波切說:我們現在能看到不少師父與弟子相互賄賂的情況,弟子盡可能作師父喜歡的事兒,師父會對這個弟子說,“我教給你一個經法,這個經法是從來沒有給別人的”,其實這個經法根本就不重要,但這樣可以使弟子高興。這些我們都不要管,菩薩你只要自己內心裏知道自己這是布施就可以了。你只要布施了,就“于諸有情能正攝受”,“攝受”就是接引、度化。可以把衆生接引到佛法裏來,就叫攝受。有人把這個還解釋成折伏,說,對于心性柔和的衆生,就接引攝受,對于暴惡的衆生,就要折伏他。說,這是菩薩度衆生的兩個態度。最開始的時候,我覺得這麼解釋太牽強,憑布施折伏衆生是不現實的,但我又考慮了考慮,覺得可能他們是指憑法布施折伏衆生的煩惱。這也有點兒象。
由戒波羅蜜多故,于諸有情能不毀害;
說,菩薩一定修持戒波羅蜜多,有了持戒波羅蜜多,才能“于諸有情能不毀害”,就是說,菩薩不作傷害衆生的事兒而去救護他們。
由忍波羅蜜多故,雖遭毀害而能忍受;
這一個是反過來了。菩薩持戒了,不傷害衆生,可衆生反過來傷害你,這怎麼辦?要有忍辱波羅蜜多。有了忍辱波羅蜜多,菩薩雖然遭到衆生的傷害,菩薩也容忍了,並不會去給衆生記仇。只有這樣,才能度化得了衆生。
由精進波羅蜜多故,能助經營彼所應作。
衆生傷害菩薩,菩薩寬容衆生,一次、兩次、叁次……衆生被感動了,于是也發心修學佛法,可是呢,衆生有些力不從心,這是候菩薩有精進波羅蜜多,“能助經營彼所應作”,就是說,菩薩來幫助衆生修行,這樣衆生感受到了菩薩的恩德,更容易接受菩薩的教化了。
即由如是攝利因緣,令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。
前邊兒說過,說這四個波羅蜜多是“不散動因”,那就把這四個波羅蜜多總結一下。“即由如是攝利因緣”,根據剛才說的這四個波羅蜜多攝受衆生、饒益衆生的情況,可以利益衆生、可以接引衆生到佛法裏來,“令諸有情于成熟事有所堪任”,就是說,衆生剛強,難調難伏,讓他學佛很難很難,現在菩薩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四波羅蜜多都用上,終于把衆生感化了,他們願意學佛了。對于解脫這件事兒,他們願意作了。
從此已後,心未定者令其得定,心已定者令得解脫,于開悟時彼得成熟。
說,衆生在菩薩的教導下,信心大增,修學佛法了,“從此已後,心未定者”,從這兒開始,定不下心的衆生,“令其得定”,在菩薩的教導之下,心也定下來了。衆生之所以心定不下來,就是因爲欲望,心老向外攀緣。“心已定者令得解脫”,有的衆生心能定下來,那麼在菩薩的教導之下,更上層樓,學習般若,漸漸就解脫了。“于開悟時彼得成熟”,開始熏習般若,從聞思修開始,心裏的智慧慢慢增長,達到了需要的程度,就開悟了,開悟就是登地。
如是隨順成熟一切有情,唯立六數,應如是知。
總之,這樣隨順衆生,慢慢教化,就可以使衆生趨向正道,終得解脫。這樣呢,我們發現,只要六個波羅蜜多,就可以了。
此六種相雲何可見?
前邊兒說了爲什麼是六波羅蜜多,現在要說六波羅蜜多的相了。這一句話是說,我怎麼知道這是菩薩六波羅蜜多呢?它萬一不是菩薩六波羅蜜多,而是聲聞乘六波羅蜜多怎麼辦?那我不就抓瞎了~~它要是聲聞六波羅蜜多,我修了半天,成羅漢了,這我不是走彎路了嗎?所以,你得給我保證,這是菩薩六波羅蜜多。
由六種最勝故:
無著論師說,放心吧,六波羅蜜多絕對是菩薩乘,爲什麼呢?因爲它有六種殊勝,所以這肯定是菩薩乘。哪六種殊勝呢?
一、由所依最勝,謂菩提心爲所依故。
第一是“所依最勝”,你要想修學六波羅蜜多,你的所依是什麼?就是說,你得符合什麼樣的基本條件?菩提心!也就是說,沒有菩提心是不行的。菩薩之所以要修學六波羅蜜多,就是爲了成就無上菩提。這不是二乘、凡夫所有的。菩提心其實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。我們現在在作什麼儀式的時候都有四弘誓願,“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”,這只是念了念,菩提心可不是你念念就行的,這不是的。以菩提心爲基礎而修六波羅蜜多的,所以這肯定是大乘。《維摩經義疏》中說菩提心有名字菩提心、相似菩提心、分證真實菩提心等,實際上名字菩提心、相似菩提心根本就不是菩提心,所謂名字菩提心其實只是說是菩提心而已,名不符實。相似菩提心當然也只是似而已,根本就不是真的。我們把名字菩提心、相似菩提心都叫菩提心,只是爲了鼓勵學人而已。
二、由事最勝,謂具足現行故。
你發菩提心了,發心了接下來就是行動,你不可能說發心了而沒有行動,要是沒有行動則你的發心就可能只是胡說而已。這就有了“事最勝”。事最勝就是“具足現行”,比如說你修布施波羅蜜多,他可以把一切都布施衆生,什麼都可以布施。在經論中有說把自己的妻子兒女都能布施,現在不准這麼解釋,這樣解釋會給佛教帶來負面影響,因爲在以前是男權社會,妻子是被當成私有財産的,所以那麼說,現在不要這麼說。自己只能布施自己的一切。只要自己能布施自己的一切,毫不保留,這就叫具足布施,持戒、忍辱等都是一樣的,六波羅蜜多都具足,就叫“具足現行”。“具足現行”這樣的事兒是最殊勝的。
叁、由處最勝,謂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爲依處故。
“處最勝”就是指他所作的一切所作處是最殊勝的,爲什麼說所作處殊勝呢?就是因爲他的所作處是“一切有情”,有情衆生是福田,菩薩是利益有情的,而且是平等地利益有情的。菩薩對衆生作了什麼呢?“利益安樂事”,“安樂”是說,菩薩現在這樣作,衆生現在就感到安樂。“利益”是說,菩薩現在作這事兒,可以讓衆生將來得到好處。總之,菩薩行六波羅蜜多,衆生現在就能得到安樂,還能影響到將來,將來還能得到好處。我們現在作事兒就不是了,只爲了眼前的一點兒甜頭兒,什麼都不顧了,象哪個皇帝說的,“我死之後,哪管它洪水滔天。”(法國皇帝路易十五)一般人不會象這樣壞,但只顧眼前這現象還是很普遍的。當然,這也是因爲智慧的緣故,我看不了多遠。菩薩則是要顧及到長久情況的。你無衣無食,我給你衣食,但菩薩會在給你衣食的當下再點化你一下,使你的智慧得一點兒提升。這一個就是處最勝。
四、由方便善巧最勝,謂無分別智所攝受故。
“方便”是指所爲來說的,“善巧”是指智慧來說的。你做一件事,有智慧給沒有智慧就不一樣,差別很大。現在菩薩則是憑“無分別智”來作這件事兒的。“無分別智”的“分別”,比如說我布施,我覺得有布施者,有所施的財、法,還有一個受施者,叁方面具足。我們就是這樣,但菩薩不是,菩薩是叁輪體空,施者不可得,受者不可得,所施之物不可得。這樣作事兒就叫“無分別智”,這是最方便善巧的。這是聖者的境界。長行中說是“無分別智所攝受”,這個“攝受”就是加持,因爲無分別智的加持,你才能把事兒作得方便善巧。
五、由回向最勝,謂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。
第五個是殊勝回向。爲什麼回向也殊勝呢?“謂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”,就是說,因爲菩薩行六波羅蜜多的回向是回向無上菩提。有些人發願就是生天,所以他只回向生天。什麼叫回向?佛教大辭典上說,“回者回轉也,向者趣向也,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,謂之回向。”簡單地話說,就是把自己的功德分出去。比如說我掙錢(功德),我把我掙的錢分給我的父母、家人化,這就是回向給了父母、家人,我要是再分給我的親戚朋友們化點兒,那就是回向給了親戚朋友,你要是分給所有衆生,就是回向給所有衆生了。現在菩薩就是把功德都回向給了所有的衆生,回向無上菩提,這就是回向最勝。
六、由清淨最勝,謂煩惱所知二障無障所集起故。
第六是“清淨最勝”,就是說,菩薩以菩提心爲基礎來修行,用無分別智來做事,可以斷煩惱障、所知障,斷了以後就沒有這二障了,沒有二障就是長行中的“無障”,這時候菩薩的心裏完全是六波羅蜜多積聚起來的,這可不是凡夫、二乘人能比的,這叫清淨最勝。這就是六種殊勝,因爲有這六種殊勝,所以這樣修行肯定成佛。
若施是波羅蜜多耶;設波羅蜜多是施耶?有施非波羅蜜多,應作四句。
六波羅蜜多還有四句分別,什麼叫四句分別呢?就是有四種情況。哪四種情況呢?無著論師這裏拿布施波羅蜜多作例子來說。“若施是波羅蜜多耶?”如果這個人行布施了,這個人就是修波羅蜜多了嗎?“設波羅蜜多是施耶?”波羅蜜多就是布施嗎?這是個問題,解答說,“有施非波羅蜜多,應作四句”,說,實際上有的布施並不是波羅蜜多,這有四種情況。具體是哪四種情況呢?論文中沒有說,我來給說。就是一、是布施但並不是波羅蜜多。這是指離六種殊勝的布施,本來該那樣兒,結果你沒有,這就不圓滿,虧大發了。比如說有的人作慈善事業,但他是爲了買個名兒以作進身之階,政府就可能給他個政協委員、人大代表之類的當當。這肯定不是波羅蜜多。二、是波羅蜜多但不是布施,比如說持戒波羅蜜多、精進波羅蜜多,這很明顯。叁、是布施也是波羅蜜多。這就是依六種殊勝而修布施。四、不是布施也不是波羅蜜多。這就很廣了。你不依六種殊勝而修持戒、忍辱等就是。這就是四句分別。
如于其施,如是于余波羅蜜多,亦作四句,如應當知…
《《攝大乘論》要義 彼入因果分第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